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好散文与散文写作(随笔)

精品 【流年】好散文与散文写作(随笔)


作者:王克楠 秀才,110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1发表时间:2019-05-28 20:13:44

【流年】好散文与散文写作(随笔)
   一、好散文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说实在的,我本人对什么是好散文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2000年之前,认为能够很好地表达心境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把“哲理”渗透进散文的,就是好散文;能够在散文里渗透诗意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表达出心灵微妙感觉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从原生态的生活里提炼出闪光点的散文,就是好散文;用心关怀动物和植物的散文,就是好散文;文从字顺,哪怕是用煽情的方法感染读者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做到“形散神不散”审美标准的散文,就是好散文……
   以上这些的散文好吗?直到现在,也不能说不好,相对于大众消费型读者来说,大部分人还喜欢读这样一读就懂、用不着思考和回味的散文,可是,散文创作确实分两个路子,一个是大众的,是消费型的;一个是艺术型的,是对文学史负责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质量(包括散文质量)一定要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负责。
   任何时代的散文都可以进行批评。用今天的观点去批评过去的散文,当然是可以的,不批评,就无法进步。可是,在批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散文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对当时的国民精神是传达过正能量的。批评和肯定两条线,哪条也不能搁浅。
   宋代的古文运动,明清的性灵散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百花齐放,其中周作人的散文(不能以人废文)贡献很大,周作人的散文恰恰和鲁迅的杂文、散文诗形成了反差,朱自清的欧化散文,“十七年”中的杨朔散文……这些散文和散文家都在特定历史阶段,对当时的国民精神是传达过正能量。时间进入八十年代后,新散文陡然“异军突起”,“新散文”以极大的内在活力和势头冲击着传统散文,给散文写作带来新鲜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我本人在2000年后,对“对什么是好散文”的标准有了变化,逐步认为:能够像汪曾祺先生那样把生活的口语融化进散文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对历史有新见解、融化历史资料的历史散文,就是好散文;具有民族气量和民族气场进而影响世界的散文的,就是好散文;能使用“暗抒情”和在散文里成熟地运用叙述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在散文写作中,贯穿自由精神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重视散文细节而不沉迷于细节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坚持“边缘写作”并写出不同的灰色内涵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让读者读了之后更加清醒而不是更加昏噩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够融化西方后现代手法,做到洋为中用的散文,就是好散文;具有慈悲和怜悯的散文,就是好散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走向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清晰地表达散文的味道,并且能让读者清晰地看清文字后的作家人格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能在散文里写出了“神性”同时不拒绝人间烟火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这样的散文,在篇幅上可长可短,长,可以三百万字,短,可三百字,只有言之有物,不进行空洞说教,具有独特的语境和精神。
   我认为好散文的标准不是终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好和不好,受到特定年代的影响,对于散文作者而言,能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下,通过散文创作给国民以精神滋养,传达一种正能量,有益于世道人心,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差的。
  
