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乱读三国

精品 【西窗】乱读三国


作者:山姆怀斯 布衣,32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4发表时间:2019-08-22 10:37: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个人心目中自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下面这些人物更值得反复品读。
   谨以此篇,致敬三国历史天空中的群星。
   一、愚忠愚义
   在乱世,所谓忠义只是奢侈品。
   关羽千古以来都是忠义的代名词,从北宋开始“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然而翻开历史一看,他忠则忠矣,义则义矣,从没有达到演义中描述的高度。更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以致蜀汉衰亡,断送了刘备的江山。
   说到忠,我更佩服高顺。
   高顺本身就是一员虎将,跟随吕布征战四方,“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军功威望,皆在张辽之上。吕布派他进攻刘备,曹操遣夏侯惇往援,“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是为刘备丢妻弃子第一版。后来玄德公觉得不过瘾,又出了两集续集。
   大概是他太猛了,所以只服比他更猛的人。可惜主子吕布朝三暮四,算不上心怀大志,比项羽差远了,更兼识人不明,空有谋臣良将。高顺屡次劝谏,吕布总不当回事,知道他忠诚,也不重用。等到高顺手下郝萌谋叛后,更是剥夺高顺兵权,等到有战事时才把旧部交给他统率。
   而高顺始终没有怨言。曹操兵临城下,吕布身前的红人陈登父子与曹操相通,陈宫与袁术暗连,高顺始终巍然不动。演义下邳城破后那场戏很精彩,也很符合各人性格:吕布苦苦求饶,陈宫大义凛然,张辽投效新主,高顺呢?
   一言不发,引颈受戮。今生已错,初衷不改,有什么好说的。
   说到义,我则最佩服臧洪。
   这是一个几乎被人完全遗忘了的三国人物。三国演义里只字未提,甚至三国游戏里也几乎没有。第一次在三国群英传里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臧霸的亲戚?
   事实上他算得上汉末群雄之一,三国志中与吕布合传。董卓暴乱,都说是曹操首倡义兵,事实上这事是他和张超、张邈干的。酸枣会盟,诸侯推让他为盟主,“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义兵散后依附袁绍,治理青州,群盗奔走。
   张超被曹操攻击,对身边人说:“如果有人来救我的话,这个人一定是臧洪。”臧洪果然徒跣号泣,向袁绍请求出兵,袁绍却没有答应,张超最终族灭。臧洪因此竟与与袁绍决裂,袁绍围攻臧洪所在的东武阳,历年不下。唐的睢阳之战,张巡等人还有树皮鼠雀可食,臧洪到后来已经是“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劝部下离去,“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城破后,有个派出去的手下陈容,回来看到臧洪即将被斩,坚持上前为其求情,袁绍让人拉出去赶走,陈容说:“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于是也被袁绍所杀。袁绍座者都感叹:“如何一日杀二烈士!”得人心如此。
   在三国乱世中,他当然是个失败者。为朋友两肋插刀,倾尽所有,说着容易,能做到的有几人?虽然不找曹操报仇,却与袁绍争锋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他仍无愧一个大写的义字。
   二、蜀汉郭嘉
   法正和郭嘉真的极为相似。第一都善出奇谋,第二都极受重用,第三人品都有问题,第四都英年早逝。
   说到善岀奇谋,很多人想这不是诸葛亮吗?诸葛亮肯定是一流的军事家,包括在规制建设、阵法应用、后勤保障、器具革新方面都很强,但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事无巨细咸必决之,不善于用人和培养人,这一点不展开说。第二点就是不善于出奇制胜。子午谷奇谋不论,北伐后期和司马懿打到最后,司马懿都懒得理他了,你带兵不是牛吗我正面打你不是有风险吗,我就不打我看你怎么办。结果诸葛亮只能凉拌。
   这恰恰是法正的强项。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一直是个大管家,他身边一直缺少真正的谋士。徐庶或许是可是走了,庞统或许是可是死了。直到法正来到他的身边。对法正的能力和作用,诸葛亮和刘备一样清楚。刘备入蜀,法正得志后睚眦必报,很多人向诸葛亮告发。结果精神有洁癖的诸葛亮竟然说,主公没他的时候东怕孙权北怕曹操,得到他后才能大展鸿图,稍微张狂点又怎样?
