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感悟乡贤——陈金才的传奇人生(二)

编辑推荐 【绿野】感悟乡贤——陈金才的传奇人生(二)


作者:张荣仁 布衣,17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31发表时间:2019-05-31 09:36:30
摘要:陈金才17岁在人生第二的故乡,打拼开始,创造“三龙‘’集团董事长的传奇故事。”

(二)——从“小石匠”磨砺出来的企业家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陈金才虽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另类“打工族”,但他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起,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和当地农民融合在一起。田里的农活、脏活、累活,他都干过,还向当地农民学耕地、插秧、收割,可谓“犁、耙、播、打、摔、担”,样样能干。苦日子熬过年头,渐渐地,稚嫩的肩膀磨起老茧,黑瘦的(潮州客)脸上布满了笑纹。
   根据南靖县南高村石边组86岁的赖木笔回忆说:“他从当地农民的淳朴、善良中学会了做人的根本”,他没有读书,农村广阔天地,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了他最好的大学,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他磨练后来为企业发展打下的坚韧不拔,敢拼敢闯的原动力。
   在这段日子里,苦难使他变得坚强、成熟起来。唯有不变的是,从潮州到南靖县南高村,那男人瘦长的身体和潮州人的风度。
   上世纪的60-70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南坑公社也不例外,公社决定:开展一场声势浩大“农业学大寨”运动,规划在南坑公社南坑村的(鲎母山)开挖大寨田,成立指挥部,每个大队派民工100人,集中在(鲎母山)以千人会师,浩浩荡荡地在这里平整土地,他有幸被抽调,当一名普通的民工,被分配在“打石队民工组”。当一名开山的打石工。
   “大锅饭”的年代,实行“工分制”,派到这里当民工,一个全劳动能力回到生产队,每人、每天可记上10个工分,到了年终分红,按年景的收成好坏,每10个工分可分红到0.5元-0.8元的收入,靠赚工分维持家计,结婚后需养家糊口,况且说2.5斤大米/每人、每天;0.5元/每人、每天生活补贴由生产组统一支付,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温饱可以解决,那年享受“大锅饭”似乎有点“幸福感”。
   这位17岁只身来到南高村建家的潮州人,初来乍到,农忙干农活,农闲到外面赚些钱,青年时期的陈金才,他凭智慧的脑袋,想起“心中梦”。到外面赚钱回到生产队里“买工分”。比如1元人民币,买10个工分,那个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能这样干,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办法力挺说服生产队长。立说立行,就这样干了起来。他秉承潮州人有砌石墙,砌护坡、涵洞功夫到家的真本领,组织了一个小团队,两三个偷偷地干了起来,村里、组里、邻里乡村,哪条小路哪里需要铺石、筑路,他会利用夜间,主动联系生产队长,大队、村领导,谈妥生意,安排时间,接着就干了起来,南高村麻竹头石砌筑路,葛藤坪慈济宫曲径石砌铺路,“五共公路”石砌护坡,排水涵洞,朝阳山的引水灌溉渠道等,都留下他汗流浃背的身影……
   在鲎母山(现在在朝阳山)打石队民工的日子里,开山平整大寨田,需要大量的石头,艰巨的任务就落在打石组民工身上,劳动强度大,晴天:“日头赤炎炎,雨天:下雨湿漉漉”,每个大队,挖土组民工,“港礼”组民工,板车组民工,组与组,村与村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快马加鞭,你追我赶,随着指挥部的广播传来劳动进度与表彰好人好事声音,场面轰轰烈烈,闽南人“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谁也不认输……
   1976年,在农建团“打石连”有民工50多人,分为4组,各组组长分为:陈金才,张荣修,曾大海,刘亚林。住在南坑村红楼生产队仓库。
   沿合成氨厂两岸至红楼河畔一带,各种大小各异的石头,系“花岗岩”石头,它是鲎母山大寨田石砌护坡、引水灌溉渠道、水沟涵洞的好石材,打石组的采石场就落在这里。为此,打石队的民工,打石头计算工分是以多少立方米/每人、每天,来计算工分的,劳动效果与打出的石头多少与打石头技艺是成正比的,这里打石头的技艺与锻淬打石头的“钢尖”,就如何锻造是一大难题,因而,这技术是关键。
