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恋】父亲的菜地(散文)

精品 【柳岸•恋】父亲的菜地(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9发表时间:2019-06-18 15:19:24


   七十岁的父亲,喜欢种菜,种的菜也好。
   老家的院子大,父亲把能种菜的地方都种上了菜。白菜,黄瓜,西红柿,韭菜……都是应季的菜,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是真正的农家菜。本来是为自己吃,可种的太多了,吃不完,就拿去集上卖。没打过药的韭菜,菜身干净,没有干尖,味道鲜浓,吃过了一次,再吃别人的就吃不出味。几个爱吃韭菜的常客盯准了父亲,每集都早早的去等父亲的韭菜。
   父亲的三轮车上常带几个马扎,相熟的人去了,坐了马扎,拿过父亲烟叶卷旱烟抽。天南地北地闲扯,一上午很容易就过去了。赶集,卖菜,拉呱,父亲有自己的乐趣。
   一直想说服父母进城住楼,可他们说家里自在,能种菜,能和左邻右舍拉拉呱,什么时候不能动了再说吧。离不了家乡,也不想给孩子添麻烦,这是老辈人共同的想法,我们只能随他。好在老家离县城很近,我们可以随时回家。
   家离集市有好几里地,担心路上出事,都劝他别去卖菜了,可父亲不听。他说,人只要活着,就得找点事干。
   如他所说,父亲勤劳了一生,确实还不曾得闲。老来种菜的经验,全靠了年轻时的辛勤付出换来。“无钱种菜为家业”,苏轼说的很准。为了生活,父亲在四十多年前就把自己练成了种菜的高手。
   家乡的土地,特别适合种菜。介于白土和沙土之间的土地,就在村北沙丘的脚下,沙丘上是高大的桑椹树和枣树,沙丘下是平整的菜地。“一亩园,十亩田”,种菜的效益明显高于种粮。村子离县城近,卖菜方便,七十年代的故乡,基本是家家户户种菜。
   菜种在自留地里,每家种几分。靠着卖菜的收入让自家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忙完村里大田里的粮棉活计,人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菜地。菜的品种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擅长,种的菜也不一样。父亲一直种菠菜和芫荽,靠它多卖些钱。当然也有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每样都种一点,是供自己吃的。
   菠菜四季皆可播种,芫荽在春、秋、冬三季露地栽培。父亲选择了种冬菠菜和冬芫荽,虽然辛苦一点,但因为能赶上过春节,可以把菜卖个好价钱。
   地要深挖。周末或假期,他先示范,然后指导我们掘地。铁锨头笔直朝下,用脚把锨头蹬入地里,锨头完全没入地下,正好是菠菜和芫荽的根能扎到的深度。把土翻出来,一锨锨掘下去,一天能掘一分地就是高手了。我们不敢偷懒,因为知道,地掘不好,菜的根就扎不深,肯定会影响产量,产量就是收入,就是我们的学费和书包中的纸笔。
   整地做畦,父亲是不会让我们动手的。打起地垄背,把刚翻过的土地用铁耙耙平,是一门技术活。为了保证浇菜地时,水能无阻碍的从菜畦的畦头流向畦尾,整个菜畦都能均匀受水,就要求菜畦必须是平整的,最起码畦尾不能比畦头高。
   用耙轻轻耙起已经湿透地表的土,把种子撒上,再在畦面盖上一层草木灰,就可以静等种子发芽了。“生长总是安静的,却最有力量”,邱苑婷的话用在种菜上也比较贴切。一点嫩嫩的芽绿扎向土中,一层层蓬勃的绿色长出来,一天一个样,看的种菜人心里美滋滋的。
   水是菜的命。种菜,除了技术,关键是要能浇上水。当时还没有压水井,公用的敞口水井离自留地三百多米,一担担挑水浇地,是种菜人最费工夫的活。费功夫,还不能把地浇透,种的菜蔫头巴脑的。
   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种的菜比别人差,于是决定在自家地里挖一口井。请人挖井还要花钱,父亲就自己干。井址就选在靠道的地边,挖出的土倒在停靠在路边的拉车里,装满一车,就拉到几百米外的湾坑里。当时的华北平原,还没大规模使用地下水,地下水位还是高的,挖三四米就能出水。井逐渐加深,父亲下到井下,用短把的小铁锨把泥土装在水桶里,再由母亲用井绳把盛满土的铁桶拔上来。挖到出水了,再用铁桶把砖系下去,垒砌井壁。为了少占地,父亲把井筒和井口修的很小,井口紧容一个铁桶下去,井底仅能把铁桶摆倒,好让水流进桶里。
