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石佛寺残塔(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石佛寺残塔(散文)


作者:一寸光阴 秀才,146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6发表时间:2019-06-29 06:58:48

沈北石佛寺七星山主峰遗存一座青砖构筑的残塔,塔的上部坍塌不见了,只剩下数米高的基座。塔表面的青砖斑驳脱落,残缺破碎,基底也已残损不全,但塔身雕刻的佛龛佛像依稀可辩,登临的游人不禁为其苍凉古拙的景象感叹不已!据考证这塔建于公元一零七四年(元代道宗咸雍十年),是一座六角七檐实心舍利砖塔。人们望塔生畏,对这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战火频仍,世事变迁的古塔浮想联翩。
   龙的传人对事物有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悲天悯人的慈悲柔肠;站在塔旁俯瞰形似北斗排列的群峰,殿宇辉煌的佛寺,更想追问塔的前世今生,对残塔萌生诸多好奇:塔初建时的景观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倒塌的,这里放生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沈阳塔湾也遗存一座元代无垢净光舍利塔,建筑于此塔前三十年,残塔地宫出土文物证明这塔也是舍利塔。经重修复原大气磅礴,巍巍凛然。参照类比,残塔当初的雄姿就可以想象是如何逼真了。
   遥想当年,高耸入云的密檐六角七层宝塔,塔身砖雕精美;塔檐斗拱翘角悬挂风铃,风来摇动叮噹有声;塔顶铁刹杆直刺青天,尖顶铜宝盖辉映日月,其形其势是何等的雄伟。每当旭日东升,霞光万丈,它仰望雄鹰遨游蓝天,俯视七峰列阵,薄雾轻纱浮荡在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山谷间,百鸟争鸣,野花斑斓;脚下浪涌奔腾的大辽河蜿蜒西去,似玉带,如彩绸围绕;毗邻古刹佛寺晨钟敲响,悠扬十里阡陌村庄,寺院里善男信女礼佛焚香,大雄宝殿前紫烟升腾,佛光普照;双州城里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从它西北看,塔湾和自己相似的舍利塔遥相呼应;东南望长白山余脉逶迤东来,经过五十里坦荡如砥的平原地带到此又翠峰高耸,沟壑纵横,平原突兀钟灵秀,阴阳昏晓景色奇。
   傍晚,霞火烧云,塔影倒映拉塔湖;佛寺暮鼓轻敲,梵音鼓乐鈡罄和鸣,僧侣诵经。双州城内外炊烟袅袅,停止了喧嚣的一天。入夜群星闪耀天幕和宝塔悄声夜话,诉说天上人间的寂寞与繁华,记录这一天发生的趣闻和故事。
   每到寒冬,辽河冰封,漫天皆白,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舍利塔银装素裹迎风斗雪,看净居院红门紧闭,殿宇楼台银镶玉砌;瞅七星山川映雪,疏林静谧,雉鸡穿林飞,狐兔雪地追;夜望农家房舍包裹在皑皑白雪中,风雪夜客栈挑杆悬挂红灯笼。古塔陶醉在北国风光中。
   千年星移斗转,宝塔阅尽人间春色,看惯了辽河古渡的舟船帆影,装卸货物人流如织的繁忙场景;看惯了方圆几十里万顷良田稻浪滚滚,果粟飘香,太平盛世人寿年丰的祥和岁月;阅历了英雄们为夺江山社稷的刀光剑影,炮火轰鸣,生灵涂炭的惨烈;见过辽河洪水泛滥淹没村庄良田,哀鸿遍野的凄惨;见证了清代爱国将领左宝贵不骚扰百姓,指挥官兵修筑起阻挡洪水泛滥的第一道辽河防洪大堤,感慨左宝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高风亮节。
   塔崩塌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不见经传,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塔不是遭遇天灾就是人祸,塔倒塌之时就是百姓罹难之日,心里为其滴血的老辈人或许含恨九泉,或许颠沛流离。
   乡苍老失忆。舍利塔的真容淹没在红尘中,而今,塔憔悴了,枯萎了,以半残之躯向我们诉说历经的沧桑岁月。辽河水终年为它呜咽,七星山四季为它叹息,雷鸣闪电在寻觅它的冠盖,故去的幽灵在空间眷恋它的尊容。
   曾经在塔顶歇脚的苍鹰记得塔的高大雄伟;曾经在塔身筑巢繁衍的燕子记得塔的稳重安详;掠过的雁阵铭记塔的方位;拉塔湖留下塔的倩影;在这片土地居住过的先民永记塔的存在。
   塔是石佛寺的地标建筑,锁定了一方百姓的乡愁,呼唤远方的游子常回家看看。塔是石佛寺的根,和这里的百姓朝夕相处,荣辱共存;塔是石佛寺的魂,和古寺相得益彰。想当年锡伯族西迁时族群一定叩拜过这塔,在佛寺里焚香祷告求佛保佑一路平安。屯垦戍边新疆官兵,也会遥梦古塔,将月夜思乡的惆怅代代相传,惦念家乡的沧桑变换。千百年来总会有游子归来向塔顶礼膜拜,抒发归去来兮的感叹。不知有多少不见经传文人墨客写下赞美宝塔的诗篇,而今只留下“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北风凉。”这一金句诗文,作者姓名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句把当年舍利塔秀美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而今,残塔无语影斜阳,辽河年年流秋声,华彩诗文留遗梦,唤醒后人思绪浓。
