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大酉山下“窖金货”(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大酉山下“窖金货”(随笔)


作者:松阳云逸 布衣,219.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7发表时间:2019-06-24 16:38:43
摘要:刘荣善是辰溪大酉山下马路坪村人,青年时入选贡生,入翰林院,任武英殿校录、侍读、学士,病退回乡后仍任大酉书院山长,不遗余力促进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学识渊博、品格高贵,值得学习、纪念!

近几年我业余常到大酉山附近村庄调查了解大酉山的传说,在马路坪村调查时,听当地多位老人自豪地介绍,称他们的宝南公曾经是“窖金货”的。乍一听,我觉得“窖金货”和大酉文化应没有联系,就没有深问。在多次调查中,他们都提到“宝南公窖金货”。后来我用方言进行仔细思考,辰溪方言称教学为“窖货”,莫非是“教京学”?按照这个思路我进行了再次走访,并查看了当地刘家族谱,走访他的多位后人。果真,宝南公是教京学的!
   刘荣善生于马路坪书香世家。据辰溪马路坪刘氏《族谱》载:“刘荣善,之伟次子,生于道光庚子(1840年),殁于光绪乙巳(1905年),榜名宾南,字楚书,号酉村,清拔贡,考充武英殿校录,主讲大酉书院”。刘家族人为刘荣善感到骄傲,赞他曾是“教京学”(辰溪方言音:窖金货),就是为皇家子弟讲学的。“宝南公”实为宾南公。
   清光绪年间,刘宾南对辰溪文化的影响最大。据当地老人介绍,他曾就学于大酉书院,品学兼优,年少时因皇宫需要少年才俊被选为拔贡,入京考试初为翰林院武英殿校录,后升学士,侍读。主要任务是是陪少年皇帝读书,给皇家子弟讲学。他曾与翁同和、曾国藩、张之洞等共事。常年为皇家子弟讲学,陪同治、光绪读书。因忠诚厚重,一直留在翰林院,中年后因中风偏瘫而返归故里。他育有四子,均生活在马路坪。他的曾孙刘际铨是我县70、80年代有名的中文教师。
   马路坪村位于县城南通往麻阳、凤凰,连接贵州铜仁、遵义的陆路驿道上,马路坪村近有历史悠久的大酉书院,该村曾经因有人中举而立有十七根桅子,表示村中曾有17人中举,桅子从汪家桥立到了咸槽坳山脚下。按古代礼制,途经马路坪的文武官员,遇到桅子,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2里路至咸槽坳才能骑马、上轿。宝南公入职翰林院后,更加无人敢于逾越礼制。
   刘宝南返乡后,经中医调理,能够生活自理后,不顾年事已高,非常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经县内士绅推荐担任大酉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他经常在大酉书院讲学,为清末辰溪士子科举考试提供了很多有益指导,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为促进辰溪文化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末,辰溪的大酉书院曾经考中一大批举人,秀才。
   因宾南公曾长年在翰林院供职,门生子弟众多,很有影响力,在士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归乡后常有名流交往,请他为地方主持公道,他也热心公益。他从不谋私利,在翰林院供职及任大酉书院山长期间,他家庭生活质量始终处于平民水平,至他四子刘远坦与刘溥泉(中国革命家、外交家刘晓之父)合股在东流溪大坡垴泥垦凼开煤窑后,家境始富裕,并建了四合院。
   刘宾南返乡时,正是我国经历鸦片战争后进行战争赔款的困难时期,国家加重了赋税,人们负担沉重,县内典当业发达。典当业本来就是高利润行业,出当方一般是特别困难,才典当物品。凡是非死当物品,辰溪县典当业的惯例是以谷雨为期,凡当年或先年典当物品在第二年谷雨节前为“活当”,财物所有权仍属当出方,当出方可以在谷雨节前按约定金额赎回;谷雨节后,未赎回的典当物品称“死当”,财物所有权属当铺所有,任由当铺处置。
   但典当行的老板们并不知足,他们买通了当时的王县令,由王县令发布新规矩,将典当期由谷雨提前到清明,提前了15天。虽然清明至谷雨只有短短的15天,但这是很关键的15天。因为农耕时代,谷雨时,大麦已经熟了,经济进入活跃期,资金周转要灵活得多。如果“死当期”提前15天,很多急当财物将成为死当物,显然侵害当出方利益。当年县内绅士多次向王县令提出不能更改“死当期”的建议,得不到采纳。万般无奈之下,县城的士绅们请出了刘荣善,要他挽回公道。
   刘荣善带领县内绅士名流到县衙时,王县令正坐公堂上。按清代礼制,刘荣善曾为翰林院学士,不能入衙门,入衙门为扰公;而王县令坐公堂,不能出公堂,出公堂为徇私;于是,刘荣善就在公堂外大呼王县令之名,要他出堂拜见,而王县令既心虚不愿公议典当期提前一事,又认为刘荣善已经退休,礼节上不能按翰林院学士身份对待,应先入公堂行平民礼见县令,目的就是想让刘荣善服从。双方僵持不下,王县令不肯让步,刘荣善不愿低头。气愤已极,刘荣善就在离他家不远的驿道——咸槽坳凉亭柱子上写下一幅对联,痛骂王县令枉为县令,愧对百姓,乱作为而害民。后来这幅对联被人镌刻在凉亭的柱子上,只可惜这幅对联因年代久远、凉亭消失而对联也消失了,当地老人依稀记得有“愧棠棣”三字,意思是王县令愧对百姓。驿道边的这幅对联让王县令臭名远扬,王县令对“刘翰林”却奈何不了。刘翰林的对联流传下了“咸槽坳骂官”的辰溪民间传说。
   刘荣善并不就此妥协,他曾与张之洞及其几位幕僚共事,关系要好。张之洞当时任湖广总督驻武汉,刘荣善直接给张之洞的一位幕僚写信,告之辰溪王县令乱作为,伤害平民利益。张之洞知道此事后,以湖广总督府的名义责令辰溪王县令予以纠正,使正义得以伸张。
   刘荣善于光绪乙巳年(1905年)去世,享年65岁。他去世时,门生故旧和地方士绅追思其品格,自发前来吊唁,葬礼非常隆重。当时的辰溪县令认为刘荣善葬礼逾越清庭礼制,并诉之省巡抚府。追究责任时,为避免连累更多的家人,刘荣善长子刘远同一人承担全部责任,他被发配充军边疆,后来杳无音信。
   刘荣善在清末是辰溪文化人的代表,他曾长期入职翰林院,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病退回乡后,仍执长大酉书院,不遗余力传播文化知识;他不仅清正廉洁,而且不畏强权,伸张正义,为民谋利,永远值得学习借鉴!
   感谢刘际瑞、刘际松、刘明邦老师等在调查中提供史料,大力帮助!

