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北】聆听(小说)

编辑推荐 【东北】聆听(小说) ———— 初恋的回忆之二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90发表时间:2019-06-12 15:48:45
摘要:回顾往事,是恋情还是友情,那时代的恋爱就这样奇特,既没有拥抱,也没有接吻,就连最普通的拉拉手,还得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唉……


   他们相识在偏僻的连队。从1969年夏到1972年的秋,3年多的摸爬滚打,在男女不同的农工排里,度过艰苦生活,繁重劳动的日子,那期间小李记不起她。直到那一年连队春节联欢会上,她和天津大姐一起演唱天津快板,说出了非常纯正的娴熟的天津话,才给小李留下深刻印象。此时才回忆起在70年春天,他们曾一块到营部打篮球比赛。小李时任排长,又是领队。从春节联欢会后,也许是工作接触多的缘故就熟悉了。她是3排副,1972年团支部改选,她是团支委。小李是团支部副书记,工作接触面更宽了。
   在原排长张大姐调回天津后,作为副排长她主持工作,劳动中敢于冲锋陷阵,泼泼辣辣,为人真诚实在,不藏着掖着的。家庭清白,老爸是个行政领导干部,但是她本人从不自傲,没有盛气凌人的感觉,敢说敢做,身体壮实,敢为人先,劳动能力强,赢的连队首长好评,是连队培养的不可多的后备干部苗子。
   由于经常的接触,可能会产生感情的火花。但在那个年代,作为排长的小李,还数落批评别人搞对象谈恋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自己可不敢往这方面想入非非,20多岁了依旧过着和尚般的生活,那时都一样,女生也是尼姑。连二十四五岁的大哥大姐门都不谈恋爱,何况这些小孩们。但是,青春的火焰在地下运行着,只是隐藏的深,不能被人家发现和感觉到。
   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劳动,接触多了。好象感觉能够说得来,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连队里的婆婆妈妈,无论是生产劳动技能,还是团支部工作。有时几天没在一起劳动,学习,还觉得少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1972年小李带队去附近林业局修小铁路。上山10多天发现周围都是我们排的男战士。山上的女人是林业工人的家属,平时女人居家过日子,根本不出门。没有异性,看不到女人,枯燥,无聊,那还叫生活吗?这就勾起了对连队生活的向往,那时的连队每天少男少女在一起劳动生产,有歌声,有笑语,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场面。
   正好山上需要从连队补充一些物品,并且应该向连队汇报工作进展的情况,顺便把的思想活动告知给团支部。于是小李派刘战友下山,回连队汇报请示。同时给她捎一封信,强调抓一下在连队团支部的工作。实际上连队有大小领导都在,小李这样做牵强附会,此地无银。
   那时一个男生排长给一个女排长捎信,一个男青年给一个女青年捎信,自然引起人们浮想联翩了。虽然当时没传到小李耳朵里什么消息。但是后来人们还是对小李讲,说看出有那个意思了。哪个意思?大家都不言而喻。猜测,嘀咕,议论随后而来。十天以后,刘战友带回来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和物品,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她给小李写的一封亲笔信。就是这样一封只写工作只写学习内容的信件,小李已经感到其间透露着一种信息,即小李抛出的一个信号,对方接受了,并且及时给小李一个强化的反馈信号。这就是他们后来谈话的内容,是接触的理由,感情发展的基础。
   那几天山上的小李惦念着连队,思念着她,在日记本里记下了心情。
   30天后执行任务的加强排因当年的气象原因,不能正常施工,所以原本干上一冬的工作计划搁浅了,就提前下山归队。回到连里了一切如旧,男排女排,男生女生,界限分明,在公众的场合下他们公开的谈话,虽然是学习,工作,但总是谈不完。隐隐约约的一种感情,在小李心中翻腾,但是不敢扩张,也不能倒出来,在连队那个地方。
