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恋】那塬、那山、那条河(散文)

精品 【柳岸•恋】那塬、那山、那条河(散文)


作者:生活碎碎念 布衣,46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04发表时间:2019-06-01 20:42:48
摘要: “塬”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地理称谓。是在风的搬运作用下,经过几百万或上亿年,大量黄土堆积成今天的厚厚的黄土层,又因为风蚀或水流的作用形成了沟壑纵横千姿百态的奇观。这黄土高地的顶部不同于山峰,而是面积大小不一相对平坦的平地,这种黄土高地顶部的平地被称为塬。又因其相对平坦,而适合耕作,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塬上,黄土高原南部边缘那狭长的星火塬就是我的故乡。


   “塬”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地理称谓。是在风的搬运作用下,经过几百万或上亿年,大量黄土堆积成今天厚厚的黄土层,又因为风蚀或水流的作用形成了沟壑纵横千姿百态的奇观。这黄土高地的顶部不同于山峰,而是面积大小不一相对平坦的平地,这种黄土高地顶部的平地被称为塬。又因其相对平坦,而适合耕作,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塬上,黄土高原南部边缘那狭长的星火塬就是我的故乡。
   星火塬东西长21公里,南北最宽的地方有9公里,而塬面最窄的地方却只有几十米。站在塬上随便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沟壑纵横,岗峦起伏、梁峁交错的景象。向北望去是一条鸿沟,叫涧沟,沟底里的那条小河自然就叫涧河了,涧河虽小,却也非常有名,原因是以前在河旁有一个很大的潭,名曰“涧沟潭”。潭这种东西在人们心里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小时候我只是远远地望着那幽蓝似乎深不可测的潭水而不敢靠近,生怕这水中有什么怪物。“涧沟潭”后因为地质变化潭水枯竭,而我却听到大人们关于它的传闻,说那潭水是在一夜之间没的,潭水是伴随着巨大的吼声走的。
   过了涧河,爬上十里北坡就到了北塬上的上良乡,这北塬就是什字塬,灵台县最大的塬,据说也是陇东地区最大的塬。小时候经常步行翻沟去上良,除了赶集,或者过会时去看戏,还因为我奶奶的娘家在上良,有时要去看看我那舅爷的。
   有时候会觉得这塬就像是岛,只不过岛的周围是水,而塬的边缘以下却是千沟万壑,梁峁纵横,看远处看却是绵延的群山。我喜欢在一场大雨之后看那远处的山,这时的天空,碧空如洗,绵延起伏的山峦重重叠叠,纵横交错,正南方的是千山支脉,再远处,甚至可以看到秦岭山脉,往西南就能看到关山山脉,看西面,还能看到六盘山。群山连绵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
  
   二
   在星火塬往南,从塬边顺着山梁,踏过沟沟坎坎一路南下就到了落差达几百米的河川地带,那里有条河叫达溪河,站在河边看两岸却发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河南岸的群山就是千山余脉,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原始林密布,自西向东分布着珍珠山林场,万宝川农场,百里林场。而河的北岸则是光秃秃的山头偶尔才能看到一颗孤零零的树,一河之隔却形成了完全迥异的生态系统。我小时候常常迷惑于这种强烈的反差,百思而不得其解。
   那年去姑妈家做客,第一次看到了达溪河,刚好是在夏季,水面宽阔而清澈,让久居塬上从未见过像样河流的我无比欣喜和激动。河水不深,刚刚过了脚踝,它蜿蜒曲折,也有不少深水区,听大人们说,水深的地方能淹没一头牛。至于这水流源于哪里或流向哪里,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我曾在山梁上看到它绵延几十里壮美的身段,在夏日的阳光下像一条明晃晃的带子从远远的川道里铺陈而来,穿过大片茂密的庄稼地,缓缓流过村庄,流向更遥远的地方。
   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下过暴雨后的达溪河,河水变成了黄色的浊流咆哮着漫过大片的庄稼地,庄稼则在洪水中倒伏。在南岸放牧的牛羊被挡在河边,叫声一片。川里人久久站在远处看着被河水毁坏的庄稼,半年多的辛勤劳动打了水漂,无不埋怨叹息。河对岸的牲口是没法回来了,注定是要和它的主人在山上过夜的,那一夜,人与牲口是彻夜无眠的。往往在第二天清早集结成一大队赶回来,几百头牛羊的阵势庞大,铃铛声震耳欲聋。经过一场暴雨的洗礼,牛羊们倒是把肚皮吃得浑圆,雨水把身上的毛色冲洗的崭新油亮,神情悠然自得。
   达溪河发源于陕西陇县河北乡的龙门洞,横贯灵台县全境,在长武亭口附近最终汇入黑河和泾河。达溪河百分之八十五的河段是在灵台境内流过的,流经之处良田沃土遍及山川。孕育出了悠久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
  
