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望热(散文)
其实“望热”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我们那块儿叫“看热”。伏天看热,是当地流传的一种风俗,倒不清楚传播的范围究竟多广。去查百度,发现还真是个稀罕词儿,介绍的文字亦寥寥。
“望热”一般是指女的去看婆婆,男的去看丈母娘。
这般解释倒像是专门针对未婚男女。我们那也确实有这情况,却又似乎没那么局限。 中国人重情面,历来讲究礼尚往来,亲友间的互访是断不能少的。我们的“看热”就代表着大范围的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家都得去。车子一蹬,把上挂着,或是后座上歃着那为数不多的礼物,内心揣的却是兴奋的期盼和无比庄重的仪式感。
可这么多年过去再提及“看热”,更多的却只是内心里的回味……
那时年龄还小,我家需要走动的亲戚也多,三个姨,两个姑。舅舅多在外地,一年见不得几回,算自然而然地免了俗。姨家离得近,都在左近庄儿,提着东西过去,没几分钟就又回了。两个姑家却不同,是在城边上,一个药王庙,一个三里屯。
孩子的视野里,总习惯于将一些事物无限度放大,当然也包括距离。众多亲戚中,要论最爱去的,还是大姑家,因为那里有两个跟我们年岁相当又能玩在一处的姐弟。那时候总感觉大姑家离我们很远,远到一念及就觉得神秘,每次都千盼万盼的。这当然不乏小孩子贪玩爱热闹,对啥事都好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感。
既然我们都觉得去大姑家是趟美差,也就没人会在乎路远和天热了。往往选一个晴朗的早晨,跟着四叔、老叔一起出发。兜里揣上母亲临出门塞进去的二十元钱,那些嘱托却早被期盼的热情撵到了九霄云外。一路上手都会不自觉地去摸口袋儿,仿佛怕那钱会生出翅膀飞走似的。姐骑上那辆母亲用一只小公羊换来的旧自行车,个头儿才将将够到脚蹬杆儿,累了就跨在大梁上,屁股跟着两条腿的动作左摇右摆。我坐在后座上心里美滋滋的,忍不住荡起两条腿,车把也就不受控制地跟着晃,凉粉一样颤巍,眼看要把不住了,大我两岁的姐终于忍无可忍,急得在前面喊。我捂着嘴偷偷地乐,却也老实了许多。
一路往北,大约骑出五六里就到了南关。铁道桥就在不远处,要是赶巧还会看见长龙一样的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南关已经很靠近县城了,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说实话,感觉那时的南关真比现在还热闹,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重要得多。往西有小商品批发一条街,当时城里城外的买卖人都到这里搞批发,满眼红火。那时候车辆虽然不多,这条街上却从来都没少过。紧挨着大姑家的豪门啤酒厂更不得了,外地过来拉啤酒的车辆都规规矩矩停在道路两侧,一排多老远,用车水马龙来形容毫不夸张。啤酒厂里上班的工人们也牛气,三班倒,福利待遇好到让人眼红。再看今天,却已是门前冷落。这些年县城一直往北朝东发展,不仅修了笔直宽阔的道路,更建起了数不清的高楼广厦。南关却像是被贬谪到冷宫的娘娘,处处呈现出破败和萧条。世事难料,让人不禁感慨。
一到南关,我们就在水果摊给大姑挑两个碧绿的西瓜,再到附近的批发店里买上二斤豆糕。西瓜是装在一个松垮垮的网兜里,往老叔的后架上一搭妥妥的。从南关往西大约再走三四里路就到大姑家了。
车子刚一进大姑家门楼,我们便急切地扯开嗓子喊,喊大姑,也喊表姐和表弟。大门口到住屋的那段甬路挺长,衬得院落幽深。大姑隔着玻璃看见是我们,赶紧三步并两步地迎出来。那原本胖胖的身体,也似乎轻快了许多。
“哎呦,是我大兄弟、大侄女、大侄儿们来啦!这大热天的,快进屋里凉快!”
