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丁香】说说电视机(散文)
1973年5月,公社举办大小队会计业务培训班,为期一周,要求距离近的晚上回家,距离远的,在公社会议室休息。我家离公社十多里地,就在公社住宿。
公社有台16寸黑白电视机,晚上我们就和公社干部一起看电视。这是我第一次看电视。那时电视节目除了新闻联播,就是播放电影。一晚上从电视开机直看到电视台下班。大家一直聚集在会议室,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收看节目。至于看啥节目,省台还是中央台,我们说了不算,由公社领导或办公室同志决定,能看上电视已经是破天荒的了,我有幸正儿八经地看了一星期的电视节目。
那个年代,农村极度缺乏文化生活。一个大队一年放不了两场电影,只要一听说方圆十里内有电影,青年人便骑上自行车飞奔而去。经常到目的地才发现消息有误,只好悻悻而归。直到1979年春季,我驻队工作结束在家里呆的两个月,时不时晚上结伴步行到赵氏河沟驻军营地看电影。不管沟深路陡,只要看了电影,心里还是满满的惬意。当然也免不了空跑,那只怪运气不好。
1979年4月,我参加税务工作,到大程税务所工作。1980年的县税务系统春训会上,县局对大程所工作予以表彰,决定把县局一台正在使用的海燕牌14寸黑白电视机做为奖励,由我所使用。其实没过两年,各基层单位都先后配备了电视机。此前,一到晚上,我就和所里几个年轻人跑到粮站、镇政府蹭电视。有时镇电影院也放映电影,我们也去看。两角钱一张票,钱不多,但对我这个月工资仅为四十元的临时工来说,也不能经常观看,更不用说月工资仅三十元左右的正式工。
自从所里有了电视机,同志们每晚必看。税务所的邻居都是农村群众,有时他(她)们也来看。慢慢地,来所里看电视者越来越多。有天下午,一位戴眼镜的姑娘,进门怯生生地问:“晚上在街道放电视吗?”在场的我们不便回答,所长大声说:“放!”姑娘高兴地走了。我们和所长、会计家都在农村,对农民有很深感情,能体谅群众的心情和实际情况。观众多了,便把电视机放到大门口,观众多时,已经达到一、二百名,致使电影院观众锐减。
可好景不长,电视机不争气。正看着,出现一会多瑙河之波、一会雪花满屏、一会有声无像……电视机后边有两个按钮,隔一会儿就得调整调整。有天晚上,老会计站在电视机侧面,一边调整后边按钮,一边看着调整效果,累得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此后电视机常出问题,我看大家都积极动手调整,一天晚上也动手试了试。不巧,稍微动了下,一点图像都没了。所长极不高兴地说:“关机睡觉!”次日一早,见我就说:“你这个小伙子,弄坏了电视,愁得我一晚上没睡着觉。”接着又说:“早饭后,你带电视机到县里修一下。”我说:“好!”
