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石阁山下白氏探源(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石阁山下白氏探源(随笔)


作者:思源 童生,571.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8发表时间:2019-06-27 19:14:51
摘要: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近年来,宗谱、族谱的修订热悄然兴起。尤其是在农村,倾举族之力重修族谱、重建祠堂的举动绝非鲜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家风家教的重视和传承,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一脉相承的凝聚力。追根溯源,中华儿女不都是炎黄的子孙吗?

白氏始祖,启自炎黄,溯自白阜公开基,一脉相承,繁衍数代,遍布中原,已有5000余载。陕北白姓起源较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陕北与山西一河之隔,秦晋之间相互迁徒,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其中不乏有白姓人。
   石阁山,陕西延长东南名胜,自古以风光秀丽、奇险著称,在它的护佑下,千年前这里就香火繁盛,周边渐渐出现众多村落,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姓氏,其中以白姓、古姓居多。作为石阁山下的一名白姓后人,我曾多次追根溯源,在石阁山周围的村庄探寻访问,对石阁山下的白姓最终有了脉络。而要追溯石阁山下白姓的来历,必先探究张多村。
   张多村,地处石阁山脉之东,黄河岸边,分上张多村和下张多村。
   《延长县地名志》记载,张多村因过去村中张姓人居多而得名。但世事变迁,村中现以白姓人为主,张姓人迁于何处,为何迁移,无踪可寻,无从考证。
   那么,张多村白姓人从何而来?
   《上张多村十甲家谱》记载,上张多村白姓于明初自河南省南阳郡迁至上张多村,历经14世。但细读之后,发现十甲白门第一世白在朝,坟在瑟琴山,墓碑雍正九年立。其胞兄白在庭,坟在原子头村桐树梁,属张多村西窑砭系。这不得不使我产生质疑,十甲白氏先祖移民的落脚点怎么会是张多村呢?仅明朝就有276年,十甲白氏至现在怎么可能只有14世呢!这显然是记载的错误。在后来的采访中,后人白思军说,十甲白氏先祖移民在陕北最早的落脚点应在原子头村,因为那里曾有很多墓群,也曾有家庙,庙中有碑记载,白氏先祖从河南迁至山西吉县源头村,后迁至原子头村,为延续血脉纪念来源地,就将落脚点命名为原子头村。至于究竟历经多少世,因碑已不复存在,无法查询。因而白思军推断,白在朝、白在庭很有可能是康雍年间迁至张多村,最多只能算张多村十甲白门其中一拨第一世。至于白在朝为什么坟会在瑟琴山呢?白思军接着说:“听老人们说,因瑟琴山风水好,白在朝在生前就将陵地‘看在’了那里。”
  
   上张多白氏考证
  
   盖耳国有史图,而世系得所考。家有谱籍,而族支有所征。上张多村十甲白门白在朝、白在庭这拨后世曾两次订修家谱,第一次是在道光三十年,第二次为1997年至2001年。修谱已经很晚,好在有白自明、白占德、白思忠、白思温、白思军等后人为之,才不至于无籍可查。根据记载,第四世白臻元于1821年从张多村移居尚罗村,三年后移居曲木村,后至第二世白景元的后代第八世白鹤、白武、白浩弟兄三人,从张多村迁至曲木,成为十甲白门重要一支。在此期间,清末时期,第五世白祥德、白俊德从曲木移居赵涧村,随着繁衍又分一支。又据张多老人说,可也、瑟琴白门系第一世白在庭的后代,也是清末从张多村迁出。除此,还有太留白姓,系原子头村于光绪年间直接迁出,亦是十甲白门一支。
   吾作为撰稿者,亦是白氏后代。根据众多吾辈之说法,属十甲白,亦是从张多村迁至曲木村,可确认无疑。又据上张多人说,十甲白姓原有两拨,属兄弟两人分支,吾先辈系另一拨,要比白在朝早于到达上张多村,但辈分不乱,过去在村中都建有家庙,今只有一家庙存,乃吾辈先祖祠堂。三叔白耀忠说:“咱们曲木白姓先祖白进贤,亦是由上张多村迁出,下尚罗村辗转而来,只是相对晚一些。”
   上张多村不仅有十甲白还有八甲白。甲和里,是明清时期设置的区域性管理组织,“里”,类似今天的乡,甲类似村。当初划分甲里,并不是以血缘为依据,同甲非同姓,同甲非同家。但因人口几百年的流动,甲就自然成为区分血缘的界限,就出现了同村不同甲不同姓,或者同村同姓不同甲。石阁山周围除上张多村、曲木、原子头,瑟琴、赵涧、可也等村庄,都有八甲和十甲的人。据老人们说,白门十甲、八甲很早以前也曾是一家,是亲兄弟,只是分在了不同的甲,其中最好的证明就是现在上张多村八甲和十甲辈分不乱。由此推断,白门八甲很有可能最早也是从河南迁来的,至于什么时间分甲,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无从得知。
   除此,石阁山下还有四甲、九甲、七甲白姓,因无家谱,无法考证。由此可知,过去除政府性迁移外,小型范围人口流动非常频繁,大都是因天灾或对土地所需所致。
  
