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有故事的广东庄子(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有故事的广东庄子(散文)


作者:千海江 童生,83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96发表时间:2019-07-02 22:12:02

【丹枫】有故事的广东庄子(散文) 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安宁渠镇东南方向,有个名叫广东庄子村的村庄。在广东庄子村,居住上百年的老户有邢家、杨家、佟家、马家、黑家等,均为回族,祖上多系清末由陕、甘、宁和山西迁入。不用多说,只要看到广东庄子村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它背后肯定有故事。
  
   渊源
   广东庄子村早在乾隆四十年就存在了,当时由于越南国内发生内战“安南”战役,320名广东工人为了逃避战乱回国,被清政府发配至边疆迪化(乌鲁木齐市)周边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广东庄子村屯垦,这批人由广东遣发乌鲁木齐870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批由安南返国的华工,以“擅越夷界”罪被抓获,最初是320名,后来人数多达数千人,这部分人多是广东省应嘉州人(今梅州),为首的有:张德裕、李乔光、古宇汤、古鸿伟等,这些人为了就业自行出国,到当时大清的藩属——安南今越南隆隘一个叫“送星厂”的工二厂做工。
   因安南发生内战,工人停工,这些人无法谋生,纷纷返回。记载说:“他们返回时非常可怜,死里逃生,形同乞丐”。按理说,他们应该受到清政府的照应,然而在当时那些自称为“父母官”的“青天大老爷”眼里却被认为是挑衅滋事的犯人。他们明明是佣工者,却冠以“游手好闲无籍之徒”,并以“擅越夷界为患边界”罪发往边疆。当时乾隆正圆满地结束对准噶尔上层叛乱分子的征讨,屯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疆这片沃土正待垦种,于是决定将这批人发往乌鲁木齐。后来随安南战争升级,返国人员增多,清政府极为恐慌,唯恐发生大的政变,于是令两广总督李侍尧亲赴粤西“不动声色妥为经理。”还采取了欺骗手段下特旨进行了“抚谕”:“念其贫苦无依,授以自谋之地,并非发遣……”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乾隆下令:“分批分配,倘中途及到达后有脱逃的,立即擒拿归案,照发遣新疆人犯的惯例,在拿获地点,就地处死。”来到乌鲁木齐的这批人就被安排在迪化城西北屯垦。
   据史料统计,当时由广东遣发乌鲁木齐870人,巴里坤33人,伊犁63人,脱逃处死和中途患病的142人。通过200多年的变迁,现在这些人已成了老新疆人,也有一些人返回了广东。这些人在开发乌鲁木齐、推广水稻生产技术、传播广东当地的文化等方面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当时广东庄子村,也称戈壁梁广东庄子,有9户广东人家,是随“禁烟大臣”林则徐来的。9户广东人家在这里植树造林(栽种榆树),防风治沙,改量土壤,为后来广东庄子种植大白菜、土豆、西瓜、甜瓜打下良好基础。9户广东人家搬走后,当地人于是把他们经营的那片土地和居住的地方称为“广东庄子”。
  
   变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广东庄子名称被改为“东风大队”,邻村保昌堡被改为“反修大队”,东村、西村被改为“革命大队”,1977年,广东庄子、保昌堡、东村、西村又都各自恢复原名。到1984年,广东庄子成为一级村民委员会组织,隶属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乡政府管辖。
   2017年3月,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合并,实行“区政合一”,合并后安宁渠镇划归高新区(新市区)管辖,随之乌鲁木齐县四十户乡政府撤销。广东庄子村、保昌堡村东村、西村被安宁渠镇所辖。
   现在,广东庄子全名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广东庄子村。具体地里位置:地处安宁渠镇东南方向,东与新疆第五监狱农场、米东区的小破城接壤,南面与二工乡三工村相连,西与保昌堡村相接,北面紧靠东村、西村。全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也称“生产队”),耕地面积14192.6亩,总户数1032户,总人口3174人,主要有汉、回、维3个民族,其中:汉族601人,占总人口的18.9%;回族2453人,占总人口77.3%;维吾尔族111人,占总人口3.5%;其他民族9人,占总人口0.3%。
   随着乌鲁木齐城市的北移,目前广东庄子村大部分村民的耕地及宅基地被征收,获得丰厚补偿,大都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之多,因此该村村民生活条件比较优裕。
   2018年10月,广东庄子村一、七队的耕地和宅基地已全部被征收完毕,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一、七队的所有村民在广东庄子村已不再拥有任何土地。截止2018年12月,广东庄子村一、七队所有民居全部拆除完毕。
   因征迁拆迁,大部分居民被安置在广东庄子村安置小区一期、二期及安宁渠镇北大路村安置小区。米东区大破城安置小区,也有部分村民投靠亲友,搬到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或和广东庄子村临近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上沙河生活居住。
  
