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鱼事杂记(散文)

精品 【流年】鱼事杂记(散文)


作者:刘亚荣 童生,6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2发表时间:2019-07-08 16:03:56


   读王祥夫先生文集,读到先生在山间人家“坐席”,箸子伸向盘中的鱼。这条鱼,浇了汤汁,身上撒着橙色的胡萝卜丝和绿芫荽叶,煞是好看。先生一夹,两夹,夹不动,感到鱼怪硬的。席上的当地人笑着说:“是看盘,只能看不能吃!”我不禁失笑。想着先生在黑黢黢的细雨天,盼着天晴,盼着看山里斗大的星星,却见识到了木雕的浇着汤汁的鱼。
   读到“看盘”,想起爹给我讲过的鱼事儿。
   爹说,旧时候过年,时兴请新媳妇、新女婿。日子虽然清苦,却都不失礼。几户准备请女婿的人家,你家准备丸子、灌肠,我家准备凉拌猪耳朵或猪肝,一桌八个菜,好凑齐,反正请女婿也就是个礼数,新女婿吃不了几口。有个外村的新女婿被人簇拥着转了两家,看出了里面的门道,桌上的菜一模一样,连盘子的图案都一样,就伸箸子夹了一口鱼。到了第三家,鱼冻附在鱼身上,他故意又夹了一箸子。到下一家,鱼没上桌,陪客也显得不如前两家热情。簇拥他的那些人,大多借故散去,村里人都说这小子嘎咕。这条鱼看人性啊。
   其实,平常年景孟尝人不缺鱼吃,附近人都说“臭鱼烂虾孟尝是家”。五天一个集,官坑边上是卖鱼卖虾的,傍晚还有白洋淀那边来的卖酥鱼的。和我差不多大的孟尝村男人,谁没下河摸过鱼,谁家的水瓮没养过几条鱼呢?我奶奶做鱼是一绝,那时候除了盐和酱,没有别的调料,奶奶照旧可以将一锅鱼做得满街飘香。爹说,因为我爷爷是打鱼高手,四叔吃鱼很狂,只吃白肉,带红肉的部分都不下箸子。那是个鱼比粮食多的年代。如东哥和四叔差不多大,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有一天,四叔秫面饼(高粱面)卷着炖鱼跑出来玩。如东哥馋得追着四叔围着碾子跑,边跑边央求尝一口,四叔毕竟知道自己长一辈,把饼卷鱼递到如东哥嘴边。不料,如东哥一口下去,四叔“啊啊……”哭起来。敢情如东哥耐不住鱼的诱惑,咬得口太大,咬住了四叔的手指头。这鱼该有多香!
   潴龙河到底有多少鱼呢?爹说,你大叔念大学时,一个月才五块钱,就这家里也供不起。爷爷愁得没办法,对你大叔说,春儿,爹去打鱼,卖了钱你就继续念书,打不上来你就认命吧。爷爷大早起出去,过晌午还没回来。奶奶在家担心害怕,派爹和大叔去河边找爷爷。当时潴龙河的河面很宽阔。爹老远看到一个人站在河中心吃力地拉网,是爷爷。爹和大叔连拉带拽才帮爷爷把渔网拉上来,鱼到了岸上还“吧唧吧唧”的甩着尾巴,多得像一个大粪堆,以一斤八分钱的价格卖给了河务会。这河里的鱼,让你大叔的大学多坚持了一阵子。
   爹的鱼故事很多。爷爷的时代,村里还少有自行车,人们去县里都凭借脚力。从蠡县城到我家,要经过仉村,这个村子里早就没有仉姓人了。村子中间有个大坑。爷爷走到大坑边,想在大柳树下歇歇脚。他坐在坑沿的柳树下,手里擒着烟袋锅,眯细着眼,吞云吐雾地陶醉。眼光无意识似的,却看到了大坑里的异常。本该只有水波纹的水面,居然有一条条鱼翻腾,激起一个套一个的圆圆的水花,爷爷再也坐不住,挽起裤腿下了坑,鱼多的捉不过来,一条两条三条五条……爷爷在大坑和坑沿来回,鱼很快就成了堆。爷爷看着发愁了,空手怎么弄回家去呢。最后,脱下裤子,灌了满满两裤腿,将两条裤腿褡裢一样骑在两肩,沉甸甸的也满怀喜悦地背到家。爹说,那两天吃了个鱼饱,这辈子也就那次。那地方与潴龙河隔着大堤,不知道哪里来的鱼籽,出来这么多鱼。老辈人都说,雨水大的年头,草籽都变鱼。