   下张多白姓来源
  
   上下张多村虽均属白姓,但来源不同,非一个家族系列。
   在下张多村村口路旁有一石碑,碑头断裂,碑身斑驳,但碑文依然可见,曰: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讳应麟,字南朝,白公之墓,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蕤宾月吉日榖旦。“岁进士”即“岁贡生”的别称,国子监贡生毕业,当年进入国子监就读,取得了贡生资格。“儒学训导”是从八品教职,府州县学的教师,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讲师。“候选”,指需要等待有相应的职位出现,才能上岗。不管是候选还是正式考中,在这个黄河岸边偏远落后的小山村,能获得如此高的学位是非常难得的。
   由于历时较长,白应麟碑和墓早已分离,而且几移其地。碑头断裂,乃是文革时期损坏,好在后人保护及时,将断裂的碑子藏了起来,是下张多村白姓人家唯一家族史证。
   很多有成就的先祖,后人大都会附会一些传说,增加神秘感,不仅自己引以为荣,也让别人羡慕。白应麟也毫不例外。相传,白应麟前世为山西一位很有学识的秀才,在赶考途中从马上摔死,魂灵含恨,未去奈何桥,随风顺着黄河向下游飘荡,突然发现黄河对岸南庄村有户人家,窑洞上空炊烟袅袅,门前人影晃动。凑近,惊喜发现原来这户人家的女人正在生孩子,于是纵身跳进烟囱顺利投胎转世。因他未喝迷魂汤,自幼聪明绝顶,能知前世事。在学堂上先生不会背的诗词,他都能背,先生不知晓的事他也知晓,常常将先生置于尴尬之地,先生不知换了多少,最后竟无人敢教,无人能教。左右乡亲非常惊奇,认为天才,其父也常以子为荣。12岁时,白应麟就去延安参加考试,他一人答了两份卷子,一份卖与别人,一份自己上交。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卖与别人的正式中为进士,而自己只得了候选进士,只能是个教书先生。一生穷困潦倒,勉强度日,更因泄露天机,英年早逝。
   虽是传说,但由此推断下张多村白氏家族可能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只是没有家谱可查。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村中还有人知晓他们是南庄村而来,与由南庄村分流至葛家洼村的白姓人同属一家,不能通婚。
  