   二、散文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位写作者对于语言的综合感觉。有触觉,有味觉,有嗅觉,最重要的是对于语言的心灵感觉。语言是奇妙的,不仅是一些字词句,其本身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有其独立性。谁懈怠了语言,不仅懈怠了散文,也是懈怠了文学。
   说到语感,有的朋友会说,现成人们司空见惯的大多数人认作规范的语言,不就是语感的材料么?非也。虽然大家都这么表达,又轻省,又省力,但一个作家的语感是“感”出来的,不是随大流“流”出来的,真正的作家是社会、人生、乃至人与自然相处的感觉器官。面对如此广阔的社会,你如果没有痛楚,没有幸福,就不会产生语感。
   语感当然是一种文学天赋。语感好的人能较快地进入人与世界的对话位置,不是被世界牵着鼻子走,而是尝试表达对话。语感好的人,可以自由而幸福地写作。
   很多人选一个素材,何时动手写?大都经过踟躇,实在无法确定写作的时机:而有经验的作家都会静静地守候语感,语感来了,不仅写得快,而且还质量高,否则就会陷进挤牙膏状态,既苦了自己,也误了读者。在写作实践中,有的人确实感受不出来语言的独特,有的人感受到了,却故意不愿意写出真实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语感从表面看,似乎是写作者对于语言的感觉,其实,语言对于写作者的熏陶,到了一定程度,就出现了语感。那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揭示的就是这样的状态。
   谢有顺先生在其专著《散文的常道》谈论散文的时候,认为散文的后面一定站着一个人。不由想到,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当然是一个有语感的人,真正的语感常常会把一个作家领到世界的深处。
   语感往往和写作风格有关,读沈从文,无论其取生活场面再残酷,也有一种人情上的超然;读汪曾祺作品,无论其取材再小,也有一种小中见大的涵养;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你眼前会出现一幅画面:一只小虫子在月光下蠕动……而读那些喜欢唬人的作家作品就不然了,那些貌似强大其实虚弱的口号,那些认为全世界都愚蠢独有自己最聪明的自恋,会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到恶心。
   当然语感不是万能的。许多作家都出现过被语感“忽悠”的状况:感到语感很充足,也写出了相应作品,写出后不仅不敢交给读者,自己读起来也非常不满意,感到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写作水平。换句话讲,就是出现了败笔。为何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于作者过于把语言当作工具,而不是当做人与世界相遇的氛围和物质。
   一个人轻傲慢了语言,得到的就不再是语感,而是情境说明词。试看网络和报刊上的许多“散文”,大多是情境说明词。有的时候,在一个作家的同一篇散文中,某一部分语感很好,另一部分语感则獠牙得很,怎么办呢,修改为一致的风格即可。修改,决不是一味用减法,有的时候,需要用加法,对于那些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修改来说,修改出来的作品与原创已不在一个层面,这样的修改是具有创新价值的。
   有的作者喜欢用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去打量语感,其实语感不是纯主观,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形而上的东西。语感需要生活深度,生活有了深度,再去表现的时候,即使是一些平常的词汇,也可以重新排列组合为有个性有温度的语言。好像音乐中的“多来米发梭拉西”七个音节,看起来颇似简单,但可以由作曲家谱成各种风格的动人乐章。
   语言的本身有质地、硬度、密度,这样特殊的质地看不见、摸不到,锁在物象中,等待作者的觉醒,醒来了,就发现了,这不是写作角度的发现,而是对语言质地的发现和拜访,并且通过心灵发酵使它成为一个独特性的东西。
   语感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自由的组成新句子,还可以自然形成作品的结构。作家一旦进入语感状态,作家就逐渐消失了自我,一任被语感领着往前走,而作家自己成了语感的代言人。
   语感当然与一个作家的性格有关,但绝不是像有些评论家简单地划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一个真正的作家是社会的感官,也是一个神秘的未定数,如果用现成的框子去框一个作家在不同背景下写出的作品,往往会与一个作家的写作初衷相去甚远,那种因人因事而废文,更是愚蠢得很。
   不仅散文需要语感,其它文学体裁如诗歌需要诗歌语感,小说需要小说语感。小说的语感是雕塑型的,诗歌的语感是跳跃性的,散文的语感是流水型的,清清澈澈,明明白白。
   诗歌有超现实主义诗歌,小说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散文则很难超越现实,魔幻不起来。散文虽然只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体裁,但就在场性和普及度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情怀,因此,如果语感还没到来,还是暂时不写,耐心等待为好。
  
   三、散文的叙述
   毫无疑义,没有叙述,便没有文学。散文的叙述的主体是什么呢?主体便是“我”所遇到的和想到的以及他人遇到的和想到的,没有了“我”,其它就烟消云散,然而,散文里的“我”究竟是什么角色呢?
   散文家在散文里需要放纵的是对世界的感觉,理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散文是表达带有独特个性的感觉的,不是教化的,教化的东西要交给教科书去做。散文写作者的语言应该是直觉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不给自己定性和定派别,语言是从感觉中发生的,因为“心灵”毕竟是经过写作者多年沉淀的东西。沉淀的东西是好东西,我们必须把它打捞出来,成为艺术作品。
   在叙述中,要学会抓细节。这必须和小说对比来讲,小说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人物命运工程,而散文不然,抓的是生活的局部中的细节。如果没有细节,散文就一盘散沙,毫无生机。抓细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观察,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想不写都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看到了没有,你长了“细节眼”没有?罗兰•巴特的《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记录了作者这样一段话:“我站在那儿,面对着大海,当然,大海全身并不负载任何讯息,水滩上,却存在着那么多的记号材料!旗帜、标语、广告牌、衣服、甚至日晒赤褐的皮肤,对我来说都是讯息”,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写作主体的重要性,对于散文家尤其重要,小说家可以跟着故事走,跟着故事里的人物走,散文家就没有这个跟从的对象,只能跟着自己——我,“我”即是作者本人,亦是指作者全部的世界观。
   散文中的叙述,常常是一个心灵的感受过程,这和小说的叙事是不同的。传统的叙事作品有一个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对散文是不存在的,散文写作是“局部主义者”,从过程中拿出一块展开叙述,足矣。
   在文学作品里,“眼光”的角度,常常是叙述角度。对小说来说,眼光角度是具体的,是具体的人和物(可以回避“我”)。散文则不然,散文的眼光则完全是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我”是伴随着整个散文叙述过程的。
   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内容的,就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绝不可分离。散文坚决拒绝情节,更拒绝故事性,但可以纵情地发挥想象,以圆满其细节,表达自己对所叙事体的解剖和追问,在主客体碰撞感应中,抒写自己真切的生命存在。
  
