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被伟人点赞的卢氏一家人(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晓荷】被伟人点赞的卢氏一家人(报告文学)


作者:李长新 童生,58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76发表时间:2019-06-06 15:20:28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曹靖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协总会理事。著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散文和《曹靖华译著文集》等专著。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987年9月8日病逝于北京。被誉为“一代宗师”,是杰出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挚友。

曹靖华,名联亚,1897年8月11日出生于五里川的路沟口村。少年时代在家乡五里川、朱阳关和县城度过。青年时代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在开封省立二中求学时,被选为河南省学联代表,赴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并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被派往苏联读书,回国后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再度赴苏任教,期间,翻译介绍了《铁流》、《城与年》等一大批苏联文学作品。抗战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的重庆中苏文化协会工作,翻译了《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儿子》、《虹》等苏联名著。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世界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协总会理事。著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散文和《曹靖华译著文集》等专著。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987年9月8日病逝于北京。被誉为“一代宗师”,是杰出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挚友。
  
   曹靖华旧居像个大杂院
   从五里川跨过老鹳河大桥,向南数里,有一个叫路沟口的小村子,依山傍河,这里就是被毛主席称之为“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曹植甫出生的地方,一代宗师曹靖华是曹植甫的儿子,这儿就是他们祖籍地和故里。
   一个初冬的早上,我到五里川拜访曹老故居。进村子里一打听,村民就忙给带路,穿过一座楼门,迎面就是曹老的故居,三间带前檐的瓦屋,墙壁是黄土版筑,看样子也算百年老屋了。门旁挂着一个铜牌子,上面有“曹靖华故居”五个大字。室内中堂的墙壁已经斑驳脱落,中堂上挂了一幅山乡仙居图,一幅书法作品对联:勤俭持庭院,耕读传家风。桌上放有几本曹老的作品文集。和在曹老旧居看守居住的曹老的侄子聊一会儿,他说,每天都有国内不少慕名来访者,不少人希望当地政府把这座具有人文价值的旧居好好修缮一下。他自己因为家庭困难,一直居住在这里照看叔父的旧居,如果政府要修缮旧居,建设纪念馆,他愿意搬出去。
   卢氏县人民法院办公室新闻干事赵富林对记者说,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一代宗师”曹靖华,是卢氏一张灿烂的名片。曹靖华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保护和开发好先生的故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说,在他的童年的记忆中,曹老的《往事漫忆——小米加步枪》、《小米的回忆》等著名篇章对他影响深远,他之所以能笔耕不辍,很大原因是受曹老的影响。他在曹老故居留言薄看到,很多远道来参观的朋友都表达了呼吁有关部门修缮曹老故居的心愿。而居住在故居内的曹老侄子也希望政府能为自己另外安置,以保护好曹老的故居。
   曹长龄说,大概十年前,海关总署来卢氏县扶贫时拨款翻修了房瓦,到现在为止再没人来维修过。他家后屋的房子地基高,一旦下雨,积水就会从后墙漏进来。
   面临房子的年久失修,曹长龄显得很无奈,“我们全家的低保加上养老金,一个月也就200多块钱,吃饭都顾不住,哪有能力维修。”
   卢氏县文化局文保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曹靖华故居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一方面,由于条件不够,故居尚未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没有专项维护资金和管理人员。同时,故居属于私有财产,根据现有法规,其维护管理没有政策法规支持,保护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卢氏县文化局文保委曾对到访者表示,对曹靖华故居的保护“涉及多个部门,难度很大”,比如:异地安置需要有关部门给其新批宅基地,维护故居甚至建设纪念馆更需要县、乡财政给予维护费用支持,搜集相关物品资料也需要相关单位的提供。“我们文化局能力太有限了,只能积极建议。”
   当地不少文化人说,曹靖华是卢氏的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金字招牌,能极大地提升卢氏和五里川镇的名气,是造福当地的大好事,希望纪念馆早日建起来。
  
   鲁迅为乡村教师书写教泽碑文
   据县志记载:曹植甫(1869~1958),名培元,字植甫,1869年10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20岁时,曹植甫在陕州考中秀才。以学识论,本可得到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怜家乡文化落后,便回乡教书。
   卢氏县中医院副院长牛爱军的父亲牛树森,是研究曹靖华及其父亲历史的老文化人,也教泽碑的保护者。可惜在采访期间,老先生已经患病在床,不能叙述了。
   1934年秋,在曹老先生执教逾40年之际,他的学生们商定要给曹老树立一块“教泽碑”,以表彰曹老在乡村教育事业上卓越贡献和崇高的品德。
   起初乡亲们让想请曹靖华写碑文,但为人子写其父的碑文有些不方便,曹靖华转请挚友鲁迅。鲁迅辗转收到卢氏山区寄来的有关曹植甫任教事迹的材料后,对植甫老人产生了深深敬意。同年11月29日,鲁迅抱病欣然命笔,写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导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之尔。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徒倚,巧黠因时,鷃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这篇碑文最早刊载于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出版的北平《细流》杂志第五。六期合刊,发表时题为“曹植甫先生教泽碑碑文”,估计是当时在北平做教职的曹靖华拿去发表的。后来,鲁迅将其收入自己在一九三五年末编定的《且介亭杂文》,这本杂文集于鲁迅逝世以后的一九三七年七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现收入《鲁迅全集》第六卷。
   当碑文寄到卢氏县后,曹植甫看后连连说:“是篇好文章,鲁迅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但专指我曹某人,我实愧不敢当。他讲的这些赞誉的话,则真应该成为我的座右铭,终身服膺,件件做到,庶不辜负他的雅誉。这篇文章既然千里迢迢寄来了,却之不恭,就保存在我这里作个纪念吧。”曹植甫让人把乡民准备立教泽碑的碑石运到村中的水井旁,作为乡民们汲水用的垫脚石。
  
