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洛河岸边贺家河(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洛河岸边贺家河(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9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31发表时间:2019-06-14 17:45:45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在宜君、白水、洛川三县的交融地带,在古老闻名的洛河岸边,在西安至延安的红色铁路线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四等小站——贺家河车站。它就像日夜不停的洛河水一样,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田野、村庄,孕育着悠久灿烂的洛河文化,为老区经济的发展,为老区人民的幸福,默默地坚守,无私地奉献。
   一个乌云密布、时停时雨的夏收时节,我们一行四人带着采访任务开车来到了贺家河车站。
   下车后,我的头依然是晕乎乎的。近五个小时的路程,有三个小时是在翻山越岭的盘旋小路上蜿蜒行进。虽然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田野金黄一片,梯田层层叠叠,山峦云雾缭绕,但我却没有一点赏心悦目之意,我的头被窗外飞速旋转的景色挤压着,被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极速汽车颠簸着,一阵晕眩,一阵恶心。
   短暂的小憩之后,我才慢慢恢复了平静,在工务单位融媒体办公室主任和车间党支部书记以及站长的陪同下,仔细打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四等小站。
   完全是处于黄土高坡的谷底之中,四面都是坡,像一个椭圆形的环儿拥着,又像是坚不可破的露天城堡。环顾四周,除了远近高低的茂盛树木,就是规则不同、大小不一的田野和时隐时现的弯曲小路;站台前的三股铁道直直地连通了南北两座高坡,咋一看像是从两座距离很近的高坡处特意开辟而成,因为在三股道的东西两侧是约30米高的铁路护坡,用规格不同的石块砌成,如铜墙铁壁一般,而股道旁边的车站,简直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闪闪发亮。
   紧挨站台的一排房舍,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层旧式平房,但几经维修,明亮得如同新盖的一般,金黄色的内外墙壁在层层树木的掩映下,显得十分耀眼。站台的一边几乎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高大树木:有浓荫密布的梧桐,展翅飞翔的雪松,直插云霄的刺柏,婀娜多姿的垂柳;站台的后面是工务部门的班组,长方形的大院落,约有近3000平方米,四周盖满了平房:有班组办公室,有堆放各种配件的料库,有职工食堂和宿舍;院落的一边是一块菜地,各种时鲜蔬菜正茁壮成长,一边是活动场所,或散步、或运动、或谈天说地,都可以在此进行;院内四周也有几棵又粗又高的泡桐树,浓荫如盖,遮天蔽日,加之院外紧靠北坡的一溜树木草丛,把个偌大的院落遮挡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院子外面是极不规则的沟沟坎坎,几棵高大的桑树下,三个休班的年轻职工正在摇打树上如黑珍珠般的桑葚,见我们来了,好客地拿给我们吃。看着他们手上嘴上沾满了桑葚的深紫颜色,我笑着婉转谢绝了;把目光投向了旁边的篮球场,有半个场地那么大,玻璃篮板,很时尚的那种,四周划着很清晰的白线。听旁边的职工说,这是他们下班后活动的最佳场所,也是小站每天最热闹的时候。
   浏览了小站之后,我们便来到了工务班组,干活回来的职工已经陆续坐好。说明了来意,便开始了拉家常似的交流。我们想用这种方式,了解职工更多的真实想法。果然,职工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讲述了小站的变化和他们在此坚守的一个个平凡故事。
   陈龙龙,一个48岁的老职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到这里,已经整整26年了,虽然这期间换了好几个岗位,但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条线。谈起小站的变化,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工务最大的变化就是劳动工具的变化。以前干活全是重体力劳动,不是抬钢轨,抬枕木,就是轮洋镐,背沙袋,冬天汗流浃背,夏天挥汗如雨,出工时精神抖擞,收工后腰酸背疼。那时候,工务活是铁路劳动强度最大的工种,谁都不想干工务,很多人也看不起工务职工。现在好了,现代化的劳动工具首先解放了工务职工,集中修有大型机械化捣固机,日常养护有手持式捣固机,紧螺丝有手持电拧钻,就连巡查线路也用上了钢轨探伤仪,再也不用肉眼仔细查看。工务职工一下子成了最轻松的工种。再说职工的住宿条件,也得到了大大改观:过去住的是油毛毡房,冬天冷得瑟瑟发抖,夏天热得如同蒸笼,雨天漏雨,雪天漏风,现在不但早已住上了红砖平房,还配备了标准化宿舍设施,加强了食堂管理,天天可以洗澡,顿顿有可口的饭菜,还有跑步机、篮球场、各种健身器材。尤其是电视机,虽然只能收到不多的几个频道,但也能天天看新闻,和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说到这里,这位身着铁路防护服的老职工,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但是,说实在的,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还真的不适应外面的世界,城里那种污染的空气、吵杂的声音、拥堵的大街让我头晕目眩、心烦意乱。尤其是去商场不会买衣服,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全是现代化的节奏。