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人已至老 何以为“养”(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人已至老 何以为“养”(随笔)


作者:林科 举人,47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4发表时间:2019-07-02 13:59:32

经过百度方才知道“养老”一词,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它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规制度,当时统治阶层选择臣民当中贤德且年长的老人,定时供给酒食、财物,并加以礼敬、侍奉。时代转换,岁月变迁,后世对于“养老”意义有了更加广泛的解读,往往指的是“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
   这种礼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直到西周时期臻于完善。这种养老制度,自天子以达诸侯,都是相同的。不过一国的长老,由诸侯致养,若是天下的长老,则由天子致养。西周养老不仅鉴于老年人积累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出于宗法等级社会的需要:按长幼之序,定尊卑之礼。正如《王制》所说:“养耆老以致孝。”《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这就是西周重视养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是关于“养老”问题的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民生的范畴相当广泛,养老是不可轻视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是一个拥有八九亿农业人口的超级大国,随着老龄化形势趋于严峻,社会各阶层关于养老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层出不穷,其中尤以乡村留守老人为甚。
   社会关注度高,话题恒河沙数,枚不胜举,讨论最多的便是,如何让老人们晚年生活得更加幸福!笔者来自于农村基层,对居住在乡间的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了解得比较多一些,所以,现在就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从一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居家养老,乐于现状。
   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满足于现状,他们是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这些老人,他们的人生都经过困难时期的煎熬和磨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硬道理。
   这些老人对困难时期的记忆刻骨铭心,甚至有切肤之痛,所以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他们依然对生活的期望非常低下,认为只要肚子吃饱了就是最大的幸福,思想深处从来没有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现代养生理念。
   二、远离子女,自力更生。
   绝大部分乡村留守老人,年轻时的工作性质,基本上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类型的体力劳动。这种习惯已经融入到他们血液当中,可以说,勤劳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之一。
   当今是经济繁荣的时代,背井离乡打工是农村闲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年轻人常年在外,留守家园的老人闲不住,就兼顾起庄稼的作务和收获重任。他们远远超过了生产劳动年龄,却依然坚持着躬耕田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
   这类老人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为外出打工的青年一代撑起了幸福家园,更是让广袤的田野充满勃勃生机。我以为,像这样的老人们功德无量,善莫大焉,他们应该是当今社会的有功之臣。
   三、以苦为乐,有病硬扛。
   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比较稳定的应该算是几十块钱一月的基础养老金,再者就是地里或多或少的微薄收成,但是所有的这些,都不足以支出当下持续走高的生活费用。相当多的留守老人,为了儿女们在外安心稳定地工作,始终抱着不给儿女“添乱”的心理,当孩子问起家里的情况时,他们总说啥啥都好着呢。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事实上并非说他们的儿女们不孝顺,而是老人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出现偏差,往往误导了子女对事情的正确判断,所以他们也就总以为家里啥啥都好着呢。
   这种老人即使自己病得爬不起来了,也不愿意花钱去治疗,往往硬扛着,得过且过,聊以度日。从表象上看,好像蕴藉着父母对子女的“舔犊”之情,实际上无形中弱化了孩子们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孝道具有强大的传承性和渗透性,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家庭和谐发展,而且大大的影响了下下一代对孝亲敬老观念的培养。
   四、祖孙相伴,隔代教育。
   儿女们在外打工挣钱,父母居住老家留守,这种现象是当前农村的一种时尚,有些老人觉在家闲也是闲着,或许是为了消遣亲情缺失的寂寞,于是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照管孙辈的责任。
   隔辈情深,老人不但要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充当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家庭“督导员”。老人们自身就没有多少文化,哪能看得出孩子学习上的差距呢?老人往往认为孩子看书就是好学的表现,作业本上的对号就是正确答案,像这样的认知水平能否教育出优秀学子,确实值得商榷。
   五、忠于信仰,寄望冥界。
   还有一种老人对所信奉的宗教虔诚尤嘉,他们固执地认为,每个人都有不死不灭的灵魂,消费五谷的肉身只不过是来到世界上完成修行的一个载体。
   这种老人信仰坚定,心胸豁达,精神脱俗。事实上,这类老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要求特别苛刻严厉,像节食、早起、禁欲、祷告是他们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其中有些老人还坚持素食,一心神事,攻苦食淡,对新生事物往往处于隔绝排斥的状态。
   崭新的时代,社会经济多元发展,因此也促生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工潮”。数以亿计的年轻农民本该留守家园,尽孝床前,陪伴着他们年迈的父母颐养天年,完成人类道德品性中最基本的使命——孝道,然而却不得不远离故土,外出谋生,常年打工。可是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工薪低廉,福利微薄,直接地影响到了对亲生父母的生活费用供养!留守在乡间的老人们,从表象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他们生活状态大同小异,或寂寞,或孤独,或病痛,或贫困,无不弥显人生晚年之凄凉景象。
   说起养老的最终目的,还是让老人们晚年生活得更加幸福。其实对于幸福的认知,见仁见智,并行不悖,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幸福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就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老人们,虽然清贫又苦难,却依然乐哉悠哉。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力,并以此获得幸福生活愿景。可以说,恰恰是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如果像这样只把养老上升到理论层面去讲,略显晦涩深奥,虚无缥缈,本人倒觉得,为了加强乡村留守老人生活幸福指数,其途径可以更加宽泛。相关部门应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比如适当增加农村基础养老金的额度,或者给予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一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扶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更应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共 2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随笔,论点明确,逻辑清晰,文笔犀利,说理透彻。作者观察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秉要执本,从五个方面做了简单叙述。五种状态,切合实际,最后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相关部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适当增加农村基础养老金额度,或者给予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一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扶持。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更应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感谢林科老师赐稿绿野社团,在此问好并祝福,身体健康,创作愉快,佳作连连!【编辑 张永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科        2019-07-02 14:41:50
  编按高度概括,一语中的,非常感谢张永麟老师辛苦编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