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光明】小镇故事(散文)

精品 【渔舟•光明】小镇故事(散文)


作者:山泉 探花,14136.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78发表时间:2019-06-12 16:33:26

【渔舟•光明】小镇故事(散文)
   小镇在很久以前,是十里八村的乡民们摆摊设点以物易物的“草皮街”,之所以成为镇并从简朴到繁华,是因为早年间在大山里发现了矿藏。
   那些金矿银矿,千百万年来,一直深埋在暗无天日的大山深处,万物均有灵性,它们也渴望见到光明。有一年的有一天,裸露出地面的一小块被人们发现,从此人们蜂拥而至,寂静的大山逐渐变得不再寂静。
   大山里有一条叫红河的大江。发源于云南大理巍山县,一路穿山辟石,九曲十八弯,行程上千里,从滇东南的河口小镇进入越南境内。一江分东西,上游的东西两片山脉分别叫迤岨山和哀牢山。有矿藏的大山地处江东片区,怪石林立,植被稀疏,干旱少雨。
   小镇就在江东片的山坳里,背靠一座向前倾斜摇摇欲坠的山峰,面临一条浪花飞溅的河流。一条马帮驿道南北贯穿,成为小镇的主街道,街道两边的商铺民宅依山傍水,纵横狭窄的青石板巷道七弯八拐。
   以镇为中心,在方圆上百里的山间,零散居住着后来被称为彝族的原住民。千百年来,他们沿袭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条件,导致“洒一山坡,收一箩箩”,人们的生活极度困难。
   明朝中叶,朝廷钦命汉族人口大规模南迁。迁入的汉人,无意间就在这小镇附近的山里发现了矿藏,人群熙熙,皆为利来,大批移民淘金者蜂拥而至。昼伏夜出,劳苦奔波,无奈人各有命,有的发达了,腰缠万贯,衣锦还乡,有的死在了矿山上,魂不归故里。天长日久,大部分人成了本地人,在时代变迁中与本地山民相互融合。
   在深不可测的矿洞里,采矿人口衔豆油灯,背负沉重的矿石,艰难的爬行。那盏豆油灯,是他们希望的灯,那些臆想中黄金白银,是他们心中祈盼的光明,家庭家族,父母妻儿,一朝致富,飞黄腾达,是他们最终的渴望。
   小镇由此商贾云集,马帮来往,久之,从摆摊设点的“草皮街”小集市,慢慢演变成繁华一时的大集镇,白天人群喧嚣繁华鼎盛,夜晚笙歌艳舞灯火通明。
   矿洞不断增多深度不断延伸,矿老板暴力盘剥,财富慢慢聚集。有钱的大户人家,深宅大院,豢养家丁无数,慢慢演变成欺男霸女的恶霸。底层矿工和普通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漫漫长夜里艰辛度日。
   小镇因矿而发达,贪官污吏土匪豪绅沆瀣一气,贫富之差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中越拉越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明万历年间,远在古镇百里之外的磨盘山彝族首领普应春率众起义。朝廷钦命文武全才的抗倭名将邓子龙将军率军围剿,在时代局限之下的起义军中途夭折。大获全胜的邓子龙将军兴致勃勃,刻下至今犹存的“鸣鼓营”碑,碑文云“破敌军山,平核桃箐,焚白改寨,扫麻梨湾,斩擒万计”,短短几行字,把当时血雨腥风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邓子龙将军在得意洋洋中诗意大发,作了一首柔情百转的自题诗曰“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诗梦未瘦,墨花始香,大明王朝土崩瓦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咸丰年间,一位叫李文学的彝族首领,受太平军的影响,振臂高呼“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我哀牢之夷民,历受汉庄主之欺凌,僻之山野,贫苦为生,几十世矣,自满贼入主,汉庄主与之狼狈为奸,苛虐我夷汉庶民,食不就口,衣不蔽体,白发爹娘,呻吟于床,幼弱子女,扶门饥啼。方今刃及颈项,岂容奢冀免死?矛逼胸堂,何望乞怜求生?望我彝汉庶民,共襄义举;则天下幸甚!我哀牢庶民幸甚!”一呼百应之下,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攻城掠池。朝廷大恐,派重兵围剿,义军大败。
   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啸聚山林的浅见,起义军祈盼的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的美好愿望,如闪电流星,转瞬即逝。
   随起义一起衰落的,还有不可再生的矿藏渐渐告罄,小镇由此而渐渐衰落。未几,古老的街道上,只有青石板依旧,那些商铺门店,民宅民居,斑驳破败。白天行人稀稀落落,夜晚万籁俱寂。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那些深邃的矿洞,和着人们期望的眼神,被尘封在无人的夜。
  
   二
   漫漫长夜,无数人追寻光明。大浪淘沙,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同的人把光明诠释在不同的人生信仰上。
