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古韵炉桥(散文)

精品 【晓荷】古韵炉桥(散文)


作者:泉坞山人 布衣,47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41发表时间:2019-08-05 09:55:42


   炉桥的早晨是从水里开始的,而水又是从声音里活起来的。小木船划水是鱼跃水面的甩尾声,采莲是手持竹筷清脆的敲击声,撒网是雾绕山峦的呢喃声,起网是珠落玉盘的叮当声……水像一位智慧的老人,轻轻将各种声响收入囊中,含笑不语。然而万籁有声,籍着原有的节拍,河水悄然生出深微的呼唤,告诉早起的人们,天露白了,水要活起来了……
   窑河醒了,只见打着赤膊卷起裤腿的渔哥手持长杆,奋力将船撑向岸边。岸上的人吆喝着,有几个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跳到尚未停稳的船上,与渔哥合力将装满鱼的竹筐搬到岸上过秤。石桥上,几个裹着头巾、穿着蓝黑衣服的老婆婆,手挎着一篮篮绿色的蔬菜缓缓地走着;跟在大人身后的孩子,手里拿着几个包子,胡乱地咀嚼着。趁大人不注意,孩子跃上高高的土坡,出神地看着咫尺之外散发着淡淡鱼腥味的浅绿色水面——他哪里知道,流淌千年的窑河,始终以博大的胸怀恩泽着两岸的人们。
   据史料记载,炉桥古名“冶溪”,是旧曲阳侯国属下的古邑。而炉桥一名的由来,与曹操有关。
   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开始调整战略:巩固江淮,确保淮南,虎视江东。公元209年7月,曹操亲率大军驻扎于此,一面加紧操练水师,一面建烘炉百余座,采集莫邪山矿石,冶炼兵器。后人为纪念这个盛大的场面,便将“冶溪”改称“百炉桥”。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简称为“炉桥”了。
   如今,因河而建的千年古镇平和安详:老街上,残存的石板路和封火墙,依稀保存着历史的余温;一水三孔的三眼古井,依然可以打出水来;美人巷、裤裆街让人浮想联翩。据本地人讲,当年方氏家族庞大,分居巷内两侧,作为大家闺秀的小姐们为免抛头露面,日常总是足不出户。为了让她们增强体质,族长想了一个办法——利用晚间时分,让族人把住巷子两头,杜绝闲杂人等入内,好比我们今天的宵禁。这时候,丽质天生的美女们纷纷走下绣楼,在巷内活动,欢笑之声不断传出巷外,让后生们徒生无限遐思。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条巷子叫做美人巷了。斯人已去,楼梯空响,这些尚存的古迹和地名,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幽香。
   茶摊是老街亮丽的风景:矮桌、方凳,一元一包的六安瓜片,一元一碟的葵花籽,经济实惠。一大早,茶客们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着茶,嗑着瓜子,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鸡丝小刀面是炉桥镇的特色小吃。小刀面讲究现擀现做:只见师傅从盆里取出一大块面团,平放在撒了面粉的案板上,随后用手将面团搓揉均匀,再用一根碗口粗的长擀面杖富有韵律地把面团推擀开来,待面团擀制到一定程度后,将擀面杖卷入其中,将面紧紧包裹在内,并用手向外推卷。如此反复数次,不一会儿功夫,案板上的大面团就变成了很大一块薄面片。师傅轻巧地将面片折叠起来,一刀一刀切下去。出来的面条粗细匀称、长短一致,用手提起轻轻一抖,细软绵长,千丝万缕。出锅的鸡丝面,色泽微黄,汤汁清亮,鸡丝白净,口感筋道。
   镇上有一种特产“大救驾”,从名字就知道与古代的皇帝有关。传说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奉诏攻打寿州(寿县),久攻不下,积劳成疾,因吃了身在寿州的炉桥糕点师傅做的点心,恢复了健康。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把这点心赐名为“大救驾”。大救驾形状扁圆,中间呈急流漩涡状,多层花酥叠起,犹如金丝盘绕,清晰不乱,因此又称“千层饼”。“大救驾”是炉桥人家喜宴上必备的一道甜点,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千年的老镇,让我驻足,让我流连;不老的时光,将诗情画意镌刻在老街的房头路面,守护着老街留下的斑驳陆离的印痕。
   走在老街上,脚步变得缓慢,心气开始平和。索性停下脚步,在一处树荫下的茶摊坐下来。“老板,来壶瓜片,上盘葵花籽。”桥尾香在腊月里“凌霜出坛日晃晃,状如蒲扇泛红光,最喜农家桥尾肉,片如彩玉透鼻香。”说的是定远炉桥镇的一种特产——桥尾。千年古镇,民风淳朴;镇上人家,自古以来就有着食腊肉的习惯;而"桥尾",因选料讲究,从而成了腊肉中的精品。
   腊月,是乡下人颇为看重的一个月。临近年关了,虽说没有农时忙,但需要的是把日子精打细算。在乡下,过年可不能马虎,一家子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必须认真对待。再说,在外工作和学习的人也回来了,走亲访友是免不了的。所以筹办年货要趁早,往往一进入腊月,天地间开始含霜的时候,持家的妇女们,就开始腌制咸货了,然后选个日晃晃的天,把家里的咸货从容地挂出来,腊肉、香肠、咸鸭、盐鱼,一溜儿地挂满了墙面、杆头,琳琳琅琅,油光鲜亮。
   家庭人口多的,或准备腊月里办喜事的人家,会宰上一头猪。而杀猪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需要杀猪的人家,往往早早地给杀猪的师傅打了电话。在选好了日子里,一大早,杀猪的师傅就来了,拨开看热闹的人群,协助主人把猪从圈中赶出。猪仿佛知道什么,一个劲嗷嗷乱叫,拼命地往后退。这时,大人小孩齐上阵,拽耳朵的,拉腿的,从后面拿棍子赶的,热闹非凡。众人七手八脚,将赶到院子里的猪放倒捆好,按在事先准备好的案板上。杀猪的师傅立即抽身向前,深深地看了一眼案板上的猪,嘴里念叨着:“猪儿、猪儿,你别怪,你是凡间一碗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来。”说罢,左手拽紧猪的耳朵,右手“噗”的一声,明晃晃的刀直插进猪的脖子里,然后顺势一搅,迅速拨出。血若喷柱一样地涌出。人群中爆发出一片惊叫和欢呼,大姑娘们掩着面往后退,男人们则镇定的多,哈哈一笑,身子都懒得动一下。机灵的小孩子中,总有几个胆大的,闹嚷嚷地让师傅抓紧给猪开膛破肚,好取猪尿泡当皮球玩。
   猪全身都是宝,但炉桥人最看重的是猪臀部带尾骨的部分。据一位炉桥的笔友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跟在爷爷的身后,急急地赶到杀猪的人家,看爷爷从身后取一荷花大碗,往猪臀部一卡,画上线,说,“这桥尾我买下了。”
   桥尾,选材很重要。用范伟老师在电影里的话说,两个字:“讲究”。圈养的猪是不合适的,不然,腌制出来的猪肉,松散,肉质暗淡,圈腥气浓,大大影响了桥尾的口感。必须选用当地土生土长的定远猪,一种瘦肉型的黑皮猪。这是一种散养的猪,喜欢在野地里刨食,因生长周期长,肉质紧密,食之格外地香;桥尾,顾名思义,取的是定远猪臀部带尾骨的一块肉盘,必须做到肥瘦间半,然后再进行精心加工,放在坛中密封腌制。三五天后,取出,在阳光下晾晒,成品后的桥尾,形如芭蕉扇状。每个"桥尾"重量大约在2-2.5公斤左右,其肉切片,上笼蒸,取出后晶莹透亮,红白相间,香气怡人。也可搭配蔬菜一起煮,开胃适口,不腻不厌;只要保存措施得当,及时过了夏,桥尾也没有哈味,隔冬也能做到不坏。
   现在,日子好过了,好吃的东西多的是,什么都不稀罕了,但每到重要节日,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老炉桥人总要备一份桥尾肉在桌上,那缕缕的香气,承载地是一碗望不到底的亲情和乡情,正是:“乡间美味一桥尾,唇齿留香满口鲜,不求皇家稀罕物,亲情无限在里边。”

