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特莱克:中国水利事业的“白求恩”(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特莱克:中国水利事业的“白求恩”(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61发表时间:2019-08-14 18:48:04
摘要:当时四先生国内国外请了好几个专家,除了特莱克外,还有一个美国工程师叫平爵,帮助在通州建码头,筑江堤。后来到大丰参加围垦的,主要是特莱克。

阳春三月,荷兰花海的郁金香含苞待放,五彩斑斓的花海为大地披上了新装。曾几何时,眼前这片胜似“小荷兰”的花海曾经是荒芜的盐碱地,寸草不生。在这片由黄河、长江水的泥沙汇聚而成的黄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大的盐场之一。“环城皆盐场”、“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一眼望去满是蓬头垢面、辛勤劳作的灶民世世代代在这里以煎盐为生,繁衍生息。
   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地,再到如今由郁金香掀起的“全域旅游”经济,巨变的背后不能不由得我们想起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渊缘、以实业兴国的清末状元张謇以及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正是他们改写了大丰近百年来的历史。
  
   国破家亡,北上垦荒。
   清末,长江入海口北岸边土地被江浪打的一块块塌陷,多少民房建筑被塌陷的土地倾倒在汹涌翻滚的大江中消失的无影无踪,百姓抱儿携女惊慌失措四处逃亡。在张謇的家乡海门县常乐镇,一路上不断有人提着箱子、背着包、挑着担,满脸愁容的从江边小船上岸。这些都是从上海失业回到家乡的游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家重新回到上海,把持上海经济,中国民办企业在外国资本家的挤压下纷纷倒闭,百姓们被迫解雇回乡。时逢大旱,海门县常乐镇农田禾苗枯黄,土地黾裂,镇上求雨的人流如织,许多人涌向庙前看佛事道场。寺庙内锣钹宣天,烟火滚滚,祷声阵阵。更多的人在追看菩萨出庙游街,许多信男信女奉着香火三步一跪叩,念念有词,祷告苍天降雨消灾。
   当时又逢国家衰亡之时,军阀混战,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立志以实业兴国的清未状元张謇在家乡创办的大生纱厂也难逃恶运:原料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加上他为民生福利事业投入大量资金,眼看着大生纱厂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失业的百姓们回到家乡,无事可做,得知张謇(时人称之为“四先生”)要去“上头”(大丰沿线滩涂)拓荒兴垦,纷纷报名寻口饭吃。
   此时的黄海之滨,海势东迁,卤气淡薄,淮南盐业衰落。靠产盐为生的灶民们由于盐产量越来越低,且成本越来越高,生活变得更为捉襟见肘,白花花的盐碱地大量荒芜闲置。张謇筹划许久,认为可“废灶兴垦”,垦殖沿海荒地种植棉花,一来解除相邻失业之苦难,二来获取本国原棉,振兴实业,拯救大生纱厂。
  
   兴修水利,福泽绵长。
   1917年(民国六年)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与第一批启海人来到黄海之滨大丰拓荒垦殖,随行队伍二十多人在这里测量、勘察。盐碱地要种庄稼必然要稀释土壤的盐分,因而要规划建设农田水利系统。
   特莱克先生不愧为伟大的水利专家奈格的儿子,建造了区、匡、排、条四级排灌水系,使得当时的新丰镇获得“中华民国村镇规划第一镇”的美誉,且水利系统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少时见过特来克的李益山老人回忆:特莱克身材高大,伸出手满手臂都是毛,时人管他叫大毛爪。开始很怕他,后来混熟了,亲热得很。特莱克做事十分认真,后来得了霍乱,没来得及抢救……唉!这个外国人是个好人,真是个大好人。他和我玩得很好,他在这儿最爱吃我给他煮的胖头鱼。益山老人对来访的特来克侄孙说:“你没有见过你爷爷,我见过,我还和他睡过地铺呢!他的呼噜象夏天的雷,大得吓人,我只和他睡过一夜,后来不敢了”。
   特莱克在测绘地形图以及垦区土地规划图时,研究围垦方案。他认为这块草荡地,地势平坦,没有港汊,要大片统一规划,堤、河、路、闸、农田、集镇布局要井然有序。他仿效美国农场的经验,为大丰地区建立良好的棉花种植基地,每25亩为一个单位面积,120个单位为一框,一框六排,每排20个单位,一个单位叫一条田,每条四周开上排水沟,这排水沟横平竖直与排河连通,每排排河又和每框框河相通,最后框河和每条卯酉河、子午河连接既可灌溉洗盐洗碱,也用来排水,防洪防涝。
  