   如果说刘备得诸葛是如鱼得水,得到法正就是如虎添翼。法正在侧的一段时间是刘备最得意的时光,入蜀、占领汉中,都是出于法正之谋。定军山之战,罗贯中耍了个心眼,说法正是诸葛亮派去帮黄忠的。其实汉中战事全局都是法正筹划的,诸葛亮主要忙着在后方转调物资呢。夏侯渊死后,曹操说,我知道刘备干不了这个,一定是有人教他。天下奸雄都为我所用,怎么就单单缺了个法正呢?
   法正死后,刘备就立马走下坡路了。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痛哭,要是法孝直在,一定能劝阻主公不要东征;就算劝不动跟随在侧,主公也不至于如此大败啊!
   刘备对法正的重视绝对在曹操对郭嘉之上,毕竟曹操的吾之子房是荀攸。刚入蜀时封赏,第一等只有四人,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法正死后他更是伤心欲绝,谥翼侯,是刘备在世时唯一追封的大臣。什么概念?关羽死了,没有追封。张飞死了,也没有追封!
   诸葛亮对法正也很敬服。然而法正死了,他不得不自己尝试做法正。后来刘备死了,他不得不自己尝试做刘备。他机变和用人上的缺点,恰恰是法正和刘备的优点。他鞠躬尽瘁,依然做不到。毕竟他不是那么多智而近妖,归根结底他最出色还是作为战略家和政治家。
   他叫法正,字孝直,终年四十五岁。
   三、算尽人心
   贾诩,三国只有一个,我觉得如何高估都不为过。他在乱世中的选择每每出人意料,却总是让人叹服。
   贾诩,字文和,其实干的都是捣乱的勾当。最初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王允杀董卓后通缉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畏惧欲逃,如果真的如此,那王允、吕布平定卓党,汉家天下未来走向尚未可知。此时贾诩站了出来,在历史上第一次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算计:“你们这样单身逃亡,随便个六扇门捕头就把你们抓了,不如拼死一搏,带兵向东打下长安,为董公报仇,就算打输了,到时候再逃跑也不迟啊。”李、郭等人恍然大悟,是啊,没了兵我还能有什么呢?于是举兵东征,竟然机缘巧合,打败吕布入主长安,随后劫天子的劫天子,劫大臣的劫大臣,汉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
   裴松之曾评价此事:“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事实上这一切真是贾诩所愿吗?
   入长安后乱兵想,最大功臣不应该是贾诩吗?就写个折子让皇帝盖章,封贾诩一个大官,贾诩坚辞:“保命罢了,哪里说得上什么功劳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贾诩本质并不“乱”,建议东征应该是被动自保居多,毕竟王允连蔡邕都杀了;第二他也看出李、郭等人命不久矣,已经给自己预留退路了。这句话一出,基本把自己与李、郭等人的界限划清了。
   其后主持朝廷人才的选拔,帮助献帝出逃,在朝野内外积累起不错的声望,很轻松就把自己逆贼乱党的身份洗白了。投靠段煨,段煨用其名又忌之——和刘表对刘备一样。贾诩再次漂亮出走,转而依靠刚死了叔叔的张绣,料定段煨需要外援不敢动自己,张绣缺少谋士会厚待自己,果然如此,这两人一个礼送,一个恭迎。
   在张绣手下的日子应该是贾诩才能得到最充分发挥的时光。面对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说服张绣与有杀叔之仇的刘表结盟,竟两败曹操,曹操长子曹昂、猛将典韦等尽丧于张绣军之手。此后,官渡之战开始,袁绍拉拢张绣,贾诩却让张绣归顺曹操——第二个不可思议的选择。
   曹操一定是很开心的。第一他少了个卧榻之侧的劲敌,第二袁绍少了一个有力的帮手,第三他获得了容人的名声——杀子之仇都能放下,还有比这个度量更大的吗?张绣也是很开心的,不用再求存挣扎,投靠了一位明主,当时也倍受礼遇。贾诩就更开心了,这是他做的最主动最释怀的一次选择,名声已经积累够了,实力已经展示足了,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归宿。
   曹操手下谋臣如雨,他的表现就不算是很显眼了,但劝谏曹操不要南征之明,渭南之战献离间计之辣,还是能体现他的算无遗策。事实上他也不想太显眼,他已经在进行他人生中第三个重要的选择——也是很多人忽略的。锋芒该漏时就漏,让老板别忘了你,除此之外低调求存,避免引来猜忌——毕竟他不是什么宿臣。“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真正的“大隐隐于朝”。曹丕与曹植争权,问贾诩对策,贾诩说:“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领悟,做好自己的本分,果然立嫡。其实这话他未尝不是对曹操说的:你看,我虽然以智计出名,教你儿子的却是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将人心都看破啊!
