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风】晚来馋一杯,不见旧滋味(随笔)

编辑推荐 【西风】晚来馋一杯,不见旧滋味(随笔)


作者:之中 探花,14198.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6发表时间:2019-07-10 23:21:00

【西风】晚来馋一杯,不见旧滋味(随笔) 忽然地好想来一杯咖啡。一时想不起缘由,便往巴尔扎克身上靠。记得介绍他写作时浓咖啡不断,说只有在咖啡刺激下才能涌出灵感。与此类似,国人常把古代大诗人的作品都往酒上靠,认为是酒让他们灵感迸发,才留下千古绝唱。影响至深的除了李白还有苏轼。李白不仅有《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还有《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以及 《将进酒·君不见》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苏轼则既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直接写下大量与酒有关的诗词。单是《和陶饮酒二十首》,就令人感叹之极。至于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等等,更是经常出现。但后来又有学者认为,其实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有酒也一样地能够发挥。只是他们经历的境遇让他们不得不借酒说话,用以掩饰真实用意。想想也是,封建朝代的文字狱常发,若以酒话遮蔽,还好辩解。待写下这些话,忽地记起咖啡的由头,是刚才电视剧里一个镜头。小姐让佣人给男主一杯咖啡,男主利用这杯咖啡找到上楼去找情报的借口。如果给他一杯茶而不是咖啡,他也会故意泼向小姐让她不得不去换衣服吗?肯定的,编剧导演设计了什么场景,他们照做就是。唉,看个电视也让人着急。情节那么牵强附会他们都得通过形体语言演出来,做个导演能用的演员真心不容易。
   自斟一杯速溶咖啡,完全没有喝出期待的味道。速溶咖啡被加工得太厉害,太甜。唉,看样子想学个小资的能力水平还很不达标。一是没有真正小资的格调,并不懂咖啡怎么加工、喝什么样子的才好。二是心里明白好咖啡一定非常昂贵,不是我这种人舍得享受的。三是假若有钱能弄来好咖啡也有好的加工工具,做好了端上来,我也不一定消受得起、享受得了。口味哪能那么好适应。咖啡是西方人多年习惯的饮品,我们习惯的还是茶和白开水。别的东西好哄人,最不好糊弄的就是人的胃口。好不好,嘴上即便不说出来,它也品尝得一清二楚。
   人的胃口--习惯的那一口最不能骗人。哪怕你身形口音都变了,也无法改变从小种在胃里的那种爱。儿媳姥爷是河南人,二十啷当岁就南下生活在川南,现在将近九十,还喜欢那口胡辣汤和面食。单位里几个天南海北人,各自坚持着自己的美味加以炫耀:河北的说饼条多好熬菜多香打囟面多么诱人。河南的说烩面简直是一绝。重庆的说火锅能让人把口水流下来。湖北的说要不吃碗热干面就不算到武汉。南京的能把盐水鸭夸得在地下跑。东北同胞说起酱骨头和杀猪菜来口吞生津。我呢,就说我的一碗拉面。只要有一碗拉面,啥好吃的我都不换。谁爱谁家。家里牵挂人的除了亲人,就是那一碗令人馋诞欲滴的妈妈做的饭。哪怕那碗饭在外人眼里什么也不算,但那暖胃舒胃的熟悉的味道,硬是能让游子思念的泪水把所有惦念都搁在亲情小船里荡漾起来。
   每个人从小在家天天吃的东西,只有离开了家,好久吃不到的时候才觉得那么馋念。一个家庭组合如果出身和地域不同,爱情亲情的重要方面就是迁就另一方的饮食习惯,慢慢改造自已偏爱的习惯,达到某种平衡。某种角度讲,放弃自已多一点的那个,肯定是为爱付出多一点的。当然,想要“彻底改造”“完全放弃”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像我这种乡村出身的人。父母种在身上的各种印记,都非常深刻地种在心底,种在血液或骨骼里。即便我在小家庭的生活里隐忍自已的爱好、抹杀自已的胃口,但有机会,就会“原形毕露、故态复萌”。比如这阵子家里独自待着的时候,我就几乎天天午饭一盘拉条子,把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习惯恢复得完全彻底。这在我来说就是“过瘾”了。瘾过好了,等家人回来,我就得跟着他们的习惯,天天中午吃半碗米饭了。
   饮食习惯,饮食品类对人有什么影响吗?我想会有的。所谓人杰地灵的话,包含了南北东西不同地域的人们因见识、习惯不同而形成的眼界、思维行为习惯、对世界感知的不同,以及对事物看法不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水平不同的意思。男方人聪明,北方人能干,西北人憨厚,东北人精干等等大而化之的对地域人群的评价,大体可以看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区别。这里的养,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有饮食习惯。要简单地概括为“吃什么饭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也有一定道理。北方人的直爽率性,身大力强是与北方主要以面食为主有关;南方人纤细玲珑、精细周密是与南方主要以稻米为主有关。至于云贵川滇湘的辣、江浙闽粤沪的甜、华北一带的咸以及西北地区的酸造就的不同禀赋性情,让我们不得不敬服造物者的神奇。谁想逆流而上地说,我不同意那儿人非习惯吃什么不行、吃什么定会养出啥样的性情,那他的胃口一定会出卖他。他不自觉地言谈举止一定会用真实喜好的事实把他驳得体无完肤。
   必须承认个例的存在。习惯当然是可以改造的。吃面食的也可能会喜欢上米饭,吃辣的可能也会爱上甜。火爆性子的人也可以比较地注意控制情绪。然而个例不是趋势。我说人不可以与骨子里形成的习惯相悖,是说饮食这种东西、除了寄寓了胃口的偏好,其实还包含了家乡与亲人的味道,包含了童年少年那些再也找不回来的欢乐。贺知章老先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他回家干什么去了?恐怕还是找那口梦里垂诞的吃食,看少儿时候玩耍的地方,到父母先祖的坟上烧纸叩头去了吧。现在的游子口音改成普通话,儿童相见不相识,回家只剩空房子,他能找到的,也只有那些早已消失在风里的童年故事,和跪在祖宗坟前,从炊烟四起飘然而起的亲人们熟识的模糊面容了。
   好多人都说,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一样小时候吃过的好东西,但味儿不是那个味儿了--大部分没有小时候那么好吃了。一般的解释是,现在生活更好,吃过好吃的太多,味觉麻木,吃不出曾经吃过东西的味道挺正常的。但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谁能还原回曾经吃那些东西的环境里去了。远离体力劳动,肚子从来不饿,吃什么东西能有味?且不说,过去那个缺吃少穿年代里经历过的一切,早已在时空中化为云烟,一去不复返了!
   人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晚来馋一杯,不见旧滋味。想悄悄当回假洋鬼子,来了杯咖啡,竟然没喝出来一点儿味儿来。这不叫扫兴,还能叫什么呢!
  
