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横笛牧歌(散文) ——-故乡宝顶山大佛弯的《牧牛图》
横笛牧歌
——故乡宝顶山大佛弯的《牧牛图》
徐崇仁(重庆)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牧童睡意浓。”
这是南怀瑾先生对重庆宝顶山大佛弯《牧牛图》写的十首禅诗之一。位于巴岳山南麓重庆大足的春天,更是诗情画意。水绿山青,和风轻拂,堤岸杨柳那柔嫩纤细的枝条摇曳着万种风情;“淡烟芳草绿茸茸”,细雨蒙蒙,炊烟袅袅,芳草萋萋,落花流水,煞是一幅人间静美的山水画卷。青山绿水中,那个放牛的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儿没有离开,悠悠然的在山坡吃草。那牧牛的小孩子,春梦中,在雨后的彩虹里与小小仙女“郎骑竹马”?在酣睡中他的脸庞为何还荡漾着幸福的微笑?树上那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
南怀瑾先生的诗里,我读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飘荡着田野牧歌的理想的农耕文化的童话世界,这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宿愿。这个近乎原始的美丽的地方,有着纯净美丽的名字—宝顶山。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宝顶人,曾多次与远方的友人解说《牧牛图》。站在石廊上,我的思绪走进了在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夕阳晚照,云艳霞飞,层层相叠,天空幻化成朵朵耀眼的玫瑰,在眼牟里绽放。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清脆,悠扬悦耳,由近至远,缥缈空灵,让人变得宁静、安祥,如春风拂面,似慈祥的母亲唤儿晚归轻柔的呼声,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于是,牧歌晚唱的横笛化着的夜梦中扇动着翅翼的蝴蝶,翩然于桃花流水的田园与接天莲叶荷塘。旁边牧牛的小孩子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幼稚茫然的遥望远方。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吃着草、饮着水、舔着蹄。牛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心无旁骛的仰颈畅饮山泉。
在这绿荫埯映,幽凉的松荫下,童话世界里有树的暗香、花草的芳馨、瓜果的清甜、百鸟的啁啾吟唱随风荡漾。走进它,就像走进梦里。这里的风景很养眼,也温润人的心扉。这个童话世界里,神奇似梦,壮美如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清新温润的空气中,人牛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他们返璞归真,推崇自然的时尚,给我们带来春天的心境。会让人心清气宁,恬静、优雅而安祥。
静宁美丽的牧牛童话,散发出人心向善的袅袅幽香,绽放出岁月的光华。重庆宝顶山的《牧牛图》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表现禅宗教义的同时,也有趣地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康乐的田园风趣。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现实生活的情态之中了。
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里,我们始终保持一种优雅的生活姿势,始终保持一种优美的的心境,一种有香味的生活,是一种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美丽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清新温润的山水间,人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和着大自然的脉动,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宝顶山,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风光天然,气候宜人,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置身其中,即养生又养心。春天鸟语花香,人如潮涌,香如积薪,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称;夏天凉风送爽,曲径通幽,皓月当空,点一盏慈悲的心灯,照亮众生的心愿,修一世平安的佛缘,渡天下佛满人间;秋天瓜果飘香,天蓝、地绿、水碧、花红、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宝顶山沐浴在美丽的田园风光里;冬天,在季节的萧瑟的风中,晨钟暮鼓顺着阵阵松涛悠扬远去……
“是名山是灵山五岳归来观宝顶,非梦境非幻境三心扫去见菩提”。横笛悠扬,千年牧歌,佛音播撒“宝顶山”;三教一体,万佛同唱,人间大美《中国梦》;社会主义新农村绽放出层层叠叠的佛光普照,博爱四射的神圣之美,令现实中的一切污秽顿显黯然;那是一种美与文化的结合,那美来自内心与凡世的安宁,那美来自灵魂和精神的升腾。
牧牛图的童话世界,真是人间大美之作!她闪射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
初稿2019年6月12日于病中
修改2019年8月10日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