   四、关于饮食散文的写法
   笔者发现,这几年的散文,包括散文高手都是立志把读者弄得紧张,轻松的,闲谈方式的,性灵的,越来越少。散文可以壮怀激烈,也可以讽刺挖苦,但一味地紧张下去,人的精气神可以崩矣。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烟火,饮食男女,这些都是人生之最基本的东西。写美食作品,一定有要吃到“点子”上,吃出生活的趣味,决不是为了吃而写吃,最失败的,是成为某种食品的解说词(或者广告词)。
   散文是干什么的?在散文的喧嚣里显得越来越模糊,散文确实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说到人的需要,无非精神的需要和物质生存的需要,生存的需要首要便是——吃。一个人喜欢吃,并能说出道道来,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否则面目狰狞。
   窃以为写饮食散文,仅仅写吃了美食,勾出来了读者的馋虫,可谓小成功,不是大成功。大成功者,是吃出了“生活”,吃出了明白,不能越吃越糊涂。
   很多的文学前辈写到了吃,比如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周作人写散文也喜欢谈吃,他住在京城“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对于故乡浙东绍兴美食,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周作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十分爱吃鲞冻肉,这是浙东过年必备的食品……
   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家乡食品,我的第二故乡邯郸有豆沫(黄豆面煮的)和南沿村拉面以及老槐树烧饼,这些食品是简单的,是百姓常吃的,一旦走到异乡,说起家乡的食品,就会涌现出豆沫(黄豆面煮的)和南沿村拉面。可见食品仅仅是名贵,并不能激发作者去写,能激发作家创作冲动的,是渗透在血肉中那些美食的记忆。时光荏苒,这些记忆已经被升华了,审美了,和实际上的美食有了一定的距离。这些散发出淡淡乡土清香的谈吃小品,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食品向来不是食品,在人们吃的时候,不但有时代和地域的气息,而且成为一种生活的味道。写美食,需要写出吃的心态,汪曾祺从咸鸭蛋到炒米和焦屑,从咸菜茨菰汤到昂刺鱼和虎头鲨,记载的都是故乡高邮普通人家的寻常食物。
   汪先生喜欢谈论家乡的饮食,他写《故乡的饮食》、《故乡的野菜》,津津乐道家乡的“菜根香”,他说,家乡的“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汪先生的“吃法”与别人不一样,很有个性。
   梁实秋也是一位擅长将美食写得活色生香的知味者,他写老北京的汤包、烧鸭、爆肚儿、乌鱼钱、大闸蟹、烤羊肉、豆汁儿、核桃腰、瓦块鱼、铁锅蛋、小吃酸梅汤、核桃酥和糖葫芦等,读来令人垂涎欲滴。
   在美食散文里,“我”的在场是主要的,食品的味道应该是真实的,而非是想象的。美食散文,除了美食之外,还有非美食,由于穷困,一些民众只能在简单的食材上做文章,既是把简单的食材做出了特殊的滋味,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美食散文总是离不开工艺,写工艺,高手会写出美感,不是单纯写工艺流程;还有吃客的吃相,既有吃的“动物性”,还需要有吃的美感,当然要符合吃客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另外,男女的吃相也是有区别的。国人向来缺乏幽默感,通过写食品散文,激发出幽默感,也不失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喜欢文学,就可以使我们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生活,并且在成长的关键时刻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只要喜欢文学,就可以做人深刻;只要喜欢写作,就可以使人生丰富。

共 54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如何才能写好散文?这是许多写作者的困惑。行文如做人,人做好了,文章才能写好。所以,作者的人品一定要好。好的散文,要世道人心,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对当时的国民精神传达过正能量。具有民族气量、民族气场,有影响力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而好散文没有定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过,要写好散文,语感很重要。散文语感,是一种文学天赋,是由痛楚与幸福而产生的。语感好的人,可以自由而幸福地写作,无拘无束。散文的叙述,首先离不开“我”。其次,要学会抓住细节,没有细节,文章就是一盘散沙。所以,文章要想打动人,无论散文还是小说,细节都至关重要。还有,散文是拒绝情节,拒绝故事性的,却可以发挥想象。写饮食散文时,必须真实,必须有“我”在场,才能借题发挥,才能抒发情感。读罢此文,受益匪浅,对于写作者来说,更是一种引导。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52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5-28 20:18:31
  如何写好散文,使许多人困惑,这篇文章,使写作者非常受益。
   感谢王老师分享,问好,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5-29 14:11:51
  散文,易写难工。要有天赋,要有生活,要有悟性。
   王老师的文章,思维清晰,见解独到,让我受益匪浅。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5-31 22:04:4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4 楼        文友:悟静        2019-06-02 21:50:49
  拜读王老师文章,受益匪浅!想加王老师qq,方便请教,不知老师可否告知qq号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