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红尘】古懂其人(散文)
一
夜里飘了一场雪,早上起来感觉空气中有了水分,下了楼,路灯还亮着,人行道上的雪还保持着完整,没有一点点人行的痕迹。到底还是有几分童心的,我总想着我若是踏上去,是对这自然美景的破坏,可是,不走是不行的,生活决定了我的方向。我慢慢前行,缓缓回首,却发现,有着两行脚印的雪地,反而有了一种生动。是呀,过去的日子过去的人,不也是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点缀么,不知怎的,想起古懂这个人来了。
古懂,于我来说,似乎很熟悉,又似乎很陌生。我与他只是在网络相识,未曾谋面,因而终归是陌生的;可是我又觉得与他很熟悉,就像这场雪,今年初来,却又是记忆中的样子。
这个开头,是在去年的一场初雪之后起了笔,转眼,冬去春来,夏去秋至,我手捧热茶对着电脑,点开标着古懂名字的文档,恍然发现,此文还停留在开头。我有些迷惑,当初,怎么就想起写古懂了呢?
我在2018年1月来到江山,用我在江山十年情征文里的话说:“我仿若在茫茫荒野寻觅领土的幼兽,孤单寂寞地四处游逛,拎着自己装满文字的包裹,扛着自己沉重而深刻的情怀,不知何处是我的江山,任我指点,任我描绘,终于,我遇见了它。”这个它,既指江山也指看点文学社团。那时候我从未走出过校门,也是初开始写作,对于网络也很陌生,陌生到什么程度呢?我自己的用词是“白痴”。可是这个白痴误打误撞闯到了看点,遇到了古懂、补漏、诗情……还有一大批可敬的文学前辈。
那时候看点已经成立一个多月了吧,我初来,自然是不知道的。我不会投稿,不懂QQ,各种小学生级别的问题层出不穷,不懂,就问古懂。古懂用一张张截图一步一步教我,耐心指导,我才一步一步从容起来。包括写作,有什么疑惑也会问他,有时候他烦了,会说,你一个人占了我多少时间?之后,还是继续解决我的问题。可是我却在心底恼怒了,因为那时候我还有一颗玻璃心,清高而又骄傲,翘着高傲的小尾巴,却又承受力极差,受不得别人的忽略和不耐烦。我嫌他不能及时回我信息,有时在他那里发脾气。后来我当了社长,才知道社长要面对的人很多,他不仅仅是接待我一个人,成熟了的我才明白,他把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我的近乎白痴进化的成长过程中了。而在这求教的过程中,我和古懂慢慢熟悉起来。有人大约是不信的,在这个网络泛化的时代,你就这么落伍?是的,我就是这么落伍,我曾经装过QQ,但来江山之前从未和任何一个陌生人聊过天,我在2016年接触微信,但那时我的朋友圈全是同事和亲友。这么一个落伍的我,在走进江山之后,才慢慢扩大了朋友圈,我不知道这对我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只知道,古懂,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我原本以为他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子,他有时候说话很成熟,让人莫名的信任。我在他那里很放松,说话没有顾忌,也不知道什么是妥当还是不妥当。幸而他都没有真正地生我的气。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是说不清的,我所能讲的,只能是我眼里的他。
二
茶烟飘了上来,袅娜地在我眼前晃悠,我轻轻吹气,它们散了又聚,模糊和清晰巧妙地融合,正如我对古懂的认识。
首先是关于他的年龄和外貌,我感觉挺迷糊。我曾经把他当做长者看,也见过他的一张比较成熟的照片,虽然那张照片上的他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但是很儒雅成熟,即便不像我想象中的可爱的老头子,也算是能接受。后来他又在群里发了几张照片,就让我吃惊了,看上去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离老头子相差甚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逆生长,却让我一下子拉开了和他的心理距离,再也不敢在他那里嬉笑怒骂。
我很喜欢他的作品,读了他的《虔诚的鳏夫》《带我去赛伦盖地大草原》,发现这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作者的影子。首先,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有国外生活经历,一个是在卡塔尔,一个是在埃塞俄比亚,两篇小说对异域风情的描述都很细致,让我们感觉那就是主人公真实的生存状态。一个主人公在机场被外国人相中让他做女婿,一个在国外被众多的人追求,从而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两个人都很优秀,又在一定程度上专情,但是他们的爱情称不上是喜剧,两个主人公内心都有一块独特的伤痕或者说是遗憾。小说笔法浪漫而充满激情,向往美好却自带悲凉。