   2019年7月8日
  

共 25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国人爱品茶,西人嗜咖啡,地域不同,文化有异,因此体现在饮品方面,竟也是大相径庭。就算有人追求时尚,尝试一些舶来品,估计也是浅尝辄止。毕竟,从小养成的习惯是根深蒂固,一般很难改变。之中老师此文,果然是杂文风格,先是从茶酒说起,然后随意发挥,最终归结到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上来。感谢之中老师赐稿西风社团,祝您夏祺文丰!【编辑 寒江孤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9-07-10 23:23:34
  今天我值班,所以之中老师的文我编发了。如若编辑中有不当地方,还望赐教。
回复1 楼        文友:之中        2019-07-11 09:00:57
  感谢社长拨冗编发,你的编按准确精炼。辛苦啦!
2 楼        文友:文明俭朴        2019-07-11 11:31:10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孔老夫子对人生的看法。人生一世就忙活这两件事,于是就有了许多文章来表现。这篇生活小品阐述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地域差异和形成以及感想,引用丰富,亲切可人,风轻云淡、岁月安好之际,又缠绕了一丝丝淡愁。美文共赏!
回复2 楼        文友:之中        2019-07-11 19:34:29
  谢谢文明老师赏阅,你学文深厚,是我学习的榜样!问好!
3 楼        文友:悠然无语        2019-07-14 11:20:21
  晚来馋一杯,不见旧滋味。老师的这篇文让人畅想翩翩,出门在外大街小巷品尝完当地特色,还是喜欢家乡的味道,真真遇到了,可也不是心里的味道!
4 楼        文友:杰克船长        2019-07-15 09:09:33
  记忆的味蕾中总保存着旧时的味道,时过境迁,总也找不回来,只留下无限唏嘘。拜读老师文章,向您学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