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韵】桃花源行思(散文)

精品 【柳岸•韵】桃花源行思(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7发表时间:2019-08-25 10:04:20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读书人更是如此,不管以何种形象出现,在其内心世界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国,正是他们精神家园的起点。
   七月,正是江南的丰水季节。雾蒙蒙的小雨下起来了,站在桃源山高处被称为“潇湘一阁”的水府阁登高西望:沅江西来,烟雨洗翠,江天辽阔。黄浊的河水溢满宽阔的河道,被两岸苍翠的树木簇拥着汤汤东行,在水府阁前弧形转向北方,绕过桃源山,又不舍昼夜向东行去;沅江南岸,秦溪蜿蜒而来,平静汇入沅江,溪上桥梁起伏,桃源古镇高楼林立,一派现代景象;沅江北岸,被沙洲分割后分流的支河重新汇入主河道,河岸上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田边是白墙红瓦二层小楼围成的村庄。青绿色的稻田,苍翠的树木,黄白色的河水,红白一体的建筑,共同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沅江烟雨图。
  
   一
   桃源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树林茂密,古树参天;又有沅江西来,北折东行,绕山远去,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早于西晋末年,桃源山就被道教相中,在山的东侧建起了桃源观。桃源观后被毁于战火,重建后改名桃川宫,香火历来旺盛,被称为江南一宫。
   不止桃川宫,从西晋开始,一直到晚明,各种建筑多次遭遇战火又得以重建,桃源山的名山胜迹依存,名声越来越大。游山玩水,是文人墨客的所爱,陶渊明就成了桃源山的游客。流连于桃源山的山水风景,沉醉于桃花山桃花的落英缤纷,向往自由生活的陶渊明,终于留下了他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诗并序》。
   雨停了,太阳露出头来。从桃源山下来,穿过五柳湖中间的石桥,我们去往与桃源山隔湖相望的桃花山。
   五柳湖岸边路南,山脚下就是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真的很美。桃树上接满了桃子,无人看守,也无人采摘。可以吃的,随便摘,过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说,怡然自乐的表情,欣欣然有古风。
   没有去摘桃,我们沿树林向里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向上是方竹亭,亭子右侧有泉水流下,溪流淙淙,鞠之清凉,洗一把脸,满身暑气尽褪。我们沿溪流拾阶而上,山势陡峭,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光线,没有草木的石阶上尽是青苔,溪水的两边不时冒出几棵高大的芭蕉,房子高的枝干举着几个硕大青翠的叶子,让整个山谷一下清亮起来。
   离开溪水,沿西边的台阶攀登,山有小口,弯腰钻进洞中。主洞之外,有几个岔口,我走的是一个岔洞,洞内清爽但光线晦暗不明,几只蝙蝠在洞中擦身飞过,前后无声,不知洞有多深,心中有点忐忑,但知道不会有危险,赶紧勉力前行,终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出洞口,就是豁然台。山下的秦人村,“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祭祖的奉先祠、敬神的傩坛,隐蔽在高山深壑的绝境之中,与外世间隔,正是《桃花源诗并序》序里的情形。
   陶渊明的理想国还要美好得多,“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的东西,只能到诗中去追寻。
   郁郁不得志,陶渊明多次罢官归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只希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天气晴朗的傍晚,在桃源山水府阁看沅江上的夕阳西下,白鳞洲的洲尾把沅江江面自然分隔成了两个水道,江水的落差形成了两个折射点,水中同时出现两个太阳的倒影,“三日同辉”的美景,陶渊明应该是看过了,所以他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其实,对国家、对官场失望的陶渊明想过的就是一种隐士生活。
  
