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乐平里,一次朝圣之旅(散文)

精品 【晓荷】乐平里,一次朝圣之旅(散文)


作者:雷开艳晨曦 秀才,211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5发表时间:2019-06-10 21:14:36

【晓荷】乐平里,一次朝圣之旅(散文)
    一
   我是怀着朝圣的心理去往乐平里的。
   自从看了周凌云先生的《屈原的村庄》后,对乐平里就有了一种思念与向往。后来去了屈原故里,这种思念便似长了脚,“噌噌”地在我心里疯长。
   乐平里的三闾骚坛,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诗社,诗社至今已经流传了六百多年,诗社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乐平里农民。他们独有的诗歌吟诵方式,也深深打动了我。
   适逢今年端午诗会,我有幸与夷陵区作协其他的几位老师,一同前往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让我的这份思念,有了落脚的地方,去真真切切的感受一番诗意的村庄。
   行至兴山峡口一桥,沿路旁标识“七里峡”一路向前,路面开始变得颠簸不平,坑坑洼洼,泥浆四溢。昨日的一场狂风暴雨,让这路面更加泥泞。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陡壁,我们一行人胆战心惊,幸好我们的两位作家司机技术娴熟,心里安定不少。乐平里,你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
   屈公,你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千古名句,难道是对我们后来来此瞻仰你的人一番考验吗?
   出现一个土质隧洞,洞里没有灯,一片漆黑,穿过隧洞继续前行,几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远远的,一片青砖白墙的民居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不禁感叹,大山深处藏有一处桃花源啊。
    脑海里浮现出陶公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们比古人幸运得多,有车代步,没走水路,穿过隧洞,见得另一方天地,倒与文中所述颇有些相似。
   路边田野里,一块写有“乐平里”三个字的牌坊,从我们眼前晃过,乐平里,我来了。
  
