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古都乐游(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古都乐游(散文)


作者:亘樯听雨 布衣,1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70发表时间:2019-07-24 13:54:12

【丹枫】古都乐游(散文) 日前,在与文友王主任聊天时,这位瘦削又精神,双眼如犀利之剑的摄影高手,绘声绘色地叙述着古都那个闻名远近的古玩市场,在大加赞扬的同时,还一再叮嘱我:你要是想去,尽可能一大早赶到那里,既有车位,还不耽误拍到好照片,而且从古城出发,一路高速,从禹州北下站后,跟着导航一路奔去,路顺得很!王主任说着,半咧着嘴,嘴唇上亮晶晶的。
   还是在与某杂志社张社长交谈时,这位省城新闻出版界的大亨,如数家珍地叙述着古都浅井镇的一处清朝时期的古建筑群——红石村,其中的宋聘三家园建筑风格迥异,既彰显着大户家道豪华,又突现了勤俭持家者的不一样的风采。张总的煽动性语言,让我这个老古城人汗颜十分。我握紧拳头,我要亲自去拜谒宋家庄园,早日拿到第一手资料。
   昨天的《古都日报》“厚重文化”版上,王记者的长文《山村新颜》,对古都鸠山镇天垌村的“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了记述,那美景,那古洞,那野味,那民风,版面文图并茂,叙述娓娓道来,如梦如幻,强烈地撩拨着我的兴趣,更有急于一看的念头。
   正在午休的我,“古城作家群”微信公众号“叮铃”一响,打开手机一看,“河南非遗村落——古都花石镇白北村”的几幅古建筑图片,犹如煮熟刚出锅的大肉,令人馋涎欲滴的颜色,诱惑得我睡意顿无,翻身而起,打开百度地图,查找起这些个牵引我的情绪的地方。
   到了周六,对于上班族来说是难得的休闲时刻,我就决定这么度过周末。
  
   一、失望的扒村古玩市场
  
   晚上简单准备后,确定了周末前往古都采风的路线图:扒村古玩市场——宋家庄园——白北村古村落——天垌村。一大早,我匆匆吃过早餐,驱车赶往今天采风的第一站——古都扒村。
   上午八点多,我驱车来到扒村古玩市场牌坊前。从盐洛高速禹州北站出站后,经过一段省道高高低低地犹如搓板一般的颠簸,尔后再经过一段凹凸不平的水泥路。水泥路中央的水坑,污泥混浊,过往车辆被污水溅得脏不拉几的,洁白的车身,突变为丑小丫。一位女车主伸头出窗外,咧着嘴,嘴里嘟囔着什么,一脸的怒气,好像这里的乡长太不称职了。
   我怀疑自己来的太早了,市场还没有开张。可是王主任明明告诉我,要去还是提早的呀!莫非今天不开市了?唉,既来之则安之。
   我来到大门左侧的一块大黑板前,默读着上面的文字,记载着扒村古玩市场的历史渊源:扒村因瓷而兴,位居古汴洛陆路之要冲,淮颍水路之源头,古今以为陶甄之所,又为冶铁重镇,自宋代起至民国期间,置东张镇……近年来,扒村人致力于扒村瓷烧制技艺恢复,遍访民间艺人,持续探索研究终使崭新的扒村瓷重现于当世,被列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跟黑板前坐在水泥板上的老农聊天,问及扒村瓷烧制情况,老人摇摇头,说道:“前面超市口那里有一家大瓷厂,你去问问,都是说的比做得大。”老汉揶揄道,自顾自地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支香烟,噙在满嘴胡茬的嘴里,几粒白色豆腐脑残留物挂在胡子茬上,烟气在老人憋着一侧嘴的唇缝里冒了出来。老人说,这个市场已经停业了好长时间,大概几个月了,生意做不起来,商户都撤走了。“这里没啥好看的,街上干净净的。”老人瞪我一眼,好像我是一个闲得没事找事的主儿。
   我向南望去,五米多宽的水泥路上,支起了白色的圆筒钢架,相互交织在一起,连成一片,一直向前延伸着。水泥路两侧种植着女贞、冬青、石楠等绿植,树空间还杂植着丝瓜,郁郁葱葱的丝瓜秧肆无忌惮地攀爬到钢架上,越积越多,竟把钢架顶端覆盖,营造了一个恬静舒适的乡村绿色长廊。
   我行走在这个昔日的古玩市场上,意念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回忆着王主任叙述时的神采飞扬,心中莫名其妙不知所去。走到街道南段,已是农家存放农用机械的地方,俨然是市场的尽头。转身北望,大街上空荡荡的,好像刚刚生产过的孕妇一样,肚里憋叽着,前胸贴后胸,没有一点儿内容。大街上没有行人,左侧两个中年人坐在石凳上聊着天。我跟其中一位打招呼,询问古玩市场的情况,中年人哈哈一笑,说道:“真是看景不如听景,这里的市场败了,都搬到神垕镇了,你想转就到那里,你也看见了,这里啥都没有,大街跟扫了扫一样。”
   首站失望,下一站如何呢?
  
