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彩泉】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散文)

精品 【彩泉】莱芜笔记: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散文)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6发表时间:2019-07-26 18:29:33
摘要:百年中国革命史,几代中国军人乃开辟国步前行的刀锋,历尽辉煌顿挫、死生荣辱,在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激荡飘零。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黄埔军人始终担负着最艰巨、最伟大的国家使命,而一代抗日名将李仙洲将军,正是其中黄埔一期的“老学长”。

上篇:莱芜文化
  
   说起莱芜,在我心目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从贫乏的县乡回到省城老家,幽深的老街巷里,可以吃到焦黄浑圆的莱芜烧饼,喷着烤熟的麦香;逢年过节,看起来深黑、吃起来味浓的莱芜香肠,成为必不可少的大餐。于是,莱芜的名字种植在记忆的深处,美味的烧饼与香肠,差不多可与莱芜画上等号。
   十几年前,因为公出的缘故,有缘来到莱芜,此后多次往返其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便是一盏物美价廉的地方茶——老干烘。看起来粗枝大叶,茶色褐黄,但一种烘烤出来的茶香,颇令人着迷。美食总是最能唤起乡情,于是当地朋友这样夸耀自己的家乡:“别看我们莱芜地方小,好吃的可多着呢!莱芜炒鸡、莱芜羊汤,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儿,雪野湖的鱼,一条便可做一大桌不重样!还有莱芜姜,远近闻名!”于是,忍不住跑到雪野湖小酌,又被清秀的山水所吸引。民生,让世界美好,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的深处,却绕不开人类最残酷的事物——战争。一场莱芜战役,同样成为城市的标签。战争,让时代演进,让历史转折,让这座小城一次次融入民族记忆,与国史同行。
   这是一座鲁中深处的小城,北面是绵亘的泰山山脉。自金代以来,大多属于西邻的泰安,很少属于山那面的济南。而今在求大求强的背景下,再次并入省城。春秋时代,莱芜地处齐鲁两大之间,分属两国封疆。这注定了莱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齐国南有泰山、北有渤海,苏秦“所谓四塞之国也”,齐长城便从如今济南南部的长清等地开始,穿越莱芜北面的山峦,向大海绵延。迄今从省城进入莱芜的要道,依然要经过号称齐长城三大关隘之一的锦阳关。进退攻守之间,强大的齐国,在此俯视着南面的战略方向。
   齐桓首霸的年代,在此发生了著名的长勺之战。齐军汹汹而来,鲁军迎头御敌,在民间豪士曹刿的指导下,原本处于下风的鲁军,居然一举克敌。“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役的成名,不在于影响历史大势,而在于从战前的民意基础到战场的士气盛衰,通过《左传》的这段经典记载,揭示了战争成败的规律:兵不在多,在于谁能调动并保持高昂的士气,乘其锋以用之。
   二百年后,南方的吴国强势崛起,一度联合衰落的鲁国伐齐,在此爆发了影响整个春秋历史走向的艾陵之战。十万吴军惨胜十万齐军,一时打通了吴王夫差争霸中原的道路,在不久后的黄池会盟中,与传统霸主的晋侯争长。但历史一再证明,“自古知兵非好战”,迷信武力的强者,终将在力量对比急剧的转化中,在一次次胜利中走向坟墓。
   夫差好大喜功,不顾国内民生凋敝,面对“天夺吾食,都鄙荐饥”的困境,拒绝重臣伍子胥“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的告诫,不是巩固后方、积累实力,首先南下平定卧薪尝胆的越国,而是急于北上争霸。在决策南下北进的关键时刻,子贡受孔子指派来吴,利用国际关系的纵横捭阖,保卫父母之邦的鲁国。子贡敏锐的抓住了夫差“贪功名而不知利害”的弱点,唆使吴国“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义存亡鲁,害暴齐而威强晋,则王不疑也。”并动员越国作为附庸,配合吴军安心北伐。最终不出子贡所料,吴国“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宝、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吴国的实力在与北方大国的争衡中消耗殆尽,越王勾践乘其弊而起,终于吞并了吴国,成为新一代霸主。
   历史证明,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好大喜功,动辄炫耀武力,陶醉于一时的胜利。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修明内政,积聚国力,对内凝聚共识争取民心,对外合纵连横争取支持,善于韬光养晦,把握机会,才能在国际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千多年过去,春秋时代譬如民族的根脉,深埋于历史的厚土中。当代国人熟知的,则是七十多年前的莱芜战役。历经短短三日的激战,一代抗日名将李仙洲将军率领的近六万大军,被共产党人轻易歼灭,成功粉碎了国军“鲁南会战”的计划,华东战场的形势一步步扭转。于是,电影《南征北战》中那个颇有黑色幽默的形象——电话中惊呼“拉兄弟一把!”成为李将军最广为人知的舞台形象。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百年中国革命史,几代中国军人乃开辟国步前行的刀锋,历尽辉煌顿挫、死生荣辱,在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激荡飘零。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黄埔军人始终担负着最艰巨、最伟大的国家使命,而李仙洲将军正是其中黄埔一期的“老学长”,与国共两党元勋有着密切关系。在共和国开辟的伟大转折点上,旧时代倾覆的车轮将一代名将甩落其下,但历史终将前行,绝不仅是扯不断理还乱的是非恩怨。特赦后的李将军,成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与共产党人一道,相会于共和国成长的风雨中。
   历史的长河,譬若璀璨的夜空,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照亮夜空的明星。在保存五千年国脉的抗日战争中,包括李仙洲将军在内的“三李一王”,是山东抗战最杰出的代表。时代的风尘,难免遮住历史的望眼,一时间昏暗不明。然而历史的记忆,就在国民的心头,就在对祖国的大爱之中。抗战历史及其抗战精神,从全民抗战中来,终将超越党派,融入国魂,奏响心弦上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将成为我们战胜万难、赢得挑战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重回正轨,这段记忆正在逐步唤醒。自古以来,只有树立客观正大的历史观,才能广泛凝聚国民共识,寄托核心价值。而其中体现的,恰是一个新时代磅礴的自信,与开阔的胸襟。
  
