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家乡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家乡变迁(散文)


作者:成熟熟男 秀才,203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87发表时间:2019-07-16 19:55:54
摘要:站在舒心的暖风下,我回忆,我激动,却更多的是感动。家乡的发展之路就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发展的缩影,留下令世人惊奇称羡的印记。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却是与华夏的历史等长的,距今五千年的庙子沟文化,繁盛一时的集宁路古城遗址,契丹女尸的出土,足可以见证它的历史渊源。
   阳光透过车窗暖暖地照在身上,更照进心里。我美美地品味着眼前的一切,青山绿水,花花草草,生机盎然。几分欣赏,几分敬意,着着实实澎湃着我的感动。一片开阔的土地渐入眼帘,远近行走的几台农机,哒哒哒,蠕动的手笔,就像是画师为大地母亲精心设计最灵动的点缀,最释然的素描。几位老农,亦步亦趋地跟进着,像似寻梦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播撒一粒粒幸福的种子。
   恍惚间,我的眼前浮幻出一幅幅生动而又感人的画面,似有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用勤劳做笔,用智慧当墨,描绘着幸福生活的场景!是的,他们虽然朴实无华,但他们着实用辛劳的汗水灌溉着华夏繁盛的大地,或田野、或城市,处处留下他们勤劳的身影。他们是自然生态的维护者;他们是田园风光的执笔者;他们是城市乡村的建设者;他们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我对故乡的情感自然且浓烈,儿时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历历在目。那时生活困难,少吃缺穿,饥饿的影子伴随着童年的生活形影不离,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快乐的童趣,打钢、跳方、捉迷藏,精神倍爽。故乡有我生命最初的印记,无论走到哪里,根都在故乡。越是离家远,越是忆往昔;越是年岁长,越是念初心。我的故乡在内蒙古察右前旗磨子山脚下,我出生在大路村,长大于头道沟,现在生活在土贵乌拉镇。无论身在哪里,我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了解家乡的发展史,就必须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着实激发起农户种田的积极性,男女老少齐出动,农业生产空前繁荣。但光靠种几亩田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收获之后还得先交农业税,有剩余才能够出售卖钱。这点收入可谓寥寥无几。每家每户的日常开销一般只能靠养几只母鸡下蛋,饲养一两头肉猪和几只羊作为经济增收手段。那时的村里每人还派发七十个义务工,完不成任务还得以钱相抵。这样一来,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一年辛辛苦苦下来,虽然比农业社的状况有所好转,基本上能填饱肚子了,但住的还是土坯房,穿的还是破衣衫,走的还是沙土路,生活总体很贫苦,物质也不丰富,许多人家还是交不起孩子念书的学费,即便是“九年义务教育”。但乡亲们年复一年地在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粮食,用辛勤劳动换取上天的恩赐,坚持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热情高涨,信心满满。他们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珍惜粮食,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人生信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种生活规矩潜移默化,使得我总是会把碗里的饭吃得一干二净,一粒不剩。
   九十年代初期,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许多乡亲们经不起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放下锄头拿起锤子,挣脱了土地的束缚,蜂拥地离开村子到城市打工挣钱。手头有了余钱的村民开始在村里翻盖房屋,那时多是四角落地,砖挂面。可是,好景不长,长期两地分居的生活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开始拖家带口加入城市圈。村子里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减少,最后只剩下几户老弱病残。村子好像再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一排排土坯房倒塌得所剩无几,曾经辉煌一时的砖挂面房也败落了,一派萧条不堪的样子。唯有村边几株老榆树,默默地守望着日月,丰满着树冠。
   家乡被岁月消磨得一无是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缕缕春风吹醒了我的家乡,使得破落不堪的样子重新恢复了生机盎然的景象。察右前旗政府下大力气大搞生态建设,曾经穷山恶水的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治理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漫山遍野的经济林,一条清澈的河流徜徉其间,一条小油路绕山而行,贯通村子。狍子、獾子、山鸡、野兔、老鹰、杜鹃、百灵、半雉、啄木鸟、黄鹂等飞禽走兽悄然而至穿绕林中随处可见。每到春季,果树花烂漫,白的、紫的、粉的、蓝的、红的,五彩缤纷,吸引旅游爱好者的眼球;盛夏来临,山中野花竞相纷呈,花香、草香凝练飘逸,香气怡人,受到消暑度假者的青睐;到了秋季,红扑扑的果实点缀山林,绿中透鲜,果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我的家乡不再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的穷乡僻壤了,开始逐渐成为吸引集宁、土贵乌拉、白音查汉、卓资山、兴和等周边城镇人口前来观光旅游的热点景区。
   在外打工的人们,被鼓励回乡创业。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房屋在政府的扶持下建成了,支持返乡村民开旅店,开餐饮店。环境变了,生活的热情就高了,就业的门路就多了;有的村民单枪匹马为游客当起了向导,有的村民买个光观车干起了出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做什么,一样得到丰厚的收入。
   一个传统农业小村上的人们,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
   仅仅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在党的关怀下,从败落到兴起竟然如此迅猛。这便是我的家乡在四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与变迁,我的成长与家乡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我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
   走进家乡的范围,恍如隔世,这山、这水、房子、街道、路灯、排杨、公共厕所、自来水、煤气灶,还有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穿梭在山林与村子的游客。这就是我昔日生活过的村子吗?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都犹豫,不敢相信家乡的发展变化。
   站在舒心的暖风下,我回忆,我激动,却更多的是感动。家乡的发展之路就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发展的缩影,留下令世人惊奇称羡的印记。
  

共 21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十几年的改革脚步,迈过岁月沧桑,让人们从摸索前行到大胆创新,勉强温饱到向往小康,一路上的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的不易。文章从改革开始写起,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从包产以后到人们进城务工,再到回乡创业,由垦荒种田到恢复生态,经历了不停的探索,追求,终于使家乡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鲜活的事实,讴歌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好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19-07-16 19:59:15
  成熟熟男老师写实风格很棒,感谢赐稿风恋,问好夏祺。
2 楼        文友:刘春庆        2019-07-16 20:01:07
  欢迎老师投稿风恋,社团有您的支持更精彩。握手。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7-17 23:48:22
  拜读佳作,一篇主要用倒叙、对比的手法描写,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环境、耕作技术与方法、经济生活水平、人们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意识的变化,讴歌与赞颂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正确路线,更是人们共同的呼声。文章构思明确,语言凝练,中心思想突出,满满的正能量。感谢赐稿风恋碧潭!问好老师夏安文丰,创作愉快!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