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接兵的军列(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接兵的军列(散文) ————从戎记之二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1发表时间:2019-09-16 21:32:47


   向西第一站,是石家庄。石家庄作为世界第一庄,那时肯定不会被世界关注。虽然是省会城市,但土里土气的外表,加上土气的名字,早就让人看不起。改革开放后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石家庄的城中村还有一四七、三六九的大集,熙熙攘攘的大集,让车辆无法通行。后来到过石家庄几次,每次都会转向。列车从东而来,到达石家庄转了个漫弯,不曾注意就成为南北走向。凡是下车还以为东西走向。于是晕头转向了好多年。
   当然,这次还没有这个概念。因为列车没有停在火车站,是停在兵站。方向是向北。我们坐的这列火车,不是按点运行,而是按着计划行进。大概是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时间之外,插空行进。所以,列车运行时间,要避让正常的列车运行。也就显得好像行走没有规律。在石家庄停靠的时间不短,也不让下车。但在这里编组,好像其他地方的新兵车厢也挂在我们的列车上。
   虽是路过,也是长到18岁第一次到石家庄,通过窗户看到的石家庄,没有高楼,没有大厦,也看不到宽广的马路。真的看不到,因为这里是兵站。只有一条条铁轨,和停着的货车。列车开动之后,发了面包。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食物,也是第一次让我对于这种食物有了厌恶和逆反心理。在观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就提到咱们做的面包,口味一般还掉渣渣儿。估计全国的面包都是如此。开始还觉得新鲜,吃得津津有味。可再吃第二个第三个的时候,酸水来了,胃酸止不住往上反。从此开始就对面包有了逆反心理。当兵后一次出差在内蒙集宁,满大街没有早餐。都是国营饭店,按时按点,就是没有早餐,街上更没有私人小吃摊啥的。无奈之下,只好买面包。下午三点多去排队到国营的面包店买面包,两个人买了一面袋。第二天早晨,吃了一个,就吐了。剩下的怎么办?就商量去退掉。到了做面包的地方,还是排着一长溜队。就在队尾悄悄问,昨天买的面包,吃不了,谁要?还真的有人买了。那会儿的人对军人信任让我感动。
   列车停在保定兵站。晚饭在这里吃。胡杨二人带着我们去打饭,有的端菜盆、有的端饭盆,有的提汤桶。到了食堂才发现,这里人满为患,哪里还有秩序?胡杨带着我们抢。抢馒头、大米、菜和汤,不抢就吃不到嘴里。由此开启了一个不好的开头,凡是在兵站,都有几个力气大的机灵的打饭。北方人喜欢馒头,吃了,还“吃不了兜着——打包”,晚上饿了吃不下面包,馒头也可以充饥。我也悄悄“打包”了几个——塞进挎包带回车厢。
   谁知道,打包的并非我一个或者我们几个,而是一大批。大概开车不久,就有带兵干部还有列车员挨个车厢喊:“谁拿馒头了,都放到筐里来。都自觉点,咱们都当兵了,要讲纪律。”新兵们胆小,凡是拿了馒头的,都乖乖把馒头放到列车员手里的筐内。这一个风波过去,车里就热闹起来,列车员是个老同志,调动大家的热情,带领大家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的金山上》,还有一首首语录歌,一路上歌声不断,有人起头,就有人跟唱。看着列车员掂着水壶给人们送水,就有新兵接过来,为大家倒开水。我在学校也算是先进人物,还是学毛著积极分子,这会儿也闲不住,也参加劳动,擦地,倒水。车厢里涌动着正能量的潮流。
   忽然,广播里响起熟悉的声音:就是那首“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的旋律,原来,此时已经快到北京了。我们扒着窗户使劲往外瞅,黑乎乎的,偶尔有一片灯光,但过一会儿就陷入了黑暗,什么也看不到。车在北京不停,也不减速,咣当咣当就过去了,甚至我怀疑根本就绕过北京走的,应该看到的灯火辉煌根本没有出现。人们认为当兵是在北京的美梦破灭了。别说在北京当兵,车连停都不停,北京就在夜间与我们再见了。
   列车喀嚓嚓嚓有节奏地行进,疲乏的我们趴在小桌上入睡。说是入睡,又怎么能睡踏实?从来就没有这样睡过觉。在家里都是裸身裹在被窝里睡,这样坐着睡,除了在学校上课打盹,还真没有体验过。就想起牛棚里的骡马,不是站着迷楞睡么?人家干一天活,就那样委屈着,我们好赖还有个座,还有什么可说的?知足吧。所以,没有人能深度睡眠,迷迷瞪瞪地天就亮了。列车在夜间一直都在行驶,距离北京越来越远,这也不用报站,中午时分糊里糊涂地就到了山西大同,列车停在兵站,才喘着粗气停下来。
