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野有茯苓(散文)

精品 【晓荷】野有茯苓(散文)


作者:决决流冰 秀才,2644.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75发表时间:2019-06-28 08:28:20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二十日,走出御史台的苏东坡翻过麻邑春风岭,冰天雪地中,山石间的几丛梅花让他心情大爽,吟出了“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自慰诗,沿着春风岭继续前行,苏东坡来到离县驿只有七八里一个叫万松亭的驿路边,站在山岗上,听说十多年前麻邑县令张毅曾沿此光黄古路植松万株,意欲阴蔽行人,然而,县令离开不到十年,松树已经砍得七零八落,存者十之不及三四,不禁惘然,遂作《万松亭诗》:
   十年栽种百年归,好德无人助我仪。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诗前有一段引,大意是好好一排风景胡乱破坏掉很可惜。苏东坡诗里的意思,一面觉得大家不懂得当初县长植树的美意,一面又觉得如果每个当县长的能履职尽责,让邑民锅里有米,灶里有柴,仓满柜满,那一排松树就有可能真的能“参天”。遗憾的是大宋朝官员没有“精准扶贫”理念,更谈不上去实践,要不说不定那一排松树还不至于被滥砍滥伐。因为,人们当时砍这排树并不是它有多碍眼挡事,或是仅为柴烧,而是为了发家致富种茯苓。将松树锯成一截截,埋于土中,过它个一年两年,静待腐烂的松枝长出茯苓。《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然千年之松,又有几哉?茯苓更多的是需要依靠人工来培育。
   回顾历史,张毅县长或许是麻邑最早的扶贫劳动模范。
   大别山盛产茯苓,至今罗田县引以最傲的地道药材就是茯苓,与所谓医方上的“云苓”没有多大细微区别,是茯苓中的精品。同样,麻邑的茯苓也地道。
   茯苓是一种菌核体,寄生于松树根或埋于地底的松树枝,松枝越腐烂它营养越足,长的也越快,经若干时生长后从土中挖出,其时是不规则的茯苓球。古代没有分子原子论,一些观察家认为茯苓是依靠松树的油脂溢于外长成功的,所以还把它叫“松腴”,挺好听的名字。茯苓球加工成块片才能派上用场。加工是一个复杂费工夫的事情,但哪怕再费工夫,人们还是愿意。古人不厌其烦,根据它的部位、颜色分得很细。其中,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薄片,为茯神,像一家子的老大、老二、老三一样,各有名目。当然作为药用,也有细微的差别。教科书上说,茯苓皮走表,长于治疗肌表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神则长于宁心安神……如果再去援引历代医家论述,可做成一篇研究的论文。在讲究的中医师那里,临床会根据病情需要,开出讲究的处方。
   最早茯苓似乎并不是单单做药用的。《诗经》说,“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首阳山是一个有历史记忆的地方,西周刚立国时,殷商之铁杆遗民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逃到那儿采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山上。我臆断一下,如果当年他们发现松树底下还藏有宝贝,说不定不那样凄惨。在首阳山上采茯苓,可见春秋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松树菌核的价值,并且还认为,茯苓是松之神灵伏结而成的,所以“苓”原本是“灵”,只不过大家白字写多了,就干脆默认。因为相信充满灵气,古之人在追求长寿求仙的路上,茯苓曾一次又一次扮演过道具。回头看,成不成仙是其次,能够保健还是真的。古方记载有一种“神仙度世”之法,方法是:白茯苓三十斤,去皮薄切,晒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暴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斤相和,置大瓮中,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酥自浮出酒上。掠取,其味极甘美。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服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这方法就是将加工好的茯苓末浸泡在加蜜的酒中,一段时日后取出茯苓酥来,做成像饼干的糕点食用。沾有酒香蜜甜的菌核,完全成一道可口的点心,久服可能真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东坡杂记》有茯苓饼,“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美食家苏东坡的方法与“神仙度世”酿出来的茯苓酥异曲同工。《神仙传》那个赤松子,据传就是这样成仙的。
   古往今来,贩假售假中,除了假话当仁不让位列第一外,假药第二的地位恐怕坚不可摧。唐朝的柳宗元就有买假茯苓的经历。柳宗元贬永州,郁闷加惊恐,有得了肚腹痞闷和心慌的“痞病”,找当地一医生看脉,医生说用茯神合适。柳宗元就自己到药市上去买,喝了以后,不仅痞闷心慌不好,还出现头昏眼花,就去找那个医生扯经。医生说我要看药渣。找来药渣,哪里什么茯神,原来是野芋头。医生白了柳宗元一句:是你自己糊涂,反而怪罪于我,是不是很过分?那个时代的医生比现在有话语权,抢白了一顿,柳宗元只能自认倒霉不敢反驳,越想越有气,文弱书生加上戴罪之身,打不能打,骂不能骂,就发挥自己文人的长处,作《辨伏神文并序》,除了自己检讨一番外,还将社会上真假难辨的事奚落了几句。牢骚一发泄,估计就能平静。文人就是那么一点吊用。然而,世事如麻,哪能样样辨得出真假?有些事,辨出来又能如何?
   关于茯苓治病,可以说是每个中医生的常用品,特别对于内科疾病,适应症十分广泛。曾读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医案,用一味茯苓治疗秃发印象深刻,说是将茯苓为细末,每日适量,白开水冲服,坚持一段时间就有效果。分析原因,秃发多因水饮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而枯落,说穿了就是头上多水湿,而茯苓能上行渗水湿,并同时引水湿下降,如大禹治水式的疏通,湿去则发生。似乎是那样个理。
   清人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很有影响的本草著作。手头刚好买了这本书,摘“茯苓”条如下:
   茯苓,《本经》上品。附松根而生,今以滇产为上。岁贡仅二枚,重二十余斤。皮润细,作水波纹,极坚实。他处皆以松截断,埋于山中,经三载,木腐而茯成,皮糙黑而质松,用之无力。然山木皆以此翦薙,尤能竭地力,故种茯苓之山,多变童阜,而沙崩石陨,阻遏溪流,其害甚远。闻新安人禁之。
   引文有两个生僻词:“翦薙”,剪和剃;“童阜”,光秃的土山。吴其濬担任过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二十余斤重的茯苓,一定是他亲眼见过的。这段引文我的关注点不在于两枚岁贡茯苓的硕大,而在于各地为了引种茯苓,挖树除草,导致种茯苓的山变成了荒山。原来为了致富,甘愿沙崩石陨,溪流阻遏古亦有之。这样杀鸡取卵的事还是新安人有见地。
   仔细想来,当年苏东坡对万松亭万棵松树十年十去六七的大惊小怪就不足道了!
  

共 26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茯苓”,文章开篇首先讲了与之的一个典故,由此也可见,培育茯苓可以追溯到一千余年前。接下来,作者提到今天大别山盛产茯苓,至今罗田县引以最傲的地道药材就是茯苓。那么,茯苓到底为何物呢?作者用浓重的笔墨介绍了茯苓的生物习性、药理,阐述的过程中作者结合了相关的一些历史典故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欣赏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70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6-28 08:29:41
  问好决决流冰老师,欣赏佳作感谢赐稿,期待更多老师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何叶        2019-07-02 17:40:06
  问好老师!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3 楼        文友:吟媚        2019-07-26 20:54:41
  我们是同乡同城,拜读
读书,偶尔写字,随心而已
回复3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9-07-29 10:21:15
  啊啊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