   中篇:鲁中抗战
  
   到莱芜,不能不参观莱芜战役纪念馆,但是,参观应自毗邻的鲁中抗日展览馆开始。历史的长河,也许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但终究是江流有声、接续前行。看懂了国共两党组织的鲁中抗战,也就看懂了此后新旧更迭之际的莱芜战役,看懂了现代中国的命运,为什么选择了我们的共和国。
   走进展览馆,首先给我强烈印象的,是一副抗战胜利后国共对峙的形势图:富饶广阔的东北大地,背倚着国势方张的苏联,以建瓴之势覆压着中原大地。“欲征服中国,先征服满蒙”,这里曾是日本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一度成为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苏军撤离,深入敌后的共产党人夺得先机,从山东等根据地挥师出关,依靠土地革命的威力迅速站住脚跟。“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几经苦战,除个别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将东北大部纳入掌中。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历经八年敌后斗争,华北鲁、晋、冀三省大部,早已锻造成中共坚固的根据地,孕育着新生的政权。记得多年前,在抗战时期位于莒县的中共山东省政府旧址,也曾看过一张抗战胜利后的山东地图:整个山东除了个别大城市和交通沿线,同样均已开辟成根据地,呈农村包围城市之势。所谓“方百里可以王”,贵在用得其术,赢得人心。何况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牢牢占据了敌后的半壁江山,拥有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在这场夺取政权的宏大布局中,鲁中及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最紧要的根据地之一:十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二千四百多万人口,一旦在抗日战争的砧板上磨砺起来,便是无比强大的力量!从粉碎国民政府的进攻,到抢先进占东北,鲁中人民为共和国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远在大后方的国民政府,背负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一个从未真正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历经十四年抗战,早已不堪重负。民生的凋敝,国力的脆弱,潜伏着覆灭的危机。《三略》云:“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唐赵蕤云:“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道尽了民国一代的形势。尽管抗战的胜利,一时间使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和国民声望大增,但深刻的社会政治矛盾却在蔓延之中。国家渴望统一,人民渴望和平。记得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自序中,便曾提到一战结束后西方的民情:“无如各国人民久苦战争,朝闻和议,夕则懈志……大势所趋,无可如何。”何况民国以来,苦于战乱数十年的中国人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幸存于战后的广大军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享受和平、经营生活,而不在于响应执政者所谓“戡乱”。
   面对内战,外强中干的国民政府“人心不顺,士气低落,经济困难”,而星火燎原的共产党人,“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战争的胜利,从来不看表面的强弱,而主要取决于大势。《孙膑兵法》云:“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任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后可敌也。”远在正面战场的国军,劳师袭远、转战千里,共产党人则深根固柢、自战其地。史传所谓“攻者自劳,守者自逸”,内战之势,优劣可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转移至泰安,加紧准备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齐鲁大地熊熊燃烧。随着抗战初期战线向内地的推移,共产党人迎着倭寇的刀锋,乘虚跃出敌后,从此独立建政,迅速强大起来。共产党人不可阻挡的优势,就在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出生入死,在敌后形成了国共日三方鼎立的局面。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策派兵山东,次年罗荣桓元帅率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一五师挺进鲁南。一步大棋,推动了整个华北变局。
   “兵民乃胜利之本”;“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在中国历史上,兵民合一、农战合一,曾为推动历史前行发挥巨大威力。指导秦朝一统天下的《商君书》便指出:“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战守也。”与依靠工人阶级取胜的俄国十月革命不同,贫穷而淳朴的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力量。早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的时代便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这种革命思想,在共产党人那里得到了最大发挥。