据古懂说他是在国外生活过的,我想这里面的很多描述都带上了他的体验,甚至我总觉得主人公心底渴望爱情而又不能圆满的状态,或许是他的某种真实再现。当然也或许这种揣测太冒昧了,但愿他不会怪我。
这两篇小说都有战争的背景,一个是战争隔断了异国恋人,一个是战争夺去了二十二岁的同性爱慕者的生命。在个人感情生活之外,在对美好的期许中,古懂关注了悲悯与和平这个大主题,在开放的,充满挑逗的语言形式下,在浪漫的情节安排和场景描写之外,读者看到一颗济世之心。这是深藏在古懂性格当中的东西,就像是两篇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风骚”,自恋而又不自觉地释放荷尔蒙,然而,他们对于感情和良知却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坚守。
古懂在对自己的定位中,也曾经用过“自恋”一词,我觉得这个词是很准确的,我不知道他会不会骂我揭他的秘密,或许就是一些不正确的解读,他应该很优秀,可是他很孤独。有时候他会说一些颠三倒四的话,让我弄不清是故事还是他真实的经历,但是我愿意相信,真正从他笔底流出的共性的东西,应该是属于他的,或者说是他内心的一部分。
他是客家人,是个爱吃会吃的客家人。这从他经常在群里晒的图片可以看出来,有时是一些精美的小糕点,有时是北京的小吃。他还在某几天连着写了几篇关于美食的文章。
《元宵节与豆腐》一文,详细记述了正月半客家人九大碗菜中的一种“豆腐”的制作和食用,其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了解了客家人过元宵节的习俗。《竹与笋味》从文人雅士眼中的竹子开始写起,着重描写了小时候挖笋采笋的乐趣,以及笋的令人回味。《米粉猪肉》也是结合了家乡的传统来写的,而《烤鱼》则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烤鱼的不同。
从他的这些文章中,你可以了解一个爱吃会吃的古懂,对家乡念念不忘的古懂,其实也可以读出古懂性格中的一些东西。
《元宵节与豆腐》中,他写道:“我家乡在赣西南地区,罗霄山脉南端——南风面的脚下。我们属于客家人,小山村里,山高水远,远离大都会,人们基本上过着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小生活。”《竹与笋味》的末尾我看到这么一句结束语:“还是收起那颗贪吃的小心肝,收回那颗飘荡的老灵魂吧,去竹林里安静地聆听一下天地间的回音!”包括其他文章中,都有类似的句子,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安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这或许跟他的家乡偏安一隅有关,也可能是他阅尽世间繁华之后的一种回归。
既然是向往,我想现实中他是很难做到的,他住在北京,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热闹和喧嚣,浮躁和踏实,忙碌和奔波,人们或出自本心或被绑架着,在奔涌的生活河流中忽上忽下,不拼搏怎么行?有时他说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时又说自己什么都没有,或许他是个随性的人,真正累了,就放下歇歇,他大概还有歇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很多人在生活潮流的裹挟中,是不可能有歇的权利的,只能机械地、疲惫地迈着脚步。
三
歇歇么?现在,我能坐在这里,时而饮一口茶,时而敲击键盘,算不算休息?我想应该算吧,毕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便这样的时光太少,总算是有吧。古懂呢?我知道他也是如我这般享受过宁静和停泊的,这停泊,是心灵的栖息。
中间他曾经离开社团一段时间,说是住在海边别墅里,从他发的照片来看,海浪和天空,阳光和帅哥,十分惬意。那一刻,或许他是悠闲的吧。我想,当时他身边应该有美女陪伴的,只是从没有见过美女的影子,他说他是孤家寡人,我总是当他说玩笑话。因为他说话实在是太没谱了,有时说自己被骗了,要找人报仇;有时又说要是多天不见他的消息,那么他一定是杀了人;有时他说自己是某个悲惨得离谱的故事的主人公,说得跟真的一样。我弄不清真假,暗自揣测他是在讲他构思的故事,毕竟他是个优秀的长篇作者。
