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康乃馨前思母情(散文)

精品 【酒家】康乃馨前思母情(散文)


作者:栎年 布衣,38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5发表时间:2019-06-17 14:56:25


   一
   母亲节到了,今年的母亲节我要写我的母亲。记得六年前的那个母亲节,也是个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我在执行公务,在一片繁忙的大街小巷里,蓦然看见车窗外面众多的行人,手里都捧着一把鲜花,司机告诉我,今天是母亲节。我顿时低下了头,久久的深思投向了遥远的故乡,以及永睡在那方土地下的母亲。拳拳的吊念之情促使我赋诗一首,题为《康乃馨前感母》。诗云:“想起为儿初衣锦,英年慈母驾仙云。三春之晖不复见,寸草之心空在茎。千里故乡怀冢土,清明雨里游子吟。思母再有时节日,叩前插朵康乃馨。”
   从此,我对康乃馨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我常常捧着一束康乃馨,或面对眼前的康乃馨,久久地沉静,像是在聆听她那片片花语:母亲的母爱,慈祥、伟大、神圣!这种情怀当然根植于我对母亲的怀念,而这种怀念不可能仅仅用一首小诗就能宣泄穷尽。以致后来每每见到康乃馨,我都能浮现出母亲当年的音容笑貌,就好像还有许多话语要对母亲诉说,还有许多关于母亲的往事要倾诉。
   母亲是五十三岁去世的,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二年了吧。她得的是脑出血,死得突然,走得急匆,使我们一切都猝不及防。在家的兄弟姊妹都为抢救母亲出了力,也为母亲入土为安送了终。而我正值军旅生涯,远在东北,虽火速南归,却没能赶上看一眼母亲的遗容。这是我心中的伤和痛!留下的只有绵绵无尽的情思,只有诗中所写的“思母再有时节日,叩前插朵康乃馨”了。
   我现在的案前,就插着一朵粉红色的康乃馨。我凝望着这朵鲜嫩欲滴、绽然开放的母亲之花,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年轻时候那细嫩白皙的脸庞,闻到了母亲当年那爽朗开怀的笑声。是呀,母亲在我心中,永远是年轻貌美、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
  
   二
   母亲比父亲小很多,十一岁的差距在那个时代好像很不相称,然而他们非常恩爱,相濡以沫,在人生、事业和家庭的坎坎坷坷和风风雨雨中,是一对同舟共济、夫唱妇随的伉俪典范。这主要在于母亲温柔贤惠的品德,善美处世的风格。与父亲的持重内敛相比,母亲外向明快,好说好笑;与父亲的冷静内藏相比,母亲热情活泼,喜怒外溢;与父亲的刚毅倔强相比,母亲善美博施,柔韧圆熟。正因为母亲与父亲有这样的性格组合,才使他们在几十年的艰难历程中,得以刚柔相济和风雨同行。
   我在《艾草飘香忆父亲》里写道,我的祖籍是赣南地区贡江边上的一个乡村。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赖村乡由祖籍于都县管辖划归宁都县管辖,此后父亲的工作调动就在宁都县范围内打转转了。我们全家只得离开祖籍,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而多次搬迁,先后在宁都县的两个乡(当时叫公社)里搬迁了三个地方。先是在青塘乡的梅屋村。在我刚刚上初中的那年,从梅屋村搬迁到了会同乡的傅家瑶村,后又搬到另一个村子叫腰江村。我们这个家庭也就始终是当地村子的外来户。
   在这种离开祖籍,异地流动安家落户的岁月里,母亲与父亲的性格组合是绝佳的夫妻搭档,更能取长补短和相得益彰。我们每落户到一个地方,父亲负责联系沟通,择村租房,举家迁徙,办理落户,一住下便十春八秋,甚至更长。当然父亲的身份和威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母亲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活泼爽朗与亲和友善,母亲的卓越才干和人格魅力,为我们家在每一个异地客乡,开辟一片温馨祥和的生活天地,更是居功至伟。
  
