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诫子书》说(随笔)
诸葛亮在他儿子诸葛瞻八岁时去世。应该是在去世前,写下了后世流传很广的《诫子书》。不足百字,但影响很大,好多书法家们喜欢写的“修身”、“冶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类的,都出自这篇小文。作为一个父亲很理解诸葛亮对孩子的希望,也知道他一定会把自己最好的留给孩子,所以这篇文章,我在初中时就会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首先肯定是希望孩子走正道:做一个“君子”,正人君子。怎么做呢?用“静”来“修身”,用“俭”来“养德”。“修身”,现代人的第一感是用来表示衣服的,广告上不是说吗:修身长裙什么的。这也对,“修身衣服”是表示能尽可能显示出你身材高的衣服,这里的“修身”也是它的本意,让身体发生变化。君子是用“静”来让自己发生变化,而“静”在后文中有说明是“宁静”:专注、平静。“养德”,培养德行。“德”,是指“得人”,别人乐于和你相处,也就是说你有一种做事的方式,让别人觉得你值得信赖,比如“公正”、“公平”、“仁慈”之类的。“俭”是约束自己。约束自己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是“俭以养德”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中所谓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都有自私性,能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被我们的老先人强调是一种美德。“得人”或者说“德行”就是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使别人获利从而得到他们的拥护。
“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看淡一切,只有在看淡一切时,才知道剩下什么。在那种状态下,还不能看淡的就是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不被外界干扰。走路是日常中最常见的行为,我们在一路上不被人事、车流干扰而走,是由于目标很明确。可要是我们走一段很长很陡并且不知道目的地的路呢?先不管体力,就单纯地说走,越是心思单纯、不被外界干扰的人越走得远;想得多就会怀疑,结果就渐渐丧失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非淡泊无以明志”,是曾经“躬耕南阳”的诸葛亮可以做到的,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做到;“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人生的总结,所有的成功失败都在于你是否“宁静”,或者说你是不是“偏执”、“认死理”、“一根筋”。
不被干扰你才能学有所得(学须静也),能不能做事就在于你学不学(才须学也),要想让自己具备各种才能必须要学习前人或者别人(非学无以广才),而没有目标就学不到什么(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是过度,超过界限很多,是贪多所以嚼不烂;“慢”就是几乎没有成效,低于标准很多,是懈怠因此走不快。这两种做事的态度,都不可能让你成为“专家”。“励精”,在好的里面更好,比现在的自己更好。“险躁则不能冶性”,“险”是一种侥幸,也就是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觉得运气总在自己这边;“燥”是急于求成,总觉得自己出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两种特性会让你的“德行”越来越差。一个人不满意自己就会迁怒别人,自己不成功,要么是部下不努力,要么是上级没支持。小时是爹妈无用,所以自己起点低;老了是儿女无能,因此自己不被尊重。
无论怎么样,日子总是会一天天过去,原来的理想也逐渐忘记了,结果越来越退缩,越来越和世界没有了联系。一个人悲苦地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哀叹,又有什么用呢?这是最后一段的意思,很悲苦,很难相信是一个那么成功的政治家在最后时刻给孩子的教诲。但深刻,是我们大多数人内心的不甘。或许,诸葛亮也不甘吧?尽管后世觉得他成功,可在他自己却从没觉得自己成功过吧?但正是由于我们的历史上一直都有他这样的人,所以我们的文化才从来没有断绝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