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采】耐庵茶社话童年(散文)

编辑推荐 【文采】耐庵茶社话童年(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8发表时间:2019-08-29 21:02:13
摘要:我有幸出生在六十年代,能亲眼目睹这样一个大国从近乎原始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化的社会,简直有从地狱过渡到天堂般的感觉,难怪那时父母们总是说:将来的日子好呢,不愁吃不愁穿的。其实现在的日子远比他们想像的还要好。

6月1日晚,应耐庵茶社老板陈先生之邀去参加一个活动,应邀参加活动的有8人,围着一张长条桌就坐,坐定后大家开始相互介绍自己,桌上早已准备好了各式点心和泡好的红茶、绿茶,根据各人的喜好加上茶水,七点半时东道主为来客们每人发了一条红领巾,宣布晚上的活动开始。
   “感谢各位的光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尽管今晚我邀请的客人有九0后、八0后、七0后和六0后4个年龄层次,但我们都有各自的童年生活,而且各个时代的童年生活都有他独特的一面,让我们来忆童乐、话童趣、聊童事、唱童歌,从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各方面来说说你童年生活中记忆最深的那部分往事,将我们的童心再次真情的流露,戴上这久违的红领巾,体会一下曾经的童趣。”根据东道主的提议大家开始讲起了自己童年的一些旧事,八0后王先生率先说起了他的过去:
   记得我们家正常要放一袋藕粉圆,那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家里人从来舍不得拿出来吃,在农村那可算得上是个奢侈品了,我和弟弟天天把这一包藕粉圆拿出来看,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吃,时间一长经不住我们兄弟俩的哀求,妈妈估摸着再不吃也就过期了,便把它打开准备泡给我们吃。刚一打开我们便看到里面已经发黑并且上霉了,这让我们好失望。那时候好多家庭都是这样,省来省去把好东西省到最后变了质,这也是那时候的经济条件太差所造成的。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母把鸡窝里的鸡杀了一只,在招待完客人之后,我们弟兄俩把剩下的鸡美滋滋地都吃了,在那个油水少的年月这鸡肉真是最好的美味了。过了很长时间我们又想吃鸡了,但左等右等也等不到家里来客人,平时家里是绝不可能杀鸡吃的,怎么办呢?弟兄俩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鸡弄死不就能让妈妈做了吃了吗?于是我让弟弟把鸡抱出来用力往地上摔,他使劲地往地上摔了几次终于把鸡摔得半死,然后我们跑了去告诉妈妈,说鸡死了。妈妈跑来一看好像便明白了什么,但她却没有点破,只是让我们赶紧吃饭睡觉。晚上我们在观察着,妈妈开始烧水了,又到田里去拔了葱,估计应该把鸡烧好了要喊我们起来吃鸡了,但整个晚上都没一点动静,直到第二天的中午我们终于看到妈妈端上来一大碗香喷喷的鸡肉,我和弟弟都在偷偷地笑,心满意足地吃着,恨不能把鸡骨头都给吃下去。妈妈则说了这么一句:“下次如果再有鸡子死了,我就把你们的手剁下来跟鸡子一块烧了吃。”经她这么一说我们再也不会去摔鸡了。
   大家又说起小时候用破烂换糖球的趣事,大丰与兴化毗邻,作为水乡的兴化那些年遭受水灾,很多人都在外讨生活,其中就有不少人挑着担子来到大丰,挑子两头各挑一个箩筐,前面放的是棉花糖,后面是用来盛放收来的酒瓶、破鞋子、破布、破铜烂铁。小孩子们最喜爱把家里的破烂拿来换糖吃,时人称棉花糖为“作糖”,挑担子的人在前面的箩筐上放一直径40公分左右的圆糖饼,根据收来的废品来衡量换作糖的数量,通常是准备两块铁片,一手一块,一块垂直向下当刀去切,一块用来将切下来的糖块敲开,因而就叫“敲作糖”,小孩子们正常要说上一句:“再饶一点”,敲作糖的人也就象征性地再敲上一小块,孩子们这才满意地离去,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有过无数次用破烂换作糖的经历。后来这些敲糖的人在改革开放时放下了糖担摆起了地摊,再后来他们进了大丰的康民小商品市场和服装市场,有的则进入了盐城招商场,大多数如今都成了百万、千万身家的富翁,那个时代把人人羡慕的工厂工人变成了今天的穷人,而把当年那些以敲作糖为生的穷人变成了今天的富人。
   说到这事大家都很感慨:如果我们当初也早点做点小生意,说不定现在也会跟那些敲作糖的人一样过上富足的生活了。
   说古忆今真是感慨万千。
   教师出生的单女士提到了当时的棒冰,六0后、七0后、八0后的人都来了精神,学起了当年那些走街串巷用一块长方形的小木板在棒冰箱上敲着喊着“棒冰棒冰,4分一支”,棒冰的品种只有几种,糖水棒冰、赤豆棒冰、雪糕棒冰。做保险的陈女士骄傲地说:你们买的是4分一支的棒冰,我都是买的二三分钱的棒冰。我说:“我知道,你每次都是等人家棒冰要化的时候买,这时候人家不把棒冰卖掉就不值钱了,不过大多数人等不及,看到人家在吃,自己也会忍不住去买上一根。”
   说到了吃的,还不是因为那时经济条件都很差的缘故,尤其是在计划经济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很多吃的都难买,即使有钱也难得买到。
   茶社老板陈先生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两种罐头,一种桔子罐头,一种枇杷罐头,生在六0后的我看到罐头更是感慨道:“小时候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吃得到呢。”其他人也深有体会地说:“有时候真希望自己能有病,那样的话就有罐头吃了。”
   陈女士出生在七十年代,她说道:“小时候家住农村,生下来时父母说把我放在鞋子里都放不满,可见生下来是多么瘦小,后来在外婆家一段时间,外婆天天煮粥给我吃,渐渐地身体长得有点肉了,直到后来身体都赶得上其他孩子了,外婆说喝粥最养人。外公有条小船,经常会去河里清淤泥,清上来的淤泥中少不了有鱼有虾的,甚至还有其他水产品,因而外婆家从来也不会缺鱼,外婆吃鱼的功夫也很好,能把一条长长的鱼从头吃到尾,吃得只剩下一副鱼的骨架,我在外婆家也学了一招,就是学会了削梨,能把一只梨的皮圈成一圈不会断,乡下人招待客人的食品就是树上长的果实,不需要花钱去买,年年都会长很多果实。”