古懂是个喜欢游玩的人,离开社团,或许让他更加没有负担地投入到旅游的享受中去了。他说他去了山东半岛、草原、沙漠、重走了天路,我没有问他与谁同行,最重要的,有时不是同行者,而是脚步行走在哪里。我想象着他在海边凭栏,伴着落日余晖;草原奔跑,迎着朝霞彩云;沙漠中深邃远望,天路上沉默思考。
行走的古懂,始终离不开故土,他乡优美,看过爱过,最终转身。
古懂特别提到了他的回归,他回了老家。在那个偏远的山脚下,他大概是又想吃家里做的客家美食了吧,米粉猪肉、元宵豆腐,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吧?搬一把竹椅,于庭院默坐,耳畔吹过山风,鼻端飘来茶香,我想,他的心落在家乡的土地时,应该是最踏实的。
四
离开社团之后,他主要在进行长篇创作。
我也开始了长篇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偶尔会问他。他说的很粗疏,我知道他并不擅长理论,其实他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一句话,多添加些人物,多添加故事。很简单,听在我耳朵里,却像是指路明灯一样,让我于困顿中生出勇气来,把写的东西理了一遍又一遍,逐渐添加和丰满,坚持下去,终于完成第一部长篇。
我所说的偶尔会问他,偶尔到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我和他不能算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总觉得他担得起我的信任。有一种人,你总能从他的处事和言语中,捕捉到善良和正直。这种善良和正直,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看人或许不是很准,因为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经验不是很丰富,故而曾经狠狠走了眼,受了些许轻伤。然而我却坚信,古懂,是值得我信任的。
在我最初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真是瞎胡写,放置文字那么多年,已经陌生到了几近遗忘的程度,我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创作的方向,写作全靠本能和原始积累,写出来的东西问题很多。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有位老师关注了我,把我的文章批评得什么都不是,断言我不适合写小说,语气讥诮嘲讽,打击如雷霆万钧,那时我也气盛,争执了几句,我是个菜鸟,能争出什么?我羞愤、失落、痛苦。或许是社团其他人没有关注到吧,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那时我是社团的宣传部长,以百分之二百的热情投注到社团工作去,没有同事声援,小心脏十分痛苦。虽然其他非社团的老师仗义执言了,我还是退了那个群。古懂回来,了解了这件事,直接和那人理论,甚至爆了粗口,被群主踢了出来。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很感激。不管他是作为社长的担当也好,还是朋友的仗义也好,总是让我的心感到了温暖。其实,到现在,我感激的不仅仅是古懂,也有那位羞辱我的老师,羞辱会变成动力,我在江山不到两年,写了五六十篇精品,四篇绝品,完成了一部长篇。我提升了自己,证明了自己。
古懂把社团交给我之后,社团经历了很多波折,慢慢成熟和稳定,我也慢慢成熟,看点现在的这一套班子以及主要作者,基本都是埋头苦干苦写型,不善言辞,少说空话,因而群内大部分时间是静寂的。这让我又怀念起古懂的幽默风趣了,他常常在群内自言自语,说些似是而非,天马行空的话,活跃群的气氛,放松大家心情。而今,我也学会了自说自话,有时不需要听众,或者是附和者,就是该说的就说,想说的就说,或者叮嘱,或者祝愿,或者安排事务。或许与古懂风格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对社团的责任和担当是一样的。
上次和他聊天,他说他在写一部长篇,准备写500万字,我很吃惊,问他为什么非要写那么长,他说,就想写一篇长的,没有结局的。这句话让我心有触动。他这句话似乎是一种期盼,又似乎是一种伤感,让人凭空生出一些莫名的惆怅来。他又说,人生没有那么多完美的结局,所以没有结局是最好的结局。是啊,这人生,不就是这样么?就像我与他,似乎是陌生的,又似乎是熟悉的,似乎是远离了,又似乎是就在近处。
现在又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络了,我相信,他没有忘记我,正如我一直记着他。
此时,我的紫砂微烫,香气氤氲。古懂,佳茗宜对酌,君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