
【楚汉】依法治国赋(古韵)
宪法神圣,法律威严,法不阿贵,法大无边。扬浩气于天地,彰大道于人间。惩罪犯与恶行,法绳恢恢若网;挺公平与正义,法槌凛凛如山。法治昌而民康国泰,法治废而国乱家残。法既行而邦纲自正,法必效而社稷自安。
可谓道德仰民众之自觉,法律靠国家以强制。治国之重器,非法律而不能;善治之前提,唯良法而莫取。溯古追今,概莫如此。溯夫昔者天下杀掠之滥为,社会亟待之规序。于是仁人冥思,志士苦虑。索治乱之径途,寻法律之护庇。遂有希腊奠西方之政体,罗马筑民法之根基;英国置王权于法囊,美国分三权于独立。拿破仑颁法国之民法典,日本人虽东洋而引西律。继而西方之邦,法律日趋完熟,社会渐而蹈矩。政体稳定而成型,经济腾飞则添翼。
至乃华夏皇朝,世袭于朕,皇权恣横生杀之夺予,苍生难料福祸之夕晨。一人之言,奉为金口;万民之命,视若蚁群。权贵嚣妄,常豪夺而跋扈;百姓趑趄①,虽有理而难伸。然仍不乏断案秉公,同仁轩轾②,执法威峻,敢犯皇亲。包拯怒按三口之铡③,严惩恶官而断斩;曹操门悬五色之棍④,棒斥地痞而捉擒。元紘抗强权,“此判无动”⑤;王猛杀邪恶⑥,满朝惊魂。然此乃麟角凤毛,仍属人治耳。枉法居多而官官相护,公平鲜少而代代因循。及至辛亥革命废帝,布新除旧;新华始建立宪,还政于民。却憾宪路多舛,法途常踆⑦。法制无循而遭踏,人治蒂固而根深。警钟彻骨而长鸣,六月之雪岂忘;教训铭心则永记,十年之乱犹新。
唯虑寰球何去,民族何往?世界潮流浩浩,锐不可当;法制大势汤汤,迎头赶浪。改革春风而化雨,重新修宪而再启法航;四中全会以专题,依法治国而牢筑保障。公平公正得以植根,人权物权得以尊享。判笔铮铮,慎裁涉法件件之案牍;警徽熠熠,引领守法习习之风尚。稳坐标以固,莫让公正有失;举誓拳若山,力彰宪法无上。
自当大臣不漏其刑,匹夫不遗其赏。知法犯法而严惩,桎罪徒于牢囚;以言代法而必除,收权力于笼网。不枉法而徇私,护脱壳之金蝉;不以权而压法,掩寻伞之魍魉。令诈骗者魂惊,造假者产荡,贪腐者必捉,贩毒者胆丧。偷税者莫得十罚一,传销者莫不痛不痒。让分裂势力灰飞,恐怖袭击身葬。黑恶不再肆孽而难存,生民更加乐业而无恙。违法之徒不敢于妄为,欲违有惧;守法之人自觉之循规,坚守更往。
嗟夫,法路多艰而远,它路无择;法典高悬而明,人心所向。法不容恶,蛀虫难蠹吾长城之巍峨;正必压邪,魑魅岂阻吾长江之浩荡。奏法治之大吕,享华夏阳春之音,扬国梦之风帆,建民族福泰之港。为兆民创安宁之生态,法治昭昭;为万世开太平之长河,乾坤朗朗。
--全文1025字(含标点),依中华新韵,作于2018年10月20日
注释:①趑趄(音zījū),意为行走困难。②轩轾(音xuānzhì),古代车前高后低为“轩”,前低后高为“轾”,此句喻指高低轻重一视同仁。③包拯,北宋名臣,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三铡刀为当年仁宗皇帝所赐包拯的刑具,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④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五色棍: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任洛阳北部尉,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有犯禁者,皆棒杀之”。⑤元绒即为李元绒,唐代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霸占了寺院一口石磨,元绒判还石磨于寺,元绒的上司令元绒改判仍归太平公主,元绒坚定地写下:“南山可移,此判无动。”⑥王猛,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其任前秦中书令时,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借酒逞凶,抢人财物子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就让强德陈尸街市。⑦踆(音cūn),忽走忽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