   邢家
   邢发玉,回族,生于1938年2月,今年80岁,广东庄子村4队村民。
   邢发玉说他一出生就在广东庄子生活,那时的广东庄子就叫广东庄子,不是现在叫的广东庄子村。当时的广东庄子有邢、杨、马、佟四大家。他还郑重说,那时的杨家是邢家带到广东庄子来的。
   邢发玉说他们弟兄姊妹共五个,他是老二,现在老大、老三都不在世了,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还都在世。
   邢发玉小时候听父母说,爷爷、奶奶最早是从宁夏过来的,起先在阜康,后来到广东庄子种地谋生。当时的马仲英叫板盛世才,1933年,马仲英所部兵败滋泥泉子流窜至安宁渠地区,见人就杀,无恶不作。
   邢发玉的爷爷、奶奶和广东庄子的其他相亲们,到当时还是一片荒滩的安宁渠躲避乱匪,终究没有躲过马仲英属下匪徒的屠刀。和爷爷、奶奶一同被杀的一共有几十人。因此,他自出生就没有见过爷爷、奶奶。邢发玉说父亲邢崇信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用马车将奶奶、爷爷的尸体拉了回来,和同村被杀的另外几十人一同埋在了位于大破城的穆斯林坟地,几十个人就埋在了一个坑里面,没有立碑,现在那座大坟墓还在。现在逢年过节,邢发玉都要和孙辈们过去对父母进行祭奠。
   邢发玉说,自打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广东人,只是小时候听父亲说,广东庄子有9户广东人。当时的三户广东人也是种地,广东人走后,就将土地卖给了当地的人,从此这里也慢慢地开始人多了起来。
   9户广东人走后,邢、杨、马、佟“四大家族”就成了广东庄子的主人。当时的广东庄子没有现在这么大,土地也没有这么多,是慢慢扩大成现在这样的。起初,这里不叫广东庄子,没有名字,因为广东人在这里居住生活过,人们便顺口就叫广东庄子,后又叫广东庄子村,一直沿用至今。
   邢发玉说,1951年,新疆解放了,他12岁,开始在广东庄子村上小学,一直上到小学五年级,17岁就不上学了。当时的生产队有了农业合作社,他就在农业合作社参加集体劳动。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邢发玉在米泉铁厂沟的一个煤矿当工人。1966年结婚后,他辞掉煤矿工人,回到了广东庄子村生产队当车把式(赶马车)。
   1983年改革开放以后,米泉县煤矿要又调邢发玉回去当工人,邢发玉不想去,而是被调到米泉县劳动服务公司管理企业。说是管理企业,米泉县劳动服务公司当时下属就一个翻砂厂。在邢发玉的管理下,翻砂厂转为灯具厂,生产日光灯,后来灯具厂又转成锅炉厂,取名为红旗锅炉厂。当时的锅炉厂有100多名工人,生产18至20吨重的大型锅炉,锅炉销往新疆的南、北疆各地,邢发玉负责推销工作。
   干了几年后,邢发玉又不想干了,一是感觉年龄有点大了,不适合到处跑了,二是感觉米泉县劳动服务公司给他发的工资也不高。他说当时家里有5个孩子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每月的工资200块钱,工资低,连家都养活不了。
   回到村里后,他听说红旗锅炉厂的销路从此成了问题,工人工资也发不下来,没有多久,红旗锅炉厂就破产了。此后,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带领全家种菜、种庄稼,一直干到因城市建设自己家的耕地被征收为止。
   现在,邢发玉住在子女为他盖的别墅一样的小楼里,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邢发林,邢发玉的堂弟,现为广东庄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回族,生于1953年。邢发林小时候听奶奶说,广东庄子村有一家广东人,是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被发配伊犁路过广东庄子村时留下的,后来这家人什么时间?由于什么原因走的?一概不知。
   邢发林说小时候吃不饱肚子,家里非常贫穷,当时整个国家都贫穷,因为毕竟是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记得那时家里主要吃的是高粱面和苞谷面。生产队实行“大锅饭”,其母亲就在生产队的“大食堂”做饭。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做饭时看到的情景,菜葫芦皮都不削,直接切成片放进锅里煮着吃,吃伤了胃,因此他至今都不吃菜葫芦。
   全国“大炼钢铁运动”开始时,邢发林只有6岁,在家里没有人带,就随母亲去了大炼钢铁基地,米泉铁厂沟附近的碱泉沟,他在那里经常看到村民炼钢的场景,他说至今那炼钢炉还废弃在那里,外出路过时还曾经见到过。
  
