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我接受了一次越洋电话采访(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我接受了一次越洋电话采访(随笔)


作者:郑昌军 白丁,1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5发表时间:2019-09-17 09:51:13

【文采】我接受了一次越洋电话采访(随笔) 时间:2017年4月9日20:15—23:23。
   连线:美国休斯敦——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六农场
   采访者:李静(博士)
   被采访者:郑昌军(男士)
  
   可能是我在读书叙事专家群中的风格太特殊了吧,好多人对我的经历感兴趣。他们都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了我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在美国休斯敦研究“教师叙事探究”的李静博士早就提出想对我进行一次电话采访。
  
   我一直推诿没答应。原因:
  
   1,电话采访,不可能有时间组织语言,一旦说错了就无法撤回修改了。我这个性格,有话就说,表达思想向来不太考虑分寸。李静博士虽然是中国人,但她毕竟在美国。获得挪威“比昂松【言】论【自】由奖”的司诺登告诉全世界:美国的监听无所不在。我不想让特朗普抓住把柄给李静博士带来麻烦。
  
   2,担心语言沟通不畅。现在大学毕业的教师,未必像我们读师范那样,对普通话有过几年的专业训练。以前和远方的老师聊过语音,非常遗憾,由于对方说的不是普通话,我愣是像个聋子似的反复问:“您刚才说的什么?请您慢一点再说一遍。”致使我就对电话交流怀有恐惧。
  
   3,最大的担心,是让李静博士花高昂的电话费。我查了一下,中国到美国的长途,大约每分钟8元钱(这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价格)。而电话采访怕是需要半小时以上。虽然我是免费接听,但李静博士打过来,收费的是美国方面。这样等于在变相拉高美国的鸡滴屁。从小就爱国的我不想这么干。
  
   当李静博士再次表达非常想电话采访我时,我只说出了第三个疑问。没想到,李静博士告诉我:她用的是“套餐”,随便打,不额外花钱。
  
   天,刚知道国际电话还有套餐!
  
   那就接受吧!
  
   于是,我们约定利用某个星期天开始。
  
   4月9日是星期天,我在县城。由于微信关闭了“新消息提醒”,加上我正忙一件事情,中午的时候,我才看到李静博士上午8:10发来的消息:昌军老师,你今天有时间做一个电话采访吗?
  
   我刚回复“可以”,突然想到,我这里的早晨,正好是美国的晚上;而我这里的中午,应该正好是美国的午夜。于是赶紧表示歉意。李静博士可能是被我吵醒了,我们再相约,定在中国时间晚上8点左右。
  
   晚上八点刚过(20:01),我就在微信上把我的手机号发给了李静博士。看到她的回复“昌军老师我已经起床了,稍作调整,就给您打过去。”
  
   我一拍脑袋:天,我这里的晚上八点,应该是美国休斯顿的早晨五、六点吧!
  
   十几分钟后,我人生第一次电话采访——而且是越洋电话——开始了。
  
   我曾经的担心很快消失。李静博士的普通话很好,而且越洋电话竟然声音很清晰。作为“叙事探究”的研究者,她的问询也很到位,她的“问题引领”使我们能很顺畅地交流下去。
  
   以下只是大致的整理,不是实录。整个采访过程是对话的方式,但限于篇幅,李静博士的话就省略了。
  
   1,您最初是如何决定成为一名教师的?
  
   我谈了我从小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但我上师范却是稀里糊涂报的志愿。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不好,上高中的花销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而上师范不交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而且那时的报考志愿中,“师范”是在“高中”之上的。所以,当时我们全班同学的第一志愿几乎都是“中等师范”。入学后直到开始学习“教材教法”,我才明白“师范”两个字的含义:原来师范学校就是培养教师的(汗)。除了开始有些担心自己不适合当教师,随后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定位,并为此做了比较充足的准备。中等师范三年的学习训练,为以后从教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您成为老师后,现实与您期待的有哪些相符和不符?
  
   我单纯、天真的性格,使我在进入教师职业的时候,并没有遇到阻碍,而且几乎是“无缝对接”。开始的几年,我是满怀热情、兴趣教书育人,跟学生、跟教学几乎水乳交融。我广泛的爱好和喜欢读书积累下的知识底蕴,让我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偶像。那是我真正体验到教师幸福感的快乐时光。我感觉,我自然而然进行的教育教学比后来有了各种规矩的束缚之后更接近教育教学的本源。
  
   与我的期待不符的,是第一学年末就开始体会到: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一套,学校里也存在。为了一个模范名额,各种明争暗斗,让我突然感觉学校不是一块神圣的净土。这对当时单纯的我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3,您提到对教育很失望,是从何时开始的?有怎样的经历?
  