   三
   我们家在梅屋村住了八年,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就是在梅屋度过的。我的一首旧诗《梅屋书怀》写道:“前映青岭后巨樟,家迁梅屋为故乡。童伴共嬉村中巷,父老相送家柴粮。薪山禾野扎脚印,少郎夜读留书香。奔闯梦别四十载,童心永照八春光。”这只是我以自己童少时代的角度和心理写的一些情景,但要写母亲在梅屋这八年,拿起笔来却深感凝滞和沉重!对于母亲来说,梅屋的八年,是历尽困苦,艰辛劳作的八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八年,是友善博施,广得美誉的八年,是相夫教子,贤良并兼的八年,是勤俭持家,开拓进发的八年。
   这次搬迁到梅屋与上次落户赖村完全不同。当时在赖村,还归属于都县,是随父亲落的城镇户口。我就是在赖村出生的。在我两三岁那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动员家属回农村老家,此后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控制,再想改回城镇户口是不可能了。所以,搬迁梅屋只能落农业户口。母亲对父亲的所有重大安排都是百依百顺,没有任何怨言,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随父亲奔闯于异地他乡的一切辛酸苦辣,就是从梅屋开始。
   在那个年代,农业户口的同义词就是农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母亲却像个强壮的汉子一样,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扛起锄头就下地,拿起镰刀就上山。
   梅屋八年,父亲先是在青塘乡工作,后又第二次调到赖村乡工作,回家路程大概分别是一小时和三小时,所以都不是天天在家,先是隔三差五,后是半月左右,回家住一两天。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父亲是“吃公家饭”的,大多时间无暇顾及家里。
   那时的父母亲正处于成家立业后最艰难的所谓“爬坡期”,孩子小,底子薄,光靠父亲的工资是难以维系生计的。于是母亲就像一个顽强的挑夫一样,岂止承担着繁重的劳动,还包揽了繁杂的家务活计与儿女的养育照护,三副重担一起挑,在崎岖曲折的山路上,抑或是湿滑泥泞的阡陌上,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四
   一年到头,劳碌的母亲每天都天蒙蒙亮起床,从睁眼忙到深夜,就像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劲儿,永远不知疲倦。
   每天的艰辛劳作,沉重繁杂,使得她从早到晚都如同一台纺织机一样穿梭不停,又好像一座多功能自动装置一样,一种功能完成了,旋即之间切换到了其他功能。比如队里劳动、上山砍柴、菜园耕锄、禽畜饲养、三餐做饭、照顾孩子、缝补浆洗……再比如,大早起来洗菜做饭、喂鸡喂猪、收拾卫生,上午参加队里劳动,做午饭,下午上山砍柴,做晚饭,晚上煤油灯下走针穿线……总之,每天从早忙到晚。
   我想起李白的《子夜吴歌》,母亲的一年四季要比其笔下的春夏名媛和秋冬家妇忙绿万分。
   春天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母亲一年四季都要“采桑绿水边”的,不过这个“桑”不是“蚕桑”,是全家人的吃菜的“菜桑”。母亲在村头河流边的那块菜园里耕种采撷,往返于菜园与村头的那条田耕道上,布满了母亲的脚印。
   夏天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母亲采的不是“莲”,而是“稻”,母亲与生产队员们一起,顶着烈日,挥汗如雨,耘锄于稻花香中,又飞镰于稻穗丛里。
   秋天里,“万户捣衣声”“总是玉关情”。国泰民安年代,“玉关情”自然没有,而念夫顾子是母亲的柔美情怀。其实母亲何止是在“万户捣衣”的秋风里,为父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准备冬衣,平日中的缝补浆洗更是让母亲心力耗损。
   冬天里,“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记得梅屋的睡屋很阴暗,四处没有窗户,只在西面的墙角上掏了一个洞,母亲为夏夜苦读的我和大哥摇扇送凉,驱赶蚊子之后,又在这间渗透西北风的屋子里挑灯走线,把剪运针,弟弟妹妹在床上玩耍,母亲一边往手指上哈着气儿,一边亲昵地和他们说话。对于母亲来说,屋里的寒冷哪在她的话下?她用那双被风霜雨雪冻成红萝卜样的双手,握锄耕种、收集采撷、洗切烹饪,缝絮晾晒,才使我们腹充饱食,体裹暖衣。
   然而母亲是弱小的,母亲的身材也就一米五几,单薄的体态,白皙的肌肤,纤细的双手,无不流露出她的娇小和柔弱。就是这样一个弱小女人,扛起了家里所有的艰难困苦。母亲还因劳累致病多年,而她仍然拖着病体日夜劳作,使病又日渐加重,得父亲到处求医,久服草药,才调理过来。母亲平素体质本来就虚,所以中医里那些个虚症诸状经常出现,比如头疼、头晕、脸无血色、心悸气喘、神疲体倦等等,然而这些母亲只当小痛小痒,根本不予理会,即便是更加严重的体况,她也照样放不下满眼的活计。
   记得有一年,我和大哥已经稍大了,可以上山砍柴,帮助家里做一些劳力活了。早春时节阴雨连绵,草湿路滑,家里积攒的烧柴已经用完了,这种糟糕的天气,我和大哥都不愿意上山砍柴,只有靠邻里乡亲借给我们一些柴草勉强维持。母亲是个好强之人,就在风停雨歇的空当里,独自上山砍柴。
   后来家里来了一群妇女,一位与母亲特别要好的姆姆(婶子)从睡屋出来,指着我和大哥嗔怪地说:“这下好了,叫你们懒,一个小弟弟没有了。”然而母亲过了几天,额头上系着一条手绢,又去田地里忙活了,村里的人们都为母亲捏着一把汗,都劝母亲道:“陈嫂,你这还在月子里呢,千万别落下病呀!”母亲哪能顾得了那么多?这些日子多亏了隔壁的贾贾和姆姆给家里做饭,母亲哪能卧得心安?母亲就是这样一个自强的人。当时的我是一脸懵懂的,听不明白那位姆姆在说什么,因为稚幼的我根本没有怀孕这个概念,知道母亲这次是挺着身孕上山砍柴的,那是后来的事了。
   母亲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那股劲儿,竭尽全力地为家里开源节流,除了在队里参加劳动挣工分,还想方设法搞副业,创收入。饲养的鸡鸭鹅和自产的禽蛋和蔬菜,经常挑到集市里卖钱,补贴家需,每年至少还要养一头大肥猪出售。
  