大姑笑着招呼,一边用她胖乎乎的手拉我们进屋。表姐和表弟更像两只欢悦的雀儿,相继从屋里飞奔出来,蹦跳着同我们拥在一起。
大姑家的房子挺宽敞,一拉溜五间,红砖碧瓦,是前几年操持着盖起来的。前院挺大,后院显得有些促狭。前院的当间是几棵粗壮的柿子树,西墙根儿,靠南是一间茅厕,靠北一个狗窝,养一只矮矮的板凳狗。一见我们,那狗便吠叫,上蹿下跳朝我们扑腾,链子绷得直直的,怎么看也不像是表示友好。大姑父当时在石油公司上班,还没回来。要论姑父,更是一个挺讲究的人,做事好面儿,待人大方而亲热,也爱跟我们这些小孩子逗趣,所以在大姑家住,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拘谨。
因为是在暑假里,这次“看热”多半要在大姑一家的挽留中持续上好长一段时间,那些贪伴儿又贪玩的念头也足够让我们彻底忘记临出门前母亲的叮嘱。酷暑当头,傍晚的天气依旧闷热。一群孩子在甬路上打着疙瘩,院子里的灯明晃晃地照着,会引来蝼蛄、香油罐儿和蟋蟀,有时甚至还会有螳螂、蚱蜢,或是蝉。这些可都是孩子们的爱物。我们一手捉着一只细颈的瓶子,小心翼翼靠上前用另一只手去扑打,逮住就随手顺进瓶子里,不为啥,更多的是享受这捕捉的快乐。
毒日头晒一天的洋灰板儿也积了一肚子火,天一擦黑就开始往外吐,姑父拉上闸从井里往上抽水,给这发烧发烫的洋灰板儿也降降温。不一会儿就温凉舒适了,我们干脆光着脚丫在上面跑,像在享受按摩。孩子们可以跳绳丢沙包,也可以捉迷藏过家家,或者像大人们那样拿一副扑克掐黑桃、打娘娘,玩猴拉车。大人们开始聚在灯下,摇着芭蕉拉家常。院子太大蚊子也多,大姑又特意从坑边採来些艾草在院子中隆火。白色的烟雾缓缓腾起,像一条追着笛音舞动的眼镜蛇,风越扭越高,越摇越妩媚,蚊子们真都被赶跑了。
一到傍晚,那些种在院子里的草茉莉也都开了,缤纷热烈,散发着轻盈的香,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喇叭。还真别说,如果把那花掐下来,从花端连着蕊线掐开,真能做成漂亮的耳坠,或是一吹滴滴响的喇叭呢。
总之,那时候的孩子们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玩具,却有着无数的奇思妙想;玩的用的都敢亲自去尝试,现在想想,倒也真该感谢那样的年月,让我们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收获的快乐一点也不比现在少。
由于那时交通不便利,一年间这样的走动也不过三四回。大姑当然惦记着给我们做些好吃的,她转身就上了街,割回二斤猪肉,烙葱花肉饼。大姑烙的肉饼个大馅足层儿多,就像她的人一样实在、敦厚。吃完饭再切上一桌子西瓜,孩子大人们都捧着一块儿啃,直到啃出弯弯的一钩月儿,是又一番尽兴。在当时,这样的饭食已算得上是人间美味了。
后来我长大了,结了婚,去大姑家看热的机会少了。每天忙碌于工作和家庭琐事,只在过年时才去一趟,像是走一番让自己觉得心安的过场。家家都准备得起像样儿饭菜了,却又很少能有时间一起坐下来吃顿饭。一切都在悄悄中滑逝,但心里却始终记着大姑和姑父的好。
再后来姑父生肝病早早离开了。没几年大姑也得了小脑萎缩。再去看她时,已分不清我是谁了,只会拉着我的手憨憨地笑,眼里依旧是能将我融化的慈爱;颊上的酒窝若隐若现,虽还像年轻时那样,大姑的脸却已失掉了曾经的圆润和光泽。她老重复着几句颠三倒四的话,像天书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实话,那时候每去一次,我的心就忍不住疼一回,总觉得没了姑父的大姑孤单又可怜。到今天,大姑已离开人世四五个年头,想想现在的她有姑父陪着,一定是幸福的。
结婚后,我印象最深的看热就是回娘家了。我们有了一辆包车摩托,虽然费油,爱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回家却真方便了很多。那时我们住在先生单位,离娘家二三十里,离婆家一百多里,来来回回都是靠它。
其实,那时候的看热就已经变得有些随意了,没了小时候那份庄重。想回家,就随手买些东西回了。手机不普遍,所以突然到来的喜悦还是有的,尤其是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拖家带口回来。每次母亲总不忘张罗上一大桌,荤的素的,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着圆桌吃饭,饭菜不一定有多好,但是味道却最是熟悉可口。
同样是放暑假,学校的房子狭窄憋闷,我和女儿便在娘家住下了,差不多要住到开学。侄儿跟女儿才差半个月儿,两个孩子正好一起长大。这样的看热似乎成了惯例,直到我们在城里买了自己的房子……
现在的我,一个礼拜至少往娘家跑上一回,给他们送些吃的用的,看看他们都好,就觉得安心。已经很少再提及看热了。今天中午还忍不住问老妈,现在咋听不到谁说看热了呢?老妈淡淡地笑笑没吱声,过一会才说:新姑爷还是得看。
纪伯伦曾说:昨日不过是今日的记忆。 真感觉一切都已时过境迁。现在家家条件都好,拿什么也不再觉得稀奇,想去,电话一通,油门一踩,多远都不是距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
想想“看热”曾带来的那份温馨和期待,岁月在情怀里沉淀的那份舒缓和美好,也只能在那一代人相似的想法和记忆里去珍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