    二
   沿着公路两边的红色标杆,我们直接到了接待我们的屈峡旅馆。三闾骚坛4的谭国锋先生等人,正忙碌着接待从各个地方赶过来的诗人与媒体记者们。我们登记后,有专人负责把我们送到居住的旅馆景秀山庄。
   十来分钟的路程,我们边行边看。漂亮整齐的楼房,做各种生意的门面,空调、冰箱等现代化电器,周凌云先生在书中描述的土屋不见踪影,时代的发展,屈原诞生地的人们,已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也许,有些诗意只能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了,当诗意与我们的生存现状相冲突,生活总是会摆在前位。
   山庄主人谭国秀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是一位朴实的山里大嫂。正对着大门的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块写有“屈原文化研究院  乐平里调研基地”的标识牌。我想,这里也许就是研究屈原文化的学者们探讨休息的一个地方吧。
   屋里的矮组合家具上,摆了好几本谭国秀的荣誉证书,听我住在这个地方的干弟弟讲,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大嫂,她的故事很感人。
   我们把行李放在房间后,稍作休息。离晚饭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一行人便前往屈原庙。
   屈原庙建在半山腰上,青柏苍翠,庙宇隐现。路边竖立着“灵牛耕田”的标牌。一旁的大片农田里,一排排橘树还不是很高大茂盛,苞谷秆子倒青青葱葱的,放眼望去,没有一头牛的身影,也没有听见“哞哞”的叫声。耕牛,这个曾经是农民们耕田的好帮手,已渐渐退隐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又快又省力的农业机械。
    我知道灵牛的传说,这里的牛不用穿牛鼻绳,只需要主人一声吆喝,便顺从人的使唤。外面的牛来到这里便不再用牛鼻绳,这里的牛出去,便要再系上牛鼻绳,难道,是这块土地给予了牛的灵性吗?
   屈平河是干涸的,水呢?听人介绍,因上游建水电站,枯水季节,河里的水被上游拦截了,到时候水库放闸,河里便会有流水了,原来如此。
   一道吊桥连接着屈平河两岸。走在吊桥上,很平稳,有作家想晃动身体,让吊桥动起来,可这吊桥很稳固。应该是桥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渡桥,不是玩乐,才建成如此的吧。
   走过吊桥,是一个小型广场,一本巨书“橘颂”立于广场前方。“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个广场应该是居民们健身的地方,白天辛苦劳动后的农民,在广场跳跳舞,吟吟诗,闲话流年。亘古与现实同在,诗意与生活并存。
   沿石阶而上,清脆的脚步声敲打着青色条石,仿佛有个遥远的声音从远古隐隐传来,每丈量一步,就是离屈原近了一步,每一步是那么沉重,又那么心切。
   上来后,一尊黑色的屈原雕像迎面而立,他左手仗剑,衣袂飘飘,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他望的,是心心念念的楚国吗?
   他的旁边,就是那棵一百多年的黄楝树。
   我记得周凌云先生写过的一个情节。一个冬天,树的叶子全落了,天上尽枝枝桠桠,别的季节看不透的天,冬天全能看穿。如今正值夏天,树木蓊郁,我站在大树底下,斑驳的光影从树叶的缝隙间投射下来,山风吹过,树叶轻轻地摆动。黄楝树,它应该是屈原庙最忠实的朋友了,这么多年,它默默地注视着一个又一个前来凭吊屈原的人们,他们中有大学者,也有平凡之人,屈原的精神与文化感召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广场上,十来个人正在布置明天的会场,我向他们打听,玉米三丘、读书洞、照面井等三闾八景及兰花村、伏虎山、落脚坪都具体在什么地方?一位年长的人告诉我,我站的这个地方就是钟堡山,伏虎山在斜对面。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莾莾群山,哪一座才是呢?至于落脚坪,只是乐平里的一部分,“乐平里”,“落脚坪”,我咀嚼着这两个名字,从山上望下去,乐平里被群山包围,似乎躺在一个摇篮里。落下脚,快乐生活,是这个意思吗?洗却一身的疲惫与劳累,远方的游子啊,停下脚步,歇一歇吧。
   登上屈原庙,要爬一百多级石阶,石阶两边种植了小菊,金色的小菊兀自开着,中间不知种的什么,长势不是很好,裸露出黄色的土地,为什么不种上一两棵橘树呢?难道是担心橘树长高大以后,会遮挡住庙宇吗?又或者,从屈原庙往下看,会遮挡一览全景的视线么?
   庙门紧闭着,明天才能开放,若是守庙老人徐正端还健在,庙门不至于紧闭吧?一个义务守庙三十年的老人,每天为屈原庙打扫庭院,擦拭像身,写诗吟诵,与屈原对话。那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灵魂,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呀。逝者已去,在另一个世界,老人的魂魄一定去追随他最爱的诗人屈原去了吧?
   我们想去读书洞,他们说现在有点晚了,会赶不上吃晚饭的,那么就留待明天吧。倒是可以开车去兰花村看看。
   兰花村,一个悬挂在悬崖上的村庄。我们的车左拐右拐,盘旋而上。到了一处观景台,我们泊好车,一户屋主人走出大门,招呼我们喝茶。我们向他打听这里的兰花在哪里?屋主人摇摇头,这里没有兰花。同行人不免生出遗憾,我却不尽然,我从周先生的书里知道,这里的兰花是藏在深山,少有人知的,郝明月知道。先前布置会场的谭书记告诉我,乐平里的兰花多达二十六个品种,就让这些兰花长在大山深处吧,馨香着屈原故里的人们。
   我只是遗憾,因时间关系,未能用脚步来丈量兰花村,在村子里好好走一走、转一转,或许,我就能闻到那幽幽的兰花香味。
   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又岂是呆上一两天能深深感悟其文化底蕴的?
   晚饭的时间到了,很是热闹,农家风味的饭菜很合我们的胃口。吃过晚饭,我们回到山庄,同住的老师们交流闲谈,不觉夜已深。
   夜的乐平里,很安静,偶尔几声狗叫,打破夜的寂静,一夜好眠。
  