   白昼交替,小镇随时光跨到解放前夕。
   往南溃逃的国民党残军,和着土匪恶霸,利用熟悉地形和当地民族群众还不了解解放大军的情况,相互勾结,企图以这大山腹地为反共基地,残忍屠杀我边疆纵队战士和征粮剿匪的工作队员。为了新中国,为了生活在黑暗中的贫苦百姓,涌现无数英雄儿女。
   现今大山深处,红河岸边,有一个叫耀南的村委会,这是刚解放时候,以一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他叫董耀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一团一营营长,敌暗我明,在惨烈的蒿枝地战斗中,面对突如其来数倍于我的国民党残军和土匪武装,为了保护工作队员和当地群众安全转移,英勇牺牲。
   古镇上,出了一位“金凤子”。
   “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她叫曹文英,是大山里一位俏丽的彝家女孩子,和众多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年轻人一样,1949年7月,年仅16岁的她在无意间给解放军带路后参加了革命武装,被分在部队卫生队,出入大山之间,随部队征粮剿匪。她喜欢唱《金凤子》,当地群众和战士们亲切地叫她金凤子。参加革命后,土匪残忍杀害了她的家人,更加坚定了她追求光明投身革命的信心,在漠沙小抱垴四天五夜的战斗中,她冒着枪林弹雨积极救护伤员,主动参加战斗,被评为全营的战斗英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国民党残军和着土匪,对我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反扑,在董营长牺牲的蒿枝地战斗中,领导派曹文英和另外一位同志前去报信,走到半路,与敌相遇,他们奋起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彼时年仅18岁。
   追求光明的金凤子,成为革命烈士。
   不久,古镇即迎来光明,世世代代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人们载歌载舞,再次唱起《金凤子》,怀念董耀南、曹文英等无数为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而献身的革命先驱。
   先烈们的事迹,一直感召着后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响应祖国号召,维护国家领土,义不容辞。古镇所在的小县一千多名热血儿女踊跃参军参战,4名像“金凤子”一样青春年华的青年,牺牲在保卫边疆的战场上。
   高耸的大山,也会喜怒无常。就在人们安居乐业之时的八十年代初,长年雨水冲刷,开采过矿石的山体,一夜之间就出现滑坡泥石流,在人们毫无知觉中冲毁了农田,掩埋了村庄,当地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以及武警官兵,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抢救掩埋在泥石流之下的生命。为了灾民的安全,官兵们不顾自身的安全,在随时可能滑坡的危险环境里,用双手刨开泥沙石块,抢救出一个个掩埋在黑暗之中的生命。
   灾民们见到的不仅仅是光明,也是生命的重生。
   灾害无情人有情。省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灾害稍止,亲自领养了失去亲人的儿童,社会各界纷纷奉献爱心,捐款捐物的同时,效仿领导领养和捐助灾害中的孤儿和老人。
   爱心,是光明使者!信仰坚定,无私无畏奉献和牺牲,是驱除阴霾和黑暗的利剑。
  
   三
   改革开放初期,我与古镇结缘。
   我和着几个同事,从古镇到各个村寨,落实需要救济粮食的人口户数,近一个月,靠一双脚,爬坡过坎,走村串寨。
   那时候,交通落后,通讯闭塞,当时的人说“走路靠赶,传话靠喊”。不“赶”路,天黑前就找不到吃饭睡觉的地方,不“喊”,小镇的手摇电话只通到大队一级,就没有其他通讯工具,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电话线断了,有什么事情就得全靠“喊”了。找个年轻力壮嗓门大的,站在这个山头,对着对面的山头大声地喊才能把话传到。
   家里年迈的父亲生病了,姐姐把电话打到我工作的小镇。镇上邮电所的人得知我去下乡,就天天手摇电话到各个大队所在地,我们很多天都在村寨里就找不到。这一天临近傍晚,总算赶到一个大队上,老支书把我父亲生病的情况告诉我说,可能病情较重,尽快赶回家去。
   父亲年迈,常年苦累而经常生病住院。那时候工资很低,医院住院医药费很贵,大家生活比较困难。平常就接触的老支书知道我的情况,看我一脸愁云,边安慰我边提议在场的人,每人三块两块的凑钱给我。生老病死,无法预测的事,在低谷中呈现的人间真情,山里人朴实善良的心,感染着我。
   以情换情,以心交心,敞开心扉,彼此坦诚相见,人间就光明长存。