是不是我们都在山沟里呆傻了?”一句话惹得大家笑出了声。但我却没有一点笑意。不知怎的,我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马君锋,一个30岁出头的壮小伙,是班组的工长,他在谈起小站的变化时说:“虽然我来到小站的时间不到三年,这里的条件虽然不如城里或者一些大站优越,但这里的职工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职工,工作起来都很卖力,安全责任心都很强,大伙从不会因为个人的事而耽误工作,也不会因为这里条件艰苦而懈怠工作,时间久了,倒觉得这里的自然环境还很优越,空气清新,绿荫如盖;车站上面的坡地全是苹果树,沟沟峁峁又全是野酸枣树。每到苹果花和酸枣花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花海一片,小站上空花香怡人,再加上小站旁边的洛河流水,和不时传出的鸟雀啁啾,还都觉得这里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呢。”
   他的话引起了人们又一阵大笑,这一次我也笑了。是的,在我的感觉中,这里确实是一个世外桃源。但又不全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和外界隔绝,却紧紧地和外界连在一起,这里是连接外界的一个点,是通往延安红色圣地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运输站。这里的职工虽然如他们说的那样,手机信号太弱,打电话和发信息都要跑到外面的半山腰上去,但他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和每周的政治学习也能及时了解外界的大事小情,也能知道外界的风云变幻。并且我还听说,在经过单位的积极反映和路局的大力支持下,信号弱的问题正在积极解决。到那时,这个四面环山、洛水相伴的四等车站才真正称得上是小站仙境,世外桃源。
   走出工务大院,我们来到了车站值班室,在站长的安排下,见到了同样有着近30年工龄的车站值班员焉胜东。焉师傅个子不高,一身干净整洁的铁路夏装显得整个人很有派头,虽然下夜班后没有休息好,有些疲惫,但一听我们要采访他,马上来了精神。
   他是西延铁路线上的“铁二代”(铁二代在西延线上的老职工很多)。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的铁路,家是安康汉阴人,初来时是劳务工,干过工务,当过车站扳道员,凭借着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的坚持和磨练,顺利地通过了转正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正式职工。30多年来,虽然岗位更换多次,但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站。他谈了车站的变化,谈了车务设备的更新换代,简直是天上地下,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时的车站破旧不堪,那时的吃饭天天凑合,别说洗澡,就连洗脸有时也没热水;也别说看电视、玩手机,连收音机也没有,打电话也只能用座机进行铁路内部联系,老家有事根本无法知晓,只能书信来往。至于设备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手动变成了自动,带柄标志变成了微机连锁,原来四个人一个班,现在一个人一个班,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安全系数不断提高。休班回家也比以前方便快捷,坐慢车到大站,再坐快车到安康。以前回家一次需要13多个小时,现在6个小时便可到家。在谈到30年来自己最遗憾的事时,他说的和所有在这里坚守的老职工一样,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30年里,家里的农活他顾不上,全部留给了妻子;老人有病时他不能床前尽孝,孩子的家长会他没参加过一次。在孩子高考的最关键时刻,他也不能陪伴孩子一同去学校,孩子报考自愿,他也只能用电话一句句嘱咐,一次次叮咛。令他欣慰的是,家人都能理解他的工作,他的辛苦,孩子也很争气地考上了理想大学。现在的他,没有任何家庭拖累,一门心思得干好工作,用坚守和责任确保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在谈到个人的业余爱好时,他更是兴致勃勃地说:“我天天下班后上山走路。原来我很胖,肚子很大,在单位工会开展的有奖健步走活动中,我积极参与,每天走路近两万步。尤其是三年前通往山外的土路修成水泥路面后,我更是一有空就走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现在也没肚子了,身体也从来没感冒过,还得过单位的健步走效果明显奖。”
   正说着,站长从外面走了进来,他马上笑着对我们说:“要说爱好,我们站长的爱好那才叫优雅,他喜欢拉二胡,而且拉得很好,这一点人人都知道。”
   听他这么一说,我才又一次打量起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健壮的40岁出头的中年站长:同样是雪白的夏季铁路短袖,配以天蓝色领带和大盖帽,越显得威武神奇,英俊潇洒。在我们的请求下,他很不好意思地说:“纯属一种爱好,拉拉解闷罢了。”说着他拿出二胡,很娴熟地拉了起来。虽然只是业余水平,但我觉得在这宁静的深谷里,却如天籁之音,悠扬婉转,美轮美奂。
   我想,如果站在不远处的洛河岸边,听着这声音,或者坐在洛河岸边,拉一曲悠扬婉转的二胡,会是什么感觉。要知道,洛河可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它是陕北黄土高坡纵横沟壑中最长的一条河,它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流经了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等十多个县境,最后汇入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渭河。因此,洛河也被当地人亲切地誉为“母亲河”。
