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奇特的“死人文化”(杂文)

编辑推荐 【菊韵】奇特的“死人文化”(杂文)


作者:刘银科 秀才,1457.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0发表时间:2019-07-17 18:15:32
摘要:通过对人死后的一系列活动展现,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有一种奇特的文化叫做“死人文化!”这种文化,几乎占据了文化圈的半壁江山。也许人不相信,乍一听觉得突然觉得奇怪。咋还有“死人文化”?
   咋这“文化”还占了一半江山?死人还有这大能耐?我不信,我才不信呢!
   好多人觉得这话不合逻辑,是奇谈怪论。
   “奇哉怪哉,死人还有什么文化?哈哈!”
   先别忙否定!殊不知,这话确乎不是空穴来风,确乎不是故弄玄虚危言耸听!确乎是事出有因,有理有据,用法律述语来说,就是“事实充分,证据确凿。”而且还是“程序合法”哩!
   先从小处说起。
   如果你是中国人,不论长于何处居于何方,总脱不了”生老病死”这四个字,人人皆然,男女通用。生就不讲了,人们大概都明白。就是从娘肚子里爬出,来到阳世三间进入社会。病更不用说,身体的某个机能出了问题,不能正常运转了,需要医生修理一下,或躺倒在床上休息调养调养。这两个字再重要却从来都形不成世俗文化,其中这个“生”字还多少沾点边,有点喜庆色彩,呱呱坠地,总免不了庆贺一番,放一串鞭炮,搭几条红彩。然离“文化”二字恐还有些距离。可是,这“死”就不一样啦!与生相比可大了去了!
   你若不信,可去参加一场葬礼。
   长辈倒头了,只见那后辈儿孙们披麻带孝,哭声震天,亲朋邻里,络绎不绝,吊唁的纸钱从天明到天黑,从天黑到天明烧个不断头。守灵,“丁忧”,七天七夜不睡觉。四十九天哭声连连。为了安慰死者他们请来了戏班子,搭起了大戏台小戏台,三天三夜唱三天三夜演。琴声悠扬,唱腔圆润,台上唱的一丝不苟,台下看的如醉如痴。吹鼓手,大嗽叭,前呼后拥,孝子一大串,哭声一大片。梨花带雨的,呼天抢地的,爬在灵前起不来的……不一而足。三年不穿红,千日不离孝!雪花飘满屋,纸灰漫天地。隆重的葬礼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这场景,非一个根深蒂固所能言。
   当然,逝者生前的幸福与否,日子过的如何,吃的如何喝的如何住的如何,那是无关紧要的事,谁管得了那么多?
   然而,老人去世了,你不这样大吹大办,如简简单单就埋掉,别说自己心里如何想,左邻右舍首先不会给你打个好评分。
   “瞧瞧!养了那么多儿女,顶个屁用?死了跟死个猪狗一样!连个戏也舍不得给唱,哼!不孝子孙!……”
   再看一看大一点地方的“死人文化”吧。
   先说弄文的,这个领域我们这些文痞比较熟悉比较了解。
   说起死后有名的作家可真是能提一长串!就只把三秦大地我们家乡的举几个例子吧。首先说路遥。大名鼎鼎,用流行的话说,国家一级作家吧!可他在世时也不过尔尔!领奖去北京的路费也要靠借,狼狈之态可见一斑。然而一旦逝去,倒下去再不起来,眼情闭上再不睁时,那动静可就大啦!追悼,宣传,纪念,学习,致敬……,一系列的活动就不提了,单那一座铜铸的塑像,就很能说明斯人的重要性。
   还是死了好啊!死了万人敬仰万人拜!
   下面一个作家也名气不小,陈忠实!晓得吧?长篇巨著《白鹿原》的作者,声名不亚于死得太早的路遥。他的铜像如今不也在那个声名鹊起的“白鹿原”立起来了吗!
   可爱的“死人文化”!
   接下来,看看稍小一点但也不可轻视的作家红诃先生!
   他是我的西岐老乡,只不过人家是县城生的人我却是穷乡僻壤长大的。他这个人也称得上是陕西文坛的一匹黑马,著述颇丰。在边疆呆了十几年,后调省作协专搞创作,颇为顺遂,是很走运的一族。然而他也不甘落后仍然步了路遥之后尘,英年早逝遗憾万千。只是让他泉下心安理得的是,他的追悼,怀念,纪念,一点也不亚于先辈!单说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秦地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刊《延河》以及附庸《文学陕军》连篇累版不惜纸张地刊登他的遗作,掀起了阵阵浪花飞沫,以示对其之敬仰之追忆之学习!
