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和一个人去看一座城(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和一个人去看一座城(散文)


作者:杨乌弟 白丁,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3发表时间:2019-08-17 05:12:38

她第一次来龙川的时候,火车到了佗城地界,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她说从车箱窗向外望去,除了雨水,只剩下扭曲的山、田和房子。我说你不是坐火车来的,你是从天地之间的水帘中游过来的。她没有言语,默认了。
   那场雨,我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时间,但对她来佗城的情景倒是记忆犹新,有事没事就想起,而每次想起,都是镜头式的场景,无法连贯,令我不得不相信每一段时光都是单独的碎片,而人生就是由这些碎片一片一片拼凑起来的。
   每一个来龙川的要好友人,我都会带去佗城。她来了,当然也不能例外。佗城是沉积龙川文化最深厚的地方,从南越王赵佗为龙川县令开始,佗城就是粤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你走在老街道上,或是走在田间小路上,弯腰拾起的一块砖、一片残陶,可能就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的东西,历史在这里曾经繁华,历史在这里曾经调零,而文化在这个山间小镇中得到波澜不惊、绵绵不断的延续。
   佗城有众多的姓氏祠堂,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家,刘氏、张氏、黄氏等祠堂在后人的精心呵护和翻新建设后,很亮丽,姓氏文化、历代名人、祖宗牌位等都陈列其中。而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杨氏祠堂,因为我们都姓杨。人天生就有地域、语言和姓氏的亲近感,从原始人开始,一句“我们是同伙”,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然而,杨氏祠堂让我们比较心凉,祠堂是一个类于四点金建筑中的“四称会”,就是只有四个房、前厅后厅,没有草房和厨房。祠堂安静倒是安静,除了鸡叫,不闻人声,后人也许都出外谋生发展了,里面很久没人住,所以祠堂得不到有效的呵护,经受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已经破旧不堪。祠堂天井围起了竹笼,变成了养鸡场。从屋顶揭下来的瓦片,也胡乱堆积在前厅角落里。我们都相信,房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生老病死,也有三衰六旺。抱着子不嫌母丑的心态,我们和杨氏祠堂合了一个影。
   在南越王庙的时候,我们遇到一场雨,因为雨好意留人,我们借机细细去观赏这个庙。据说佗在龙川时,曾于此办公,后任南海尉时,改为南越王庙。越王庙中祀赵佗和十贤,这些人曾经造福一方黎民百姓,所以后人念念不忘,于此祀贤。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间那个长方形天井,站在过道上,向天望去,天是一块长方形的灰布。等雨来的时候,雨水从天井的屋檐角流下,犹如串串珍珠,落到天井中光滑的石板上,烟花般炸开,然后汇集到天井右边的一个角落,然后不知所踪,却是天井中间的两盆兰花,在雨中仍然开怀绽放,香味弥留庙中,久久不曾散去。她说,在历史长河中能为民造福,并被祀于此,廖廖无几。我说,正因为无几,方才珍稀,大时代造就大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做好自己就够了,其它都是因缘际会。
   从越王庙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去看了越王井。越王井是砖石结构,六角形的台面,台面上盖着玻璃,已经完成失去井的功能,井边有唐时乡贤韦昌明作的井记石碑。据记载,井随历代王朝的兴废,已饱经沧桑二千多年,曾是佗城的主要水源地,哺育一方百姓,边上住有无数百岁老人,据说就是因为喝了这个井水,但现在井已非井,只是名井而已。东坡在解《井》卦时,曾把井喻为老师,相当贴切。井一直为人们提供饮用水,就如师者一直为学生提供教育一样,要有甘甜的水,我们就要维护、保护好井,对待师者也然。然而作为井者,本质必须好,方才有人要去汲水,为师者也然。同时,施舍是井的本性,井若无人汲水,水就会慢慢变得混浊,甚至淤塞,而为师者也然。换新,才有生命力。
   她说,到一个地方去,都必须去城隍庙看看,因为城隍爷是知善恶、守安宁的,所以来了佗城,就要去向佗城的城隍爷报告,这是尊重,也是礼节。我同意她的看法,然而内心有些忐忑,因为在印象中,城隍爷的面目是峥嵘的,是管阴间的地方老大。然而,自己也没什么恶,见见又什么不可,心也便不忐忑。她点了香,求了一签,得了上上签,签诗内容已不记得,但她求签时的真诚让我印象深刻。出庙的时候我说,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的人,都不会太坏,因为这是底线思维,也是红线意识,有了这个底线思维,心中有就戒惧,恶就不会做尽。她说,不一定,因为善恶是相对的。
   记得我们还去看了西门码头、苏堤等地方,然而,已经模糊了,不管是那座城,还是当时的那个人,已然不再清晰。然而,在多次的游历中,我们的对话和当时的感受,却是无法忘记的。
   后来,她离开龙川,我也离开了。我们都步着赵佗的后尘,从龙川到广州,我们又都淹没在人群的喧嚣中,人是动的,而一座城的记忆一直在那里。她渐渐成为我灵魂中的对话者,它渐渐成为我曾经的一座城,而我也渐渐成为人生的游客。

共 18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和一个人去看一座城”散文的名字很有带入感,“一个人”,或许是我或许是你,与作者同行;“一座城”或许眼前,或许历史,在“陪伴”“环境的改变”和“精神的转化”,同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保持了中国传统行旅的心态和时代印记,影响到了“一个人”的行旅体验和文化想象。我们的成长得益于文化行旅,寻找灵感,获取文化认同,最终让“一座城的记忆一直在那里”,而一个人“成为我灵魂中的对话者”,“我也渐渐成为人生的游客”。这样的心路历程,影响到现代行旅文化的形成:以游历为主的“哲理性”散文语体萌生,而“大叙述”言说和内容导向背后,是自我的多元化文化语境。本文行旅体验和文化思考在“一个人”、“一座城”中对象化,使游记与小说的写作手法结合,具有特殊效果和意义。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8-17 22:19:11
  欣赏乌弟兄佳作。文化气息浓郁,感情细腻、真实、自然,好作品。
2 楼        文友:杨乌弟        2019-08-18 10:17:30
  感谢编辑,感谢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