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极刑背后(赏析)

精品 【柳岸】极刑背后(赏析) ——说《檀香刑》


作者:晒胡 布衣,24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67发表时间:2019-08-07 12:48:52
摘要:极刑背后不是苍白,而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不久前,我读了莫言一系列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这与我往常的阅读经验不符,我相信也与大多数人的阅读不相一致。过后有朋友问我:“你还记得故事情节吗?”老实说,我几乎不记得了,但我也确信对于莫言的小说,情节是很次要的方面。那主要的什么呢?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指明得很清楚——声音。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画面的初始形态,比如我们对王熙凤的印象,一定是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开始了;而当画面出现,则又使我们先前听到的声音变得更加圆润和丰富多彩。对声音的把握,对我们的听觉视觉乃至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提出了要求,因而在阅读莫言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追求的是对于小说感觉的体会,它带给我们一种闭眼飞跑的感觉。
   《檀香刑》是一部以刑罚为题材的小说,当代小说中也不乏这类题材,但如《檀香刑》这部长篇小说,对刑罚大篇幅的、丝丝入扣描写的,还真是难以想出第二。所以,面对这样一部既无范本参照又无理论套用的小说,对于它的评价自然也会褒贬不一。其实莫言在三十多年前创作《红高粱》的时候就展示了他对于刑罚的痴迷,比如小说中罗汉大爷被活剥的情节就引起了相当多读者的不适,也常常成为《红高粱》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莫言对暴力的不断书写,到了《檀香刑》,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可以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就令读者产生对于暴力本身的恐惧。而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莫言杰出的叙述功力和对大众心理的把握,因而,对于有些批判者认为《檀香刑》仅表现了“极刑背后的空白”这一论断,我想是难以让人认同的,因为极刑背后分明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一、刽子手
   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檀香刑》的腰封上写着一句话,“鲁迅写透‘看客’,莫言写透‘刽子手’”。鲁迅的《示众》对于刽子手的描写是概念化的,说他们“赤膊”“满脸横肉”“红脸”等等,让人从外形上体会到刽子手的凶残,而莫言依靠他的经验和想象,把刽子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
   《檀香刑》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赵甲。他是低调的,他的身份并未引起身边人的注意,包括儿媳媚娘也是很久后才知道公爹赵甲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而他的内心又是高调的,他拥着皇上的赠物,以至在刘光第和袁世凯面前都保有几分风头,他劝自己杀猪的儿子去干这行时骄傲地说“杀猪下三滥,杀人上九流”,对赵甲来说,杀人是一门艺术,而刽子手就是艺术家。当然,赵甲人等也是凶残的,在这些优秀的刽子手眼里,“就不应该有活人,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对刽子手来说,犯人就是一摊不具任何生命力的死肉,他们唯一关注的也就是对这一摊肉的处理。
   具体的凶残当然体现在那个行刑的场面,比起最后对孙丙施檀香刑的描写,我认为更为惊心动魄的也更为纯粹的“用刑”还是在对钱雄飞凌迟的书写上。莫言用了整整一个章节近20面纸描写了这一过程,从第一刀“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到第二刀“还是那样子干净利落,还是那样子准确无误,一下子就旋掉了左边的乳粒”;直到最后“赵甲一刀戳中了钱的心脏,一股黑色的暗血,如同熬煳了的糖稀,沿着刀口淌出来”——到“第五百刀,请大人验刑”——行刑结束。这五百刀的过程像它所占的整章篇幅一样漫长,但行刑的残忍并不充斥其中,对于赵甲心理的描写,和借赵甲之口对于刑罚的议论也增加了叙述的起伏,同时起到了深化叙述的作用,这一点我将稍后来谈。
   刚才所述的刽子手身上的“非人性”,是很扁平的,任何一个知道“刽子手”所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莫言的作用不过是更真切地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而已,而我想说的是,在他们背后还有丰富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所谓“优秀的”刽子手们,他们在工作中是很清醒的,他们对自己这份工作的认知也很清楚。比如这些刽子手在行刑前要用鸡血涂面,其目的是跟祖师爷保持一致,也为了让那些冤魂厉鬼知道,“我们根本就不是人,我们是神,是国家的法”。因而他们的麻木是有意识的,是不得不的,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求,是他们的“宁愿不自由”,我们无法把他们行刑时的心态等同于他们的人性。关于这一点,小说中还有一处直接的说明:“历代刽子手在腊月初八日来庙里领一碗粥喝,是为了向佛祖表示,干这一行与叫花子的乞讨一样,也是为了捞一口食儿,并不是他们天性喜欢杀人。”
  