   有了井,随时能够浇地,足以保证菜地不会缺水了。村里的活仍然很多,自留地里的活要自己挤时间去干,父亲选择了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水从井里拔上来,也是一门技术活。晚上看不到井底,把铁桶摆倒,水才能进来,左右或上下晃动,完全依靠手的感觉和耳朵的听觉。桶被摆倒,因灌了水而下沉,手中的井绳紧了,再顿一顿桶,让桶里的水完全灌满,就可以向上拔了。半蹲着腰,右手抓紧井绳向高处提送,一节节把水拔上来,技术活变成了力气活。
   水要深浇。父亲对种菜的要求很严,为了把地浇透,父亲从不惜力气,总是把地垅背打得高高的。独自提水浇地,在明亮的月光或清冷的星光下,水被从井里提上来,倒入垄沟,水波前行,一点点爬向长满菠菜和芫荽的菜畦,在寂静的夜里,你能听见水渗入地下的声音。吃了水的菠菜、芫荽把饱满的叶子招展在冬天微微的冷风里,绿油油的,它们并不怕冷,水让它们的身体更茁壮了。
   父亲也不怕冷,连续的拔水,已让他出了汗,棉衣放在旁边,只穿一件单衣,他要赶紧完成自己的任务。三十斤左右的水桶,一晚上要拔二百桶。第二天两个手都是肿的,要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父亲从不叫苦,自十五岁死了父亲,作为家中独子的父亲早早学会了自立。
   人勤地不懒。多浇几遍地,菜就能赶在春节前收获。割菜的镰刀平时也用于割除菜地的杂草,比割麦的镰刀小多了,紧贴着地皮整齐的把菜割下,只留一点根在土里,把割下的菜用提前浸了水的草葽子捆好,菠菜矮一点,只在菜的的中间捆一道草葽,芫荽长得长,就在根部和茎叶结合处捆两道。
   离春节还有些日子,这时的菜还不是最贵,父亲把菜拉回家,先要储存。把从沙土岗上拉回的沙土在屋檐下地上铺一层,把菜放上去,再盖上一层沙土,土得掉渣的蔬菜储存方法,却很实用,即保温保湿还透气。
   汉时张骞带回的芫荽,唐时尼泊尔进贡的菠菜,是古西域的特产,都特别适合在中国大地生长,也对国人的口味,连根都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春节将近,把菜从沙土中拿出来,抖一抖,不会留半点沙土在菜上。起早贪黑,父亲每日去县城赶集卖菜。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还不丰富,在还没有大棚菜的北方,菠菜和芫荽都是比白菜金贵的节日菜蔬。
   压水井的出现,真的是菜地浇灌的一次革命。终于可以不再使用铁桶从井里提水浇地,家家菜地里有了压水井,用不了多大劲,大人孩子都可以完成浇地的活了。
   不过父亲已决定不再种菜。改革开放后,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父亲不满足于种地种菜,改行做了木匠,干起了木器厂。不再在自留地里种菜,只在家里空闲地上种一点自己吃。
   几十年过去,种菜完全成了一种产业。超市,集市的蔬菜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多元的蔬菜需求。可有过种菜经验的人们都对种菜保留了一份感情,只要有块空地,他们就拿来种上菜。在国内如此,到国外依旧。父辈们,要在种菜的过程中体会生存的感觉。
   地下水位下降的厉害,要深打几十米才能抽上水来。压水井都废弃了,沙土岗下的那片自留地也不再种菜,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几分田不再是他们的眷恋。自家自留地里的水井成了干井,早被父亲填埋,地也让给了别人。在冬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摆的菠菜、芫荽,在月光下闪着波光的水井,父亲在黑夜里挥汗拔水浇地的身影,完全定格成了记忆的一部分。
   在自家院里种菜,简单多了。父亲打了一眼深井,装上电机,一合闸水就被抽上来。往菜畦里送水,也不再打垄沟,一根塑料管或几节塑料袋,随便就能把水送到要浇的菜畦上。沙土地里水甜,适合用来浇菜;沙土透气,更是适合种菜;再加上父亲丰富的种菜经验,父亲在自家院里种出了好吃的蔬菜。用老土法种菜,也不拒绝大棚的使用,父亲的菜园里,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吃。每次回家都要满载而归,这是父母最高兴的时刻,更多的为孩子做点什么,是父母终生的想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父亲当然没有这样的闲情雅致,他只是要找个熟悉的活计,占下自己的身心。在自己院子里绣花一样种菜,是为了锻炼,也是农民晚年的自娱自乐吧。
  