   二、红石包围的村庄
  
   我很失望地离开了扒村古玩市场,驱车前往第二个目的地——宋家庄园。
   车子开得很慢,驶过浅井镇,努力寻找着向导说的“宋家庄园”的路牌。可是一直没有发现那个“无声的向导”,心里说,是否记错位置了?转头一看,几个环卫工人正在马路边闲坐,就驻车下来向前打招呼。一位五十多岁的环卫工人闻声后,站起来给我指着前面的方位,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去往宋家庄园的路线,最后还叮嘱我,就一里多地,一转弯就到了。再别的地方,我遭遇过问路被指反方向,结果误路几公里。这里的环卫工人热情有加,让人心生感动,还是好人多啊。我谢过环卫工人,掉转车头,来到浅井村村头。
   在浅井村东西两条大街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色古香的门庭和院落,残破的青砖绿瓦掩饰不住昔日的富裕和繁华。其建于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是明未清初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的宋氏家人用几代人的心血建造而成。村中央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一眼大口井,该井深一丈有余,水面离井口近在咫尺,浅井因此而得名。井旁有一石条通向附近小庙,因此村中流传着“七石一盘井,一步大石条,两庙八根椽”的谚语。
   站在村子主干道上,向东望去,位于浅井村中央的这条红石铺地的大街,是近年来浅井镇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实施的一部分,上面勾画的白色水泥见证着现代人的勤劳。大街两侧的民居已经不再有村民居住,而是集体搬迁到主干道的西侧另起新居了。几个工人自带发电机,在一处处院落里忙碌着,有的给木门刷黑漆,有的在批墙照灰,有的在加固屋顶,有的在更换门窗,一个个在热天里累得汗流满面湿透衣衫。沿街的房屋,经过统一整理,墙壁、门窗粉饰一新,焕发出生机。沿街房屋的内室,也经过工人的辛苦操劳,如未出嫁的少女,羞羞答答地接待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慕名而来。而当你走进临街房屋的后院,大多数房屋则年久失修,残垣断壁,岌岌可危。一人多高的门楼上,砖块歪歪扭扭,摇摇欲坠;不少的瓦房,有气无力地立在那里,没有了当年的英俊和潇洒,那里虽然是一代代浅井村人的光荣。如今大院里的蒿草齐腰深,大树高耸森然可怕。有的瓦房坍塌在那里,依稀可辨昔日红石墙壁蓝砖砌顶方木椽子沟沿滴水的北方建筑遗风。
   来到浅井村,必须走进宋聘三的故居。据悉,宋聘三先生作为国民党元老、中共早期党员、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宋聘三烈士旧居是一处距今二百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群。宋聘三烈士旧居建筑群共有8个院落,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间。每个院落南北一字排开,由三个独立院落组成,是北方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兼有江南园林风格。房屋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房基四周及台阶全部用大块青石铺成,窗户、屋檐均有镂刻或雕刻蝙蝠及福、禧等字样,意即吉星高照、福海无边。