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风】搅团(散文)

精品 【清风】搅团(散文)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11发表时间:2019-09-15 09:46:08

【清风】搅团(散文) 近一个月来单位不是很忙,我们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赌,不管谁输谁嬴,其结果却总是一成不变的: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有晚饭吃。久而久之,虽然大家打赌的时候还是那么兴奋,出了结果选吃什么的时候却突然蔫了。
   “要不我们今天吃搅团吧,前几天我看到公司不远处有个新开的餐厅,招牌上写的是‘农业社搅团宴’,要不我们今天尝尝去?”今天有个小女孩突然提出这个很奇怪的餐厅名字。“什么搅团?”大伙一下来了兴趣,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哈哈,你们看你们看,我找到汉语词典对搅团的解释了!”在这个度娘无处不在的时代,立刻就有人得到了度娘的回答并大声为大家念诵着:“搅团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汉族特色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陕,甘,宁几省的人尤好吃。”
   看着兴高采烈的大家,我知道他们都是幸福的,也深信搅团这两个字此时带给他们的新奇,兴奋。或者还有他们长期处于幸福环境中而感受不到的幸福。而这两个我很多年都没听说过了的字,带给我的却是五味杂陈的心情和诸多的回忆。
   在农村长大的我对于搅团自是不陌生,而且对于很多曾经是人们裹腹的杂粮食物走上大餐厅也不感觉意外。如今比如“杂粮食府”,比如“农家饭”在大城市里多了去了。但是搅团这种食物虽然材料廉价,但是制作起来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他们怎么能做到把这个我认为不适合做餐厅给很多人吃的食物搬进了大餐厅还变成了“宴”,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脑海里不禁泛起许多关于搅团的记忆来。
   做搅团,首先需要前几天就制作浆水作为搅团的浇汁,浆水。类似于现在超市里卖的酸菜,但是远远没有超市里的酸菜精致。也就是把野菜或者萝卜的叶子发酵变酸而而。当时也没有什么调料腌制,就在煮好的菜叶里倒几碗面汤加浓汤汁。用的时候把汤汁和菜叶取出,放点大青盐,就是搅团最好的浇头了。关于搅团的制作过程,记得当时一个五口之家,就需要一个直径一米的大锅。先烧半锅开水,接着锅底施以小火,然后一边往锅里撒玉米面,一边用一个小孩头差不多大小的粗笨木头勺子搅拌。随着玉米面越加越多,锅里的搅团渐渐变成了粘稠的浆糊状,锅底“扑哧,扑哧”地冒着气泡,锅里水蒸气弥漫,眼神不好的此时已经看不见锅里的搅团了。大木头勺子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制作搅团的妇女们一只手已经搅拌不动了。关于制作搅团,家乡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颇带一些调侃意味的口诀歌:“火要小,勺要搅,牙咬住,嘴抿紧,搅团要得好,七百二十搅”,制作搅团的辛苦可见一斑。想象一下:一个妇女弯着腰,抱着两尺长的大木头勺子,勺子头足有小孩头那么大,里里外外还沾满了粘稠的搅团,在一个直径三尺的大锅里搅拌着搅团,是怎样地辛苦。