共 31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散文《父亲的菜地》开门见山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七十岁的父亲与他的菜地,一缕温暖的浓浓亲切感油然而生。文章讲述了父辈们只有在种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生存的感觉。“一亩园,十亩田”,由于离城市近,种菜的效益明显高于种粮,菜地的产量就是收入,就是孩子们的学费和书包中的纸笔。改革开放后,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父亲不满足于种地种菜,改行干起了木器厂。只在自家院里种一点菜供自己吃,也是为了锻炼,算是农民晚年的自娱自乐吧。依靠现代科技,父亲打了一眼深井,一合闸水就被抽上来,往菜畦里送水,一根塑料管随便就能把水送到要浇的菜畦上。父亲的菜园里,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吃,每次回家都要满载而归。文章构思新颖,主题鲜明,很接地气,描写细腻生动,感情深沉淳朴,意境丰盈,行文流畅,塑造了辛苦劳作、丰满灵动的父亲形象,让读者感悟到了一份辛勤和一分收获的不易,字里行间满含着浓浓的乡情乡谊,还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语言丰满,情景感人至深,读来很有吸引力,真是父爱如山,永远赞叹不够。欣赏佳作,问候作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61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6-18 15:21:43
  拜读鸿鲲老师佳作,分享作品淳朴灵动的亲情情怀,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
回复1 楼        文友:鸿鲲        2019-06-18 17:44:29
  感谢安平静好君的精美编按。辛苦。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6-18 16:40:10
  他只是要找个熟悉的活计,占下自己的身心。在自己院子里绣花一样种菜,是为了锻炼,也是农民晚年的自娱自乐吧。恬淡在心中,绣花雕刻土地的农人,有一份珍爱生活的情怀,值得我们承继。一个儿子,可以想到父亲的辛劳,不能忘本,照顾好残年里父亲,也是孝道,那这篇散文的意义将是深厚的。我们回家,哪怕是空空如也,回来读书满载而归,这种不对等,父辈不会计较,可于我们的心总算不忍。这种亲情,无法用数学计算,那就只能装在心中,常常感怀。鸿鲲的散文平朴,叙述简约,饱含感情,虽是叙事,可不乏濡情一刻的精彩。怀才抱器拜读感言,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鸿鲲        2019-06-18 17:51:48
  感谢怀总关注小文,留墨鼓励。国人会种菜,爱种菜,在父亲身上体会的较多。其实很多人都盼望有一个自己的园子,种菜种花,可惜却不能够。老人能有自己的寄托,足以让人欣慰了。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6-18 16:52:23
  回来读书满载而归——回来都是满载而归。昏花误事,更正。见谅。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石门        2019-06-19 21:41:55
  越写越好,渐入佳境,读完收获满满。与您共勉!
用故乡的名字做笔名,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份羁绊在
回复4 楼        文友:鸿鲲        2019-06-20 06:36:41
  谢谢石门关注鼓励,继续努力吧。
5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6-21 08:28:34
  祝贺父亲的菜地【精】彩绽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