   对比三国时期的许多著名谋士名臣,贾诩活得太幸福了。曹操后期,荀彧和崔琰、毛玠等人都死于非命;诸葛亮算是活生生累死的;陆逊出将入相,最后却屡受孙权猜忌,郁闷致死。滚滚乱世之中,历经多任昏暴猜疑之主,得到了个人能得到的最圆满的结局——身居高位,寿终正寝。这才是我最佩服他的。
   四、我是英雄
   抛开三国演义中对刘备所谓仁义的描写,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青梅煮酒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曹操的话是三国志中有记载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能得到曹操如此赞许的人,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大家印象中会哭、会跑、假仁假义笼络人心的人吗?
   我认为他是一名英雄,真正的英雄,被低估的英雄。
   他有英雄之志。
   这一点是易中天提出来的,我很赞同。易给的案例是“元龙高卧”——稼轩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就是来源于此典。一个没有志向的人,是不会有典故中的言论的。其实三国很多风云人物,并没有匡扶天下或者是争霸天下的志气,袁绍没有,因为儿子生病了就错失出兵良机,田丰都快急哭了;吕布也没有,他打东打西,不过是为了混块更大的地盘而已。
   刘备有。他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有待商榷,就算是,中山靖王的儿子好像有百把来个,经过那么多年繁衍,鬼知道有多少玄子玄孙。三国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曹操的爹好歹是九千岁的养子,孙权更是继承了父兄的江东六郡基业和一大批名臣良将,刘备有什么?没有身份,没有地位,靠着镇压黄巾的微小军功起家,前期他最大的依靠也就是关羽、张飞两个基友(不是兄弟……“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还有一些慧眼商人如糜竺等人的赞助。孔融被黄巾军围攻,派太史慈向他求援,刘备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孔北海竟然也知道有我这号人物!”可以看出他其实是自卑和不自信的。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陈寿的评价是:“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得徐州、失徐州,得汝南、失汝南,守新野、失新野,奔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年近半百,起兵二十多年一无建树,换做别人早就放弃了,刘备呢?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他想的依然是建功立业。
   出身卑微,心怀大志,百折不挠,你以为刘备的成长史是皇子皇孙拿回属于他的一切?他是名符其实的屌丝逆袭。
   他有英雄之能。
   英雄之能是什么?会冲锋陷阵?会出谋划策?会治国安民?其实,有时候人只要有一个突出的长处,就已经足够了。刘备最突出的不是他的下半身,而是他的识人用人。
   刘备曾经说,他的做法和曹操总是相反,所以最后成事了。事实上,在用人上,两人可以说如出一辙,并无二致,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前期的刘备除了关、张,留不住太多出色的人才,但他的识人之明已经开始体现了,田豫、陈群、袁涣都最终成长为曹魏的名臣;请到诸葛亮,奠定了他后半生成功的基础。随后,他的用人之能就展示得更明显了。重用法正,虽其人品不佳,却为刘备提供了他最需要的机谋;提拔魏延,一军皆惊,而魏延不负重任。临终前,他说虽失黄权,却得狐笃,马忠后来成为蜀汉南方的柱石;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堪大用,马谡失街亭,诸葛亮错失北伐的最好机会。
   当然,有人会提到关羽。既然刘备识人用人这么厉害,为什么还用关羽镇守荆州,难道他不知道关羽的缺点吗?我觉得不然,他能不用张飞镇守汉中,证明是知道张飞对比魏延在某些方面是有所不足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同样亲若兄弟的关羽的性格。但是其一,蜀汉无人可用,提拔一个魏延已经是一军皆惊了,如果再提拔个人把关羽换了,很难再找出合适的人选;其二,刘备本来在荆州是留下了充足的人力的,但入蜀、得汉中,形势发展太快,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次第引兵西进,荆州已无制约关羽之人。其三,关羽为人性格高傲,心胸不宽,本身威震华夏,这样的人莫名其妙不让他担此重任,怎么让他下台?而且汉中甫定,襄樊激战正酣,难不成要刘备临阵换帅?