家乡制作搅团的口诀歌里这样描述“搅团要得粘,屁股要扭圆”,随着搅团加热越来越粘稠,大木勺和搅团碰撞不断地发出“噗通,噗通”的声音。因此村里人很形象地把做搅团也叫打搅团。此时制作搅团的妇女顾不上这些尴尬的动作,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制作搅团关键时期,也是技术性最强的时候:要看着锅里,由于搅团流动性很差,必须搅拌均匀,否则会夹生。还需要根据锅里搅团冒出的气泡判断锅底下火力的大小。既要做熟,又不能把很容易烧糊的浆糊样食物最底部烧焦,还得根据情况加入水或者玉米粉,用以调整搅团的软硬程度。这个带有技术性的过程都是根据搅团在锅里冒出的气泡决定的,所以很多新媳妇做搅团的时候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我的记忆里,村东头的二婶一直被村里人叫“满了”。我叫她满二婶,以至于现在都不知道她姓什么。据说那一年她过门不久,她的婆婆叫她一个人打搅团。正是到了这个技术性比较强的时候她掌握不住火候,一会觉得锅里的搅团太硬就喊她婆婆:“妈,你来看,搅团是不是太硬了?”她的婆婆放不下手里的活,就对她喊:“那就加点水。”满二婶加了水又觉得锅里的搅团太软了,又冲着院子里喊:“妈。你来看,是不是搅团又软了?”她婆婆不耐烦地冲厨房喊道:“那就再加点面,这还要问!”如此三番,满二婶终于把锅给弄满了。怕她的婆婆骂她,锅满了反而不喊婆婆了,打算就这样不管软硬,做熟了让大家就这样吃。哪知道浆糊一样的搅团加了热就膨胀,一会就从锅里溢了出来,这才无可奈何地喊她婆婆:“妈——哎,满了满了……”从此满二婶就因为搅团戴了一顶“满了”的帽子,一辈子再没摘掉过。
   提起吃搅团,能很快地让我把这个名词和我们村西头的一个老头联系起来,因为这个老头在村子里的绰号就叫搅团。记得很多个墨色苍茫的黄昏,村子里弥漫着浓郁的草木灰味道,屋顶的炊烟和房子周围火炕烟洞冒出来的烟交相辉映着,在冷空气里迅速凝结而形成一缕缕的,仿佛是凝固了的云雾一般。“搅团”老头端着一个小盆一样的,被当地人称为“大布老碗”的碗,里面满满盛着一碗浆糊一样的搅团。他一边往自己家的柴门口走,一边用筷子把碗里的搅团横夹一道,竖夹一道。于是一老碗搅团被他分成了四份,只说其中的一份吧,体积也比现在的人吃的满满一碗米饭还要多出很多来。只见他把嘴放在碗边吸着,一边用筷子把碗里四分之一的搅团块往自己的嘴里推着,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呼——噜”声,偌大的一块搅团不见了,碗四周的浆水迅速填补了碗里缺失了的空白。“搅团”老汉便高昂起头,深深吸一口气喊:“占娃——,吃饭哦!”他喊一声就再次把嘴放到大老碗边重复刚才的动作,又是一声“呼——噜”,碗里一半搅团又被他吸了进去。于是一般舒气,再喊一声“占娃——吃饭哦。”碗里做好的搅团,按重量少说也有二斤。“搅团”老汉就这样喊了三声儿子回家吃饭,一大布老碗搅团就这样被他连吃带喝给吃完了。此时,他那贪玩的儿子还没听到他的呼唤呢。“搅团”老汉也不管,拿着只剩下一些浆水的碗往回走再去盛,气得他老伴一阵大骂:“跟你爹一样样的都是饿死鬼投胎,儿子还没喊回来就把一大碗搅团吃完了,也不想想你爹怎么死的。”老伴的一阵臭骂并不影响“搅团老汉”的食欲,就在老伴一阵唠唠叨叨的骂声中,他已经自顾自地又盛一碗搅团向自家柴门口走去,继续他的吃搅团喊儿子。搅团老汉的老伴不仅仅在家里骂,在外面提起有关吃的话题也这样骂搅团老汉。然而,爱开玩笑的村里人却从不接她的话而去开搅团老汉的玩笑。那时候我还小,总是很好奇这件事,问了几次大人。都总是被呵斥了一顿,后来也不敢再问了,许多年以后从爷爷的嘴里我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酸楚的故事呀!