共 22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史学价值的人物散记。文章讲述了辰溪大酉山下马路坪村人刘荣善的光辉一生,他曾入职翰林院,有人说他曾是教京学的,他是刘家人的骄傲。他有着很高的社会威望,对辰溪文化影响深远。他年轻时就学于大酉书院,品学兼优,作为少年才俊,被选陪皇帝读书。年事已高后,他返回家乡,关注地方教育事业,为当地培养青年人才。他因曾在京城就职,人脉较广,人们常请他主持公道。他曾亲自到县衙为民请命,遭到县令拒绝后,他曾痛骂王县令枉为县令,愧对百姓。可见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办书院传播文化知识,为地方培养优秀人才。文章选材精当,语言朴实,叙议结合,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为官者形象,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6-24 16:40:23
  感谢松阳云逸老师赐稿荷塘!祝愿老师创作出更多佳作!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6-24 16:43:52
  老师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刘刘荣善的光辉一生,的确是刘家人的骄傲。他曾到朝廷为官,且因博学陪读在少年皇帝的身边,社会威望很高,特别是他回家乡后办书院,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地方主持公道,令人敬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9-06-24 16:44:47
  老师辛苦啦!奉茶一杯,祝愿老师夏安!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松阳云逸        2019-06-24 21:24:57
  谢谢老师点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