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五彩线上的端午节(散文)

精品 【柳岸】五彩线上的端午节(散文)


作者:一苇清寒 童生,521.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51发表时间:2019-06-28 09:21:25
摘要: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乡俗像一首远古的歌谣,在黄土地上从古传唱至今,一辈又一辈。可是,渐渐老去的父辈们为何会在黄昏中,独倚门口,感叹岁月的沧海桑田了?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家乡人习惯将端午节直呼其名“五月五”,而有些人将其称为单阳节,不解。翻遍家里所有的书籍,未能解惑,于是上网查之。《燕京岁时记》有言日:“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原来乡间人对端午的称谓并非妄加揣测之果,也是有源可寻的。
   端午节本源自天象崇拜,自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但是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都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民间顺其自然,就产生了“纪念说”。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在这诸多的纪念说中,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便是纪念屈原一说了。
   生在黄土高坡上的老一辈乡间人,他们唱过《屈原》的曲儿,看过《伍员逃国》的戏,听过孝女曹娥的故事,但是少有人知道,这其中的人儿与他们每年所过的端午有关,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存在。即便是知道了,那也是后来的事了。
   在家乡,在一年当中,除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算是乡间人最重视,过得也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乡里并没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放纸鸢,跳钟馗,打马球等习俗。最近几年由于外出孩子得以他乡习俗的影响,每每回家过节,总要带些粽子什么的,慢慢的受其影响,乡里人才认了吃粽子这么个理儿。
   乡间人的一年几乎每天都在与黄土地打交道,逢年过节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得喘口气的机会,也是他们犒劳自己的日子。什么样的年头,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不同的食物与之相应,端午,自不必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就是做花馍,蒸甜醅。这些活都需要在前一天完成,以备端午乡间邻里,远近亲戚转门时招待所需。
   母亲做花馍的工具很简单,无外乎就是碗筷,做针线的顶针之类,但是花样却挺多。发好的面,经过糅合,擀成饼状,撒上姜黄等有色香料类,一卷,一切,再用筷子来回一夹,在母亲的掌间便生出了一朵花,或蒸或炸皆可;有时只需用碗在面饼上盖上不同的图案,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即可;顶针的花馍最好看,这也是母亲最拿手的,翻转着顶针,就有不同的花样,等烙出来更是好看。甜醅是发酵而成,煮熟的莜麦,拌上酵母粉,装进瓷盆用布一盖即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多少乡间妇人的经验,莜麦要煮到几成熟,多少的莜麦需要拌多少的酵母,放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发酵,她们琢磨的一清二楚。花馍香脆,而甜醅,应了家乡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挂艾”。家乡的端午打我记事起,从未见过哪家挂艾,都是各家门上柳成荫。思来想去,这或许与家乡艾草的稀有而柳树的常见易得有着莫大的关联。不知因了什么,乡间人把折柳不叫折,美其名曰:“打柳”,似乎这样就有了另外一层雅意。端午挂柳,节前打柳。柳又有旱柳与香柳之分,香柳在黄土高坡上是少之甚少,独得乡间人的青睐。村里有一棵,就在我家院旁,每年端午前后,香气怡人。但不幸的是,这棵香柳在几个烟熏火燎的早晨后,成了二爷“神仙炉子”里的亡魂。一阵燃烧,一阵木香,几杯清茗,二爷的一个早晨也就过去了。
   打柳一般都是乡间十四五六的小伙子所为。柳不能打的太早,日头刚下山就是最佳时间,刚好山里娃也从学校回来。书包一扔,不用大人说,自会约上三五玩伴,在打打闹闹间把这活干了。对于土生土长的山里娃,爬山上树不成问题,鞋子一脱,双手环抱,蹭蹭蹭的就上了,上面打的打,下面接的接。有些女孩也喜欢凑热闹,上不了树,就在下面够得着的地方缀着柳枝玩。暮色渐晚,小脚奶奶站在场边一声一声呼唤着自家孙儿的乳名,孩子们听见了,从树上滑溜下来,背起柳枝就往家跑。
   天还未亮,村庄还在沉睡,各家的大人都悄悄地从被窝里爬出来,男人们将昨天孩子们打来的柳枝一一插到每个房门上,女人们从针线盒里拿出早已备好的五彩花线,悄悄地溜进孩子的房间,把一根根花线栓到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线时,千万不能吵醒孩子。这些都要在天亮之前完成。挂柳可能与挂菖蒲的寓意相同,就是为了驱邪。栓五彩线是为了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据乡间的老人说,五色线不能自己随便解下,要等到第一场雨时取下丢到河里,这样瘟疫、疾病就会被河水冲走,小孩由此可以保安康。
   旭日东升,鸡鸣桑树,燕子呢喃,青烟绕村庄,各家的门口柳成荫,孩子们睁眼看见五彩丝线无不欢喜,嚷嚷着要再多栓几根。待孩子洗漱完毕,女人们又从木制箱子里拿出雄黄粉,抹在孩子的耳蜗,擦到孩子的鼻尖,点到孩子的脑门。夏至将至,雨水增多,天气潮热,各种病虫也相继而生,说是这样能预防一些害虫钻到孩子的耳朵,鼻孔里。
   奶奶听见孙儿们起了床,踮着小脚跑进来,将早已绣好的荷包挂在孙子的胸前。荷包,是老奶奶们眯着眼睛,一针一线走过的日日夜夜,里面装了朱砂、雄黄、香药,以示避邪驱瘟,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或绣上各种象征美好的图案。荷包的形状大多都是自己孙儿的属相,要么就是一些能驱邪的吉羊瑞兽,深得孙儿们的喜欢。
   乡里还有一习俗,便是游百病。长这么大,我是没有见过,只听爷爷说过。每年的端午清晨,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敲着羊皮鼓,在各大山头转悠,有的甚至会点火示意,有的会对着另外一个山头呼喊,就像电影《喊山》一般,当然了,这些大多都是男人所为。女人的游百病就是串门拉家常,大多数这一天都会拿一些自己做的甜醅花馍回娘家。
   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乡俗像一首远古的歌谣,在黄土地上从古传唱至今,一辈又一辈。可是,渐渐老去的父辈们为何会在黄昏中,独倚门口,感叹岁月的沧海桑田了?哦,乡俗在时代的变迁中喘息,我想,五彩的丝线再也串不起那花馍与甜醅,柳枝与荷包的单阳节了!

共 24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语言隽永、清新明丽的精彩散文。端午,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节日,本文从端午的由来出发,简述“单阳节”到“天象崇拜”,再到“纪念说”的演变,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与地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纪念说”作为最广泛深远的传说,已经影响了千年。不过,在黄土高坡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端午节并无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却并不影响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五彩线”,其意蕴深刻,饱含民俗风情。笔者用精妙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天乡民们做花馍、打柳、游百病等习俗,文字生香,充满活力与画面感,细腻丰满,将这片土地上的乡俗刻画成了一首远古的歌谣,永恒的诗篇,读来让人心生向往。然而,文末画风一转,沧海桑田,在渐渐老去的父辈们的感叹中,似乎感到了一种深沉的惆怅与忧伤。精彩散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花花一世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0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花花一世界        2019-06-28 09:23:23
  文章清新隽永,富有文化内涵,感谢一苇清寒投稿柳岸,好文共赏,祝您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一苇清寒        2019-07-01 16:53:09
  感谢老师精彩编按,遥握问好!
2 楼        文友:菁茵        2019-07-02 23:35:12
  好文笔,佳作~~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