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我眼中的戏曲(散文)

精品 【柳岸】我眼中的戏曲(散文)


作者:峰子华 布衣,4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96发表时间:2019-08-06 18:57:05


   对于戏曲,我一直认为那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非专业人士很难欣赏其美与好,即便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戏曲却又无时无刻不伴随左右。
   我出生于苏中平原一普通农村家庭,那时的农村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条件甚是艰苦,一个月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已算是奢侈。父亲在当地算是一位文艺爱好者,二胡、笛子可即兴表演,每到春节期间,父亲还会被借调到当地的乡文化站,参加全乡各村的文艺汇演。表演的节目基本就是以农村的真人真事,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通过当地戏法表演出来,起到引领社会正能量作用。而每当此时,应该是当地最热闹的时候,只要听到锣鼓喧天,就知道演出快要开始了,大人、小孩都拿着矮板凳追随而去。
   由于父亲的原因,自小对一些乐器还是有些了解,比如笛子、二胡、锣鼓、电子琴等。于我而言,由于自小残疾,去上海手术三次,以失败告终,只能单拐走路。此时家境破落,家徒四壁,负债累累,生活一下子跌入深渊,感觉没有了希望,甚至沮丧。庆幸父亲是一个乐观、豁达、明智之人,在农闲之际,还能拿出自己的乐器,独自演奏一番,亦算是苦中作乐。但这种精神却影响了我们,只要父亲的笛声响起,二胡拉起,锣鼓敲起,琴声奏起,现实的贫困及苦闷瞬间消失,让我们享受那难得的片刻的温暖。这是我对戏曲最初的认识,准确一点说,不能算戏曲,应该是乡土文艺吧。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偶尔从电视里也能看到一些戏曲表演,那是真正的戏曲了!在我的印象里,从小看过两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一场是木偶戏,一场是京剧。
   木偶戏那是在农村生活所有改善后,有位邻居家办喜事,请的木偶戏团到家里表演助兴,当时觉得很好奇,也很好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再配以音乐,活灵活现。后来长大后才了解,那是提线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对于木偶戏大家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二
   京剧一直被称为国粹,电视里一直看到,第一次真正接触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忘记了是哪个剧团到我们当地汇演,包下了乡里的大会堂,进行演出。记得当时是父亲带我去的,可以说一知半解,根本没听懂具体内容,但还是被演员华丽的服饰,繁杂的唱腔,锣鼓喧天的配乐所吸引。当时我就在想,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能将故事搬上舞台,还能呈现出如此优美的表演,肯定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此时的我们正面临着中考压力,整天沉浸于书山题海里面,偶尔还满腹牢骚,现在想想甚是惭愧。通过这次的观演,我得出了任何人、任何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所谓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一番,焉能成功,于是在以后的日子更加埋头努力读书。
   对于京剧,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就出了一位京剧大师——梅兰芳。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叫《文化苦旅》的书,被作者唯美的文笔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所吸引,而当时的我选中又是文科,甚是激动,翻看作者,余秋雨先生。后来就寻找他的相关著作阅读学习,包括《山居笔记》、《笛声何处》等。在《笛声何处》一书中,余秋雨先生以详尽的笔墨将昆曲的形成、发展、巅峰、衰落逐一叙述,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昆曲,更被昆曲巅峰时刻的万人空巷所震惊。
   大学毕业后,也许是机缘巧合,我来到了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工作并定居。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发源于14世纪中叶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风骚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因此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又以唯美的场景出现在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三
   笔者有幸在前几年,在昆山的亭林公园,观赏了一出实景昆曲演出《牡丹亭》,那是我第一次观赏昆曲,确实被震撼到了,唯美的舞台背景,华丽的服饰,婉转的唱腔,优雅的表演,优美的台词,真的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享受。记得那天天公不作美,还下着淅淅小雨,舞台也是依据亭林公园原有的小桥流水、楼台亭阁搭建,整场演出分惊梦、离魂、幽媾、回生四个章节,观众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伴随着每一章节的推进而激动,以至于演出结束,演员谢幕,大家还是掌声雷动,不愿散开。环顾周边,大家并没有因为雨天的原因而早早散开,而是坚持到最后,这也许就是昆曲的魅力,更让人遥想起昆曲鼎盛时期那万人空巷的盛景!