   中学西用,不计报酬。
   1916年张謇聘请荷兰著名水利专家奈格的儿子特莱克担任南通保坍会驻会工程师,当初他随父来中国,每每相随左右,学习钻研,其父去世后回国就读于荷兰工程专科学校,学成后以其擅长的河海工程继承父业。民国5年(1916年),应张謇之聘,负责保坍筑楗工程。特莱克签约之时,财力薄弱,且计划之事前途难测,最终以6400元年薪签约。短短3年,完成天生港至任港口10座水楗,收到了"分杀水势"的效果。
   据当时作为特莱克助手的宋希尚新著《河上人语》称:“特氏年未满三十,健壮勤奋,既无家室之累,尤其服务热忱。除负责保坍工程外,凡通、如、海一带水利、道路、市政、土木工程,苟力所能及,无不慷慨参加,热情贡献,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因之极得社会人士之好评。”张謇称他“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而无西人自奉奢逸之习气”。
   特莱克笃学好思,“早作而夜思,无寒暑间”。有次从上海偶然购得明人所著《河防一览》,被中国古代治水理论所折服,为了更好的研究学习中国的治水之道,他请助手宋希尚晚上为他详细解读,他们历经两年时间,把《河防一览》译成英文,并附有图表及评论,将中国数千年治水经验介绍到国外,使得古老的治水之道得到弘扬与发展。
   特莱克的足迹遍及如皋、海门、启东、大丰等地,所到之地设计建造水闸,使得沿海地区少有水患,特别是对于大丰地区,改良盐碱地,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拯救了靠天吃饭的盐民,靠着勤劳的双手播种了新的希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黄海之滨的新兴小城得以冉冉升起。
   话说当年张詧(三先生)率领特莱克等人骑着马,驾着马车,携着绘测仪器奔驰在千里滩涂。在广袤的滩涂上一行人手持标杆,在特莱克指导下,正在仔细地测量土地,绘制地形,特来特等手挥小红旗,不断指挥测绘人员调整标杆距离与方向。远处灶民们背着草篓,扛着割草刀,骑着牛走来,走到测量处停下来,好奇地看着他们绘制大地。
   当时四先生国内国外请了好几个专家,除了特莱克外,还有一个美国工程师叫平爵,帮助在通州建码头,筑江堤。后来到大丰参加围垦的,主要是特莱克。当初来大丰时地方势力沈玉伯勾结土匪破坏废灶兴垦,有一次他们围攻打劫,张詧给了土匪一千元,但他们听得说张謇一行人在此搞测绘是为了抢夺他们的土地,便要他们交出测绘的图纸来,特莱克舍命保图纸,后被一当地随从将图纸保护了起来,逃过了土匪的追捕。这位健在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的人和事甚是感慨:四先生和三先生在这场兴垦中真是历经了九劫十八难啊!
   特莱克:这块草荡地,地势干坦,没有港汊,要大片统一规划,堤、河、路、闸、农田、集镇布局要井然有序,仿效美国农场,建立棉花生产基地。
   张詧(三先生):“对,对,愿听先生高见”。
   特莱克:“你看这一带,可以这样开辟,每25亩为一个单位面积,120个单位为一框,每一框分成六排,每排20个单位”。
   张詧:“嗯,一个单位,按照垦牧公司仍就叫一窕田吧”!
   特莱克:“好的,叫一窕。每窕四周开上排水沟。这排水沟横直竖直与框河相通,框河再与乡河区河连通,这样连既可洗盐喊,也用来排水”。
   张詧问:“特莱克先生,为什么要25亩为一窕呢?”
   特莱克:“单位太小则河沟太多,浪费土地,增大开发成本。单位太大,洗盐冼碱,排水功能都不好,因此以25亩一个单位比较适中”。
   张詧:“先生之言有道理”。
   特莱克:“120窕为一村,九村为一小区,设一区分公司办事处,村村区区四周有路和沟,路旁河边栽树形成林带,用来防风。路路相通,路上行车,沟河相通,河中可行船,四通八达。将来用机器耕种就很方便。张詧:好,四弟他也说规划时要考虑将来用机器耕种。特莱克计划,草埝场由南向北每十五华里开一大河,我们命名为卯酉河,中间开的河叫子午河,与卯酉河相通,五条卯酉河均与斗龙河相接,这样既可用来排泄涝积,洗盐洗碱,又有行船交通之便。每河之间,劈成六框,原则上每框东西,南北各长2.5华里,框有框河,连通卯酉河,每框东西20窕,南北六排,每框总计120窕,窕沟均通框河,框框有路,四通八达,路边植树,树大挡风,形成防风林,每九框为一乡,设分公司,四乡为一区,设区公司。”
  
