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向我看齐 (记叙文)
“向我看齐”,这句话是我在一本教育书上看到的。记得是成都武侯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镇西说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他当校长后,更是提出老师向他看齐,学生向老师看齐。这样做了以后,全校的校风、学风都“红红火火”,仿佛一夜之间,就“旧貌换新颜”了。
“向我看齐”,这仅仅四个字,说起来简单,细细想想,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要求别人严于律己容易,要求自己就往往会“严于律他”。李镇西校长上任第一天,全校举行升旗仪式,学生规规矩矩站在队列里,举起右手,抬头向国旗行注目礼,而教师们则稀稀拉拉,“各自为站”,有的甚至还看手机。李校长就暗中拍下视频,在校会上一放,老师们沉默了。从此,李校长就宣布:但凡在学生面前,你们向我看齐,学生向你们看齐!从此,“向我看齐”就成了武侯中学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慢慢地,就变成了武侯中学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看到这里,我在心里想:也许这才叫“为人师表”吧!
说到“向我看齐”,我就想起教我们语文亚夫老师。他可能就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事迹,然后在我们面前试行的吧。比如,他要我们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他就先做给我们看:每星期,他都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我们参观他的宿舍——“一闻、二看、三找”、四挑。一闻:进门闻一闻有没有异味;二看:看有没有用品摆放不整齐,不规范;三找:书籍、资料有不没有凌乱堆放的;四挑:帮他挑毛病,看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结果,他让我们学会了“挑别人毛病”,更让我们无形中检点了自己的行为,学会了“律己”。
再比如:他当我们的语文老师,他要我们背古诗,他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要求我们背的古诗,他不仅全都会背,而且都是要求自己“倒背”,要求我们“顺背”。如我们九年级背第一首古诗《行路难》,他先给我们介绍了诗人作诗的相关背景,环境,处境,心情,其中的典故,诗词的意思以及文学价值等。他把一首仅有82个字的唐诗讲得丰富多彩,让我们听得兴趣盎然。然后他就告诉我们背诵的科学方法,要求“目标10分钟82个字”。大家一看,每分钟仅仅8个字,一下子就将背诵的难度化整为零,减小了背诵这一问题的心理压力,大家顿时信心倍增,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见大家情绪被激发起来了,就不失时机地当面展示他的“绝活”——当众倒背:“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樽清酒斗十千”。他的话音刚落,全班51名同学不约而同地一致起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摆摆手,指指墙上的挂钟,意思是让大家计时、及时试背。结果,全班同学10分钟果然全部背出来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这样教我们,让我们从他那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了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还有,他针对我们“作文难”的问题,不仅告诉我们怎么读写结合,而且还自己动手“写作示范”。我们之中有好事者,就在“度娘”里找到他的链接,百度过他的“大作”。他知道后只是淡然一笑:“你们就是喜欢搞事……”大家听了,也跟着会心一笑,然后真的有好几位就学他样,在网上“搞事”。我就是他“东施效颦”的一个影子。
“向我看齐”,李镇西老师能,我们的亚夫老师能,其他人能否?我在心里想了很久,竟然生出了一个“妄想”——要是有一天,我们的同窗,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邻里,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官员乃至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都能“严于律己”,都能面对他人,底气满满地大声疾呼——“向我看齐”,何如?
我想——一定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