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城深街细细(散文)

精品 【流年】城深街细细(散文)


作者:宁雨 布衣,36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1发表时间:2019-06-17 10:15:51


   这风,仿若一个穿粗麻裙的高挑女子,走得不急,只见得裙裾款款摆动,气温却急慌慌地回应着,一夜间下降了十几度。街,更贪睡了,早晨六点多钟,一切的物事还笼在幽暗的光影里。
   此刻,街上最撩动人心的主角,是那些泊在垃圾站前的城市环卫专用三轮。清一色的浅橘红,见棱见角,却又分明是温情脉脉的,与黢黑的栏杆、婆娑的树影、灰白的墙壁,恰到好处地配合、冲突甚或对抗。环卫三轮,总离不开它的主人左右。比如今天,环卫工们一定比平日都来得早。你看,路牙石旁边,国槐的落叶已经打成了堆儿。街的那头,有几点模糊的浅橘红慢慢移动着,是他们在劳作。说实在的,我个人并不赞赏今天这样的劳作。那些落叶,自然堆积在路边多好呢。这条街的街树,是清一色的国槐,落叶也绝无搀杂,都是鹅黄浅绿的薄薄的写满筋脉的卵圆,素朴而内秀。待到太阳升起,小小的叶片在风里聚成群,舞着蹈着,从行人的眼前经过;细听,他们还唱着一种太行山里的民间小调。那些舞蹈,那些歌唱,会让一条街的整个落叶季平添一抹小小的浪漫。
   当然,落叶情结,不会影响我对这群早起者的敬意。甚至,他们偶尔在黎明前粗声大嗓的招呼、调侃和嬉笑,那么粗糙地打破一条街的晨梦,我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他们的恣肆、粗糙,才更真实,更轻松,更自在。一如我居住了十年的这条街,跟这座都市里会聚了诸多酒吧、练歌房、咖啡馆、茶楼等所谓时尚元素的名街相比,有些破落、土气、保守、不起眼,可是,它踏实、静气,有点儿像闹市中的隐者。
   街上曾因为发生过一条新闻,而在省城名噪一时。那是三年前,街道连续三次出现大面积路面塌方。于是,“某条街塌了”“某条街又塌了”“某条街又又塌了”,作为头版头条,相继出现一份在市民中很有影响的报纸上。那段时间,我跟人说话都变得有些口吃了,似乎是受了“又……又……又”的心理暗示。跟着新闻,来了一批又一批抢修人员,机器轰鸣,挑灯夜战。奇怪的是,看热闹的并不多;如我这般好事之徒,也只是晚上遛弯时,顺便扒着施工围挡的缝隙,看看进度,转身便走了。因此,出事时,街上的秩序还算井然。还有一桩值得一提的事件,是街中央丢过一个雨水井盖。所幸,井盖没有造成更大的事端。在我这个早起一族发现井盖丢失时,雨水井的周遭已插满干树枝作为警示。没有人去追寻好人好事的线索,也没有人为了公共设施被盗而愤愤不平。街上的人,依然我行我素。据说,街上也安装了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和电子警察。不过,我从没注意过,也不知道它们在什么位置昼夜站岗。
   我最喜欢的,是在风日晴好的白天或者晚上街灯亮起来以后,在街上悠闲地逛来逛去。修修自行车,钉个鞋掌,换颗夹克上的扣子,买把儿芫荽、香葱……随便一个差使,便是我掐掉网线,蹿到街上的理由。一来二去,街上的三教九流,多数都能混个脸熟。街角卖菜的,是河南来的小两口儿,秤上口碑很好,给买菜的老回头客们“阿姨”“大姐”叫着,就像自家人。修自行车的肢残大哥,竟然是我的同乡,她老伴儿下岗,俩人一块儿照顾摊子,顺带帮大女儿看着小孩儿。修车间隙,大嫂给大哥续点儿茶水,拉个家常。有时候,大嫂读一本厚厚的《圣经》,那书该有些年头儿了,纸面的边缘打着卷儿,甚至污了茶渍、菜汁。好在,书的污损,并不影响那个天性开朗的女人忙中偷闲,在书页的深处寻找她流着牛奶和蜜的圣地。
   有个叫春树的理发馆开在了李小莉理发馆的对门。店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身材纤巧,一双眼睛像清早的湖水,神情上看着就是个学生。小姑娘的店一开张,李小莉这头儿清闲了几天。清闲下来的李小莉,坐在自家店门口,二郎腿搁在另一个小凳上翘着,嗑瓜子、喝茶,得谁走过跟谁唠两句闲话。没过多久,一街上的人都晓得了“春树”的底细。小姑娘来自一个山区县城,原本是跟另一个女人合作开店的,那女人比小姑娘大个五六岁,有夫有子,可是他的丈夫迷上了外面的世界,十天八天不着家,回趟家,张手就朝女人要钱。女人对小姑娘好,比对亲妹妹还好,好到眼神都离不开小姑娘的身子,剪发剪破了顾客的耳朵。后来,女人就跟小姑娘闹掰了,小姑娘来我们街另立门户。到“春树”理发,洗头、剪发、护理、染烫、收款,里里外外都是小姑娘一个人儿。好在街上的人尝过新鲜之后,重新归顺了李小莉,小姑娘并不忙碌,甚或半天也不开一个张。小姑娘手里眼里忙着,一张嘴也不闲,自始至终与我聊天。她以为我是个教师,并且把教师等同了心理咨询师,所以,她很急切地与我讨论着关于交友、恋爱、家庭、同志这些既深又浅的问题。她说,等我在她的店里染够三次头发,就送我一瓶纯植物萃取的营养液。