   记得我的父母有空时就去买一只羊回来杀了吃,据他们说吃完一只羊再把皮卖掉不仅不要花钱,还能赚5毛钱呢。
   小时候的营养除来自正常的饮食外,最奢侈的就是买一挂肚肺回来灌,然后烧成白白的汤,再去买上十几只烧饼泡了吃,这时候算得上是吃得最好的了,谁家门口挂上一付肚肺在灌的话,这家的孩子就有口福了。
   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这几十年间的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我有幸出生在六十年代,能亲眼目睹这样一个大国从近乎原始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化的社会,简直有从地狱过渡到天堂般的感觉,难怪那时父母们总是说:“将来的日子好呢,不愁吃不愁穿的。”其实现在的日子远比他们想像的还要好。
   说了吃的,接着就是说玩的了,这其中年龄最小的吴先生说了很多玩的趣事,七0后的代表们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小时候尽管玩的东西不多,却是印象特别地深,诸如在学校里掷母子、跳长绳、打工程、玩自制的车链子枪、做弹弓打鸟、跳白果、推铁环,还有各人提到了学骑自行车的经历,个头刚够到自行车那么高就学会掏大杠,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
   单老师则说起小时候放学挑猪草的趣事:有一次放学玩疯了,没来得及完成家人交代好的要挑满一大篮子猪草的任务,一起玩的小朋友出了个主意,说是折几根柳条撑在篮子中间,只要把上面放满就能过关了,我照着这么做了,到了家门口特地装出很重的样子,弯着一边的腰,把篮子交给妈妈,她当着我的面接过篮子,把猪草往地上一倒,顿时现出了原形,把我打得不轻,有了这样的经历过后从此再也不敢跟家人弄虚作假了。
   我问他们:“你们还记得那时最常吃的荤油拌菜饭了吗?”包括八0后的人都有这个印象,就是做饭时加点菜里面,吃的时候挑上一筷子荤油往饭里一拌,那个香味太好吃了,又经济实惠又有滋有味。
   聊着聊着又聊到了小时候捞鱼摸虾的经历,还记得那时几个小伙伴一起进行团队作业去乡间小沟里捕鱼,用两根绳子将一只小水桶扣起来来回拉,把小沟两头打起坝子,然后一边站一个人拉着水桶往外倒水,等小沟里的水不足一尺深时几个小伙伴排成一排去抓鱼,每次都能捞个十斤八斤鱼,然后回家美美地吃上一餐。更让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是有的家长不许孩子去捞鱼,理由是:烧鱼耗油。在那个年代很多菜几乎只能看到一点点的油花漂在上面,因为油贵,经济条件差得连吃油都舍不得。
   王先生说起小时候睡防震棚的事,在我印象中应该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全国都在防震,各地纷纷搭起了户外简易防震棚,农村里就在自家门前屋后的空地上用几根木棍支成一个人字形的架子,蒙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在里面放些稻草就能睡人了,小朋友们特别喜爱这种野外的生存方式,到防震警报结束时还不愿意睡回家,直到秋凉才被家人强行拆除。
   哈尔滨出生的、说话不多的许女士也有了感慨:小时候的田野是绿的,稻米是香的,小时候随意能吃到的东西如今都已成了现在的奢侈品了,小时候我们玩过的那些道具今天的孩子们再也无法去体会了。
   庆幸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赶上了这么个好时代,不做对比不知道今天的人们真的是生活在福中。
   按东道主的安排还有一个节目就唱童歌,但我和单女士这两个六0后出生的人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即使有,也都是带着政治色彩的歌曲,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唱这些歌,几乎就没有专门的游戏型的儿歌了,倒是比我们小的那些人他们各有各个年代的儿歌。
   幸福的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转眼已近十点,大家余兴未了,都非常感谢茶社老板的精巧安排,这么多年第一次又能在集体生活中把自己带回了童年。多希望自己能再一次回到童年,哪怕生活还是那么的艰辛也再所不惜,只是岁月催人老,转眼间岁月的痕迹都刻上了每个人的额头,时光匆匆,岁月如斯,珍爱今天活在当下才是我们要做的。
   别了,耐庵茶社,我们还会再来!
  
  
  

共 37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它就像一坛陈年美酒,历久弥香,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讲述了90后、80后、70后、60后几个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在六一儿童节聚在耐庵茶社举行忆童乐、话童趣、聊童事、唱童歌的活动,让人感动于茶社老板独具匠心的安排,更感动于每一位讲述的童年的经历。那个物质条件缺乏的年代,给每一个人的童年都烙上了一个难以磨灭的烙印,尽管缺衣少食,但每个孩子都是幸福快乐的。在贫穷中磨练,在艰辛中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而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贫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更应该“珍爱今天,活在当下”。文章文笔流畅,勾起读者无限的回忆与遐想!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姚文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