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我的阅读心情(随笔二题)

编辑推荐 【流年】我的阅读心情(随笔二题) ——两篇读后感


作者:杨忆军 秀才,263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96发表时间:2019-07-01 12:27:30

【流年】我的阅读心情(随笔二题) ◎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一本书后,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遍看繁花》一书阅后,我写的读后感,肯定也是独一无二的。我和陈曼冬没有什么私人交情,我和她之间纯属于工作联系,她是杭州市作协的秘书长,我是杭州市作协一名普通的作家。我对她的好印象源自于两个方面:一、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所有作家一视同仁的亲和力。我这样评价她,并没有过于拔高她的形象,我只是把我切身的感受如实地说了出来;二、她博览诗作时的勤学精神,以及解读每首诗歌时的用心态度,让我颇为好感。实事求是地说,《遍看繁花》这本诗歌评论集,非常吸引我的眼球。
   曼冬对于诗歌的解读鲜活生动、情感细腻、泾渭分明。我在阅览《遍看繁花》一书后,有许多的感受想要一吐为快。我非常认同应雪林主席在序中对她的评价:“虽然她坚称自己不是诗人,不会写诗,但荐诗、评诗确有天分。从这本集子中,可以看到她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天赋的语言表现能力。”
   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从前我阅读过多首,那首题为《我爱这土地》的诗歌,我尤其喜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那首诗歌中的其中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只是《树》这首诗,我还是第一次品读。这首诗歌很短,只有八句诗句,然而曼冬的诗评解读却很长,从她洋洋洒洒的感慨中我发现曼冬是个性情中人。《树》的诗句如下: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首诗冲眼看是在写树,其实是在写人。人和人之间,就像树和树一样,人心间隔着距离,常常真心假意难以区分,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世之道各不相同。然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又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就像树的根须那样相互纠缠在一起。我的这种感受,和曼冬大同小异。“在看不见的地方彼此纠缠,却依旧在阳光下要保持独立的姿态。”她的这两句诠释让我击节叫好,言简意赅地道破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
   经常有文友对我说这话:“写诗没有作为,诗人很穷,连自己都养活不起。”我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名气的缘故。曼冬在《冬天的声音》一文中告诉读者,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凭借诗集《草叶集》,后来一举成名的,这本诗集带来的收入使得他可以在纽约卡姆登买上一间房子。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他获得750万元诺贝尔文学奖金一事。看来从事文学创作,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我这个无名之辈,靠奖金和稿费是养不活我自己的。我一直是靠工资收入生存的。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只上了六年学的惠特曼。他的文学造诣,完全是自学成才的结果。非常感谢曼冬,让我在她的书中知悉了大诗人惠特曼鲜为人知的生财之道。
   瓦斯科•波帕,这个名字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可见我是多么地孤陋寡闻。他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塞尔维亚诗人,是二十世纪塞尔维亚最著名的诗歌大师。里尔克,这位奥地利的著名诗人,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可我以前从来没有阅读过里尔克的诗歌,他的名字我也是初次耳闻。实不相瞒在曼冬的书中,许多中外诗人的名字,我过去都寡见少闻。
   在解读《冬天,和父亲一起去看海》这首诗歌时,曼冬用率真的笔触,向读者坦诚地抒怀了他们父女间真挚的情感,还有针尖对麦芒的矛盾。在如下充满深情与温暖的句子中,我读到了曼冬对自己父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她父亲给予女儿厚实的父爱。“我父亲相当的爱我,并且他是我这个专栏最忠实的读者。”“我依旧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父亲烧牛奶分牛奶的场景。永远,最少的一碗是他自己的。”
   时下正值严冬,不知在工作中忙得焦头烂额的曼冬,是否挤得出闲暇的时间来听听音乐,跳跳广场舞,或者趁暖阳高照的周日,陪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东海边观潮看海,亲身感受一下和诗人冬至不一样的情怀与诗意。毕竟诗人冬至的诗作,带给我们的只有形象的文字享受,还有诗人和自己的父亲冰冻三尺的感情。我随意从诗中摘出这样的句子:“我们像两块冰,没有融化的迹象/像来时那样沉默返回……”
   我发自肺腑地感谢《遍看繁花》这本诗评集,它让我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我在文字中有幸了解到了曼冬一些不为人知的喜好、家事,她的人生观、爱情观……
  