这种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整的雕刻工艺代表当时较高的雕刻艺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无论是该建筑的风格还是构建用料都是极为讲究的,是清代后中期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中建于清光绪33年的“大院房”建筑工艺极为讲究,据原房屋主人宋枝淦的后人讲,建大房院时要求一个工匠一天只能刨出三根椽子,一天只能磨三块石头,一天只能铺三排瓦。大房院是仿县衙建筑,气势宏伟,廊柱环绕,房基高抬,庭院深深,让人顿生肃穆之感。
   革命先烈宋聘三同志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同盟会,应邀参加过国民党一大,多次被孙中山先生召见,并委派到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参加革命秘密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9年期间受组织委派,在禹县一带领导和开展革命活动,曾是禹县、许昌、新郑、登封、密县五县党组织负责人,1929年,被叛徒出卖,在押往开封途中就义,1983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宋聘三被评为“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其唯一健在儿子宋富国至今珍藏着父亲宋聘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合影,印证了当年革命先驱英勇无畏,救国图强的革命精神。宋聘三烈士旧居于200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从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开发性。
   在浅井村第二大街道上,大街北侧一个蓝砖大门,左侧配有三间便房。进到宽敞的大院,三间高约十米的中楼挺立在那里:两根灰色顶梁柱坐落在雕刻有花纹图案的青石台基上,上面缠绕着麻绳,外面粉饰着石灰,耐经着风雨而不腐蚀。大门中间挂着一幅巨匾“胸中常养十分春”,两侧木窗上方各有一幅水彩图画,既有仕女图,也有骑士狩猎的场景,栩栩如生。
   穿过中庭,进入内宅。左右两侧是红石奠基、蓝砖砌墙,蓝瓦盖顶的两坡起脊的两层楼房,各有五间,对称排列着。楼板一律使用木板,排列得整齐缝隙细密不漏光线,好像是一大整块木板放置在楼层中央,平坦如砥。对着中庭就是主楼。主楼的外观类似两侧配房,不同的是主楼是三开间,在西侧房左上角开一楼道,设木梯直通二楼;东侧房则用雕刻有花纹图案的木屏风与客厅一分为二,东侧房上书“经厨”二字。二楼楼顶和两侧配房一样,都是二梁起架结构,敦实稳固。主楼所不同的是,右侧一砖梯直通西侧楼,东西侧楼用水泥板链接,水泥板中间又延伸到通往主楼二楼的正中间,把三栋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不声不响地传递着信息,或者进行着各种交流活动。
   在被红石包围的浅井村四周转悠,随便一个村民都可以给你讲述这里的故事。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你会知道他们如今的日子过得比先烈要好得多。我驱车前往村南的红石山,但见这里的一座山历年采石后,留下了一片光秃秃的山丘,白晃晃的一垛垛碎石,夹杂着一垄垄绿油油的庄稼。
  
