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在田间扭“秧歌”(散文)

精品 【浪花】在田间扭“秧歌”(散文)


作者:陈友 童生,84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0发表时间:2019-07-05 15:13:30
摘要:老人们的这种执着和坚守,同秧歌艺术一样,是国粹,值得传承和发扬。


   秧歌是非遗财富,是我国国粹,我发现,农家人在田间地头栽插秧苗,与秧歌艺术就十分契合。
   现在,田园的收割、清理、耕犁等等,几乎都被机器取代了。人的四肢百骸要想在田间地头有所作为,形同是要与机器分享一块田园生产的蛋糕,唯一的机会就只有等它吃饱了、吃撑了,才能分到一杯羹。
   有一杯羹,就可以在田间扭“秧歌”。
   我所见到的“秧歌”队员们,大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等水田蓄足了水,“秧歌”号子便闪亮登场。
   第一组动作,给水田撒肥料。一人如果撒三亩左右水田的肥,大概得半个来小时。一般是把盘在田埂上的肥料,适量地装进便于携带的袋子里,然后下田,一只胳膊搂住装肥料的袋子,另一只胳膊就从中抓出肥料,探身、挺步、拧腰,用力挥出,呈弧线型撒向四周;胳膊里的肥料撒完了,再回到田埂重新装料。
   这“秧歌”扭起来接地气,动作弧度大,还要具备足够的腰力和腿力。在水田中,双脚差不多没近膝盖,陷得这样深,说明地犁得好,水也吃得透。撒肥,手臂要尽可能地撒开,那样才能产生感染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深扎马步,不然腿无法从泥里拔出,迈不了步;最重要的是马步扎得不过硬,身体就会失重,说不定还会栽倒在水田里呢!
   这说明做任何事,哪怕是扭秧歌,也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昂首阔步地在田里撒肥,半个小时下来,大都已是汗流浃背,衣裤可以拧出水来了;纵然如此,队员们依旧是乐此不疲。
   这样的大动作,基本都是由老汉们来完成,只有那样,方显阳刚本色。
   第二组动作,甩秧。这组动作风格多样,有高亢的,也有温柔妩媚的。
   首先是运秧。用三轮车或其它工具,将秧母田中的秧苗扎成小捆,运到田边岔道,再人工或采用适当的工具,将秧苗盘到每块水田的田埂上。
   盘秧苗,这其中将动作扭得最为精致的,还是要数那些年龄高居榜首的老人们,他们会请出老伙计,那些几近绝迹了的竹制品。最常用的就是“烟蓝子”了,烟蓝子有一米来高,底下是一米见方左右的竹底、用以盛东西,四角分别用两联宽大的竹片,朝上,归总,然后两只蓝子用扁担一串,就可以挑上肩了。
   用烟蓝子挑秧苗,省力,装得多,还稳当。
   因水田中双脚不便运动,往水田里甩秧,主要是便于人下田后,不至找不到秧苗,两手抓空。如果水田宽大,站在田埂甩秧,再大的力气也只能“望洋兴叹”,甩不到位。
   水田宽大,可以在水田里“划船”运秧。
   “划船”只是一种模拟方式。就是找一大块的塑料膜做道具,铺在水田中,载上秧苗,起航,就可以划呀划,驶向理想的水中央了。
   所以,面对理想的目标,仅有变现的愿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适当的智慧和手段。
   精致型、划船型,都是属于甩秧动作中的温柔妩媚类型。高亢型比较粗放,纯粹就是用力甩。
   站在田埂上,两只手各抓一把秧苗,运力于右手,曲腿、弯腰,嗨的一声号子,秧苗带着哨声,就扑进了水田的怀抱;接着,再将左手上的秧苗传右手,继续上面的动作;两只手上的秧苗甩完了,再抓两捆秧苗,又扬起号子,甩。
   一捆捆的秧苗在空中翻着跟头,唱着歌谣,当它们扑向水田的时候,人们完全能够感觉到甩秧人那豪迈、奔放的情怀!
   第三组动作,放线。其实就是给扭“秧歌”定规矩,不论水田大小,放线,可以规范插秧动作,不致让插出的秧苗歪歪扭扭,不成行。人不成行没出息,秧苗也一样,不成行不光不好看,还难成有用之材。
   用结实的细绳,两人牵着,站在水田的两头,仿若在田间对歌,默契地甩手,扬线;也默契地对望,喊话;再默契地说一声“好”,规矩,便在地头立定了。
   第四组动作,布阵。
   布阵,是下田插秧的具体舞蹈,内涵许多不断穿插的动作。