   记得一次下乡到一个寨子,到队长家里时,看到他正用石臼舂米,他说区上通知要开会,每人吃伙食要交米的。我身上还剩下两斤粮票几块钱,就给了他,说山高路远,要背行李,不用带米去了。他感激不尽,之后只要是来小镇上,每次都带着家里的土特产来给我。之后的若干年,我们成为不是亲戚的亲戚。
   这一次,我一个人从大队出发走回古镇,出发时候天已经漆黑了。记得是一个夏夜,深山老林里,大部分生物都沉睡了,白天高啼的知了声归于寂静,就连萤火虫也睡了,只有嘶哑的虫鸣声和凄寒的夜莺声时断时续。
   景模糊,路崎岖。
   手电筒的微光偶尔扫过小路边密密匝匝的灌木丛,它们形状相似高低错落,每一簇都似曾相识。高大挺拔的云南松,毫无规律的簇拥着身边欲与之比肩的杂木树,随起伏的山势延伸进黑夜里。
   夜路,夜行人。多么祈盼一马平川,多么盼望一丝光亮。
   仰头,树冠间宽窄不一的缝隙里,星星时隐时现。那颗闪烁的北斗星,即便很远很远,也亮得耀眼。它指引着我,我跟着它走。
   山连山,路迷漫,近30公里的山路,从这座山头下到箐底,又从箐底爬到山头,看着脚下的路,偶尔望望那颗北斗星。不然,在这莽莽林海里,不要说夜晚,连白天也会迷路,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也转不出去。
   我不知道害怕,因为心中有牵挂,因为相信天会亮的。天亮前,我必须赶到古镇上,找到车子搭乘到县城再回家。
   启明星闪闪,天边透出微弱的曙光,我走到了小镇对面的山头上,看到了古老小镇模糊的轮廓,我心中一片狂喜。回望身后的路,一样模糊,想起爬上这个山头之前的漆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黎明前的黑暗。
   30多年后,社会高速发展,古镇日新月异。
   当我再次去寻觅当年走过的那条小路,早已不见踪迹,满眼是郁郁葱葱的茂密丛林。丛林边缘,大山之间,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连接着每一个乡村,农用车私家轿车在路上来来往往。古镇对面的山坳间,一个错落有致的新集镇魔术般的出现,集镇中心宽敞的民族广场上,身着崭新服饰的民族同胞,弹着民族乐器,唱着民歌跳着舞蹈,纵情狂欢。
  

共 41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那些金矿银矿,千百万年来,一直深埋在暗无天日的大山深处。山里的居民沿袭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生活方式,生活极度困难。当有人在山里发现了矿藏,金矿银矿就见到了光明,一条“草皮”街成为一个小镇,从简朴走向繁华。大批移民掏金者蜂拥而来,采矿人臆想中的黄金白银是他们心中祈盼的光明。小镇因矿而发达,贪官污吏土匪豪绅沆瀣一气,贫富之差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中越拉越大。彝族首领普应春率众起义,在时代局限之下的起义军中途夭折。彝族首领李学文带领起义,朝廷大恐,派重兵围剿,义军大败。为了新中国,为了生活在黑暗中的贫苦百姓,涌现无数英雄儿女。追求光明的金凤子,成为革命烈士。后来,古镇终于迎来光明,世世代代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在那些灾难面前,得到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以及武警官兵的大力救缓,灾民们见到的不仅仅是光明,也是生命的重生。改革开放初期,作者与古镇结缘,在得知父亲生病后,得到山里人的帮助,使人看到人间的光明。为了回家看父亲,作者在黑夜凭着信念,借着星光,走了30公里的山路,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黎明前的黑暗。30多年后,社会高速发展,古镇日新月异。此文叙述了一个小镇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光明这条线展开小镇上的故事。其间光明与黑暗交错呈现,使人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和人性恶劣的一面,也使人看到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文章时间跨度大,思想深刻,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文中可见丰厚的人生蕴含和浓浓的悲悯情怀,可见作者向往光明,尊重自然和生命,引领读者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给人以良多的感慨和回味。全文语言凝炼而诗意、感性而细腻。读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特此推荐阅读!【编辑:情韵悠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3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情韵悠然        2019-06-12 16:37:56
  一篇有厚度、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十分欣赏!