   二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不是在武陵的群山中,说法不一。但陶渊明来过武陵桃花山,把桃花山写进文章中,把自己的愿望揉进文章里,才有了《桃花源诗并序》吧。桃花源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却寄托了怀才不遇、归隐山林陶渊明们的理想。
   《桃花源诗并序》、《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成了隐逸文化的代表。
   五柳湖的湖水清深,把自己平静成一面幽邃的镜子。陶渊明也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是陶渊明,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古诗都出自各朝隐士笔下。远离官场,潜心学问,读书人更有做隐士的心态和本领。写诗作文,著书立说,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隐士多是通才,他们能更好地与下层群众打成一片,即安顿了自己,又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道教是主张出世的,隐士的思想也是如此。但古代中国的读书人,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少人天生愿意做隐士,只是在君昏臣乱、朝政黑暗,无自己立身之地时才不得已退身山林。陶渊明正是这样,祖父曾任太守,父辈小有遗产,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有为国效力干一番事业的猛志,却性情宁静,喜爱丘山,不入俗流,也有道教的影响在心中。就是这样矛盾的性格,导致其年轻入仕,辞官,再入仕,又辞官。晋朝是没落了,也不愿与刘宋的新朝为伍,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成为中国最早的田园派诗人,归隐派师宗。
   与世无争,隐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心中本有道教文化的影响,当陶渊明遇到桃源山的时候,终于用诗并序的形式给自己的理想世界找到了一个出口。
   五柳湖边的芒草长得旺盛,质地坚韧,用来编草鞋,织箔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道教的圣地,我却忽然想起戚继光来。明代的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被调去北方戍边后又让北方边境一时安宁下来。当时是严嵩把持朝政的年代,没有对这位以贪著称的奸臣的利益输送,很难当官做事。戚继光把在历次抗倭战斗取胜后的战利品送一部分给严嵩,其余都做了军饷,分给了手下将士,自己则分文不取。除满屋的藏书,戚继光去世时,别无遗物。买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还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
   如果陶渊明不满戚继光“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指责戚继光“摧眉折腰事权贵”,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戚继光毕竟凭着芒一样的韧性,以一种看似委曲求全的方式隐于朝堂之上,实现了自己报国为民的理想,这应是一种进取的隐逸吧,是一种更具智慧的大隐。洁身自好,保持节操的隐,是文人的隐。戚继光毕竟接近于通达者的不拘小节,哪能再吹毛求疵,求他做个道德完人呢?
  
   三
   陶渊明当然不会去指责戚继光,积极入世的儒家也有自己的退隐方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思想里,也留了归隐的退路,只是不如道教的归隐来的彻底罢了。
   有本事也得有缘份,还要会变通,才能“达”。生不逢时,陶渊明是做不到了,古今文人真能通达的,诸葛亮应是个代表,学而优,仕而能;能文能武,文治武功,近于帝王,还保留了自己清廉自守的好名声。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旧社稷心”,不像陶渊明的退隐,元好问的诗,更符合儒家思想的为官进取之道。“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体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刚强的一面。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隐逸避世,是知识分子心灵深处柔弱的另一面。这两面,都会在适合自己的机缘出现时而占上风。连诸葛亮都有隐居茅庐待时的时候,陶渊明们的心也一直在挣扎,只是一直没能等到合适的机会罢了。
   得时时积极进取,成就一生功业;势失时隐归林下,不毁一生英名,说的是范蠡和张良吧。范蠡辅佐勾践建立了强大的越国,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全身而退;张良帮刘邦平定了天下,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自请退归山林。进取之后的隐逸,成就了施展平生抱负后的安享晚年。正面是儒家的进取,反面是道家的隐逸,进取而不张扬,隐逸也不消沉,共同组成一枚完美的人生硬币,他们的一生放在千百年前的古代,已算是完美的了。只是可惜了陶渊明,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君王只以保命为目标,让一个个有志向的人终生抱负难伸,归隐田园,看似安逸,实则遗憾终生。
   五柳湖的一个角落里,荷花开得正盛,一个游客脱离了队伍,一个人背着手在湖边的小路上踱着。虽不是晚上,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一下冒出脑海,“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真是个高明人,既能适应现实污浊的世界,又能在现实的不堪里享受心灵的自由,在污浊中寻得一片净土,一时间就做到了进取和归隐的结合。
   带着对陶渊明生不逢时的感慨,我们要结束桃花源之行了。再留恋的回看一眼,到处皆是如画的美景,秦溪清澈,远山如黛;五柳湖北岸桃源山顶上的水府阁和南岸桃花山顶的高举阁遥相呼应,共同筑守着“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美景;村庄统一建成古色古香的青色楼房,和外边的世界一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麻之属”到处都是。陶渊明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桃花源沉浸在一派宁静祥和里。
   如果生活在现在的中国,陶渊明和朱自清先生一定会无比高兴:完全可以尽情施展所学,只怕你本事不够大,谁都不用去做隐士。国家富强安定,充分享受自由,人民生活富足,到处都是桃花源,完全可以用余生受用这无边的桃源美景了。
  