   一开始,他甘当学徒,拜师傅为师。在工场上,首先备足火炉用的木火炭,或煤或焦炭均可。木火炭为佳。点燃火炭,拉起风箱助推火,然后把从指挥部仓库领取的“六角形65°钢条,截成25公分长的“钢尖”若干,师傅拿起铁钳子夹着“钢尖”,把它放在红彤彤火炉里燃烧,师徒各自抡起铁锤,按照师傅的示意,观色炉里“钢尖”烧至红色转为“织白色”时。师傅随即从炉中取出“钢尖”放在锻造台上,把截好的25公分长的六角螺纹钢“打成”“钢尖”,此时,钢尖底部呈现红黑色,进入“淬火工艺”,在大小铁锤的锻打下,火子里冒得格外欢实,噌噌的,犹如流星一般飞溅。当成型后投向水槽的那一刻,“滋”地一声,蹿出一般白烟,激起一槽子水泡,水泡消失,铁匠用钳子夹出来,只瞟了一眼,就完成了。可供工场民工之用。每根“钢尖”使用后,都需周而复始这锻造工艺,就这样,他甘当学徒,拜人为师,凭着超强的记忆,不久,很快掌握了全套技术。
   工场内外,打石场上,打石队的工友们左手握着“钢尖”,右手抡起了2.5磅的铁锤,对着各自开挖的石头石缝里,不时叮铛、叮当地开凿起花岗岩。
   对着一排排用“钢尖”在石头上打的小洞,打石队的民工根据石头的纹路,有的是一字型分布,有的弯型分布,工友们拿起16磅大锤对准顶好“钢尖”用力锤打,慢慢地,大石头裂缝绽开,依用途而定,打出不同规格的石头。
   此时的陈金才,他耐心、专注、坚持,在劳动紧张,劳动强度大的日子里,他锻打“钢尖”技术好,又善于帮助别人,伙伴们都称他为“小石匠”。
   这位贫苦的小石匠,从打柴烧火炭、打石头开始,乘着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来到香港,克服语言障碍,创业资金困难,从开餐厅起步,凭着吃苦耐劳,广交各界朋友,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变化,抓住商机,创办香港嘉隆有限公司第一家企业,实现了华丽的人生转变。
   1989年经过在香港的打拼,奋斗。从餐饮服务业到汽车零部件。陈金才先生带着在香港积赚的资金和人脉关系回国创业,回到福建厦门,投资业兴,先后投资了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福建新福大汽车有限公司、漳州金龙客车有限公司、漳州港龙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上海金旅汽配公司、上海金旅物流公司等20多家企业,书写着中国客车传奇故事,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申龙客车已出口泰国,塞内加儿等国家。
   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拨弄潮儿,是一个在香港创立第一家的公司,引领企业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的创业者。
   他是众多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也是无数个爱国爱乡者的一个缩影,曲折的人生道路,执着的梦想追求,人们总是羡慕成功者的光环,从不看跋涉者的艰辛。那些“脚印”和“脚印”背后的故事。所背负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沉重”,所经历的是常人难以经受的“磨难”。诚如陈金才这个人。
  
  
  
  
  
  
  

共 26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脉络清晰,主题集中。以回忆的笔触,描述了陈金才先生成功以前,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田里的农活、脏活、累活,他都干过,还向当地农民学耕地、插秧、收割,可谓“犁、耙、播、打、摔、担”,样样能干。渐渐地,他稚嫩的肩膀磨起老茧,黑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根据南靖县南高村石边组86岁的赖木笔回忆说:“他从当地农民淳朴、善良中学会了做人的根本。他没有读过书,农村广阔的天地成了他最好的大学,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百炼成钢,为后来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成就了他坚韧不拔、敢拼敢闯的精神原生动力!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佳作不断。【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