2 楼        文友:情韵悠然        2019-06-12 16:40:55
  感谢山泉老师支持渔舟征文!有幸编辑你的文章,编按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见谅!悠然敬酒,祝你身健文丰!
回复2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4 09:54:45
  问好悠然,谢谢你辛苦编辑!
   文章自我感觉写得很乱,主要是江郎才尽了,经你精准按语,自然为文章增彩。
   再次谢谢!
3 楼        文友:柳约        2019-06-12 17:55:09
  小镇故事,从一开始就将人的思绪拉开,百年动荡,风云变幻,其势如潮水,从黑暗的旧社会到光明的新中国,是历史的进程,也是民心之所向。
   从起义军首领李文学到革命烈士金凤子,彝家儿女多奇志,正是昔日的苦难,造就了如今的辉煌,站立在古镇广场,头顶着同一片天,折射出来的却是大千社会……
   读罢此文,不由人感叹:萧瑟秋风已不再,眼前又换新人间。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4 楼        文友:柳约        2019-06-12 18:03:23
  错了一个字,起义军首领是李学文,在此更正。
   看到老哥的文很亲切,穿插历史,结合自身,紧扣征文主题运笔自如,感谢,后期我就不拿来评选了,哈哈。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回复4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4 10:06:19
  问好老弟,谢谢精心阅读留评!
   从明清到现代的事例全部是真实的,有正史记载,且网站上也能查到。原来我在那个小镇工作多年,比较熟悉那些人和事,现在又在政协文史委,专门从事文史编撰工作,就近水楼台了。
   我们这一辈60年代初出生的人,虽然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等总是经历了一些苦难,看到了今天的辉煌,新旧对比,真的感慨万千。我们渴望美好,就像千千万万人渴望光明一样,但这光明的得来,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奉献的结果,为此,在珍惜美好的时候,对于先辈们,我们铭刻在心。
   文章友情支持,不参加评奖。
5 楼        文友:回味        2019-06-12 19:22:55
  山泉兄用了四千字就把一个小镇的古往今来,兴衰沉浮表述得淋漓尽致。一路探寻,一路拼搏,一路欢歌走向了新世纪。兄长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越读越有气势,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正能量。佳作,拜读!
   回味备酒,我们在渔舟也可以畅饮一番的。
   感谢支持渔舟征文,问好,夏安!
回味
回复5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4 10:10:48
  问好社长老妹!
   酒家和渔舟本来就是一家人,来自五湖四海,同在江山之上,为共同的爱好而相知相遇。
   也感谢渔舟的兄弟姊妹们一直以来对酒家的支持!
6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9-06-12 22:13:42
  老师总是大手笔,可学之处甚多。
   问候哥哥安好!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6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4 10:13:12
  问好高原老弟!
   谢谢一直以来对酒家对我的关注和支持,祝一切安好!
7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9-06-16 15:49:27
  古镇对面的山坳间,一个错落有致的新集镇魔术般的出现,集镇中心宽敞的民族广场上,身着崭新服饰的民族同胞,弹着民族乐器,唱着民歌跳着舞蹈,纵情狂欢。
   大中华,泱泱五千年,古镇真多呀。拜读佳作。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8 楼        文友:岚亮        2020-02-29 22:10:54
  一个小镇,竟被一篇数千言的散文,描成了一部经典般史书。小镇故事多,文章多风流。什么叫妙笔生花,香而不谢,此篇见识了!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