   我觉得这是上天对老百姓的恩赐。
  
   二
   我小学时,遇到上游发水,水倒灌到大堤与老堤之间的蛤蟆坑,一地的高粱豆子全泡在水里。立秋后,水撤了,蛤蟆坑里成了一洼死水,高粱不怕旱涝,长出了沉甸甸的高粱穗,有的秸秆因为浸泡折了下去,燕子不时掠过水面,捕捉蠓虫,鱼也不甘寂寞地跃出来,又沉下去。大队组织四叔小舅他们一拨年轻人开始捕鱼,蛤蟆坑被土埝拦成三节,柴油机哒哒哒的叫个不停,筛子里的鱼虾蹦跳着,蛤蟆们早吓得不知去向。银光闪闪的小鱼,弄了好几大笸箩。那晚,整个孟尝村都是香的。
   河里有麦穗儿、小埘鲢儿、鲶鱼、鲂鱼、小鲫瓜儿、泥鳅,还有现在挺金贵的嘎鱼,那时候,我们这的人不吃这黄黑相间带须子的小玩意儿。可是煎小鱼儿一直是河两岸人的最爱。我读左志国的《逝去的甜甜根》,有一章说他和父亲去河里捞了很多小鱼儿,不会做,喂了猪。我拍着桌子说可惜,多好的吃头儿啊。
   饮食习惯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东北的赫哲族靠渔猎为生,能做鱼皮衣。南方人普遍都爱吃鱼,会做鱼。北方有满汉全席,南方有全鱼宴。我尤其喜欢川菜里的水煮鱼,它红艳艳的辣椒给人视觉冲击力,白嫩嫩的鱼肉让我百吃不厌。人到中年,味觉仿佛变得不太敏感,对于吃,却偏于清淡了,或者说追求一种简朴和本质。那年去了长春,大街上除了一个挨一个的烧烤摊子,还有许多在住宅楼一层开的小饭店,门窗玻璃上打着招牌,红地金字,简洁明了——“江鱼”,我被这两个字吸引,猜想这江鱼来自哪里,也许是松花江,也许是嫩江吧。问过饭店老板,还是没记住产地,但有一点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江鱼的滋味,那可以简练的概括为“鲜香味美”四个字。而这种鲜香,是停不下筷子的香,是吃了这次还想着下次,是吃得鱼与生俱来的味道。最好吃的是江杂鱼,三四寸长大小,样子像嘎鱼,味极香,大鱼的滋味差些,也许是肉太厚不好入味的缘故。在江西横峰,几乎每顿饭都有一种小鱼干做的菜,伴有青红色辣椒丝和香芹段,油汪汪的,上面撒着香葱花,好看又好吃,离开横峰后再也没吃过。多年的城市生活和游历,让我的食谱也丰富多彩,冬至后,我也学着做腊鱼、腊肉,这都是南方的特色美食,我这北方人也喜欢。冬日的阳光,晒在阳台,暖暖的,腊肉腊鱼泛着好闻的腊香,腊肉甚至都冒出了油,腊鱼弯曲着,鳞片随着鱼肉失去水分而减少了光泽,摸上去硬硬的,这时候就该收起来了。爱人喜吃腊鱼,我用力斩成段,一块块用保鲜膜包好,码在冰箱里,等他回来蒸着吃。
   爱人喜欢吃鱼虾类,我的食谱也逐渐有了变化,从爱吃肉变得爱吃鱼,煎小鱼,炸带鱼,水煮鱼,炖鱼,鲶鱼炖豆腐,酱汁鱼,酸菜鱼、剁椒鱼头……做的得心应手,各具滋味。养了旺仔墩墩后,突然不敢看杀鱼了,每每看到墩墩明亮无邪的大眼睛,我就不敢对视小生灵的眼神。自此家里的餐桌上拒绝鸽子、兔子、狗肉。这与信仰无关。
   在早市看到卖酥鱼的,毫不犹豫地买了三条,给爹下酒。石家庄的酥鱼带着鱼冻,全身骨头都是酥的,和记忆里的酥鱼有所不同,家乡的酥鱼,一寸到四寸不等,焦黄色,干干的,是一种独特的酥香,难以形容的好滋味。到家,赶紧招呼爹尝尝,先给爹夹一个鲫鱼头,爹眉开眼笑,他知道我懂得吃鱼的奥秘,“鲫鱼头鲤鱼尾鲶鱼尾巴一兜油。”这是潴龙河边人共同的记忆。
   所有的鱼,带给人们的几乎都是美好。至于河豚鱼剧毒,这不能怪它,你要人家命,还不许人家反抗吗?