所长说完不一会,一位年轻同志又动手调整。他同样是个外行,不过性格细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极具耐心地调着。不大一会儿,一下子全好了。图像清晰,声音正常。全所同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玫瑰香奇案》就是这时期看的。同时我也知道了,为电视播放而专门制作的剧集叫电视剧。这一时期,我们还收看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等剧集。与从前电视上只能看电影的时期相比,电视机播放节目内容范围扩大了不少。
1981年5月,领导安排我到徐木公社开展驻征工作,1983年12月回所,这三年主要在俆木公社看电视,那是一台16寸彩色电视机。期间从电视上认识了青年歌唱演员彭丽媛,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也对王洁实、谢丽斯的男女声二重唱耳熟能详。
1984年,税务所搬到新址,院子大了,办公室也大了。电视还是原来的。所长找熟人托关系,在阎良区百货公司买了台14寸日本夏普彩色电视机。我们终于有了本单位自己的彩色电视机。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霍元甲》就是在这台电视上看的。
1984年春季,我请假回家盖房子,原队长(土地已下户经营)每天晚上把原生产队那台黄河牌14寸彩色电视机在院子播放,全队群众,男女老少倾家观看。当时全组70多户,没一台私人电视机。
1988年底.我被抽调到县城开展税收大检查期间,认识了一位公司经理。他问我:“你如果需要买电视机的话,我们组织了一批,公司规定买电视就必须搭配买毛线。对你可以照顾,就不搭售毛线了。”那时市场根本买不到电视机,仍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我听了这话,思想很矛盾:买吧,钱不宽裕,买了电视机家里盖房子就得推迟;不买吧,机会难得。我把这一情况同父亲商量,他极力主张买电视机。我很能理解一个60多岁老人的心情,于是就下决定买了。这是一台日升牌18寸彩色电视机。是我家第一台电视机,也是我们村第一台私人电视机。图像清晰、色彩柔和,看着养眼舒心。
1990年我国承办的第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看着宏大、整齐、壮观、气势非凡的开幕式,我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啦!我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为祖国强大、为人民抬头挺胸精神昂扬,欢呼跳跃。连忙出门叫来邻居老人们观看。
可是,当时电力供应不如人意。本来全村就一台变压器,离我们组距离1500多米,而本组一户村民又安了台高耗电粉碎机。一旦启动,电灯就成了一丝红线,虽然是宽电压电视机,一到此时,马上自动关机。时间久了,电视机坏了。经维修师傅检查,一个名为AL4265的集成块坏了,县城无配件,只有替代品。于是,我专程乘车到西安西北电子公司买回来装好。以后又出现几次电容器损坏等问题,收视效果严重下降。到了2001年,就把这台电视机处理给了邻居,另买了台25寸TCL牌彩色电视机,还是那种老式显像管的。2003年,搬家到县城居住。电视机也搬到县城。2008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就是用这台电视机收看的。看到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性运动会,尤其是开幕式上汉字组字等大型高难度的、复杂的团体操,令人为之惊叹,自豪,振奋!我从心里喊:“祖国我爱你!”
以后,市场上出现了液晶显示电视机,体积小、省电、画面清晰、伴音好。2007年,我买了台34寸王牌液晶电视机,享受家电下乡政策优惠价,2700元,原25寸电视机送给了亲戚。
随着年龄增长,视力慢慢下降,距离远点字幕就看不清。2018年8月,购买了台长虹牌50寸液晶电视机,不但感官效果良好,功能也多,还可以重播前几日播过的节目。屏幕大了,远点距离也看得清楚,我一般在距离6米处观看,价格仅2900元,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化,电视机由1970年代黑白电视的凤毛麟角,到1980年代前期的寥寥无几,后期黑白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村家庭。再到1990年代彩电悄然走进居民家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彩色电视机逐渐从奢侈品变成了居民生活必需品。
电视节目从1970年代新闻联播加电影,到1980年代虽有了国产电视剧,但节目内容不能满足观众需要,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血疑》、《聪明的一休》及香港地区的《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剧目占据荧屏。1980年代后期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剧目长期播出。
如今以爱国主义为主要题材的优秀电视剧满足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新闻频道、综艺频道、戏曲频道、科教频道、教育频道、国际频道、商品促销等令人目不暇接,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节目。早期群众考虑的是能有台电视机,现在想的是更好地收视效果和更多地收视优质的节目内容。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切都应感谢党的领导,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电视节目传送接收也由起初的室内天线,发展到室外天线,现在城乡早已实现光缆传输,可以收看100多个频道。1987年时,我县境内嵯峨山上有个通讯单位“四三站”,我去时几个窑洞内布满通讯设备。一位职工介绍说:这是国家东北通往西南方向的微博中继站,每逢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就要检修设备,保证运行质量,让全国人民看到满意的电视节目。2016年我骑行再次到此地,几口窑洞成了天齐葡萄酒庄园的工作场所,原有设备及单位荡然无存。可能有了更先进的卫星与光缆代替了原来设备,“四三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