   他们相约一起回家过春节,是老天给了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同时都被批准回家探亲了。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一起畅所欲言,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呆在一块了,可以坐一列火车谈笑风生,可以在假期一起参观游玩了。
   那天他们离开龙山屯时,连队回家探亲的京津知青坐的是同一列火车。从龙山屯到三棵树非常迅速地就到达。在换乘三棵树到北京的火车上,他们有组织,有秩序,迅速,利落地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情况下,把所有人员的座位都落实了,把我们所有的行李都集中捆绑在行李架上了。不到长春,他们按部就班的吃啊,喝啊,打牌啊,聊天啊…..
   第二天火车到沟帮子,小李买了一只烧鸡。连队许多人都在天津下车游玩,大明住在小李家,她住在天津的奶奶家。
   在天津的几天,他们一起去看望在进修学院学习的张大姐;一起在群众影院看了电影“多瑙河之波”;一起遛弯海河边,一起在小李家小聚。那时他们约好,小李要去北京游玩,她和战友们在北京迎候小李。小李的老娘亲自掌勺,为他们做了几个家常菜,请他们小聚。那只沟帮子的烧鸡,虽然很小,经过老娘的烩制,成了一碗喷喷香的汤菜,每个人都能吃上一些,哪怕嚼嚼鸡骨头。
   她回京后,给小李写了封报平安的信。小李回信是发给她老爸单位的。征得老娘同意小李去北京,其中的意义老娘是心领神会的。小李买得火车票后,在邮局打长途电话告之她在单位工作的老爸。
   1973年1月12日上午,小李异常兴奋的坐上14次特别快车,去往北京。在北京站外小李我看见了她,因为路上堵车她来晚了,没到站台上接小李而自责。然后径直来到她家。
   正逢上班时间,只有老妈妈一人接待小李对他说,“913事件”后老爸开会回来,佯做鼓捣坏了那个画框,把林彪的照片给换出来了,而不说明林彪事件的真实情况。那是党内纪律要求的,不许外传。中午老爸回家吃饭见到了小李,身材魁梧,形象高大的领导干部,不苟言笑,沉稳老练。届时任北京铁路局援外办事组组长,是处长级干部,当时援外的主要国家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即坦赞铁路方面。
   当天晚上小李很窘啊。她有个哥哥在黑龙江兵团,还没回来。她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小李住在大屋的行军床,老爸和二弟住在大床。她们娘四个挤在小屋的床上。
   第二天小李找到宝贵战友就住到他家了。
   当时小李去北京的名义是找战友们一起游玩,实际的心思只有小李心理明白。她能否理解,在当时小李心理没底,心照不宣哪。既然是游玩嘛,就到处逛逛,颐和园、动物园和战友家里做客,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哩。如何执行心中的计划。落实既定的任务,对小李来说,时间很紧张,战友们纷纷接小李到他们家做客留宿,时间安排不开呀。几次单独谈话的机会都错过了。一天,小李推辞了所有人的邀请,单独约她出去溜公园。那张窗户纸也是不好容易捅破的,不好意思开口,没有勇气开口。一旦开口被拒绝了又如何?这里面有个说话技巧问题。中间有隔阂吗?没有。很单纯的感情问题。需要有人来搭桥吗?没必要。就直来直去吧。小李思想斗争很激烈了。要说明,就要有勇气,就要做不行的准备,或说两种结果的准备。要不说明,那结果只是一种。错过了这样的时机,再也没有机会了,下定决心做,去争取胜利。
   那是看完电影回家。他们骑着自行车在宽阔的大街上,小李向她发问:在长期的劳动和工作中,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我们之间有一种神圣的感觉,超越同志式的感觉。你是否体会到了?
   ……
  

共 27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饶有兴趣地读完文章,忍不住对激情洋溢的他俩说:你们呀,醉翁之意不在酒!谈工作不在工作,看电影不在电影,聚会不在聚会,究竟在乎什么?天知地知你知她知,我不知,外人不知。很浪漫的一段交往,让人欣赏,从青春驿站走过来的读者,你这样醉过吗?欣赏,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老笨熊李春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