   四五年级的时候,四叔从河边路过,捡到一条大鲤鱼,是外村人炸鱼崩到了岸上。奶奶用秫面饼卷了一块给我吃,这是一辈忘不了的味道。那时候河水就断流了,只有渡口这还存有一些水,不久,潴龙河就徒有其名了。
   1988年8月份,大雨小雨连下了好几天,潴龙河泛滥了,水溢到了大堤根下,将我家的棉花地淹了。水是养育生命的,这棉花疯了似的生长,足足有一人多高,但是并不结棉花桃,徒长成高大的棉花柴,只是让土炕暖和了些。水干涸了,一家人去收棉花柴,惊异的发现,沟垄里很多鱼干,腐臭了,没有一条完整,大鱼小鱼交叠着,挣扎的姿态。蚂蚁啃食着这些鱼,排着队运输着天赐的食物。
   弟弟和表弟用纱窗做的简易抄网去河里抄鱼,一晌午弄回来一盆小鱼小虾,正赶上娘的表叔带人来我们村,爹请他到我家吃饭,娘熬的小米稀饭,烙饼,把小鱼虾用盐腌了,裹上棒子面,下锅煎,那嗞啦的声音就馋死人,小鱼黄灿灿的,带着饹馇,虾红彤彤的,一桌子人都挑着大拇指说好吃。去年,断流近二十多年的潴龙河又来了水,表弟他们捉了半拖拉机斗的鱼,鲶鱼,鲫鱼,喜人啊。我炖了,觉得没有小时候好吃。跟着流水,飞来了很多水鸟,居然有白鹭栖在被水冲得东倒西歪的大树上。水很快逝去,棒子、花生、麻山药河水一样溢满河滩,只有三座桥横跨河道,证明河曾经存在。
  
   三
   鱼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类要长。
   有幸去过位于东北、河北边缘的朝阳市。这座城市不大,却蛮有历史,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让它成为东北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它最具实力的是化石。硅化木在博物馆以树林的形式呈现,硅化木的茶台,古朴而美。朝阳也是著名的上谷玛瑙产地,吊坠的纹理各具特色,颜色也各有千秋,尤其让人震撼的,是鱼化石。这些鱼化石大都镶嵌在木制相框里,有的两条一幅,有的三五成群凝固在相框。化石博物馆的鱼化石,千奇百样,更让人唏嘘。这些鱼显然还活着,历经数亿年,它们的身姿还灵动,鱼鳍和鱼鳞清晰可见,有的在觅食,有的在悠悠的游弋。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时,它们不幸与恐龙一同变为化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吧,化为石头,其生命可以无限延长。而另一部分鱼更为幸运,摆脱了自然界物种灭绝的厄运,并繁衍成庞大的家族,滋养着人类。站在这个角度,人类真应该感激鱼。
   且不说历史上鱼带给文人们的灵感,入诗入画的鱼,不胜枚举。《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有“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我觉得北方也有鱼,有《山海经》中“北冥有鱼”为证。我承认南方人比北方人更会吃鱼,内蒙古有好友来石家庄,我特意要了家乡的油炸小鱼,他惊讶地说:“河北人吃小鱼苗,这也太奢侈了。”这真是南北风俗不同的体现,内蒙古人性格爽朗,尚肉,吃鱼不多,怕被鱼刺卡了。青海湖盛产鳇鱼,但我听说湖边的人不吃鱼,是信仰使然吧。
   小时候吃过一种橡皮鱼,海鱼。肉厚,无细刺,是记忆中除却家乡所产之鱼虾外不多的美味之一。带鱼当然更好吃,但价格比橡皮鱼高,这也是我家饭桌上橡皮鱼多些的缘故。也是母亲在贫寒的日子,对正长身体,需要营养的我们的一种滋补。至于后来吃鲅鱼,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很多年见不到橡皮鱼了,那年在宁波看到了久违的橡皮鱼,个子小了很多,因为住宾馆,没法亲手做着吃,颇为遗憾。