   塔是祖先遗留下的瑰宝,饱含祖先匠心独运的艺术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玲珑宝塔的美折射出当时人民的精神世界的崇拜;玲珑宝塔的雄浑,体现出先民崇尚高大,接地通天的意识,蕴含对天的敬畏,对地的依恋,对佛的尊崇。
   大辽国历朝君主都信奉佛教,本意是利用佛教劝人为善,凝聚民心,让各族群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求得国泰民安,保大辽国江山社稷永固,家帮基业永久传承。当年在大辽国疆域内凡是繁华州城,名胜要塞之地都建塔修寺院,双州城地处辽河渡口,扼北部通往沈阳城咽喉重镇,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净居院香火鼎盛,七星山峰峦叠翠形如北斗,有气惯天地的形胜,有佛光普照的吉象。
   “七”在佛教中代表圆满的吉祥数字,东、西、南、北、上、下中间、表的是大,多,胜;地、水、火、风、空、见、识、佛家谓之七法。七星山主峰突兀占尽天机吉兆,是建塔的理想圣地。当年净居院住持慧眼独具,发动僧侣,善男信女捐款建成七层密檐宝塔,七七叠印,佛法通天,普照人寰。联想当初宝塔落成时的仪式会是何等的壮观与隆重。
   晨风朗日下经幡飘动,黄袍袈裟僧众云集,法号吹出深沉悠长之声,鈡罄笙鼓乐奏天籁之音,众僧尼面向宝塔诵经法事,各地名刹方丈来贺,万民围观仰慕,一片祥和太平景象。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大辽国存世两百多年就灭亡了。历经千年朝代更迭,风雨剥蚀,战乱践踏,双州城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故城遗址,净居院也夷为平地,只有舍利塔残基孤立山顶。
   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兵临沈阳城下。国民党军为阻挡大军从北面开进,在七星山修筑七十二地堡,依照道家七十二地煞星(神将)之意,企图保卫要塞,一场鏖战呈不可避免之势,残塔的命运岌岌可危。苍天有眼,解放大军绕道攻城,让残塔躲过了最后的劫难,幸存下来。遗存的地堡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成为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掠夺蹂躏,战火频仍,百姓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求温饱都难,石佛寺百姓为谋生劈山采石,破坏了山上的植被,渡口也随辽河大桥的修建绝迹了渡船。
   唯有残塔孤傲峰顶,向人们昭示它的存在,唤醒后人发思古之忧念,寻历史之顾影,期待国强民丰之日的到来,恢复自己原貌,再一次华丽转身,点缀石佛寺的山河美景。解放后人们为温饱奔波劳碌,那有闲情逸致倾听残塔的呼唤。
   辽水欢歌盛世来,七星山呼百废兴。经过改革开放祖国强大了,百姓富裕了。进入政通人和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欲望成为百姓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石佛寺镇政府改造家乡风貌,开始挖掘石佛寺的历史遗存,修复人文景观,重新修复了山门,净居院,对残塔进行了维护加固,残塔又抖精气神。
   辽塔在中华大地有多座,但伫立辽河畔,七星峰顶的残塔却是绝无仅有的唯一,是国宝级的文物,对研究元代人文历史有重要价值,对开发旅游观光事业有现实意义,修复舍利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事。
   现在残塔有人拉幡旗,膜拜者络绎不绝,欣赏追思者来自五湖四海。随着遗存的文物不断出土,美丽传说故事的整理,石佛寺残塔定会闻名遐迩。而今石佛寺镇,殿宇楼堂再现恢弘之气,河湖山峦又现鸟语花香,已经被定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
   残塔月影在,辽河涌涛声,何时复原貌?再现美风景。塔不在高有寺则名,净居院已经殿宇恢弘,残塔和古寺已显得极不相称,我想重修古塔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我期待着一睹残塔恢复原貌的风采。

共 31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石佛寺残塔》的散文,把石佛寺的前世今生写出了底蕴也写出了厚重。沈北石佛寺建于公元一零七四年(元代道宗咸雍十年),是一座六角七檐实心舍利砖塔。这古塔历经风雨,见证岁月的更迭和战事的风云。如今虽然只余残塔,却依然孤傲站立峰顶。相信未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她一定会重换光彩……散文行文晓畅,融情于景,语言风格大气豪放。欣赏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9-06-29 07:01:39
  一篇很大气的散文。感谢赐稿看点。基于征文于七月一日正式启动,我把文首的征文标记删去了,希望理解哈。
2 楼        文友:一寸光阴        2019-06-29 21:34:46
  谢编辑的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