   杨家
   杨发贵,回族,生于1947年,广东庄子村五队村民。
   杨发贵说自从他爷爷开始就在广东庄子村生活,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人了。
   杨发贵谈广东庄子村的历史很简单,另有一种说法: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在通往伊犁的途中,路过广东庄子村,将跟随他的一个医生留下给广东庄子村的老百姓看病,这位医生是广东人,广东庄子村因此而得名。杨发贵说就这也是小时候听父亲说的。当时的人们常见到的这个医生骑一头白骡子,后来给老百姓治了一段时间病后,就独自走了,是哪天走的,到哪里去了,人们不得而知。
   原因是当时的广东庄子村老百姓得天花,天花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在春天蔓延,得上就很难治。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将随身医生留到广东庄子村给百姓治病可谓亲民之举。
   至于杨家人如何来到广东庄子村定居的,杨发贵是这样说的:“爷爷名叫杨福成,被骑着骆驼的大人从甘肃省海源李旺堡带到新疆来的。爷爷杨福成是个石匠,来到新疆时起先在米泉的古牧地的马家油坊锻油磨,当时比较有名气。油坊的掌柜给爷爷杨福成介绍了个对象,是广东庄子村邢家的丫头,也就是我的奶奶。这样,爷爷就被招女婿来到广东庄子村,娶了邢家的丫头,外爷没有儿子,外爷的家产就被爷爷杨福成继承了。从此,爷爷杨福成在广东庄子村生活了一辈子,一直活到99岁才去世。在土匪马仲英混战到处杀害无辜老百姓期间,爷爷杨福成曾带着一家人躲避在米泉的铁厂沟,但不幸的是,奶奶却没有幸免于难,被土匪用枪打死了。”
   后来,军阀盛世才依靠当时的苏联,用大炮征服了马仲英,但想不到的是,盛世才叛变革命,杀害了毛泽民、陈潭秋等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杨发贵毫不隐晦地说:“我家过去是地主出身”。1938年,毛泽民在新疆当财政厅厅长期间,杨发贵的父亲杨金宝曾经当了两年的广东庄子村的村长。那时的广东庄子村和四十户村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广东庄子村包含了四十户村,四十户村后来才得名的。
   其间,作为新疆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曾经召集杨发贵父亲杨金宝,以及迪化四周围的一些村长到迪化开会。毛泽民在会上不止一次地要求他们:“不要对老百姓太刻薄,不要欺压老百姓,老百姓有困难找你们,你们要去解决,不要打骂他们,对于交不起公粮的,也不要逼他们,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炭烧的老百姓,你们也给解决一下。”
   杨发贵小时候的居住地,现在的广东庄子村清真寺正东方向大概50米,过去是土房子。他说从小就听父亲说这里是一个蒙古城,被平掉了,记得留下了一口钟,贴着地面的城砖还在。再后来,由于盖房子,有着城墙的地基也没有了。那时的广东庄子村是个牧场,都是放牧的,后来也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这里被开荒种成了田地。
   杨发贵的爷爷杨福成一共生养了10个子女,其中7个男孩子,3个女孩子。杨发贵的父亲杨金宝娶了米泉吴家的闺女。杨发贵的母亲一共生了16个孩子,只活下来6个(3男3女),杨发贵在男孩子中排行老二。目前3男中的老大已经不在世了,老三杨发新在广东庄子村4队居住生活。
  
   佟家
   佟卫,回族,1954年生,今年65岁,广东庄子村四队村民。佟卫说他的父亲佟正才从小就没有了父母,爷爷佟金福被洋人砍掉了头,奶奶改嫁了,父亲佟正才四岁就失去了父母,从小就成了一个孤儿,被舅爷收养。舅爷是个农民,在别人家做长工,家住米泉东宫村。
   当父亲佟正才12岁时,就开始在米泉东宫村地主家打工。当时生活在广东庄子村的父亲的叔叔佟进明,认为父亲佟正才长大了,已经12岁了,既然是佟家的人,就应该在佟家生活,于是就到米泉东宫村将父亲佟正才“抢”了回来。
   父亲的叔叔佟进明在广东庄子村有土地,属于地主,家里有长工,父亲佟正才回到叔叔佟进明里后,没有上学,而是随着长工们一同下地劳动干活儿、吃饭。

共 20470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北郊的安宁渠镇东南方向,有个名叫广东庄子村的村庄。居住上百年的老户有邢家、杨家、佟家、马家、黑家等,均为回族,祖上多系清末由陕、甘、宁和山西迁入。只要看到广东庄子村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它背后肯定有故事。作者引经据典,打开了故事的渊源。据历记载:广东庄子村早在乾隆四十年就存在了,当时只有9户广东人家,是随“禁烟大臣”林则徐来的,后来外来人员慢慢增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广东庄子实行了变迁,在这里居住的邢家、杨家、佟家、黑家、田家、马家、陈家,他们都是回族人,一直生活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北郊的这个广东庄子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贫穷时代。这几户人家见证了广东庄子村的变迁,变化和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走上富裕的幸福好日子!全篇文字精炼,叙事清晰,引经据典,时代变迁,感受颇深!力推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7-02 22:12:52
  全篇文字精炼,叙事清晰,引经据典,时代变迁,感受颇深!为你的佳作点赞!祝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7-03 22:01:15
  回族人在广东扎根也是挺不容易的,回民有宗教信仰,不吃猪肉,而广东汉民居多,想想都觉得这个过程不简单。幸好党的政策好,尊重少数民族,回民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好了。品读佳作为您点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