   贤达辈出的石阁山白姓
  
   不管是八甲白还是十甲白,还是下张多白姓流支,在历史的长河中,石阁山下白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才学出众,名列仕籍者有之;勤于稼穑、救济亲邻者有之;行侠仗义、为国为家捐躯者有之;技艺超群、有所建树者有之;操守节义、矢志不渝者有之……族谱之上,除白应麟,仅十甲白在朝一支就有贡生、秀才、业儒之类几十人,其中白乾元、白绍为岁进士,白寅星为国子监生。乡饮贤达也不在少数,最有名者当为第八世白鹭。家谱记载,白鹭一生务劳,娴熟棍、捧、剑、戟,为人正直刚烈,心地善良,不畏权贵,广交乡里,助人为乐,有求必应,在大灾光绪三年,以自种之粮不仅维持了自家八口人的度慌,而且渡救了兰地呼文华一家五口、圪崂岭刘长明一家四口、曲木村赵巨一家三口,白裕两口,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亲邻晚辈为表其功,特树四门路碑于村后。有关这碑,也是几经波折,后人在文革中将碑子卸下私藏起来,才得以保存,虽风蚀不辨文字,但依然威风凛凛,立于村后。
   同时有关白鹭,在村中还有一个传说:同治年间回民叛乱时期,叛军包围了村子,白鹭毫不畏惧,立即组织村民进行抵抗。就在叛军冲进村子那一刻,白鹭一马当先只身持刀将冲在最前边的几个叛军打倒在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面对僵持的局面,叛军认为该村藏有高人,只好撤离,白鹭保护了全村人的生命和财产。
   虎父无犬子。其子白青山,性情刚烈,行侠仗义,为保护他人,挺身而出,在宜川县岔口村被土匪杀害,众人送“功德盈益”牌匾一块,至今尚存。
   原子头村白光明,1935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宜川县赤峰自卫第二中队、区政府任边区保卫处中队长、教育科长、区委副书记、组织科长、粮食科长、保安大队长、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务;1939年11月至1947年2月,先后在边区保安处、延安中央党校、边区财政厅、安塞县保安科、固临县保安科任团员、学员、工作副团长、侦查科员、副科长等职务;1947年3月至1954年6月,先后在西北党校、陕西潼关县公安局、渭南专区公安处、西北石油运销公司、玉门石油局运输处任学员、局长、治安科长、保卫科长、党委书记等;1955年至1963年先后在玉门石油局监查室、玉门市委政法部、市委纪监委、市委财政办任主任、部长、副书记、主任等;1964年至1973年先后在酒泉第委财办、公安处、生产指挥部任副主任、副处长、主任等职务;1973年至1983年4月,先后在酒泉地区革委会政治部、甘肃省政府贫协、甘肃省政协任副主任、常委(副厅级)等职务。1983年5月离休。
   白光明同志为党艰辛工作了近50年,特别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与战火纷飞中出生入死,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处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勤奋为党工作,在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一直无私奉献,直至离休。
   可也村白宝善,1964年10月19日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8月,取得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2005年转换为中文副教授。先后任延安财经学校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总务科副科长、总务科科长,后勤党支部书记;2009年2月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其主编的财经类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第四册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发行,参编的中等专业学校书法教材《书法学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浅谈池莉小说中人性的探询》、《浅谈女性主义视角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文学比较》、《老舍与张爱玲作品中对市民人生观照的对比》、《张爱玲作品中传统精神的现代表现》、《浅谈庄子的自然审美观》等十余篇论文分别在《作家》、《电影文学》、《山花》、《教师》、《东京文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延河畔上的女强人》、《他与职业教育有缘》、《敢立潮头唱大风》等通讯先后在《中国财经报》、《陕西财政》、《延安日报》发表。
   上张多村白登奇,男,1960年10月18日出生。高中就读于雷赤中学(高七六级)。1976年冬被招入延长油矿青化砭油田工作;1977年参加高考被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录取;1981年末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初加入哈尔滨发动机制造公司工作,先后任车间工艺室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工艺室主任;1990年出国留学,曾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冶金材料工程系,师从国际著名轧钢专家及物理冶金学家琼纳斯(Jonas)教授,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荣获研究生院院长荣誉生。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并主持该系的轧钢试验室工作;1998转入设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埃克森研究中心金属材料试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高级别管线钢的开发研究工作;2000年被北美著名的钢铁公司(Ipsco)聘为高级工程师,主持研发了多种高级别钢铁产品并被晋升为主任工程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从事钢铁产品及工艺研发工作。先后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其中数篇被国际著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获得最佳会议论文奖。多次参加并组织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曾任2012年国际材料科技大会技术委员会主任。除其产品及工艺研发外,白登奇博士还一直在进行轧钢理论方面的探讨。从其博士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再结晶温度经验公式被誉为白氏公式,并被大量引用,对制定轧钢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原子头村白西安,生于1969年。大学文化,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刘大为、王天胜等。并得到著名画家刘文西、王西京、杜滋岭、陈金章、刘新华、高民生等名师指导。其作品以反映西北黄土高原的自然山水为主,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部分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美展并获奖,在岭南拍卖会上也同样获得好评。作品《故园清晨》入选全国体育美展。《故园》入选全国丝绸之路书法美术作品展。《黄金路》入选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15周年全国书法美术展并获金奖。多件作品被新加坡、日本、台湾友人和美术机构收藏。
   石阁白氏,可谓贤达辈出、光耀门庭,这里只略举扼要,期望上承先灵,下启后人。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近年来,宗谱、族谱的修订热悄然兴起。尤其是在农村,倾举族之力重修族谱、重建祠堂的举动绝非鲜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家风家教的重视和传承,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一脉相承的凝聚力。追根溯源,中华儿女不都是炎黄的子孙吗?

共 50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寻根求源的精彩随笔。作者遵从历史事实,通过实地考察,追寻石阁山下白氏的根源。要追溯石阁山下白姓的来历,必先探究张多村。分上张多村和下张多村。村中现以白姓人为主,但来源不同,不是一个家族出来的。不管是哪个白姓支流,石阁山下的白姓世代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时期,做出了不同的贡献。白鹭面对叛军,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他的儿子白青山,性情刚烈,行侠仗义,为人称道。白光明曾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是人民的好公仆。白宝善大学教授,发表了许多作品。白登奇一直从事钢铁产品及工艺研发工作,成绩显著。白西安作为画家,他的作品远销海外。追根求源,重视传承,也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文章讲述了为什么要寻根求源,寻求白氏根源的艰辛过程,白氏人的成就,寻根的意义。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姓氏传统文化的探寻与传承。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6-27 19:17:23
  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随笔~!对中华姓氏文化寻根求源这种做法令人敬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1 楼        文友:思源        2019-06-27 19:58:04
  多谢老师,传承家风,启望后人,也是文字工作者的职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