   三
   塬上人习惯于把达溪河流域的河川地带称为“川里”,把达溪河以南的广大区域称为“南里”,塬上人多地少,更缺少来钱的门路。而川里则是地广人稀,尤其那河川地土质肥沃,旱涝保收,而河对岸的茫茫群山里更是有着无尽的资源,在塬上人眼里“南里”就是宝地啊。
   刚包产到户那几年,人们干劲十足,很多塬上不满足于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的目光纷纷盯上了“南里”,纷纷去包地种粮、养牛养羊,几年下来,确也给儿子拉扯进了媳妇,新房子盖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安居点。川里也就成了好多塬上人的发展经济的主战场。
   川里早晚温差大,空气潮湿,加上饮水的水质不好,长期生活在川里容易成瘸子拐子,不瘸不拐的上了年纪也肯定腿疼,尽管川里经济条件好,还是有很多人想方设法去塬上落户。年轻的小伙子大多去找了塬上的女子,成了塬上人的上门女婿。家底丰厚的索性去县城买房,农闲时住县城享福,农忙时再回到川里务庄稼。
   我从小就对“南里”的山有一种莫名地向往,珍珠山、枣子川、白马川、英武、芦子集、上店房、高崖(ai)、大华沟、万宝川、西凉湾。光是那一大堆地名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而不像塬上的地名不是“蔡家塬”就是“程家塬”亦或是“张保塬”一点内涵都没有。
   我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我父亲也打算去“南里”找个来钱的门路,那时候对他来说,包地种粮是唯一的选择,他却选择了耕作条件非常艰难的一个山窝子,原因就是那里承包费不高,而且满山的荒地想种多少就可以种多少。这个山窝子叫黑山,在达溪河以南,归万宝川农场管辖。山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只能是广种薄收,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务做好三四十亩地已经是极限了,付出的体力劳动也是超乎想象。
   那几年,我和父亲几乎常年吃住都在黑山,除了种地,我发现,在这山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愿意付出体力劳动,都能有所收获。出去放牛,牛在山梁上吃草,草丛里柴胡可以抓着秧子用手拔起,一个早上的功夫我就能拔上一捆,回来切下根晒干,扎成捆就可以拿到街上卖给收购站了。除了柴胡还有黄芪,甘草,甘草的根扎入地下很深,尤其是多年生的,常常需要挖地三尺,越是深的地方根就越粗。有一年收购站收购桑皮,也就是桑树根的皮,这就必须把桑树的根挖断,再剥下皮,晒干就拿到收购组去卖,当然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桑树都死了。后来又收一种叫刺五加的药用植物,到山上一看发现那种浑身长着小刺的植物居然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一双手套,一把铁镰,一个礼拜时间割的刺五加堆在一起就像柴火垛,足足装满了一辆大卡车。
   这样的乱挖乱采行为对于生态的破坏是肯定的,但当时还处在贫困时期的人是缺乏这样的意识的。
  