   插秧要将腰弯得很低,随着臀部不断地翘,腰不断地扭,手就要用力将秧苗插入水田的泥土里,如果长时间这样劳作,会很累。在一块块的水田里,插秧人的双腿深陷其中,当他将低着的头稍稍抬起一点,所看见的就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汪洋大海,插入水中的一棵秧苗,宛如是放行在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飘飘摇摇,前途渺茫;要想一棵棵地将秧苗们插满水田,那可真是比登天都难。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以就要布阵。一行线内,一般可插四行左右的秧苗,秧歌队员们会根据一块水田的大小,进行分工布阵。如果两人一排,可以插八行左右的秧苗,那么一定会有另一排的队员,背对背地,从其身后的另一头交错开插;水田的另一边,另外的队员也可以同样的阵势进行穿插。
   队员们在同一块水田,从不同的角度一路穿插,俏丽地扭起来,当他们扭在一起的时候,秧苗,就已经密密麻麻地满插在了人们的眼前。
   很快,一块水田里,便为乡村,挂满了下一季,沉甸甸的收获。
   “秧歌”布阵,使得原本渺茫的事很快变成了现实,也使原本疲累、枯燥的事变得有了生机、充满趣味;这充分显示出了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揭示出了同舟共济办大事的道理。
   上面的四组动作完成,一块水田里的“秧歌”舞就算圆满地落下了帷幕;舞台又将转移到第二块水田里,继续扭。
   ……
   我居住附近有一大片土地,年年都在换妆。一年是蔬菜,二年是瓜果,最近两年,它又穿上了小麦和水稻。
   每年春末至端午的一个多月里,都会看见一队乡村老人,穿行在田间地头,多情地地围绕着这片土地扭“秧歌”。
   这支“秧歌”队有七、八个队员,除了两个七十岁左右的老汉,其它都是六十岁左右的女队员。他们都是一群跟泥土,缔结过终身情缘的庄稼人。
   目前的乡村田园,没有青壮劳力,就剩下这些老人们还在守望。
   田园已被人租赁或承包。秧歌队员们,八小时工作制,每人一天一两百块钱收入,可以购买一百来斤的大米。
   待遇虽高,然而稻田插秧,毕竟还是体力活。在南方,刚插秧时尚春寒料峭,虽然队员们大都穿有水靴防护,但还是有老人为了方便而赤脚上阵,那一份胆略和气魄,令人动容。
   老人们做了一辈子的庄稼活,土地、田园就是他们的爱情和事业,他们痴迷于乡村、痴迷于田园、痴迷于在田间扭“秧歌”,从他们身体里迸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秧歌”动作,无不是在抒发着对泥土、对劳动、对爱情、对事业的忠贞与坚守。
   老人们的这种执着与坚守,同秧歌艺术一样,是国粹,值得传承和发扬。
   退步原来是向前。
   巧合的是,古人描写插秧的诗句,正好也表达出了现在乡村的思考——
   退守,就是为了更为广阔的登场。

共 25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农活非常娴熟,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把平凡、枯燥而又疲累的农业劳动想象成扭秧歌。虽然农业中使用的机械越来越多。但绝不是所有的农活都可以用机器取代。所以,我们的农民兄弟仍然需要有乐观精神从事自己的事业。推荐发表并期待更多佳作。【浪花诗语编辑:陈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07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友        2019-07-05 15:21:49
  感谢老师编辑拙作。
2 楼        文友:清扬婉约兮        2019-07-20 16:21:07
  拜读佳作!
作者:清扬婉约兮,本名谢琼芳,曾用笔名生命花。江西修水人。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散文多发表于《大江文艺》《学习强国》《安源工人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江西投资简报》《江西赣能杂志》《边城晚报》《修水报》等报刊杂志。
3 楼        文友:陈友        2019-07-21 21:52:30
  感谢生命花老师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