   毛泽东夸赞: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毛泽东一直认为自己是师范生,应该是一名教书匠,延安时期,读到鲁迅一九三五年末编定的《且介亭杂文》“曹植甫先生教泽碑碑文”,印象很深刻。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在与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曹靖华的谈话中提到了曹植甫,对老人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毛泽东问曹靖华:“你是河南什么地方?”曹靖华答:“豫西卢氏县人。"毛主席又问:“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曹靖华没待毛主席问毕就答道:“那是家父。”毛主席很惊奇地说:“现在可弄清楚了,父子……”曹靖华接着就问主席:“家父一生在山区教书,从未出过门,主席怎么知道这名字?”毛主席答道:“我从鲁迅先生文章中知道的。鲁迅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去拜访他的。"然而,毛泽东主席忙于国事,一生没有到达山区小县卢氏,成为历史的遗憾。
   “从鲁迅文集上看,这应该是鲁迅写的唯一的一座碑文。”曹靖华之子曹彭龄说,后来毛主席在重庆接见巴金、父亲曹靖华的时候,询问父亲知不知道曹植甫。父亲很好奇,毛主席怎么知道这事,毛主席答曰:知道“教泽碑文”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曹植甫被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58年10月14日,曹植甫病逝乡里。卢氏县委县政府根据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倡议,向省委提交了报告,要求为曹植甫先生立教泽碑。在赵文甫等省里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1986年9月6日,经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杨析综批示,鲁迅所写的曹植甫先生教泽碑文镌石落成,矗立于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内。
  
   老革命家习仲勋为曹靖华点赞
   1987年10月,听到曹靖华先生去世噩耗,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老革命家习仲勋为纪念曹靖华同志特意题词追悼:“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习仲勋。”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王国庆对“一代宗师”曹靖华感情颇深,他在2008年7月30日,多次撰文呼吁保护曹老故居。
   他说,曹靖华先生是三门峡市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人,曾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一同前往苏俄学习,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是“五四”以来翻译和介绍苏联文学的先驱者,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人民友谊勋章”。曹靖华先生卓越的文化成就成为家乡的一笔文化财富,卢氏县城一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靖华大道”,迎宾路上有曹靖华故居的灯箱广告,310和209国道上也竖有“曹靖华故居”的指示牌,曹靖华故居成为卢氏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前不久,他专程到五里川镇路沟口村参观曹靖华故居。发现其故居的门楼破败不堪,只是挂了一块牌子,房子外表用泥抹了一遍,附近也没有人物简介,而曹靖华先生的侄子依然居住在此。这与笔者不久前参观的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等相差甚远。曹靖华先生是豫西地区的国际文化名人,其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和开发好先生的故居,不仅能提高卢氏的文化知名度,也能促进卢氏山区的文化旅游产业。
   为此他建议:将仍在故居内居住的曹老侄子移地安置,腾出故居认真修缮,尽可能突出豫西山区民居特色,室内安放原物家具最好;将曹靖华先生铜像安放在故居醒目位置,并立鲁迅先生亲撰《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记》(现存卢氏城隍庙);在故居两侧建“曹靖华先生纪念馆”,搜集其照片、著作,国家领导人和文艺界名人题词等珍贵资料。
   曹靖华的骨灰起初埋在北京八宝山,1996年在其诞辰100周年时,骨灰被迁回故乡卢氏县,安葬在卢氏烈士陵园。不过当时只是暂存,准备以后迁出安葬,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曾迁出。
   他认为作为一代文学大师,骨灰安葬在烈士陵园,这让当地许多文化人士心里不是滋味。若在曹老故居附近或卢氏县城修建曹老墓园和曹靖华先生纪念馆,以供后人瞻仰参观,同时还能有效保护故居。
  
   卢氏民间:老教师志愿到曹老故居当讲解员
   卢氏县文联主席董建中对曹老纪念馆很上心,他说民间热火朝天,这不,朱阳关一名退休教师早已经按耐不住自己,跑到曹老故居,取得曹老家人亲属支持,已经义务自己贴着钱一本正经的搞起来了。今年国庆期间,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村的曹靖华故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退休教师蔡胜利不仅要向大家介绍曹靖华的丰功伟绩,还不停地招呼大家观看河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曹靖华和他的父亲》,忙得不亦乐乎。
   蔡胜利是卢氏县朱阳关镇的一名退休教师,近两年全力自筹资金完善曹靖华故居影音设备,收集曹靖华自叙经历、大量原始照片,以及曹靖华译著的书籍、作品等。为了给参观者更直观的感受,蔡胜利还从家中带来播放设备,向参观者播放河南电视台拍摄的再现曹靖华和父亲曹植甫父子深情的电视剧《曹靖华和他的父亲》。向参观者讲解时,他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赢得阵阵掌声。

共 4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曹靖华先生及其父亲曹植甫老师的主要事迹。曹靖华被誉为“一代宗师”,是杰出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世界名人之一。他的父亲曹植甫先生一直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曾为其撰写了碑文,可见曹老先生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成绩斐然。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曹靖华父子虽然是名人,但是其故居却有待筹集资金进行维修。现在,民间已有人自己掏钱维修曹老故居,并自愿做曹老故居的讲解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曹老先生的故居一定迎来更多的游客。这篇报告文学,一方面赞扬了曹老先生父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作者希望他们的故居能够尽早修缮,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感谢您赐稿晓荷社团,祝创作愉快!佳作推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编辑:张爱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6-06 15:25:43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祝好!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6-06 15:27:09
  感谢您对晓荷社团的大力支持,敬香茶一杯!
回复2 楼        文友:李长新        2019-06-06 16:37:44
  谢谢编辑,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