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供家堂的那些事(散文)
我们老家的民俗中,大年三十这天供家堂是最重要、最庄严的一件事。
供家堂,就是我们常说的祭祖。年三十这天早晨,正屋靠八仙桌的墙壁上便悬挂起一副家堂画,俗称“柱子”。家堂画上是美丽的花草树木,还有各种美丽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门板上有个小长方形的空白,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去世的直系宗亲的名讳,名字是按辈分自左往右排列的。
年三十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在正房正对门的八仙桌上方,恭恭敬敬地挂上这幅家堂画。干净的八仙桌上摆满了供品。供品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除了鸡鸭鱼肉,还有新鲜水果。我小时正值物质贫乏时期,但人们还是把最好的东西摆上,以示尊敬。
摆好供品后,家里年老比较稳重的主事人去自己家祖坟请祖先。请祖先是一件比较庄严的事,如果不重视别人会笑话的。
一直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那个叫立贵的人去请祖先的情景。由于他父亲死得早,母亲有病,请祖先的任务也只能由他这个大大咧咧的人去做了。他摇头晃膀,手里拿着香前后摇摆,气得他堂叔老远就吼他:“正经点好不好,不会走路啊?”然后他才严肃认真地手掐着香,放在胸前。村里人又打趣他:“立贵,你刚才把你爷爷奶奶都摇头晕了,现在又掐着你老爹的脖子了是吧?到家你娘非打你不可。”他嘿嘿地笑着,才转用双手捧着香回家。他能把请家堂这么神圣的事情搞得这么搞笑开心,所以着实让我难忘。
请回祖先后按规矩还是要放拦门棍的,就是把一根棍横放在大门口。老人们说这是要挡住除了自家祖先以外的妖魔进来捣乱。小时候我曾经问过奶奶:“反正祖先又不是真吃,让他们进来不行吗?”奶奶说:“这是老辈子留下来的规矩,这些生灵好像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善有恶,进了家门要扰祖上清净的。”奶奶说完后接着告诉我:“做人要有布施慈悲心,但不能和供家堂的事混在一起去做。”
请回祖先后,八仙桌两旁的椅子就不能做人了,因为祖先请回来了,我们坐那里就不礼貌了,我们只能坐在下手的马扎上或者床上。
小时候家里的人是对我特别娇惯的。我是可以爬上旁边的椅子的。用奶奶的话来说我们家就丫头这一个孩子,祖先是不会怪罪的。我趴在桌边看着家堂画里的人名,好奇地问这问那,爸爸一一给我解释,给我讲这些人的故事。
爸爸自幼丧父,院中的长辈们都很照顾他,他的堂伯父每到过年都会给他买几挂小鞭。在填不饱肚子的年代,他伯父的几挂小鞭,活跃了爸爸整个童年。爸爸十分感恩他。他去世几十年了。爸爸都没有忘记这些事。每到过年都会津津乐道。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请家堂祖先都是请自家姓氏门中的人。可我们家,家堂画却有一对陈氏夫妻的名字。爸爸告诉我这对陈氏夫妻是他爷爷的姨夫姨母。爸爸的爷爷是个孤儿。是陈氏姨夫姨母把他养大后。才有了后来我们这几代人。我们这几代人都没有忘记这份恩情。所以一直把他们和自己家族的长辈共同供养。
后来生活好了。我们家年除夕家堂桌上都会放一个小录音机。里面反复唱的是戏词河北梆子。这是奶奶要求爸爸放的。奶奶三十多岁守寡。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一个三岁和七岁的孩子。还有三个未成年未出嫁的小姑子。我不知道她是以怎样的毅力颠着小脚走过的那段岁月。听外人讲爷爷去世后,奶奶家的纺线车和织布机是昼夜不停的。她和小姑子们轮流纺线织布维持生计。即使这样,她也会把孩子老人收拾得干净利索。打发小姑子们高兴地出嫁。
爷爷生前最爱看的戏就是河北梆子,奶奶一生都没忘爷爷这个爱好。后来有了录音机,每逢过年请家堂,她总会嘱咐爸爸放河北梆子让爷爷听。这就是那时的爱情。没有山誓海盟的激情,却有心心相印、牵挂一生的永恒。他们勇于担当,无论生活怎么样艰难,都要为对方活得精彩,负起对方的责任和希望。
等送走了祖先,奶奶会在十字路口扔一些纸钱和水饺,说是给那些过年时在外面流浪,无家可归的生灵。后来我知道这是传统封建迷信,既有糟粕又有精华,老一辈的传统仪式也会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的。世界上让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给予,无论他们是否真正受益反正我们的内心是快乐的,这样就足够了。
如今,那些慈爱的家人已远去,给我讲故事的人也被写在了家堂画上。按规矩,女儿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了,是不可以在婆婆家供养娘家家堂的。所以爸爸在病重的时候便嘱咐我,他走了以后就把那份有很多名字的家堂画烧了。他觉得他能活到这个时代,有我这样的孩子就很幸福了。至于死后的那些迷信事,他是不会信的。
父亲去世后,我捧着家堂画,觉得这幅家堂画的确太陈旧了,有的名字已经很模糊了。思来想去,我就把那些人的名字,总括了几个字:已故历代宗亲,六亲眷属之位。然后再把我所感恩的一些人的名字写在一幅新的家堂画上。
旧的家堂画虽然不在了,但那些人的善良的本性不知不觉中已融入我的生命里。看娘家的家堂画,老是感觉以前重男轻女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怕没有儿子,死后连个过年的地方都没有。好在现在年代不同了,人们没有这种观念。
传统的供家堂习俗,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美丽的民族文化,表达了人们难得可贵的爱,感恩,传承,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