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黄河之水天上来(散文)

精品 【流年】黄河之水天上来(散文)


作者:梅子青 秀才,225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64发表时间:2019-07-18 15:44:58

【流年】黄河之水天上来(散文) 借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初,我想表达一种黄河水流泻千里的气势。后来落笔成文,我更想表达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那种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力量,无从抗拒,无可抗拒。
   因为,血脉也是一条河,一样生生不息永往直前,一样无从抗拒,无可抗拒。
   今年清明,回乡扫墓。我问小叔叔,祖籍安徽旌德还有亲人吗?小叔叔说:“我们这一辈,没人去过老家,上一辈也只有爷爷趁生意之便回去过一两次。后来由于动荡、由于贫穷,爷爷也断了与家乡的联系。”如此说来,籍贯早已变得虚缈而无处可寻。我常常追问,安徽旌德,到底哪一个村落,可以找到我们这一支父系汪姓血脉的源流?
   记得爷爷说过,远祖经历过洪洞大槐树迁徙,山西才是真正的老家。那段历史,使大槐树成为一种象征,由此发散全国各地、乃至飘洋过海的中华儿女都将“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奉为圭臬。于是,当年被骗迁徙的集散地,大槐树迁民遗址,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故土,堂而皇之被许多人供在心里,当作“家”,尊为“祖”,视为“根”。这是一次强权压服的集体记忆,是一次无法细究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我也一样,由此在心里与山西建立起了陌生而亲切的关系。一开始是关注晋史,继而有了几个投缘的山西朋友,再后来,频繁出入山西,足迹遍布山西太原、大同、晋中、忻州、晋城、长治、运城、临汾。也许是受“近乡情更怯”的困扰,我至今未去洪洞,未曾去大槐树下寻找家族传承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想方设法密集地出入三晋大地,在我,是想让虚缈的前世变得明晰,抑或是为今生找到心灵归宿?总之,我有一种隐约的期待,期待在那个几乎囊括汉民族常用姓氏祖先的集聚地,坐实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由于随母姓,我甚至希望父姓和母姓有共同的渊源,让我认祖归宗不再有形式上的阻隔,既不为旁人诟病,又让我心安理得。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在三晋大地奔流不息,契合了我对于远祖的遐想。于是山西,这些因黄河而集聚兴盛的城镇,于我有了特殊的意义,每次入晋都是一次朝圣。
   去年5月,由陕入晋,我是奔壶口瀑布而去的。本来不必舍近求远,但无法抗拒梦里老家的召唤,从西安到运城永济,再到临汾侯马、曲沃、吉县,领略了历史名城的千年风骚,欣赏了自然景观的瑰丽奇伟,还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最初,我只知道永济有鹳雀楼,又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除河东柳氏赫赫有名外,王维被尊为“诗佛”流传千古。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七言、五言格律诗大多在那个时期成熟并登峰造极,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年轻的时候,我喜欢李白的大气豪迈,后来爱上杜甫的悲悯深刻,中年以后更热衷王维的清新脱俗,以及略带禅意似是而非的感觉。因为他的《辋川集》,我曾动过去终南山寻访诗佛遗存的念头。这种冲动一方面源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吸引,另一方面源于出生地与辋川,甚至于与山西永济可能存在的联系。
   我的出生地江西铅山傍罗乡王村,有一个镌刻“辋川别墅”的牌坊,让我产生一种神圣的感觉,感觉它的来历非同一般。牌坊内除了老房子外,新建了一栋三层楼房。今年清明,我在牌坊前踯躅,遇见一老妪,上前打听“辋川别墅”的来历,她对夫家来历一无所知。听说王村月塘边新建了祠堂,准备重修王姓族谱,激发了我追溯的念头。虽然我们家是王村唯一的外姓,姓“汪”,而不姓“王”,但我坚信“汪”“王”之间具有某种渊源,并且都与辋川、与永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揭开这个谜底,需要假以时日,也考验意志品质、学识能力,我未必有耐心追根溯源,但它在我心里无疑是一种念想,是诗和远方,可以凝聚意志,寄托情怀,也可以化解遗憾,让血脉得以贯通,从此有了来路和去向。
   到了永济,很容易就接触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一个话题。我打小就读书不求甚解,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听朋友说,永济西面黄河即是这句俗语的发生地,有一种意外重逢的喜悦。一大清早,吃过当地有名的羊肉粉,我们一行奔黄河而去。途中经过西城门旧址。临近岸边,我们下得车来,只见一块石碑掩映在树木丛中,上书毛主席题写“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石碑有些粗制滥造,白色小块瓷砖打底,红色草书被瓷砖缝隙分割,显得支离破碎,少了古拙庄重,更谈不上美。
   石碑正对黄河,之间有一条沿河公路。跨过沿河公路,就到黄河岸边了。天朗气清,能见度很好,两岸风光旖旎,好一幅“潮平两岸阔”的景象。麦苗青青,白杨摇曳,河道滩涂连成一片呈黄褐色,偶尔还有几处炊烟,仿如舜都蒲坂再现,又似大唐蒲州复出,苍茫却不凋萎。
   自古秦晋临水而居,隔河相望,共同接受黄河养育,也同样遭受水患涂炭。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高落差,多泥沙,形成了独特的“悬河”。永济处于黄河“几”形河道的右下方,黄河南北向依城而过并在此拐弯东流。由于水流经弯道,水层上下用力不均,泥沙有的被推拒,形成新的河道;有的被裹挟,淤积而成新的滩涂。
   黄河素有“十年一决堤,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一旦改道,黄河两岸的居民河东河西,会发生变化。抗日战争时期,黄河被人为破坏最后一次决堤,造成震惊中外的郑州花园口事件,它是中国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建国后,黄河治理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主席心系百姓,欣然命笔,写下: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意在提醒各级政府治理黄河,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切不可掉以轻心。