  

共 39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细腻的笔墨,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述了我对桃源山的情怀。《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给我们描述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让我们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桃花源一直是我们理想中的家园,渴望能在哪里远离喧嚣的尘世,让心灵得到安歇。在作者的文章中,正是给我们找到了现实版的一个桃花源,这就是桃源山。在作者的笔下,这里是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远眺雨中的桃源山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沅江烟雨图。雨停了,漫步在与桃源山隔湖相望的桃花山,桃树上硕果累累,景色很美,沿着树林前行,吟诵着陶渊明文中描述的佳境,观赏着眼前的景色,这里要比他文章中描述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泉水溪流,树木茂盛,山谷开朗,山下有人家,“祭祖的奉先祠、敬神的傩坛,隐蔽在高山深壑的绝境之中,与外世间隔”这里的场景要比陶渊明描述的美得多。陶渊明和古代的一些隐士,他们远离官场,以文言志,与世无争,隐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而明代的明代的抗倭名将,与陶渊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靠着给当时的奸臣的利益输送,赢得报效祖国的机会,用委曲求全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报国为民的理想;得时时积极进取,同样还有范蠡和张良,在他们在人生的顶峰时刻,隐退林下,进取之后的隐逸,成就了施展平生抱负后的安享晚年。而陶渊明,虽归隐田园,却难实抱负,遗憾终生。漫步在美丽的五柳湖荷塘边,看着美好的景色,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心中别有感悟,结束了桃花源之行,回首望着风景如画的美景,依依不舍,也祝愿我们的祖国到处是桃花源。散文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给我们展示出当代桃花源的盛景,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展示出桃源山的美丽景观,充满诗情画意,如人在画中,意在画外。从眼前的景物荡去,回忆中描述历史,荡漾着浓浓的历史纵深感,令人心有所悟,受益匪浅,也陶醉美丽的景色中,给人美的享受!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826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8-25 10:06:39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5 10:27:48
  感谢刘柳琴社长的精美编按。辛苦,敬茶!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8-25 10:07:43
  祝愿我们的祖国处处是桃花源,人人享受桃园美景!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8-25 10:08:1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19-08-25 10:35:51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回复4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5 10:38:53
  感谢柳岸编辑部。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8-26 07:11:28
  这篇散文的语言很优美,开头,一下子就摄住了眼球,将读者代入那锦绣之中,可这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他想说的是,面对一处景观或者一个地方,都会生出古今对接的意境,作者带领我们游历的是谨慎的世界。很多人去寻觅那些所谓的桃花源,实际上,我们的日子里不乏桃花源的美,只是我们少了感知的心。精美别致的散文,很喜欢。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6 09:48:29
  感谢怀总抓心的评论,桃花源只是个四a景区,自然的风光就是水府阁观沅江景物,其余都是造景,但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无可估量。我只是谈了自己浅薄的想法。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19-08-26 22:39:29
  拜读鸿鲲老师美文,桃花源的景致宛如仙境,穿插的名言名句点缀自然妥帖,流光溢彩,旁征博引的小故事令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饱满丰盛。所见、所闻、所思经纬编织,主题得以升华——国富民强的中华大地处处皆是桃花源!读后感佩老师文字功力深厚,祝秋褀!
回复6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7 07:07:12
  感谢老师观文留墨。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换作命题作文,都会写出自己的特点的。
7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08-27 13:03:32
  又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精美作品,这样的作品看多了会诱惑我无法安心上班,只想出去走走的冲动哦~~美文~问好了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7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7 17:26:19
  感谢雪凌老师的鼓励。
8 楼        文友:菁茵        2019-08-27 16:34:46
  将古诗词很好地融入文中,行云流水,典雅蕴藉,欣赏~~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回复8 楼        文友:鸿鲲        2019-08-27 17:28:50
  引用有点过多,没办法,并不是以写景为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类似观点的感想。感谢菁茵关注留墨。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