   下车,活动,集合,排队吃饭。还是在胡、杨带领下,抢。于是吃饱喝足。活动了多长时间,一点也没有印象了。估计在这儿又进行了编组挂车。我们操不着哪个心,一个个乖乖像一只只小绵羊,有人领着走,就会乖乖跟着。上车大概是半下午的样子,列车在集宁站停下到了吃晚饭时间。吃过饭,停车时间很短,上车继续前进。迷迷糊糊中,大概是凌晨到了土牧尔台镇。列车散出的热气像浓雾,车厢结着冰。车下传来阵阵哨子声音还有点名的声音。我们脚下咯吱咯吱响,觉得耳朵有点反应,后来才知道,这是内蒙高原,有点反应也是正常的。
   听着招呼,背起背包,排队,出站。车站前亮着电灯,好几个,把站前广场照得雪亮,对,就是雪亮。因为下车往外走的时候,脚下咔喳咔喳地,是踩到冰雪的声音。冰雪反射了灯光,广场也增加了亮度。站前的人黑压压的一片,新兵们像羊群一样挤靠在一起,听得有人讲话,然后让新兵排队点名。我们公社的15人,在点名的时候,分作三拨,跟在不认识的老兵后面。接我们来的胡、杨二人不知去向。疑惑间队伍移动,排队去领皮大衣。穿上大衣,又排队去军人招待所,用我们发的搪瓷刷牙缸子,每人一缸子大米稀粥。没有勺子,没有筷子,仰脖子喝。也可能是饿了,还可能在北方极少吃大米,只觉得这个晚上的大米粥太好吃了。还想再要的时候,没了。于是,在当兵的记忆中,这缸子大米粥成为永恒,一回忆起来,就忍不住巴咂一下嘴唇。
   招待所外面,停着多少辆解放牌汽车,不知道。那是拉我们的汽车。从招待所出来,就听点名的声音,喊到谁,要应声答“到”,然后上车。到上车的时候,才发现,聚到车站的不是一个省的人,天南地北,谁知道是哪儿的?就答到的声音中就知道,有正规答“到”的,有答“有”的,还有答“在”的,更有的答“来了”。
   一车装多少人,不清楚。我踩着车蹬爬的时候,上面有人拉了我一把,车厢里有草垫子,前面坐满了人,但看不清,我想向前挪动一下,就绊了一下,就听:“哎呀,你的jue[脚]踩我haizi[孩子]了。”没听明白,哪来的孩子?胡说八道。后来才知道,孩子,南方话是鞋子的意思,同车的是四川的新兵。于是就地坐了。车篷放下,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人说话,车打火发动,然后晃了一下,车开始行走。后来才知道,驻地到土牧尔台镇约70多公里,路况不太好,路上很多风雪形成的岗子,一道一道的横亘在并不平整的路上,让车子更加颠簸。开始眼睛还通过车篷的缝隙看到后面长长地车队,车灯贼亮,一眼望不到头。车在弯弯曲曲的路上,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速度不快,晃悠悠的,一路颠簸着,竟然打起盹来,真以为解放汽车成了摇篮,就这样子大多数人都睡着了。
   车停下的时候,听到锣鼓声,是老兵欢迎的声响,不多,就是几十人,后半夜起来欢迎,真难为他们。有人领着进了窑洞。后来才知道这是八连腾出的房子。迷迷糊糊地跟着跳下车,有人引到宿舍内,好像是半地下的房子,到室内看到这是石头砌的窑洞。三间窑洞,中间就算是客厅吧,不住人,也没有门,两侧是卧室。室内有火墙,挺暖和。床板已经搭好,能挤下五六人,打开背包,铺好褥子,拉开被子,大衣当压风,都累坏了,脱吧脱吧钻进被窝进入梦乡。这一睡,似乎梦到家乡,但又不是,光怪陆离,非常奇特。真想睡到自然醒,但现实不会让你那样舒服。

共 30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青春记忆,从戎开始,从石家庄迈向军旅,一路行进,人生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伴随着车轮滚滚,兵站里的面包令人回味,直到现在也不愿意再品尝。一路前行,抢馒头,抢菜等,都记忆犹新。伴随着列车,走过的站台,听到的声音,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从此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少年,肩上担当起了责任。作者把自己当兵时的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也一块去分享。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9-17 08:45:34
  这篇散文写的很生动,支持
活到老学到老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