共 67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有独特之处。民间有言:“少不看红楼,老不读三国。”这说明什么呢?少时读不懂《红楼梦》的精髓,特别是那些人物之间的关联,加上少时没有耐性,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而《三国演义》呢,看似在讲述一段历史,实则到处宣扬的是谋略,老人有一辈子的人生经验,自然为人处世精明得多,再读读《三国》那不就成精了!虽然是民间传述,却有着一定的道理。《三国演义》从开篇到结局,旨在说明社会应该建立在大一统的基础之上。随着历史进程,或者说是故事发展,各方人物一一登台,或表演,或模仿,或作秀,或真诚,或虚伪,或忠厚,或浅薄,或清高……不一而足的众生相。作者所罗列出来的关于重点人物的分析,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从其个人表现,可见作者对《三国演义》的熟稔程度。对于我们熟悉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的解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合史实,谈古论今,为我们塑造出了新的历史形象,以便我们在围观的同时增加了诸多的思考。“历史都是小人物创造的,而大人物则是历史的推动者。”这句话现在已经完全贴合了《三国演义》的整个故事脉络,每个人物的出场看似出彩之处甚为经典,但在历史上留下的不是璀璨,而是被后人一笔带过的追述而已。小人物,形象不全,语言不多,关键时刻,总是把历史颠覆,从一个时代向着另一个时代跨越,如贾诩,东汉的终结者。正是小人物偏居一方,苦读经书,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天下,能够看透时事,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惊人惊奇的战略思想。关于英雄,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勇猛者吕布、关羽、赵云、张飞等,或是奸雄曹操,乃至曹营中夏侯惇夏侯渊张郃等,出场情况不同人物命运不同,英雄自有落幕之时。我们要好好地识英雄,建议还是好好阅读《三国演义》。作者的这一乱读,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可供阅读者借鉴,亦可作为研究者思路拓展之意。 能够耐得住品读,值得钦佩,好文更应大力推广。问好。【编辑:李锦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2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锦恒        2019-08-22 10:39:21
  一篇文章读完,眼睛闪映着各个人物,仿佛活了一样,站在面前,一一对话。
   蓦然回首,那些人深藏书卷,只是我的梦醒了。
   好好研读,贴合着史实,或许更有一番别致味道。
   到那时,完全可以和作者探讨探讨了。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2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9-08-23 11:30:10
  语言诙谐。乱读中品味各种关于谋略,关于人品,关于古典作品所折射的情怀。这样的乱读是需要功底的,对作品不熟悉是无法这样紧凑地解读的。
   整篇文读下来轻松,没一点停滞,这也是作者写作技法高超的地方。
   问好小黑,欢迎你进驻剪烛西窗,社团有你的到来而亮丽。
   希望你和我们一样,闲适,没有功利心,安静读书写字聊天。
   欢迎你。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2 楼        文友:山姆怀斯        2019-08-23 16:17:37
  谢谢小娴的评论。写得很随意,读着舒服就好。开心
3 楼        文友:铁禾        2019-08-23 15:01:24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铁禾
回复3 楼        文友:山姆怀斯        2019-08-23 16:17:50
  不是我说的……
4 楼        文友:铁禾        2019-08-23 19:01:43
  “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是一句诗。读过三国看过三国,还有诸多研讨三国方面的书和文,三国的历史总是耐看耐读耐品。
铁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