   三、白北村的古建筑
  
   杨家大院位于古都花石乡白北村。它建于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原格局有花园两个,楼房近百座,分布于白沙街中段两侧。现存有花园轮廓门楼5座,地上有“清嘉庆年制”字样的石刻匾额。杨家大院现存的五组建筑均为五进宅院,院的最后部为花园部分,主建筑为两层十间,红石条铺底,青砖彻墙。中间为二进或三进过厅,过厅大部分为五间,建筑精美,过厅两则均有配房,过厅前为大门,大院方位为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大门均向街心。杨家大院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斗拱高啄。其木雕,砖雕艺术取材考究,工艺精美,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我慕名来到白北村,期望一睹河南省古迹保存完好的这个驰名国内的村落。杨家大院铁将军把门,只能踩着杂草进入隔壁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院落里,一棵十几米高的梧桐树,树冠直径十几公分,树身和枝丫浑然碧绿,青翠欲滴,让人禁不住驻足观看。右转是两侧对称的南北厢房,各有三间,木窗木门,木窗雕刻着花鸟图案,木门上铆钉着生锈的铁钉。对着甬道则是堂屋两层高的楼房,前墙不是砖石砌成,而是加工后的木料夹装而成。前厅出前沿三尺多,和别处一样的方木椽子,蓝瓦覆顶,沟沿滴水,五脊六兽,大家建筑风格,让人一见肃然起敬,顿生几分豪气。
   在村民的导向下,我来到一户老式二层楼的居民家中。经过主人允许后,我来到杨氏楼前,跟一老翁打招呼。老人今年七十多岁,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儿子早年身陨不在。老人本姓马,几年前中风不能行走,每天坐在楼前台阶上,聆听着大街上的过路行人和车辆传来的声音,随着外面的喜而喜、乐而乐。老人说话吞吞吐吐,是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告诉我,他们居住的楼房,是道光帝25年建造的,两层木楼板。老人和老伴住在这里,平时不上二楼,也没有啥事情需要上去。楼房的地基高出地平面三尺多,比大街上的水泥路面高四尺多,以前考虑到防潮,加高了地基。地基四周都是红石环抱,每块红石五公分厚,打凿得纹路清晰细腻,垒砌得密密实实,比绣花女的针线活还要精致。
   走出杨氏大院,在白北村,你还可以看到很多古代楼房,或群居,或独处,一样的挺拔,一律做工精细巧夺。大街上十几个工人正在修建新式楼房,使用现代设备和工艺,有的是速度,缺少的是精巧和细腻,展现的是庞大和突兀,失却的是美观和温情。
  
   四、一枚红李子
  
   《许昌日报》记者王增阳在文中写道:盛夏时节走进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还看不到漫山遍野的红叶。沿着蜿蜒的水泥道路逐渐进入山谷,雨后寂静的山村有了另一番别样的风味,薄雾渐生,宛如梦境。天垌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禹州西部,西与汝州接壤,南与郏县相邻,地处山区,为伏牛山系余脉。天垌村有1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面积近6平方公里。村内有高山,形似磨盘,名曰“磨盘山”;崖高有洞,洞接有天,名曰“天垌”。岭有四道,夹连三沟,沟岭之间,有溪蜿蜒,村落依山而建,村民傍山而居。

共 74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利用周末确定了周末前往古都采风的路线图:扒村古玩市场——宋家庄园——白北村古村落——天垌村。在扒村古玩市场失望离去,来到了宋家庄园。宋聘三烈士旧居建筑群共有8个院落,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间。每个院落南北一字排开,由三个独立院落组成,是北方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兼有江南园林风格。杨家大院位于古都花石乡白北村。它建于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系砖石结构。原格局有花园两个,楼房近百座,分布于白沙街中段两侧。现存有花园轮廓门楼5座,地上有“清嘉庆年制”字样的石刻匾额。杨家大院现存的五组建筑均为五进宅院,院的最后部为花园部分,主建筑为两层十间,红石条铺底,青砖彻墙。中间为二进或三进过厅,过厅大部分为五间,建筑精美,过厅两则均有配房,过厅前为大门,大院方位为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大门均向街心。杨家大院建筑是典型的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斗拱高啄。其木雕,砖雕艺术取材考究,工艺精美,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最后来到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天垌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多依山傍水而居,建筑多错落在三条自然形成的河道两侧,呈带状分布,整个村落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全篇文字精炼,叙述生动,古都村落,风景迷人,引人入胜!力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7-24 13:55:26
  全篇文字精炼,叙述生动,古都村落,风景迷人,引人入胜!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7-24 21:33:43
  古都、古玩、古村,老祖宗留下来的深厚的文化,足够我们这些后人瞻仰品鉴!品读佳作为您点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