共 27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炉桥是古镇,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这篇散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炉桥老街的古韵特色。坐落在窑河边上的老街散发着历史的幽香,古老而沧桑。这里有风味小吃,像鸡丝小刀面、大救驾、桥尾等,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作者选材精当,善于剪裁,记叙有详有略。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为我们介绍了腊肉精品“桥尾”,别具地方特色,展示了炉桥古镇乡民的淳朴民风和老百姓和睦相处的情景。在作者笔下,古镇炉桥是有灵魂的,是灵动的,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生活,去描绘人和事,读起来令人神往。作品语言生动,善于引经据典,往往恰到好处。作者知识面广博,阅历丰富,谈古论今,委婉有致,钦佩之至。多次拜读老师佳作,学习。感谢老师精彩奉献,感谢老师分享佳作,感谢老师对江山文学的大力支持。予以推荐。顺祝夏安!【编辑:高令亚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07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19-08-05 12:16:31
  非常不错的一篇佳作。佳给赞!
何叶
回复1 楼        文友:泉坞山人        2019-08-06 12:44:10
  多谢何社长鼓励,我将继续努力,力求多出作品!
2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05 13:23:39
  一篇文化气息浓厚的佳作,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感谢佳作分享,祝老师夏日愉快。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回复2 楼        文友:泉坞山人        2019-08-06 12:53:21
  这是两篇合在一起的文章《古韵炉桥》、《求尾香在腊月里》,着重介绍桥尾,主要是这方技术已经失传,现卜家饭店通过网上以及外地的一些配方,做出了桥尾,好像少了一些味道。是选材还是人们的口味的提高,就不得而知了。
3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05 13:25:09
  谢老师很多作品我已拜读,向您学习。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回复3 楼        文友:泉坞山人        2019-08-06 12:54:46
  我们都在努力介绍定远,也希望我们定远文化在网站里大发光彩
4 楼        文友:水墨丹心        2019-08-05 16:28:48
  细微处见真功。你的“炉桥”写得好。点赞。
5 楼        文友:泉坞山人        2019-08-06 12:42:40
  感谢高老师点评,敬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