   不幸患病,英年早逝。
   民国7年11月,特莱克设计督造的遥望港九门闸开工,次年8月中旬闸底板浇筑完成,赶浇岸墙。时值炎夏,他到工地检查工作,条件艰苦,食宿于小轮船上,因劳累和缺乏卫生可用的淡水,难以忍受夏天海滩闷热的特莱克到附近海水潴池中沐浴,结果被警犬咬伤。尚在包裹中的手臂被感染,染上严重的霍乱症,上吐下泻,一昼夜数十次不止,不得已深夜返南通求治。一代英才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魔爪,在汽车向东拐弯行到今南公园桥(离南通医院大门仅剩二三百米)时,猝然离世,时年仅29岁。特莱克生前的助手宋希尚接过他未完成的水利事业,继续成就着他的梦想。
   天妒英才,一代天之骄子的离世对于张謇,对于他的家人,对于受其恩泽的百姓来说都是件极为痛心疾首的事。忍着悲痛,古稀之年的张謇白发人送黑发人,征得其家属以及荷兰政府的同意,将特莱克葬于南通剑山南麓,并亲自撰写墓表,镌石永表纪念。后来的每年清明时节,张謇都不忘来慰问这位“小同志”。张謇在致荷兰驻沪领事的信函中讲:“特莱克君在通,任事非常谨慎。其于南通,凡鄙人兄弟所营地方水利工程之事,即不在楗工范围以内者,无不乐为尽力,擘划周祥。公德热心,真不愧为老友奈格君之肖子。”1920年6月,张謇上书总统徐世昌,报告特莱克在水利建设中所做的杰出贡献,民国政府以大总统褒词的方式,赞扬特莱克“以民为天,与范堤而并寿”,多么崇高的褒奖。
   特莱克的母亲十分深明大义。儿子去世后,她感念中国人民对儿子的情谊,将特莱克生前珍藏水利书籍全部捐给南通图书馆,这对于中国水利事业来说又贡献了巨大的财富。1923年,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受政府委派去欧美考察实业,临行前,受父亲张謇的再三嘱托,要他专程去荷兰慰问特莱克的母亲,捎上张謇的信件,感谢他们全家人对于中国水利事业所做的贡献。
  
   中荷情缘,源远流长。
   荷兰这个国家向大海要土地举世闻名,他们围海造田有着悠久的历史,正是基于此种原因,当年张謇在与特莱克的父亲一起共事时就深知荷兰人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敢于重金请来特莱克帮他完成黄海滩涂的“废灶兴垦”宏伟蓝图,在当时那种特有的艰苦条件下特莱克没有退却,不计报酬的高低,凭着年轻和对水利事业的专长来到这千里荒无人烟的异国他乡,他和抗日战争时期援华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医师一样,所表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舍身忘我的义举激励着今天的中国人民。大丰人是感恩的,在斗龙河流域,在特莱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丰人民在此兴建了具有荷兰特色的花海,种满了荷兰的国花郁金香,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大丰人民对以特莱克为代表的荷兰人民的这段情缘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表示着谢意。20世纪,在荷兰一个出生于郁金香世家的尼可再一次与大丰结缘,为大丰研究种植了170多种郁金香,使得废灶兴垦后的“棉花之乡”一跃而成为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这些为大丰做出重要贡献的荷兰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荷兰的技术,更是荷兰的文化,教育、旅游、农业、经贸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共同谱写中荷友谊新篇章。
   大丰与荷兰的情谊因特莱克结缘,又在特莱克的侄孙身上延续,特莱克的侄孙来到中国留学,研究的就是张謇垦殖事业。
   因为张謇,因为特莱克,史诗式的英雄改变着国人的命运。百年盐田可以成片种植棉花,可以变成五彩绚烂的花海,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小荷兰”,种满名贵的郁金香,蓬头垢面、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盐民后代可以凭借智慧与努力源源不断的吸引海内外游客,以“花海”引领斗龙河流域的“全域旅游”经济。张謇、特莱克不仅带领大丰人民解决了温饱,更是造就一方水土,培养一方人才,孕育一份希望。
   特莱克,中国水利事业的“白求恩”,大丰人民将世代铭记他的名字。
  

共 46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特莱克”?题目吸引眼球!“白求恩”?让人想一探究竟!这是美国工程师帮助在通州建码头,筑江堤的故事。文章以小标题做引领,结构清晰。“非虚构叙事”笔法运用得当,无论是“对话”还是细描或是议论,叙述描写交错回应,展现了一段历史的真实,讴歌了国际援助精神。文章从清末写起,时间长河留注“小荷兰”的美丽,是“大丰与荷兰的情谊因特莱克结缘,又在特莱克的侄孙身上延续”的结晶。值得静心品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8-14 20:17:03
  欣赏佳作,祝作者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8-14 20:20:58
  请待我再看一遍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