   带着一种好奇和崇敬,我们顺着一条蜿蜒的小路来到了洛河岸边。河面不是很宽,也就二三十米;河水不是很大,不能覆盖所有的河床,河水也不是很清,几乎是浑浊的黄色;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几乎覆盖了凸显的河床。站在这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几乎和所有的河流不差上下。然而,据资料显示,就是这不起眼的洛河,不仅有洛神宓妃的传奇故事,更有着散落在河边大大小小的千年古村落,古遗址,烽火台、摩崖石刻等等历史文化遗存。它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在古老厚重的纵横沟壑间千回百折,披荆斩棘,艰难而行。最终,化身为黄河、渭河的坚强臂膀,冲积出千里沃野,滋养着中华民族灿烂绵长的荣耀和记忆;它目睹过王朝纷争,见证过革命烽火,亲历过奋斗与拼搏,分享过胜利的喜悦。如今的洛河,增添了很多追赶超越的足印。从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洛河畔的秀美山川映衬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矫健身姿和铁路职工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坚实足迹。在这样的一条河流岸边或看书、或拉二胡、或高声呐喊、或低头沉思,该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和美的享受。
   此时,雨已经停了,天空中透出了光亮,薄薄的云在我们头顶上流动着,田野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小站显得更加清新和秀美。
   离开贺家河车站的时候,已接近下班。汽车沿着来路蜿蜒爬行,我的心却依然留在车站,想着所看到的一切。是的,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站,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车站,这是一群很不起眼的普通职工,又是一群很了不起的职工。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也许在这里坚守一年两年不算什么,很容易做到,但要长期坚守在这里,无怨无悔地把这里当家一样地去爱、去建设,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说贺家河车站的铁路职工为了红色老区的经济发展,为了老区人民的生活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话,那就是传承了古老洛河的奉献精神。小站职工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确保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正是洛河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多么想把这里的一切都真切地拍下来,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和奉献精神;我也多么想把这里的一切牢牢地记在心里,化为一种力量,不断激励前行。
   洛河岸边的贺家河,一条不寻常的河,一个不寻常的站,一群不寻常的人。
  
   二0一九年六月十二日

共 4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洛河岸边的贺家河车站,是西安至延安红色铁路线一个不起眼的小站,这里山川秀美,洛水潺潺,一代一代的铁路职工就坚守在这不起眼的小站。奉献自己的青春,确保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他们就像悠久灿烂的洛河河水一样,恩泽着这块土地,传承着一种精神,创造着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如果说贺家河车站的铁路职工为了红色老区的经济发展,为了老区人民的生活富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话,那就是传承了古老洛河的奉献精神。小站职工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确保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正是洛河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全篇文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小站职工,无私奉献,以站为家,精神可嘉,催人奋发!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6-14 17:46:33
  全篇文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小站职工,无私奉献,以站为家,精神可嘉,催人奋发!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安子川        2019-06-18 18:12:12
  谢老师点评点赞。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6-16 20:41:37
  铁路工人的奉献精神感动人心值得提倡,品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19-06-18 18:11:33
  谢谢老师点评点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