   在远古,鱼是一种图腾或者说礼仪必需之品。这至今还有传承,年节祭祖鱼还是一马当先的祭品,无鱼在河北也不成席,鸡、鱼、肘子、丸子是宴席的必备菜。其实,祖先很早就以鱼类为食,在数千年前的史前文明遗址中,出土有很多鱼骨化石,著名的红山文化虽然是农耕文明,但其中不乏渔猎生活的影子,并有出土的渔叉、渔钩为佐证。我见过邢窑的双鱼纹瓷片,也在辽宁博物馆见到鱼纹铜镜,双鱼图案居多,有的肥硕,有的秀气,但均是美好的象征,这些传世的珍品,记录着先民们的渔猎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鱼不仅出现在年画中、绣品里、瓷器上、文献中,并被赋予美好的寓意,鲤鱼跳龙门是祖祖辈辈人的梦想。和田玉、翡翠、岫玉等玉雕的鱼,也屡见不鲜。鱼甚至出现在佛堂,化为木鱼,伴随着寺庙的晨钟暮鼓。上海博物院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名字叫子仲姜盘,里面有几条青铜圆雕鱼,鳞片呈圆形,上有小点,鱼鳍纹理清晰,如果不是附着的铜锈,几可乱真。更为神奇的是,盥洗时,水流到这些小动物上,这些鱼呀,鸟呀,青蛙呀,就开始旋转。
   鱼,余也,寓意美好。是绘画史上常用的题材。早期青铜器上有鱼纹,有鱼形高古玉,《鱼图》《鱼乐图》《落花游鱼图》都是宋代名画,元代也有画鱼的名家名作。至明末清初,八大山人之鱼堪有特色,画也明志,他的鱼“白眼向人”。《鳜鱼付厨》里这条鱼,口大张,鱼鳍奓着,眼白多于黑,眼珠小而居中,凶猛,将入锅烹炸,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代表着朱耷的心声吧。我朋友说,八大山人是没落的王孙心态,有丰富的文化涵养,家国变故,在绘画上才能出类拔萃,独具特色。深以为然。
   我最爱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鳜鱼我倾慕已久,尤其徽州的臭鳜鱼,那是与江浙地区的臭苋杆子不同的滋味,该是超级的无上妙品。没想到,我品尝鳜鱼,居然在东北松原,一个椅子上铺满大红底子凤凰图案坐垫的东北特色鲜明的饭店,滋味没有预期的好,也许是南菜北作,失去了应有的风味。
   犹记得,在乡医院工作的日子。月光在屋外撒下一层“白霜”,凉爽的秋风,穿过纱窗送到床上,我和女儿伴着蛐蛐的鸣叫,在灯下诵读: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共 78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鱼龙杂记,讲述的就是鱼水相依的故事。一个“杂”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文章以作者曾经生活过的那条潴龙河为叙事背景,从时间纵深角度推演,极富画面感。有祖辈父辈捕不尽的鱼事,有作者自小到大吃鱼做鱼的经历,由浅入深,鱼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美意,潴龙河的变迁,水势盛涨时,曾是女儿的乐园,爹讲述的他的潴龙河,后来干涸的潴龙河,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千里之外的冬捕情景,无鱼,让人希望成空。查干湖,虽然有水,也遭遇了同潴龙河一样的命运。全篇遍布着作者复杂而深厚的感情,潴龙河是一代人的精神给养,它的消失,令人遗憾痛心,而人力无法改变。一篇深厚的文字,值得反复阅读品读。【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1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9-07-08 16:17:42
  鱼龙杂事,说到底是对一条河的乡愁,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迹,关乎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喜忧。好厚重的文字。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7-11 09:56: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