    三
   早上六点,我醒来,同住的两位老师也早醒了。站在窗前,看到已有早起的诗人们陆陆续续在街道上走着,有的已往屈原庙而去。
   空气清新的一塌糊涂,公鸡打着鸣儿,叫醒还在沉睡的人们。
   顺着村子里的路转转看看,屈原的经典名句印于白墙之上。这里的小孩子,从小耳闻目睹这些经典,在这片诗意浓厚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难理解,屈原文化从小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难怪骚坛的诗人多是农民,拿上锄头是农夫,放下锄头,拿起书,是诗人。
   到了屈峡饭庄,诗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或聊诗歌,或聊山里的景色,或向骚坛诗人们打听有关这里的民风民俗。我看着几位操着本地口音的人站在一起,猜想他们应是骚坛诗社的人。向前请教大名,果然是。这些并不陌生的名字,要感谢周凌云先生的书了。书中的人物站在我面前,如此的亲切。
   我问他们,村庄里真的只有谭黄向李四大姓和徐姓吗?四大姓真是黄庭坚的后人吗?散落在各地的屈氏后裔年年回来吗?
   其实,在周先生的书里,这些问题已解释得很清楚,可我还是忍不住想问一下。我不管他们的回答是怎样的,也许我想表达的,只是这块土地,文化太厚,诗意太浓。
    我问其中的向富昌先生,“等会儿的祭祀又是您主持吗?”他笑道,“是的,小招魂。”我知道,小招魂是仅对屈原先生一个人的祭祀。
    祭祀时间快到了,诗人们走向屈原庙。我惊喜地发现,屈平河响起淙淙的流水声,应该是上游电站开闸放水了。有山有水有灵性,水是山的依恋,山是水的脊梁,怎可分离?
   我听到鸟叫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屈幺姑鸟?可只听其声,却不见其影。屈幺姑鸟,也藏进山林深处了吗?
   登上山,屈原庙的石阶下,用艾草扎成的门柱,书有2019端午诗会几个字。艾草,驱邪避灾,确保平安。每年的端午,人们都会在自家门上挂两株艾草。
   离祭祀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我们先登上屈原庙,已有诗人们在屈原庙里瞻仰。一尊白色的屈原雕像干净的看不到一点灰尘,我磕头敬拜,屈原,应是一位美男子吧?
   旁边的一间小屋里,陈列着屈原的相关书籍。价格不贵,几元、十元不等。紧挨着是一间卧室,一位六十来岁的男子站在房前,经交谈得知,原来他就是徐正端老先生的儿子。我在房门前望了望,一位妇人正在一个木桌前吃早餐,想来是老先生的儿媳,她站起身对我笑笑,我赶紧示意她慢慢吃。一张简易的木床,没有被子,想来今天,先生的儿子儿媳也是因诗会才来的吧?这张床,这间屋子,还留有老先生的气息吧?应该有的。徐正端,已同屈原庙紧紧联系在一起。
   出得庙门下台阶,重回祭祀广场,我忽然看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我脱口而出:“周凌云老师吧?”周老师有些惊讶的看着我,“你是?……”我赶紧自我介绍,周老师笑着和我握手,见到仰慕的作家,真是太高兴了。
   青烟袅袅,锣鼓家业响起,小招魂开始了。祭台上,一块暗红色的绒布盖住了木桌,三闾骚坛四个金色的字印制其上,白色灵牌置于木桌中,祭师们表情肃穆,站在祭桌后面,悠悠的招魂曲从他们的口中慢慢地唱出来。
   台下,诗人们正襟危坐。我听不懂他们唱得什么,一位唱师手拿招魂幡,左右摇动,那曲调,慢慢让我的心涌出伤情,继而,浓得像那遮天蔽日的黄楝树,化解不开。
   “归来兮哦,归来兮哦。”那清亮亮又略带浑厚的嗓音,揪紧了我的心。一瞬间,眼里竟含泪水。屈公啊,您的后人年年呼唤着您,他们没有忘记您!
   其实在农村,人死后的祭祀活动,我看到过不少,招魂曲也听过不少。好的唱师,能把人唱得撕心裂肺,伤痛欲绝。
   谭万国他们,就是这样的唱师。魂归来兮,魂归来兮!在他们如泣如诉的唱声里,屈原就像是我们一位故去的亲人,时空一下子缩短了距离。
   祭祀结束,诗会开始。诗会主持人谭国锋先生以吟诵的方式开始了今天的活动。
   独有的吟诵,把歌与诵,以一种奇妙的声音融合起来,让你听后就难以忘怀,我不是也循着这种独有的声音而来的吗?
   诗会上,从各个地方赶来的各界学者、代表走上台前,诵读自己的诗歌,表达他们对屈原的敬仰。
   站在台下的我,注意到有不少村民前来参加。与站在我旁边的两位帅哥交谈,方知都是三闾骚坛的成员。他们中的一位,远在浙江工作,可每年的端午诗会,他都会风尘朴朴地赶回来。这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信仰。这里的人们,屈原文化与精神是深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去的,是不可磨灭的,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
   我有幸被邀上台,朗诵了一篇祭屈原的文章,文章不是我写,但我的朗诵应该打动了一些人吧?诵完有叫好声响起,我想打动他们的,更多的是文章的感人至深。
   主持人邀请诗人们一起站立吟唱橘颂,我不会唱,恭敬地站着,听诗人们高高低低的声音在我身前身后响起,将来,我要把这个吟唱学会,不知那位诗人可否教会我呢?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诗会,在骄阳的陪同下结束了。我站到树荫里,立即变得凉爽,炎热仿佛就跑了。新闻媒体的各路记者还在忙碌着,邀请三闾骚坛的成员们拍照。也许今天晚些时候或者明天,这些照片就会出现在电视或报纸上,有更多的人知道乐平里,知道三闾骚坛。这些成员,老中青都有,已存在几百年的诗社,必将会繁荣长久下去,代代不息。
  