   二、看客
   “看客”是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了看客们的愚昧麻木,《檀香刑》中对于刽子手的塑造显然多于看客,但也不失对看客的精彩洞见,这可以看做莫言对鲁迅的继承发展。
   如果把刑场比作戏台(如《檀香刑》),那百姓们就是观众,统治者精心编排的这场酷刑的大戏是意味深长的,现在我要提文中对赵甲(可以视作角色中的作者本人)心理认知的书写。
   “据他自己的分析,刽子手向监刑官员和看刑的群众展示从犯人身上脔割下来的东西,这个规矩产生的法律和心理的基础是:一、显示法律的严酷无情和刽子手执行法律的一丝不苟。二、让观刑的群众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收束恶念,不去犯罪,这是历朝历代公开执刑并鼓励人们来观看的原因。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在这三点中,前两点都是说明酷刑对看客起到的杀鸡儆猴的作用,不很新鲜,第三点说酷刑对人心里需要的满足就值得挖掘了。事实上,这也是鲁迅对看客的发现,但莫言的叙述则更有他的独特之处。小说中有一处写对美丽妓女的凌迟,其间夹杂的论述是很精彩的。在刽子手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一场大戏,刽子手和犯人联袂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罪犯过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声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适度地、节奏分明地哀号”,因为这“既能刺激看客的虚伪的同情心,又能满足看客邪恶的审美心”。从这里可以看出莫言真是把行刑当戏来写,这场戏需要刽子手、犯人和看客的各方配合,而致使这场戏圆满落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面对着被刀脔割着的美人身体,前来观刑的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节妇淑女,都被邪恶的趣味激动着”。按照许子东的说法,鲁迅笔下的“奴隶”和“奴才”是不一样的,奴隶是一种状态,而奴才是一种心态。在黑暗统治阶级的压迫下,看客的身份是奴隶,而在看这场大戏中,统治者利用他们人性中潜在的黑暗性,让他们得到视觉听觉以致心理的满足,这样一来他们就在无意中接受甚至开始享受这种奴隶身份,于是就变成奴才了,如鲁迅所说“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都会嚷起来的,现在却只如见了日常茶饭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一个酷刑,一群看客,对于黑暗政治的控诉,对于民众命运的展现,莫言的《檀香刑》大抵都做到了。
  
   三、戏中戏
   对于《檀香刑》的写作,莫言遵循着非常常规的写法,结构上的“凤头猪肚豹尾”,语言上的“文白夹杂”,还有叙述风格上说书人的艺术,都很具“民间性”。正如莫言在后记中所说,这次书写是一次“大踏步撤退”。然而作为一本书或者一场戏,这个故事的高潮又在最后,高潮即结束,这又是很“不传统”的一面。
   檀香刑是什么?莫言在前面有介绍,但真正的行刑则放在了最后,而他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着凌迟和其他的刑罚。这是他的叙述策略,正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前十一段都在写“封建制度吃人”,到最后了才写“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最重要的,最想说的,最振聋发聩的放在最后,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于行刑过程的描写,莫言是精心铺排了的,鉴于孙丙的“民族英雄”形象,百姓们对他展开了疯狂的营救,还闹出了刑场上“真假美猴王”的桥段。而猫腔这种民间艺术的介入,则成了一种民众愤怒的出口和民间精神的载体。台上檀香刑,台下没日没夜的猫腔构成了“戏中戏”。在孙丙面前,民众们用猫腔展现了他们的正义,他们的觉醒,他们唱“你把俺们的身体剁烂,俺们的头还是要演”,这跟钱丁的堕落形成对立。而戏台上,“我”因不忍看着孙丙再受苦难,掏出匕首往其胸膛刺去,但由于赵甲的儿子赵小甲对这台大戏的维护使“我”误杀了他,同样,媚娘也使赵甲命丧黄泉。这样,莫言就为小说安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黑暗统治的维护者死去,孙丙在死中得以重生。
   很多人说这部小说读得不舒服,甚至反胃、冒冷汗、起身理作用,一些批判文章也指出莫言这种毫无节制地对暴力的展现,是不妥当的。的确,我们想到那些酷刑的画面一定会心有不忍,乃至反感逃避,但我更愿意看作这是莫言与读者的约定。莫言说他在写作中为了写好赵甲这个刽子手,将自己全身心投入这个人物中了,那我们不如也将自己以看客的身份投入这场戏中,我们将莫言极尽笔墨铺陈的这样一个恣肆的刑场,当作一个他设立的对人性的试验场,我们看着刽子手的冷酷和凶残,我们看着犯人的痛苦和气概,我们审视着自己——是奴才一样的看客,还是高歌猫腔的清醒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檀香刑》便又构成了一出戏中戏,我们每个读者都在戏中。

共 36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者的这篇赏析可谓是别具一格,入木三分。他读莫言的小说,不是注意里面的故事情节,而是由文字背后彰显的声音,再与画面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檀香刑》,莫言继《红高粱》后,对暴力的书写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刑背后分明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作者以书中人物赵甲展开篇幅,深刻剖析他的内心世界,行刑场面的惊心动魄,非人性,以及这个优秀的刽子手背后的丰富的东西。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把读者带入一定的境界。对其看客身份与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莫言真是把行刑当戏来写,这场戏需要刽子手、犯人和看客的各方配合,而致使这场戏圆满落幕。作者把莫言的作品与鲁迅相对比来写,精彩纷呈。一个酷刑,一群看客,对于黑暗政治的控诉,对于民众命运的展现,莫言的《檀香刑》大抵都做到了。对于“戏中戏”的分析,更是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深入骨髓理解,以及写法的精准分析。《檀香刑》作品的精彩,别开生面,使人如同置于戏中戏,而这些微妙感受,都是这篇精彩的赏析带给我们的。拜读学习,为作者点赞!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我是一片云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0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8-07 12:52:41
  说实话,作品赏析不好写,像作者这样精彩绝伦的赏析更是不可多得。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丰富的知识积累。佩服,为作者点赞!
回复1 楼        文友:晒胡        2019-08-07 13:59:37
  感谢编辑!祝安!
2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8-07 12:53:15
  问候作者,祝精彩不断,七夕快乐!
3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8-07 16:03:06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