   五
   母亲是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人,无论是在队里集体劳动,还是与邻里家妇聚做针线聊天的时候,只要你走向他们,老远就能听见母亲朗朗的笑声。熟人要是在路上遇见母亲,与母亲相互打招呼,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乡亲们都喜欢与母亲说笑。
   在梅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母亲为“陈嫂”。“陈嫂”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辈分和身份的称呼,而是一个特定的名词。时间长了,便如同人们一听文学作品里“祥林嫂”“阿庆嫂”就明白其中的内涵一样,不光是梅屋,即便是十里八村的人,只要一提起“陈嫂”,都会与勤劳善美,活泼爽朗融合在一起。
   无论走到哪里,母亲都以他那特有的亲和力,真诚友善地与人相融相处,感染和凝聚那里的父老乡亲。在梅屋,全村姓何,母亲按村里的姓氏排辈,以家人的身份称呼男女老少,也教育孩子这样相认相称,时间长了,我们与梅屋人就真如一家人了。在富家瑶,是黄姓人家较多,母亲正好也是姓黄,这就成了母亲为我们家快速融入这个村子的上佳条件。一到村子安顿下来,母亲就把他们当娘家人,与他们相亲相认。这样一来,我们有了安身立足的人文环境和感情根基,后来我交结的几个铁哥们,至今仍然是我的至交密友。
   我参军就是从富家瑶走的,就是这里的父老乡亲给我佩戴红花,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我踏上军旅征程的。在腰江,都是陈姓了,这是我们本家的姓。山轮水转,来到了“老华”(客家话里对本姓人家的称呼)的村庄,古远之前一家人的村庄,这份血浓于水的天然情感,将我们之间水乳相融在一起了。有这份本家的情感根基,加上母亲的至亲至善,我们便如回到老家,一切都顺美祥和。
   母亲无论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腔火热的心肠,一颗柔美的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母亲都会热情地前去帮忙,或送人家点东西。我们家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父亲是挣工资的,每月都有几十块的活钱,这对于当地乡亲来说,无疑是优越的家庭光景。平时邻里乡亲少不了有急用钱的地方,便想起我父亲的工资钱了,母亲无不出手相借,即便是自家要用,也暂且搁置,先紧他人为要,一年到头里,这是常态。
   平日里,家里做什么好吃的,都要盛一碗给左右近邻尝尝。经常有五六岁大小的孩子,知道我们家做好吃的,就倚在门框边不走,一起锅,母亲便给孩子递上去,并亲切地对孩子说:“慢点吃,别烫着。”母亲是个美食烹饪能手,会做很多祖籍的客家菜品和糕点,难怪我们家做好吃的小孩都知道,原来是闻味而来的。只要母亲烧火做饭,那股浓郁诱人的香味就能随风而漫。
   母亲经常向邻里传授一些菜品糕点的烹饪做法,譬如梅菜米粉扣肉、辣炒板鸭等等。父亲每次回家吃饭,母亲必须做一两个好菜,放在父亲跟前,并问父亲味道怎么样,父亲总是满意地点点头。我们兄弟姐妹吃惯了母亲做的饭菜,再吃别人家的,总感到很不习惯。直到现在,我都十分怀念母亲美食的味道,只要一想起母亲的美食,就会感到涎水满溢。
  
