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历史厚重的汪氏宗祠(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历史厚重的汪氏宗祠(散文)


作者:周游四海 童生,68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7发表时间:2019-07-02 14:44:33

【看点】历史厚重的汪氏宗祠(散文)
   阳春三、四月份,万物复苏,春草繁茂。这时,不论是外出走亲访友,还是观光旅游,眼前那一道道青翠亮丽迷人的绿色大自然生态,饱人眼福且又清香扑鼻,令人陶醉。
   不论你从近看还是从远看,陈坊乡那纵横交错的碧毡绿毯和乡村里原生态的农舍、牛、狗、鸡、鸭,与新建的楼房交相辉映,还有一些经过乡村公路的私家小汽车,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生活风景图片,景观是那样的质朴自然。
   倏忽想起,智者,“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的道理。据村里老者介绍,坐落在铅山县陈坊破港村“鲤鱼形”地段的汪家古祠堂,是在老宗祠的地基上,重建于清乾隆年间。
   在宗祠门口,我伫立石墩上向里面和外围观望,这是一座分为上、中、下三厅,前后两天井、一个戏台、三厅堂左右厢房、规模较宏大,且古色古香,其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宗祠上厅正中,悬挂横匾堂名“越国堂”,这是县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又一座古老宗祠。
   相传,汪姓起源于平阳,祖宗汪满。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绮,哀公十一年(前484年)与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其死于国事,以成人之礼安葬。
   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避祸患,迁至新安(故城在今浙江衢县境),子孙蕃盛,后发展成为新安名门望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自歙州徙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北河间。
   又据福建《云霄县志》记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汪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户。这又说明在唐以前,中原已有汪姓的聚居点。
   唐初有汪华,绩溪(今属安徽,唐代属歙州)人,任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功绩彪炳史册。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
   到了南宋,汪氏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姓之一,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等地。宋人邓名世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聚居地。
   汪氏宗祠,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今属安徽)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待,李白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元代明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汪天官、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其善诗,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擅画梅,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有科学家汪菜,精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历算,尤致力于西洋数学,曾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还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小说。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笔侬。还有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等。
   姓氏书列汪氏的郡望为新安、平阳,新安郡的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北,平阳郡的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其堂号的来历,据《六桂丛刊》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六,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同中进士,皆贵显,有“六桂联芳”之誉,所以,汪氏以“六桂”为堂号。
   破港汪氏宗祠,系族公汪禹功于清乾隆年间主持修建,名告公支助良田六十亩为祠产,供宗祠历年祭祀、扫墓、助学等费用;祠堂两厅右厢房内竖“奉宪勒碑”,始于清嘉庆十七年壬申立,特授江西广信府铅山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记大功三次李;后天井有泉水一眼,冬暖夏凉,从天井渠口石缝趵出泉水,常年不溢不涸。
   建国后,汪氏宗祠曾作为村公所驻地。20世纪60年代“文革”运动中,祠堂内的匾额、栋梁上精制木质雕刻等装饰,俱遭损毁。“文革”后一度为几户村民居住,厢房后又圈过牛,因年久失修,以致房顶部分破漏。九十年代,宗祠内办起造纸厂,挖水塘数口,安装机器,因发动机的震动,损坏部分围墙、门壁。
   2006年保护和维修汪氏宗祠,已刻不容缓。有识之士发起修缮祠堂,全族上下一致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资10万余元,出劳力300多人,为时一个月,将宗祠修旧如旧焕然一新。
   如今的汪氏宗祠,因时过境迁和风侵雨打,目前部分又已严重破损,该建筑年代久远,很有保存价值。为抢救和保护汪氏宗祠,当地乡政府、村委会应以确保宗祠的美观和完整,已经到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整修的时候。
   汪氏宗祠历经风雨,见证了家族的沧桑历史巨变,它曾经是宗族的荣耀,也曾经成为破“四旧”的重点。继鹅湖、武夷山镇、虹桥乡等申报古宗祠文保单位之后,向县申报文保,将传统的宗祠文化发扬光大。
   伴随着铅山县旅游事业发展的步伐和2016年初第四届“万里茶路”城市发展中蒙俄峰会在河口举办的契机。期盼不久的将来,在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注下,汪氏宗祠,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宗祠文化”的传播,定能带动汪氏宗祠喜迎旅游开发利用的春天,成为县域内供外地游客旅游、瞻仰、观光的旅游景点之一。

共 20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汪姓起源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本文虽然没未描述汪氏宗祠的辉煌,却沿着汪氏一族发展的脉络,将汪氏历代名人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9-07-02 14:46:06
  作为寻根文化,这是一篇不错的范文!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