   土地乃财富之母,决定民生命脉。宋苏辙云:“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六韬》云:“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针对中国社会深刻的病理,共产党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准确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断然发动了土地革命,顺应了最广大民众对土地的渴求。当广大农民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热情,也便汇聚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回顾历史,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关切人民的关切,忧患人民的忧患,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也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个著名论断在鲁中根据地的建设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从整风运动到精兵简政,从大生产运动到拥军优抗,从三三制政权到党的一元化领导,从减租减息到日后的全面没收地主土地——在三大法宝的变幻使用中,利益的调整,力量的整合,实力的积聚,斗争的展开……绘就了历代开国史上一副雄奇的画卷,其中“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些法宝,在未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注定要继续升华,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敌后斗争的发展,倭寇实施所谓“治安肃正”、“治安强化”,通过文化教育的奴化、统制经济的掠夺、汪伪政权的建设等综合手段,推行所谓“总力战”,妄图将根据地陷入“囚笼”,展开了一次次残酷扫荡,一度使敌后根据地陷入极为困难的局面。在山东的斗争实践中,罗荣桓元帅总结出“翻边战术”,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分内外两线作战,即敌人打过来我也打过去,以积极进攻防御取得了良好战果,被中共中央推广,成为山东抗战又一全国性的贡献。
   参观至此,有两件展品最打动我的内心:一个是倭寇用中国人骨头做成的烟斗,无法想象,战乱是如何让人的魔性蔓延至此?嗜血足以让人沦为禽兽,走向文明与人性的反面。一个是根据地妇女用乳汁哺育我军伤员的塑像,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也曾见过类似画片。故事的原型究在何处并不重要,因为归根结底,她象征着是人民哺育了共和国的诞生!
   早在1939年,东北军于学忠将军便奉命开进山东这块战略要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抗战。但长期的敌后消耗,使这支部队难以维持。1943年,奔波于全国各大抗日战场的李仙洲将军,被授予入鲁重任,试图从鲁西南方面向山东腹地推进。针对国军不同派系对国内矛盾立场的差异,共产党人分别施策,决策“拒李送于”,在斗争与合作中逐步赢得了主动权。历经倭寇优势火力的猛烈阻击,以及与根据地的不断冲突,李部二万大军只剩八千子弟,放弃了入鲁计划。至此,李仙洲悲叹“华北大势已去”,为四年后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同年,随着太平洋战场的发展,久困于以小吞大、兵力不足的倭寇,被迫在山东收缩,采取“重点配备”;国军苏鲁战区和山东政府也退出了沂鲁山区。鲁中八路军乘机挺进,改变了根据地的被动局面。山东战场国共日三方角逐的局面,最终向中共倾斜。随着全国战场反攻阶段的到来,倭寇日暮途穷,于两年后宣布投降。八路军乘势发动反攻,于是有了前面那副形势图,奠定着未来内战的走向。

共 76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篇笔记论述主题明确,全文分为莱芜文化、抗战、内战三个篇章,全面深入的对莱芜历史进行了分析整理。其中中篇和下篇描述极为详细,令读者印象深刻。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为了激励国人“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就是为了凝聚国魂,把握当下,继续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是当代中国人应有的品质,在此让我们共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编辑:半月知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2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庞霄云        2019-07-26 21:41:15
  中华抗战之历史文献叙述……值得阅读学习。
文字无罪/人心有意/叙说真心/感怀真善……
2 楼        文友:小鲤鱼的传说        2019-07-27 11:08:45
  感谢支持社团,祝福一切都好。
小鲤鱼的传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