   今年,家乡还走了一位作家,他离我更近,同村人也!
   他是一位长安大学的教授兼作家。在今年春去花谢之时,也去遥远的天堂找他的先辈路遥先生了!才四十八岁便告别了阳世的繁华去了清静之处。叫人深感惋惜!他逝去之后,省作协,国家作协,我们老家的政府要人齐出动,参加追悼会者把屋里挤得水泄不通。纪念,追思,学习的活动也风起云涌,文人墨客对他的追忆文章不绝于耳。
   我睡不着时便想,这是咋啦?活着的作家那么多,其中也不乏名扬中华的蜚声海外的,为啥不把他们好好宣扬宣扬,偏要在这些作家死后才如此厚爱如此隆重呢?是不是只有在人死了才会叫人怀念叫人想起,进而再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形成一番“死人文化”的盛大壮观呢?我就揣想,莫非我们文化界特殊,抑或文人迂腐?
   这些文字,经庞大的宣传机器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一喊一染,不止海内,顷刻全人类都知道了!何等的荣幸!何等的风光!
   而活着时,他们这些领导却并非”地球人都知道!”这应该算是事实。
   这种堂而皇之的、声势浩大的、根深蒂固的“死人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仅演绎和诠释着本民族的这些戏剧角色价格,而且也照顾到了外国人,和国际友人建起了“统一战线。”把他们这些可称为友朋的人也拉了进来,渲染一来,追思一番,学习一番。比如白求恩,比如柯棣华,比如张思德!(哟!对了,这是个中国人!险些搞错了)……
   这群被请进“死人文化”圈子的“高尚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真的很幸运。头上的光环马上有了一种“文化”的气息有了辉煌的文化氛围!但是,我猗想,说白了他们也充其量不过是这种文化的一个符号罢了。只有头衔,没有实利。嘿嘿,与现今讲求实际的物质社会相悖!他们的死也许不会太让人羡慕了,没有实际效益啊!。但是,他们这帮伟大的逝者所堆砌起来的那个“死人文化”,确实够厉害的!
   于是我忧愁,这种顽强的经久不衰的“死人文化”,到底不知还要延续多少年,多少代?
   而“活人文化”何时到底才能兴起呢?
   这不由让我忆起了一件事。
   我们老家的村里有这样一家人,老娘生了儿子整四个,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个是乡镇干部;一个是某公司经理助理;一个是小企业家,经营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工厂;老小最不行,可也有自己的汽车,在跑运输赚大钱。按说日子过得都不错,也应该让父母也沾沾光享享福吧。可是享了没有?
   原来他们的老父已逝,只剩下了母亲一个。在母亲年令不太大时,兄弟几个都争着要。这个叫母亲去他家,“给俺看看娃!”那个也喊“妈!妈!你来快来呀,你孙女没人管!”……连最小的老四的儿子,也是在老娘的翅膀下暖大的,直到进了学校出了幼儿园,老娘才松了口气。
   这也难怪,谁叫你是娘呢!“妈!你不管谁管?我们都要上班呀!”
   再往前走,老娘真正成了“老娘”啦!牙也掉了,眼也花了,腿也麻了,耳也聋了,说话也丢三拉四,甚止吃饭也开始毫不犹豫地流涎水了!
   这时儿媳首先翻了白眼,嫌脏嫌丢人嫌有病嫌麻烦……。久而久之。儿子也不耐烦了,甚止连小孙子们也嫌“奶奶脏!”
   下场可想而知,老娘象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四个儿子谁也不愿接收这无用的货!无奈之下开会研究决定吧,毕竟是咱的妈,不管也说不过去呀。这样吧,轮流管,你一月我一月!这个最公平,咱们都吃过娘的奶!
   谁也别想躲!
   也无可厚非,公平合理!
   然则,半年后,有一回,老娘被老大媳妇照例送出门后,老二一家却正好有事不在家,老人也未返回老大家去,怕老大媳妇呵斥。于是就在老二的家门口等,左等右等也不见人,直到天黑也没等到。又继续等,这个老娘!可怜整整一夜,数九寒天北风吹,雪花漫天飞……第二天,一只僵硬的尸体蜷缩在门前的旯旮处。
   悲乎?不悲!沉重否?非也!中国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听我几个同事说,这样的事情他们那里也有。有把老人饿死的,有把老人气死的,有把老人热死的……听得人毛骨悚然心惊胆寒!