   街北端,死葫芦头儿,是所重点中学,没人说得清它有多少年的历史。学校是不是出过什么重要人物,也未经考证。不过,我们的街沾了学校的光,是真的。
   每到上学时间,学校门口就站着八个纪律值周生,一般是四男四女,分列两厢,着统一校服、披绶带。有老师到来,全体深深鞠躬施礼,口曰“老师好”。逢到这样的情景多了,便生出学校原是当代最大书香门第之慨叹!有了学校,这街也就有了书声,染了一点儿书卷气。街上的书亭,竟有《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之类的杂志可以买到。运气好的时候,碰到的就不是学生打架、在机动车道上成群结队大摇大摆的恼人状况,那是早晨,用功的孩子在清冽的风中朗声背诵英语课文。不过,学生调皮的样子,也很可爱。逆风,一个孩子驮着另一个孩子来上学,骑车的自我鼓劲,“加油!加油!”坐车的伸胳膊踢腿狂喊,“漏油!漏油!”让人莞尔。
   街上的各色食档,好比学校这个大树上的寄生植物。我之所以叫他们食档,实在是因为它们太简陋,甚至连个门脸儿也不是。那些食档,有固定的,也有流动的。固定的,比如街北头儿的一家油条豆腐脑、一家煎饼果子、一家怪味儿鸡、一家水豆腐、一家油酥烧饼,街南头儿的一家驴肉火烧、一家鸡蛋灌饼、一家小笼包子、一家烤红薯;流动的,更多也更富于诱惑,炸馓子、麻花、排叉、豌豆黄、荞麦扒糕、麻辣串、铁板鱿鱼之外,还有荷叶江米年糕、蜜枣竹桶粽子、爆米花、驴打滚、炸薯片、香饽饽、麦德基、珍珠奶茶、牛肉板面、糖葫芦。不同时令,不同节气,街上总会及时地冒出一两份新的“口水档”,被放学的孩子围个里三层外三层。
   街里有个垃圾转运站,曾被我家一位偶然来访的客人所厌弃。她是一位青春女子,大概尚未经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淘洗,一见到我,就诉说与垃圾转运车相遭遇的不幸。告别时,她是捂着鼻子走过转运站门口的。我天天路过它,却感觉不到一点儿异味了。我想,这个转运站,很像这街的一个排泄系统,虽大俗,但须臾不可或缺。有意味的是,转运站的旁边,今年春天开了一家牛肉罩火烧、牛肉蒸饺馆子,铺面不大,却买卖红火;紧邻馆子的右边,是个寿衣店,昼夜不关门打烊。这垃圾转运站、馆子和寿衣店,兄弟般亲密无间地连在一起,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隐喻?
   居住十年,我还摸不准这街的脾气。寒风凛冽的傍晚,街灯是抬头可见的一点儿暖意,那牛肉板面的香、辣、咸、厚的热气,跟着风的脚一起舞蹈或奔跑。夜深的时候,还有人家传出钢琴练习曲悠扬的声调,间或,也能听到长尾巴灰喜鹊的一两句清唱。
   春树理发馆,果然中了李小莉的谶语,没过完一个冬天就关门大吉了。阳光普照,李小莉站在她的店前,白底绿字的招牌重新漆过,“我行,2008”几个字古怪而鲜亮。可能因了大作家村上春树的名字吧,走过早已易主的“春树”的位置,心中总是无来由地疼,期待着来一场雨。我固执地以为,春树和小姑娘,就是在一场雨结束的时候离开的。

共 30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条老街,是一方城市人的生活印记和精神根脉。这条街踏实、静气,有点儿像闹市中的隐者。是作者寄生了十年的宿地。街树清一色的国槐,城市环卫工的勤劳,死葫芦头儿重点中学的书声与书卷气,小本生意摊的实惠,各色食档的色香味,垃圾转运站的异味,还有街道塌方的趣闻,雨景盖被偷后的安全提醒, 春树理发店的生意兴败与小姑娘的心理映射。城深街细细,却承载着一条街的风情和记忆。作者以沉静的目光,全方位扫描了一条街,形色可人,物我和谐,岁月留香。本色书写,实景“绘画”,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9-06-17 10:19:02
  小街风物“志”,景、人、文、味,全方位席卷而来。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6-19 14:49:4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