   六
   孩子的顽劣生事,为母亲带来许多麻烦。每到到一个地方,母亲都会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我们在外地安家不容易,要跟当地人好好相处,不要招惹人家,遇事要忍让一点。”然而恰恰在这方面,母亲生气无奈、着急上火无数。
   大哥憨厚,妹妹乖柔,弟弟幼小,在外面的所有麻烦事都是我生出来的。在我的心里,我丝毫没有母亲所说什么难处,反而觉得我的父亲是国家干部,我比他们优越。母亲说难也好,劝导也罢,我只是表面上点点头,转身一出去,照样顽皮。在梅屋时,我打伤了一名比我小两岁的男孩儿。原因是我领着几个小同伴一起玩,他不识闹,翻了脸,跑去跟他哥哥告状,他哥哥气势汹汹地跑过来想打我,我跑得快,没打着,他就指着我叫喊着:“你给我滚回于都去!”为了出这口气,第二天,我朝着他的胸脯给了一拳。晚上,他们家人跑到我家门口,像大闹天宫一般,将全村老少都惊动了。父亲不在家,母亲独自应对这样的场面。老话说:“当面打儿,背地训妻”。母亲只得当着全村人的面将我一顿暴打,一边打一边哭,一边哭一边训。然而村民们知道这就是孩子玩耍反了性,不知轻重,纷纷劝说母亲不要再打孩子了,并调解两家,不要因为孩子的事情伤了和气。

共 78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母爱如海,宽阔无边,母爱似山,巍然屹立在儿女心中。这一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一腔深情,以平常点点滴滴的事例,写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母亲的辛劳和不易。而今生活好了,母亲却因积劳成疾而走了,留给儿女一辈子的愧疚和思念。文章情真意挚,一片深情,溢于言表,在母亲节读这样的文章,令人感慨万千。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6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5 19:45:55
  一辈子辛劳付出,一辈子为儿为女,只有付出,不计回报,这就是母爱,天下最伟大的爱。
   致敬天下母亲!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2 楼        文友:山泉        2019-06-15 19:46:52
  问好作者朋友,谢谢光临酒家!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2 楼        文友:栎年        2019-06-15 21:21:05
  衷心感谢山泉老师!您辛苦了!有您的辛苦,才有此文的精彩。问候安好!
3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9-06-17 15:07:37
  一篇深情的散文,寄托了太多的哀思,让人伤感动容。
   问好朋友。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3 楼        文友:栎年        2019-06-17 18:11:14
  感谢社长的鼓励!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6-17 17:32:32
  款款思母情,濡濡湿人眼。每篇都是硬货干货,写得情真言切,感人肺腑。充满了风土人情,在艰难和平凡里,塑造母亲的形象,显示了母爱的力量。佳作,点赞。怀才抱器拜读感言。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栎年        2019-06-17 18:12:20
  感谢了,怀才抱器老师1
5 楼        文友:清扬婉约兮        2019-07-19 11:35:05
  拜读佳作!
作者:清扬婉约兮,本名谢琼芳,曾用笔名生命花。江西修水人。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散文多发表于《大江文艺》《学习强国》《安源工人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江西投资简报》《江西赣能杂志》《边城晚报》《修水报》等报刊杂志。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