   其实,从汉语词典里对搅团的解释就能看出来,搅团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流行的,“定义为浆糊”,这样的食物一定水含量很高,可以最大限度把固体的食物尽可能膨胀到介于固体和流体之间的食物,其特点必是能用最少的固体食物撑大人的胃。搅团根据主要用料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陕北用荞面做搅团。说明这种食物是粗粮制作,其来源必廉价,总之,这是一种苦难时期人们的裹腹食物。在那个全民大饥馑的年代,即使这种可以以最少的粮食使人的胃获得满足感的搅团,其最廉价的原料如玉米粉,杂粮粉再加上野菜也不能获得。
   我这些守着黄土地,山林,以种粮为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活下去开始找粮食和野菜之外的食物吃。我们如今无法想象当时人们为了基本的存活对一切可吃食物的渴求。大家把玉米棒子外壳子皮洗了又洗,然后把洗了玉米棒子外壳皮的水放在瓦罐里沉淀。谁也不知道这些沉淀出来的是尘土,还是是由于太用力洗碎了的玉米棒外柔软的包壳皮的碎末,只知道把这些掺在在玉米粉里可以节约一些粮食。再后来玉米棒壳子都没有了,人们就找一些食土小动物分解后不含沙子的泥土称之为观音土,夹在玉米粉里打搅团。或者由于杂质太多,这些混合食物打出来的搅团却是糊糊状的,不但苦涩,喝下去撒泡尿就饿了,就连拉下来的屎也是糊糊状的。而且颜色也和吃下去的观音土加各种杂物和掺有一点点粮食的搅团颜色一模一样。搅团老汉的娘身体弱,大饥馑开始没多久就饿得全身浮肿去世了。本来就饭量大的搅团老汉他爹也饿得站都站不直,有一天靠着土墙看到生产队饥饿的耕牛啃榆树皮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榆树外面的粗皮剥掉,取榆树的内皮晒干用碾盘碾成粉,让搅团老汉的婆娘掺进玉米粉和杂粮粉里打搅团。这些混合物做出来的搅团看起来非常成功,当儿媳妇把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搅团端到已经饿得半死不活的搅团老汉爹的面前时,他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多久没吃到带点固体形状的食物了,顿时两眼放光来了精神,甚至都来不及像搅团老汉那样在搅团上夹一个十字把搅团分成四分,就急急地把嘴放在碗边,一边使劲吸着,一边用筷子往嘴里推搅团,刚转身准备给自己盛搅团的搅团婶只听到“呼噜噜——“一声吸搅团,紧接着就听到一声含糊却凄惨无比的尖叫“啊——!”同时伴随着粗瓦大布老碗地“啪啦”的破碎声。当她本能地转身急看时,搅团老汉的爹已经搂着肚子在满地打滚了。正当她吓得全身颤抖着不知所措的时候,搅团老汉吐出了第一口鲜血,蜷缩着像个大虾一样,微弱地抽搐,扭动着肢体开始挣扎。搅团老汉的爹就这样死了,村里人都说他是饿死鬼投胎,死于一碗饭烫了心,没和他老婆一样饿死却撑死了。死去的人无法诉说,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当人们饿得实在没办法也学着搅团老汉的爹往搅团里掺榆树皮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榆树皮的纤维过高,虽然有利于搅团成型而且吃下去耐得饥饿,却由于太过粘,不好分开吃。搅团老汉的爹由于饥饿,一口吃了足有二斤重的一大布老碗滚烫的搅团,被烫破了胃活活疼死的。
   大饥馑年代终于过去了,此后的好几年村里都保持着由于被剥皮而死的榆树枯干的肢体。不知道人们是为了感谢搅团老汉的爹发现了让很多人活下来的食物,还是想纪念那些在大饥馑年代死去的人们,搅团老汉被叫了一辈子搅团直到前几年去世。我想,他们或者是为了纪念那些苦难的日子吧。在于我,想起搅团老汉,就想起我苦难的父老乡亲们,我的黄土地和他们的搅团。
   “任工,在想什么呢?一路上就你一个人无精打采的,不喜欢吃搅团么?”一个同事拍着我的肩膀说。我这才发现这半天我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是下意识被大家裹挟着上了车又下车来到了“农业社搅团宴”门前。
   这的确是一家很大的餐厅,一块黑底大招牌,上面是和玉米粉一样颜色的大字写着“农业社搅团宴”。餐厅明亮宽敞,最有特色的是这个餐厅的大厨房就是用玻璃隔起来的透明厨房,用餐者可以清楚看到里面的制作过程,我想他们这可能是为了满足像我这样的农村来的人的思乡之情吧。
   我看到十几个很大的机器在一体化的锅里搅拌着搅团,这样的机器别说“搅团七百二十搅”了,九百搅也是一会儿的事,旁边操作的人也不用“屁股拧圆”了,看着火候让搅团出锅就行。做搅团的机器旁放着控制用的微电脑,用来控制水和玉米粉的定量和比例,怎么都不会“满了”玉米搅团端上来了,餐厅想尽了办法把搅团做的多种多样,就只说浇头,不仅仅有浆水的,还有纯酸菜的,香醋的,甚至还有肉汤的,同事们谈笑风生,吃得热火朝天,我却怎么也吃不出我记忆里的味道。
   社会在不停地进步,国家在飞速发展,当初为了裹腹的食物如今走进大城市成为人们大鱼大肉吃腻了的时候的美食。除却那些酸涩的回忆,一种温暖又贴心的情感就会从心底流淌而出!祝愿我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我的父老乡亲幸福安康。

