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超级阿嬷(随笔)
岛田洋七是日本当代喜剧泰斗,生在广岛,却长在佐贺。其成名作《佐贺的超级阿嬷》,记述一位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老人――纱乃。
岛田洋七是战后第一代。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核辐射撒手人寰,留下一个穷困不堪的家。八岁那年,母亲因实在无力抚养,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他被带到佐贺,留在外婆纱乃身边,祖孙俩开始一段相依为命的生活。
巧合的是,与我国东南地区一样,在日本也将祖母和外祖母统称为“阿嬷”,而且孙子不论内外都“隔代亲”。在文学意象里,外婆是温暖和慈祥的代名词,因为那是母爱的底片,岛田洋七的那位外婆却十分另类。
岛田洋七的童年正值战败后的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充斥着动乱、沮丧与迷惘。外婆是一位四十二岁就开始守寡的老人,拉扯着七个子女(其中还有一个为智障儿),靠为两所学校打扫卫生冲洗厕所获得微薄的收入度日。
一位如同草芥的底层妇女,所能给外孙的只有对付饥饿的方法,以及战胜贫困、孤独、歧视的勇气。
作为来自异乡的失怙孩子,初来乍到的岛田洋七迎接他的只有歧视的目光,这令幼小的岛田洋七陷入深深的自卑和孤独之中。面对这一情形,阿嬷给他的第一个教导就是:“穷人所做的只有展示笑容。”
在外婆的鼓励下,他开始对陌生的邻居微笑,朝同桌的同学笑,对着老师笑。
就这样,笑容让他有了第一个朋友,接着便如同春潮一般,笑容不断融化同学和邻里间的冷淡关系,赢得了无数朋友。
几十年后已功成名就的岛田洋七回到佐贺置地建屋,当年的朋友相聚,大家一同检视起那段岁月,发现岛田洋七在佐贺竟然没有一个冤家仇人。
相较于冷漠,饥饿似乎更难以对付。
一个冬日,放学回家的岛田洋七还没放下书包就迫不及待地问外婆晚餐吃什么,得到回答是:冬天天冷,早点睡觉。睡到半夜饿醒了,向阿嬷告饥,阿嬷说饥饿是梦到的,继续睡就会梦到好吃的。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再向阿嬷索要早餐,阿嬷却说早餐不是昨天吃过了吗,赶紧去学校,学校里中午有营养餐。
这就是外婆对待饥饿的办法,苦涩而无奈。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那就是军国主义带去的苦难,不仅祸害亚洲邻国,日本人民同样无法幸免。多年后作者回忆说,当年外婆家中真得找不到可以入口的东西,只有那个办法最好。若是当时老人搂着他抱怨命运的不济,甩着大鼻涕咒骂社会不公,不但缓解决不了饥饿,势必会让那个寒冷的夜变得无比漫长,还免不了要在他幼小心田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阿嬷教他如何面对饥饿,也让他懂得珍惜。
外婆家邻近一道小溪流,溪的上游有一个小集市,她特意在溪畔用几根木棍架设了一处栅栏。如此一来,上游漂下来的东西会被拦住。阿嬷将其称作“小超市”,拦下的漂浮物中有市场里淘汰下的黄瓜、萝卜、水果等,要是上游发洪水还会冲下的枯木残枝。这些看似无用之物,在外婆手里都派得上用场,阿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可以捡起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有一天漂来一个水果箱,箱内的纸屑里居然藏匿着一个苹果,可能是被原主人疏忽下来的,让祖孙俩惊喜无比。
还有一天上游漂来一只木屐,外婆让他洗净收好,说过两三天另一只漂来了就可以穿了。果然,三天后另一只也漂来了,还是原配的。外婆分析说:“主人丢了一只,两三天内找不到心里就失望了,另一只留着也就没用,必然会扔掉,这不,就来了吗?”
正是贫困,让他获得了成长的韧劲。
岛田洋七从小就迷上棒球,但由于那项运动需要置办一套行头,在外婆那里可是一笔不薄的开销。囊中羞涩的外婆就让他练习跑步,说跑步不需要任何装备。听从外婆的劝,别人玩棒球时他就跑步,日积月累坚持下来,居然跑成全校长跑冠军。后来因拥有很好的脚力,他被校棒球队吸收为队员,直到当上了队长。
阿嬷告诉他:“不要只盯住自己的不足,人生是综合的。”
岛田洋七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五分制的成绩,经常只考一二分。当他担心受到外婆的责骂时,谁料得外婆却说:“只要加起来达到五分就好了,人生是综合的。”
正是受到那位超级阿嬷的教导,每当事业道上遇到险阻时,他总从失败中看到希望,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成长为日本喜剧泰斗、著名作家。
超级阿嬷纱乃带给岛田洋七的童年体验,今天看来匪夷所思。在物质十分丰富的当下,面对下一代,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是注重精神层面的塑造?不少人面临两难。听听岛田洋七讲述佐贺那位超级阿嬷的往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