   次日半晌,有人发现了老太婆。这时,下面的好戏开了,隆重的热烈的恢宏的葬礼程序开始了!
   次日中午,家里摆起了灵堂。
   次日晚上,门前搭起了戏台子。一股哀乐奏起,一声秦腔响彻云霄,一阵锣鼓喧天动地,串串鞭炮震耳欲聋,一声声哀嚎传遍大地……
   我愕然!
   我看见,那几个儿媳拉着长腔,在一字一板地嚎着“妈呀!妈呀!!你咋就走的这么急……”
   儿子四个,个个披麻带孝,俨然一付“孝子”模样,也眼睛红红的,仿佛很伤心。
   其实,听人背后说,那是他们七天七夜熬夜熬的结果。
   “有啥可伤心的?早走早解脱!”
   村上有人背地里这样评说。同时耸耸肩膀,扮个鬼脸,一副心照不宣又高深莫测的样子。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了,这叫做“死人文化!”
   文化文化,气势怎能不大?文化文化,别怕别怕……
  

共 34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人说,最好的人在悼词里,这话一点不假。总结归纳,在悼词里的人都被描述成一个完人,一个高大上的人。痛失了这样的人,确实是周围人的悲哀,只有被深深的缅怀。名人如此,普通人亦如此。而他们在活着时候,却在需要关怀时无人问津。怨不得中国有句话,死者为大。活着的人再怎么也不能和死者争抢名誉了。在生活中,我们生之维艰,但死了,就会被追思、被敬仰,作者的举例具有广泛性,四个儿子的母亲在能干活时,被他们互相争抢,到老了却被嫌弃,踢皮球。最后死于儿子家门口。可是葬礼却很隆重。几个儿子痛哭流涕,还有戏台子撑排场。杂文深入剖析这种现象,引人注目。逻辑严密,思考的角度选的也好,推荐欣赏!【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9-07-17 18:52:14
  智者思考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中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愚者算计着日子如何打发过去,怎么样绕过问题。无疑,作者是属于前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过河卒        2019-07-18 07:20:08
  看了这篇杂文,由衷为作者点赞。敢直面现实问题,勇气可嘉。有些观点,恕不敢苟同。就说文中提到的几个著名作家。他们作品,再世的时候,印书成册,全国各大书店有售,有的还编成电视连续剧,各大卫视黄金时间播放,名利双收。死后,政府派人员前去吊唁,为他立碑树传,浇铸铜像。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名字名垂青史,他们是活也风光,去也风光。
在江山,我是小卒。爱好文学使我驻足菊韵。泥腿子拿起了笔杆子,用真诚的文字诠释对生活的渴望与感悟。
3 楼        文友:刘银科        2019-07-18 08:45:12
  谢谢老师点评!另外申明一点,本文的主旨是评说这种“文化”现象,抨击“活时默默死后扬名”的不正常和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并非否定对名人的死后捧场。一般人去世肯定政府不会兴师动众去安慰的。“不在其位,不得其名!”以上仅个人观点,与老师探讨,请教!敬请斧正。谢谢!
4 楼        文友:过河卒        2019-07-18 10:15:06
  说起名人艺人,他们生前的逸闻趣事,网络媒体,天天爆屏。死后,舆论哗然,连篇累牍争相报道。那些默默奉献,对国家科技进步,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栋梁之才,鲜有只言片语见諸报端。死后,各种褒奖荣誉纷纷刷屏。当然农村的丧葬文化,简直就是一怪胎。生前不孝,死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炫富,死人成了满足他们虚荣心道具。
在江山,我是小卒。爱好文学使我驻足菊韵。泥腿子拿起了笔杆子,用真诚的文字诠释对生活的渴望与感悟。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7-18 13:11:44
  有趣!有理!有深度!
活到老学到老
6 楼        文友:刘银科        2019-07-18 13:20:12
  谢谢黄老师点赞!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7-20 10:23:56
  好文章,讽刺一些社会风气,爹娘活的时候不孝顺,死了,舍得花钱铺排场面,,消停点吧,让逝者安息!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