   ◎中国故事先从家乡讲起
   读沈树人老师的《城东乡情》一书时,我的眼睛都会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浓浓的乡情乡音就会扑面而来。正如书中序言所说:“要讲好中国的故事,那么我们先从家乡讲起、从乡土讲起。它可以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而更记得住乡愁。”
   实事求是地说,在阅读《七堡老街的旧时风情》一文前,七堡老街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可以说是一张白纸!由于我从来没有去过七堡老街。在沈老师的文章中,我获悉了七堡先有“渡”,后有镇的历史。原来它是钱塘江水涨出来的一块滩涂沙地。昔日也曾是一个热闹繁华的水陆码头,是杭州盐业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盐兵”的叫称,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盐兵’实际上就是‘盐务警察’,他们的职责除了保护管理盐局码头的官盐交易外,还要在要道设卡,缉查私盐贩卖。”这段话我是在文章中读到的。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当初七堡一带不少穷苦百姓都有“挑私盐”的经历,用眼下的话来说,这些人就是在走私贩私,所以赚这种钱的风险还是挺大的。运气不济时,除了一担盐会被没收外,还有可能会被刑拘问罪。不过,他们只要能躲过盐兵,钞票还是能稳笃笃地赚到手的。由此,许多穷苦百姓会心存侥幸,去铤而走险。诸如此类惊心动魄的场景,我只在电视剧中领略过。
   对于用几块石板铺起来的河埠头我并不陌生,当年我在新昌县城关镇生活时,我经常去河埠头洗衣物,并且亲眼目睹过几个少年在河埠头玩水,多只鸭子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只是对于钓虾、“犟鱼”那些充满情趣的故事,从前我是不甚了了的。可是在品读了沈老师写的《河埠头忆趣》的文章后,一下子其貌不扬的河埠头,在我眼里变得鲜灵了起来。
   在题为《丰子恺与夜航船》一文中,沈老师用从容的文笔,侃侃而谈了散文家丰子恺和夜航船结缘的佳话,他写道:“丰子恺曾住在杭州横河桥田家园,当时正是他创作最旺盛的年月,经常来往于石门与杭州之间。这段路如果乘火车或小火轮,两三个小时就足够了。但丰子恺先生却宁愿舍快求慢,总喜欢单独雇一条航船,慢悠悠地顺水而行,而且都要在塘栖靠埠,在船上过个夜,走上两三天。”通过他文字的介绍,读者还能悉知丰子恺先生喜欢喝酒、散步的生活嗜好。
   桑葚我向来喜欢吃,前几天我刚吃过。据说,常吃桑葚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延缓衰老。没想到的是,沈老师也爱吃这种水果。“小时候最高兴的是吃桑葚。五,六月份,桑园里看不到边的桑树上,结满了红艳艳的桑葚。再过些日子,桑葚熟了,又是一片紫色。这时候小伢儿跑进桑园,从来不会空手出来,衣服口袋里塞得满满的。桑葚很甜,吃得满脸满手满嘴都是紫的……”这段话,我是在《城东最后的桑园》一文中阅读到的。这篇文章很长,在此文中沈老师引经据典地罗列了不少的实例,向读者介绍了桑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元素,我想在创作该文时,他一定倾注了不少的心血。
   沈老师在畅述轶闻趣事,地名来历时,他的笔调始终细腻简练,生动鲜活。在他的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还可以列举上一箩筐。书中的《闲说茶经》《羊角车和水车》《飘逝的音符》《棠梓桥及其历史遗存》诸多的篇章,过去我在报上也曾拜读过。今日重读仍然觉得悦目娱心,难以掩卷。
   家乡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这话讲得真好。

共 30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文学的世界里漫游,常常会发现自己钟意的作家,自己喜欢的作品像星星似的在眼前或远方闪亮,让我们感到欣喜甚至狂喜,以致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那个星星似的作家与作品,就是文学的亮点。赏析,就是寻找作品中的亮点,然后写出心中的所感。赏析的魅力在此,赏析的难写也在此。当然作品中的亮点,也是因人而异,正如作者所说:“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两则读书随笔。作者读了作家陈曼冬的诗歌评论集《遍看繁华》和沈树人老师的散文集《城东乡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情不自禁,为作品点赞。随笔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见解独到。流年分享。【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9-07-01 12:33:47
  作者说,我发自肺腑地感谢《遍看繁花》这本诗评集,它让我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开卷有益,这是好书。
   问好江山文学网资深作者杨忆军!感谢赐稿流年。读书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杨忆军        2019-07-01 20:14:41
  谢谢编辑的辛苦编辑。按语写得很好!辛苦了,还去我的新浪博客转。我是流连社团的老作者了!祝您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杨忆军        2023-08-03 16:51:46
  谢谢关注!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9-07-01 12:36:36
  题图:来自杨忆军新浪博客。
回复2 楼        文友:杨忆军        2019-07-01 20:16:17
  谢谢,当初想有二本书,所以没有交递交书的封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