    四
   吃过午饭,诗人们有的启程回家,我们不顾炎热,去找寻屈原读过书的读书洞。顺着修好的小路,我们先到了文化碑廊。
   长长的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名家祭奠屈原的诗句,还有三闾骚坛谭光沛等人的诗。若把每一块石碑上的诗词读完,恐怕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吧。来不及细读,我们循着石阶小路,继续向前。
   先到了响鼓溪,看到了擂鼓台,濂滴珍珠,却不见流水清澈,不闻水声咚咚,但是一条渠道里的水却清澈清凉。响鼓溪的水去哪里了呢?后来,我从一个农民的口中知道,沟渠里的水就是从响鼓溪那里流出来的。猜想,这里原本的山涧溪流被人们接到了后来修成的渠道里。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能看到水滴珍珠,水声咚咚的奇景了吧?
   不知还有多远?骄阳当空,我们已走的香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在一石凳上,停下歇一歇。从山上俯视乐平里,若山间有云雾缭绕,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啊!
   可是,我看到那半山上栽种的橘树,脐橙树,没有车道,许多都是靠人工背下来的。这么陡峭的山路,听村民们说,一天只能背五趟。都知道秭归的脐橙好吃,因为这里独特的气候。也知道脐橙贵,能不贵吗?
   小憩片刻,我们继续前行,读书洞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不大的山洞,一石桌,一石椅,就这么孤寂地藏在群山深处。周凌云先生在书中写道,“这里不像一处景观,就是一个洞,倒像放牛娃躲雨的地方。”的确如此,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山洞,对乐平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读书人来说,它蕴含的意义非同凡响。
   我们一行人在此拍照留念。坐在石凳上,我没能静下心来,无法领会屈原在此读书的意味,此刻,我们更多的是带着一种观赏、好奇、不虚乐平里一行的心态到这里的。若是我独自在此翻阅书籍,生性胆小的我,可能会害怕吧?毕竟,独处深山,是要有勇气与胆量的。
   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山林深处,穿着裙子的我们没有继续往前行,前方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心里清楚,一定还有着别样的风景。
   照面井在哪儿?橘坡又在哪儿?三米丘田究竟是哪一块田?还想见识一下精美的三闾刺绣。许多许多,我都没有搞清楚,心里的遗憾还是颇深的。行程匆匆,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次踏上这块偏僻的土地?
   我们匆匆地来,匆匆地去,留下不舍,也留下遗憾。屈原庙和黄楝树静静相依,默默注视着一批又一批来来去去的人们。
   车渐行渐远,乐平里渐渐被我们抛到身后,再见了,乐平里!也许再见,只是重逢的开始。

共 59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乐平里,离骚又吟头,自古以来以诗意栖居,现有周凌云笔下展现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之作,特别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还有那种浪漫诗人的气息,让我们不仅想起陶公的《桃花源记》。乐平里,它沿着公路蜿蜒绵亘,早已将诗筏伸向了人们的心里。对于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们,他们深深的向屈原庙弯腰鞠躬。几千年的文化信仰,让我们代代相传,屈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无畏无惧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骄傲和学习。当然,游记清晰的描述了田园风光,山中有你,也有我,来到这里的人们静下心来,心中早已被这里的人文山水所打动。历时三个小时,主人翁被邀上台朗诵,虽然有关描述屈原的文章不是本人所写,但是文章感人至深,三闾骚坛,已存几百年的诗社,这种精神文化希望代代不熄,得以传承。感谢老师带来精彩佳作,期待美羹再叙诗情,文字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新鲜的血液。【编辑:聆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2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聆雨        2019-06-10 21:16:16
  请老师下次投稿前注意排版格式,可以勾选自动排版,谢谢。
2 楼        文友:聆雨        2019-06-10 21:18:02
  读了让我想起那首《水调歌头》,渐渐心灵融入到了诗情画意当中去了。
3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19-06-10 22:53:02
  谢谢聆雨。今天的确忘了勾选自动排版
4 楼        文友:醉歌        2019-06-11 17:59:09
  在我心中,这是绝对的精品
回复4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19-06-12 08:57:02
  谢谢醉歌老师鼓励我呢???? 。
5 楼        文友:聆雨        2019-06-13 13:25:40
  恭喜老师荣获精品,祝创作愉快。
6 楼        文友:何叶        2019-06-13 19:56:43
  恭喜精品,期待更多精彩。姐真棒!
何叶
7 楼        文友:双头狼        2019-06-16 10:57:53
  拜读大作,恭喜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