   四
   麦收后雨水多,山林里空气湿润,气温高,利于菌类生长,是采黑木耳的好时节。采黑木耳本身没有技术要求,但经验很重要,有经验的人出发前都要站在山梁上观看地形,根据山脉走向,来判断那条沟那条渠利于木耳生长。塬上李家庄的李根拴就是这样的高人,每年这个时节都会来黑山采木耳,他每天出去都能背回一袋子黑木耳来,让我惊叹不已。一同出山,而我能采到的却少的可怜,就是我不具备这样的经验,只是逢沟爬沟,逢渠溜渠。
   塬上人很早以前就有在“南里”包地种庄稼的传统,据我爷爷讲,他的爷爷就已经定居在“南里”一个幺家山的山上,一直到包产到户开始那一年他和我奶奶被我父亲接上塬,几辈人在“南里”种庄稼的岁月宣告结束。一九九三年,我专门去了一趟幺家山,去探寻先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沿着达溪河一路走到川口村,过河后,朝南进入一条川道,一路打听,经过莲花咀时,看到靠近路边的一排瓦房,突然想起爷爷讲的一个故事:说是莲花咀有人放牛时在河边的沙滩上捡到了一尊金佛,从此无心劳动,天天做着发财梦,后来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把金佛肢解,一点点变现。却没想到事后被人告发,被公安机关以破坏文物罪判刑,看似得了横财却招来了祸事。
   在二联村,打听到了幺家山的方位,来到幺家沟沟口,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山梁,就上到了幺家山。半山腰上一排排窑洞还在,窑顶上黑色烟渍还在,窑院里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绕着山湾的层层梯田都已经荒芜。据我爷爷说,那时候的幺家山有几十户人,有塬上下来的,也有好多是闹饥荒的年代,逃难到这里的河南和陕西的难民。生活好了以后,塬上人返回了塬上,河南陕西的有的也回了原籍,回不去的就搬到川道里人多的地方去了。
   下山原路返回走到沟口时,看到一个窑院里还住着人,这是周围唯一一户人家,我有点好奇,就走了进去,原来这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妻,听口音显然是河南人,和老人聊天得知,他们正是当年因饥荒逃难到这里的,在山上落了户。后来山上人陆续走光了,他们老家也没什么人了,回不了老家,就只得搬到山下居住,这样离川道里的村子近些。我说起我的爷爷时,老人脸上立即露出激动的表情,他说当年多亏我的爷爷收留了他,我爷爷当年在山上当队长,要走了,老人要留着吃饭,看着窑内极其简陋的陈设,我不忍打扰,就告辞走了,老人却追上来拿着一个饼硬塞到我手里。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去过达溪河以南的山里了。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山里人口的外迁,都使得山里的生态明显改善。现在塬上人种玉米最头疼的事就是野鸡的泛滥,它不但会把地里的玉米种子抛出来吃掉,就连长出的玉米嫩苗也会吃掉,这也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一个例证。
   至于达溪河,政府正在达溪河上修建一座水库,这是承载着灵台县23万人民40年期盼和夙愿的最大民生工程——新集水库,工程总投资达到12.2亿元,设计总库容3218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097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全县工农业和城乡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如果真有那一天,达溪河也就是脱胎换骨了。
  

共 38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真实地跨时空地记载描写了塬、山、河的风貌与变迁的故事,其间更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活动,以及时代给与环境改变的现状与未来。对很多读者而言,西北高原的这些物象并不熟悉,这里做简要的复述:平坦的黄土高地顶部,是擎举着我的故乡的地方,故乡是星火塬,其下有涧沟涧河涧沟潭,潭水一夜之间消失,带着吼声与神秘。上良乡有着灵台县最大的塬。塬如岛而非岛四下群山绵亘,气象万千。星火塬有意河川地带,景致也是富于变化的。水,给了塬以灵性,暴雨之后的达溪河,是牛羊的洗礼地。南里是个好地方,哪里聚集着淘金的农人。我也随着父亲去往那个地方,吃住在山里,残采集了很多中药材,山里给我们丰厚的回报。当年的情愫一直发酵,于是作者于1993年专程再访曾经待过的地方,塬在人少了,遇到还留在那里的老年夫妻,找到了一点关联。如今的塬地站在发生变化,那座水库一旦建成,将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是凝重的,一股爱意充满其间,但总有一种艰难在其中,于是才有了一些压抑感。是叙述历史,更是怀念家乡,是描写塬貌,更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行笔,让我们游历了作者家乡特殊的地理风貌,感受了那里朴素而一些艰难的生活。作品更有对家乡人的生活的感悟和希望,充满了不断改善的愿望,特别是对如今家乡要发生的巨变更是充满了兴奋。语文厚重,描写具体,感怀自然,表达温暖,写景之中有抒怀,抒怀之中有展望,将读者带到了自己的家乡,捧上精美的风土人情,做一道西北风味的大餐。推荐赏读,感受不一样的西北风情。【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60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6-01 20:44:40
  磅礴的塬,伟岸的山,多情的河,构成一幅生动而富于特色的风情画,看看西北的风貌,感受那里的风情。与作者深爱家乡的感情尤其呼吸。感谢投稿柳岸,希望精彩继续,问候作者夏祺!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6-02 06:49:46
  一地风情,满纸精彩!
怀才抱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