   离开黄河岸边登鹳雀楼,入口门楼,为木质榫卯结构。跨过门槛,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吸引我抬头观望,一个个雀巢赫然在目。被漆成湖兰色的木梁全是斑驳的白色,早已分不出哪个是底色。多不胜数的鸟屎日积月累,为其作色,形成保护,尉为壮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历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毁于元代的金戈铁马。由于黄河改道,故址难寻,人们遂以蒲州西城楼为鹳雀楼。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城楼之基重建鹳雀楼,仿唐代建筑,高台重檐,黑瓦朱楹。门楣正中,翘檐底下,由启功先生题写的“颧雀楼”三个大字特别醒目。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兰底白字舒展挺立,一如颧雀楼位居中州,占尽河山之胜,独领风骚。
   鹳雀楼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登高胜地,名闻遐迩。它立晋望秦,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历代名流,都到此登临作赋。最著名的莫过于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附庸风雅,登顶向南,极目远眺,黄河北构而东折,形成一个直角大转折。原先抽象的“几”字曼妙生动,充满活力。
   鹳雀楼承载华夏文明,一个牌匾、一副对联、一张字画都有自己的身世。短时间走马观花,我意犹未尽。我把它作为一个开篇,努力导引出一股源流,汇入黄河文明的浩大阵营,永不断流。
   鹳雀楼到蒲津渡遗址只有几分钟的车程,对它我原本知之不多,看了介绍才知道蒲津渡为黄河渡口,是秦晋交流的通道,历代建有浮桥。蒲津浮桥始建于公元前541年,毁于公元1911年,在漫长的2400余年中,数度兴衰,历尽沧桑。到了唐代,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唐开元6年(718),为了加强对河东地区乃至于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设蒲州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蒲津渡口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木质浮桥难以承载日益繁重的人员往来及运输的压力。开元12年(724),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事,重建浮桥,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这一盛举,《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有记载。宋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解放以后,三门峡水库蓄洪,黄河西移,河泥淤积,铁牛铁人深陷河滩。1988年开始进行发掘,从蒲津渡遗址最深6.5米处,出土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以及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成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重要物证。
   开元铁牛是黄河改道的又一物证,出土后的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为了实物展示,铁牛、铁人在原址抬升,按渡口浮桥工事原样排列,再现当时的场景。四只铁牛、四个铁人分两组,分立河道两侧。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铁人身高约1.5米,肩宽0.6米;七星铁柱按北斗形排列,均用作地锚,固定浮桥铁索。
   那天游人不多,我穿梭于铁牛、铁人之间,禁不住感叹,感叹巧夺天工,感叹自然伟力。铁牛、铁人造形独特,神态生动,功能明确,历千年而不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人类栖居黄河,依靠自然,利用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工程,见证了黄河血脉5000年奔流不息。
   离开蒲津渡遗址,我在东道主的热心安排下又去了普救寺。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后因《西厢记》名闻遐迩。如今的普救寺为1986年新建,场面阔大,分上中下三台、东中西三轴线。我不是信徒,也不太热衷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漫不经心地走过张生借宿的“西轩”,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张生移居的“书斋院”后,在“莺莺塔”前稍做停留,体验了永济八景之一——普救蟾声,我就急匆匆地跑下台阶,奔出大门,与门外坐等的朋友会合。
   《西厢记》脱胎于元稹的《莺莺传》,元稹曾在蒲州做官,算得上是永济名人,他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对过往情感的怀念,还是对自己始乱终弃的忏悔?不得而知。但王实甫依此改编的《西厢记》,设计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令许多痴男怨女艳羡不已。《红楼梦》里宝黛共读西厢即是一种憧憬。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纯真美好,但不为世俗所容,一个焚稿送命,一个遁入空门。两相对照,更加刺痛人心。所以我对《西厢记》的结局不置可否,虚构的美好是个陷阱,让受其毒害的人,既无防备之心又无招架之力。宝玉、黛玉一个出家,一个惨死即是例证。
   永济历史悠久。解梁古城为春秋时期晋国世卿智氏所建,是“三家分晋”的发生地,晋史的发祥地。永济曾是舜都蒲坂,唐朝的蒲州,人才辈出,有“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员,清多艺人”的美誉。这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依偎黄河得天独厚,成为中华血脉之源。
   永济令我流连忘返,早就计划好了的目的地——壶口瀑布倒显得微不足道了。虽然我更热衷人文胜迹,但壶口瀑布以她浩大的声势,早就让我萦怀于心。每年5月,都是黄河的丰水期,瀑布高悬、瀑面宽大,高落差水流直下,对我不只有视觉冲击,也直击心灵,仿佛汹涌的水势从上而下,可以淘洗我的身心,“与尔同销万古愁”。