共 44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种乡间的小吃进展为城市的美食,过中有什么故事呢?文章从搅团的手工制作贯穿到现代的机械制作。巧妙地加插上搅团有关的往事,满二婶做搅团的幽默,“搅团”老汉吃搅团的趣事。还有搅团在不同时间用不同的材料,不同情度地反映着以前农村艰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作品结构采用平行并行式,看似平铺直叙,但每个部分安排严密,大有关联。写法跳跃灵动,语言平实自然,很有特色的一篇散文。欣赏,推荐共阅。【编辑:维纳斯脚下的小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91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维纳斯脚下的小丑        2019-09-15 09:50:26
  谢谢赐稿清风,期待精彩继续。
只要最努力,结果随它去
回复1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6 09:29:32
  感谢总编辛苦编辑,遥握。
2 楼        文友:小鲤鱼的传说        2019-09-15 10:13:37
  水围城也是搅团的一种,我吃过,只是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故事在里面,喜欢这样的文章,带着回忆,深情,也带着美好的祝愿。
小鲤鱼的传说
回复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6 09:30:06
  感谢社长鼓励,非常感谢
3 楼        文友:中百淡然        2019-09-15 12:22:38
  地域特色融入地方风土人情,情节感人,制作风趣,很有温暖的一篇文章,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6 09:30:49
  谢谢淡然关注鼓励,携手前行
4 楼        文友:小鲤鱼的传说        2019-09-15 23:17:01
  感谢支持社团,问候秋安。祝节日快乐。
小鲤鱼的传说
回复4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6 09:31:47
  小鲤鱼辛苦了,一起前进
5 楼        文友:卡米        2019-09-16 17:42:36
  好的作品在于耐人寻味,内容丰满,了解了那份带着乡土特色的食物,有机会我也要尝尝。祝贺精品。
卡米
回复5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7 10:35:58
  谢谢卡米关注鼓励,有机会带你去吃。
6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19-09-16 21:19:01
  文字带着回忆,带着情感,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生活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今天。
   你的文字是我最喜欢的风景,一如你一样有个性。
   恭喜再得红豆。
彩云伴海鸥
回复6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7 10:36:51
  感谢社长鼓励,被你夸不好意思了。
7 楼        文友:平顶山空谷幽兰        2019-09-16 22:02:29
  首先祝贺飞瀑流云老师佳作得精!这是一篇倒叙性的散文。搅团,这种带着历史沧桑感的食物,从过去老百姓充饥保命、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摇身一变为城市里的一种增加快感和新鲜感的美食小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回忆中有心酸,又不乏趣味。大道至简。文章写得大气,不事雕琢,平实中见深情。起承转合巧妙自然。又见佳作,遥遥祝贺!秋安!
回复7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19-09-17 10:38:12
  感谢幽兰老师鼓励,许多年文学路上相伴,感动!
8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9-09-19 21:46:34
  搅团,一种果腹的食物,进入了城市的美食行列。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9 楼        文友:淯水情深        2019-10-23 21:12:48
  文中的搅团,真心没吃过。看样子好像小时候母亲做的水煮丸子,红薯面和了青菜,做成大枣似的圆球,放进锅里煮,很好吃的!
悠悠万事,克己复礼!
10 楼        文友:鸿宇        2020-04-27 18:08:51
  一篇回忆文章,勾起以前的记忆。儿时故乡,也有类似吃食,我们这里安徽乡下,不称搅团,曰“炒面”,是将干面粉在锅里炒熟,吃时兑上开水,加盐或糖为佐料,用筷子搅拌成糊状,记忆中无比美味。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