   更有幸的是在昆曲诞生600周年之际,我在昆山有幸聆听了余秋雨先生现场演讲《笛声何处》,余秋雨先生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读昆曲,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昆曲巅峰时期的明朝中叶,再一次领略了昆曲的唯美与风光。客观而言,昆曲能再现辉煌,与余秋雨先生的努力宣扬是分不开的。因为是那本《笛声何处》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以往的辉煌,重新登上那华美的舞台,重新响起那久远的唱腔。让人们在惊艳中享受,在享受中惊喜,在惊喜中珍惜和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华文化复兴的盛起,昆曲再一次被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年昆山以昆曲为依托,大力发展和培植昆曲产业,力争重现昆曲当年的风采。最近在查看昆曲的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影,正是纪念昆曲诞生600周年即2007拍摄放映的,名字就叫《笛声何处》,以昆曲发源地千灯为背景,讲述了一段与昆曲有关的爱情故事。因为战争,相恋的人被迫分离,一个去了台湾,一个留在了千灯;为了昆曲,不能同行,只因阿婆是昆曲唯一传人,只能独留相思到老去。而昆山又是全国台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是牵挂,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同胞亲情。一水相隔,情系两岸,同宗同文的戏曲也成了连接两岸的一种纽带!据我了解,在台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昆曲研究者与推广者,比如白先勇先生,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人佩服。
   “莫要去看那扮相,莫要去听那幽曲,那是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心血为枯,怕是被勾了魂去,一生都陷在思念中……”
   生活中守望安然,日子里微笑向暖,一笔相知,一画缱绻;一抹红尘往事,一次无悔遇见,无论缘分深浅,无论爱恨缠绵。感恩长情陪伴,感谢流水并肩;感知生活美好,感慨似水流年。意阑珊,叹流年,岁月如歌,柔肠以断;恨缱绻,思悠远,长情相伴,聚散有缘。
   人生大舞台,剧本千变万化,角色瞬间转变。戏曲于我而言,体会更多的是它的乐观、坚持与唯美。命运捉弄,从小脚疾,单拐走路。如果父母把我抛弃,那我可能就是一个可怜的流浪汉或孤儿;如果父母不培养我,不送我去读书学知识,那我可能就是乡村里一个普通的裁缝或修鞋匠,亦或者成为一个整天依靠父母的寄生虫;如果我没有考入大学,走出乡村,也不会有现在事业,更不会有现在的视野;如果我不是遇到了余秋雨、沈潜等贵人,也许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残疾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潜力去写文章,用文字来开拓和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我自己不乐观,不坚持,不刻苦,那我可能早就被社会抛弃,成为一个灵魂空虚者。如果……这一个个如果就是一种人生剧本,更是一种人生变化,生旦净末丑,我统统扮一回。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共 33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散文《我与戏曲》顾名思义,就是写作者与戏曲的缘分。作者认为,戏曲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非专业人士是很难欣赏到其美与好的。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生于苏中平原普通农村家庭的“我”,有一位在当地算是文艺爱好者的父亲,父亲有着天生的文艺细胞,爱好二胡、笛子,并可即兴表演。所以每到春节期间,父亲就会被借调到当地的乡文化站,参加全乡各村的文艺汇演。表演的节目基本就是以农村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再通过当地戏法把它表演出来。可以说,起到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因为那时候,农村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条件甚是艰苦,精神生活也比较单调,只要听说晚上有戏,大人小孩都会拿着矮板凳追随而去。可能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对普通乐器有所了解,而出现在眼帘里父亲的演戏,就是我最初认识到的戏曲,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乡土文艺吧!后来有了电视机,偶尔从电视里也能看到一些戏曲表演,那是真正的戏曲了。而在自己的理念中,从小看过两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一场是木偶戏,一场是京剧。文章讲述了木偶戏与京剧各自的特色与区别……,后来高中时,受到了余秋雨作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也许是机缘巧合,来到了昆山工作并定居,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自然得到了一定的艺术熏陶。作者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感怀先辈,举一反三,讲解了自己对昆曲的认识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位普通的残疾人,一次次与戏曲的交织和缘分,好似冥冥之中受命运的安排,有了不幸中的万幸,这一个个始料不及的契机,不正是自己如戏的人生吗?散文主题鲜明,扣人心弦,文情并茂的情节中,让真情实感自然流放,彰显了一位戏曲爱好者的胸怀和执着,回忆往事,感怀人生,抒发理想,令人感动。问候作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81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8-06 18:59:01
  拜读佳作,感悟老师对戏曲的热爱和情怀,感谢您投稿柳岸,祝福写作快乐,再创佳品!
回复1 楼        文友:峰子华        2019-08-06 19:27:39
  感谢编辑老师评语与留言,谢谢啦
   另麻烦编辑老师能否将此篇题目改为《我眼中的戏曲》,个人觉得更贴切些,谢谢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06 19:35:57
  昆曲,我曾经听过,很摄魂的体验,一腔一调,一指一踢,一袖一颦,皆出情趣,婉和雅致,侬语柔声,十分醉人。看作者眼中的戏曲,虽无细节描写,可从大的背景去看戏曲的变化,且感悟人生,无鸡汤之语,有励志之风。颇有韵味,让我也回想起自己见过的那些戏曲演唱的情境,回到当初,不胜感慨,总有很多东西令我们回味,戏曲是其中之一。点赞!怀才抱器留言。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峰子华        2019-08-06 19:50:04
  谢谢老师留言,昆曲一旦听懂,确实让人着迷,那唱腔,那台词,那背景,特别是实景演出,更是美轮美奂,回味无穷!欢迎老师有机会来昆山参访!
3 楼        文友:东辰        2019-08-06 21:09:07
  很欣慰读到此文,国粹由昆曲演变而来,徽班、梅兰芳一代宗师。
   能读到此散文,她与京剧一样,余音绕梁。
回复3 楼        文友:峰子华        2019-08-07 08:27:28
  谢谢老师留言,请多多指教,问候!!!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8-07 16:04:40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