   站在壶口岸边,《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旋律在我耳旁回响,“黄河在咆哮”此言不虚。曾经她发出了自强图存的吼声,今天她发出的是民族复兴的呐喊,千百年来以其磅礴、恢宏、激越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从壶口瀑布回来后,在“学习强国”里,收看武汉大学教授万献初《说文解字》讲座,有两个字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河”字。“河”是形声字,“氵”是形,“可”是声。形旁好理解,是河必有水,形旁许慎、段玉裁以及其他文字学家都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他说,有一次到壶口瀑布,见水势汹涌,泥沙翻腾,突然顿悟。河一开始就指黄河,“可”为形旁,实由“荷”而来,“荷”乃负荷。黄河负重奔腾,承载了泥沙,承载了人类繁衍生息和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使命,不也是一种负荷吗?另一个是“进”字,繁体“進”为象型,意为鸟行,从“隹”。万教授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回看到雪地鸟迹,茅塞顿开。因为鸟只能前行,而不能后退,他说:“还有什么东西比鸟行更能表达进的意思?”这两个字,一个讲得是黄河本身,一个可以说明黄河水流的状态,“奔腾到海不复回”,都和我文章的主题有关,于是,我作了这样的联想。
   离开壶口瀑布,已是晚饭时分,当天我住在侯马,又一个有历史的地方。1965年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记录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赵简子)参与了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拉开了“三家分晋”的序幕,开启了战国时代。“侯马盟书”是建国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现存山西博物院,我有幸得见其真容。
   在侯马滞留了一天,原本想看看侯马博物馆,事不凑巧,当天为周一,所有博物馆、纪念馆闭馆休息,彭真纪念馆也一样大门紧锁,颇为遗憾。好在那天恰逢十五,明月如磐,澄澈的天空愈加高远。寥落星汉,像洒落亘古久远的历史印迹,璀璨夺目却可望不可及!那是一片历史的天空,弥漫的远古气息,在我心里扎下根,每一个月明之夜都可以复现当时的情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在山西几次“吃”的经历,除满足了我的味觉,也吃出了老家的感觉。一次是在太原小吃街,傍晚时分几个大老爷们陪我吃罐肠、凉粉、烤串;一次是起早品尝太原特色一一头脑;一次是永济农家乐,在院子里采摘当地特早熟杏。虽然场景、方式、过程不同,但无一例外,我像是归家的游子,被宠溺着,可以随心所欲。不带任何伪饰的轻松陪伴,让我有了孩子般的自在。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近5000米飞流直下。我写下的关于永济、壶口、侯马的记忆,都与黄河有关。黄河归来,我不再纠结姓氏。因为我明白一个人追寻久远的过往,越具体就会越缥缈。只有当个体融汇于集体,家庭附着于民族,磅礴的源流才能留下深厚的印迹,才能产生久远的影响,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
   血脉是一条河,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共 54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的笔下,黄河水是不回流的,就如人生。所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传说,每一个支流都连接着它的“根”,就如人的血脉。而这篇散文就是借黄河之源寻己之根。先山西大槐树,后由陕入晋,从西安到运城永济、临汾侯马、曲沃、吉县等,引经据典写了可能与“我”祖籍有关的地方,通过了解这些地方的一些文献,结合当地曾经发生在历史上的一些事件,让“我”的寻根之旅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与见解:一个人的根在何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当个体融汇于集体,家庭附着于民族,磅礴的源流才能留下深厚的印迹,才能产生久远的影响,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作者用人的血脉相比黄河,分支流派,生生不息,生命得以给养、繁育,代代相传,才会如作者所述,黄河流动的地方,就会有家的感觉。散文主题清晰,立意饱满,思想性强。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723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9-07-18 15:47:43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读完老师的这篇文,编者很自然地想起这句歌词,很温暖!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9-07-18 18:44:33
  子青同学,这篇散文,气势奔放,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笔力雄健,人文、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纵横捭阖。真好!佳作阅读!祝贺!祝贺!【赞】
3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7-19 08:26:34
  谢谢临风老师编辑推介!谢谢老同学明月鼓励!这篇文章酝酿了很久,我从黄河之滨回来已经一年了,一直想抒胸臆,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但没有想好怎样把家庭血脉与中华血脉贯通,让寻根不过于局限。想好后,下笔千言,有些滔滔不绝,不过细细读来,有的地方还是比较牵强。水平有限,谢谢大家抬爱!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7-23 23:31:3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7-26 06:25:54
  感谢雪一路鼓励,一路支持!
回复4 楼        文友:梅子青        2019-08-07 11:27:08
  感谢雪妞妞鼓励!你的文字,很能打动我!向你学习,勤勉不辍,真诚真挚!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