   第一年年末的“评模”,就已经让我很失望。让我彻底失望的,是随后二十多年,这些现象从未间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明显,有人干工作不是为教育,不是为学生。他们对教育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认识,更谈不上独立的思想和情怀。为了怕领导对自己不满意,怕自己的短期利益受损,明明知道有些事是错的,却依然蜂拥去做,拦都拦不住。后来我不得不承认,“教师”两个字,已经变了味道,不再是“人师”,而是成了某种工具。我失望,这种教师不仅不会给学生好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害人害己害教育。这样的教师无法推动教育,只能随波逐流,甚至在教育滑向腐败功利的过程中助纣为虐。而我个人能力有限,能量太小,结果,不仅没能唤醒别人,反倒让自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逐渐被边缘化。现在反思,是我自己自不量力,我的身份和能力,都不适合干这种事。我没资格扮演“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而且由于眼界狭窄,我过于单纯的思想,以及采取的天真而直接的手段也是不合时宜的。更何况我面对的习惯势力太过强大,做它的对手我根本就不够分量。
  
   那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二十多年),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在“教师”“教育”的真正涵义面前如行尸走肉般的人群中,我成了另一种行尸走肉。
  
   直到遇到孙彩文老师。
  
   4,您是如何在被体制束缚的情况下,坚持做自己的课堂,坚持做自己想要成为的老师的?
  
   我只能说,我是个另类,一个或许万中无一的“另类”。我特别在意“讲道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讲的道理就一定是正确的。“讲道理”是我作为教师与人探讨交流的一种方式,我欢迎任何人跟我开诚布公地讨论、争论、辩论。如果你认为我是错的,那请你用道理公开反驳我。如果你能驳倒我,或者我感觉你的理由更具说服力,那我会向你靠拢,会听你的。如果你不能公开驳倒我,却只是跟我讲“潜规则”,那没用。我心目中的“教师”、“教育”,都不包含潜规则。
  
   而我之所以能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坚持二十多年也没有被现实同化,还有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我的做人理念:无欲则刚。在保证我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前提下,我可以无视某些利益,比如荣誉称号,比如奖金。这让我身上少了一些别人无法摆脱的“恐惧”。说“良心”“良知”可能有点抬高自己,但我总觉得那些年我是在坚持我自己内心的东西。后来在读《教学勇气》的时候,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战胜恐惧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师的内心。杨小洪教授告诉过我:“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当你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就会漠视其他不重要的东西。“当你不在乎它的时候,它就无法伤害你”。
  
   5,您从见到孙彩文老师、杨小洪老师(教授)开始有怎样的经历?
  
   我讲了2013年12月21日“名师送课下乡”与孙彩文老师的美好相遇,那一场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讲了2014年4月孙彩文老师为我参加北京“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经历的艰辛,和活动中自己的表现,以及杨小洪教授为我“聊愈”付出的“两个凌晨一点”;讲了2014年12月21日我在曹妃甸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全区小学幼儿园教师做“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培训讲座”;讲了2015年5月以专家身份赴石家庄参加“河北省中小幼教师远程培训启动仪式暨教师勇气更新共同体读书叙事探究活动”······
  
   6,加入共同体后您有怎样的转变?
  
   自从加入“教师读书叙事共同体”,在杨小洪教授的引领下共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找到了自我,明白了初心。对“恐惧”“勇气”的认识更清晰了。在和全国上百名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交流叙事的过程中,我的眼界更开阔,精神不断提升,心灵不断成长,甚至有“二次生长”的感觉。本来在共同体中我的身份和才华是最低的,但经过努力,我成了共同体的骨干。这使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虽然以前也是在坚持自己的东西,但意识中并不明确,还经常会因外界因素的影响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现在,已经很难有人和事能影响我的情绪,左右我的判断。(具体实例略)对某些龌龊的人和事,只要不找我的麻烦,我根本选择无视——“我很忙,没空讨厌你”。
  
   7,您现在在学校和生活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在学校的工作,虽然我记性不太好依然有丢三落四现象,但和以前比较,总体条理清楚,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每天除了完成工作内容就是看书写东西,尽量坚持运动。每天都特别充实。自从开通微信公众号,我的写作也有了一个比较缓慢但清晰的节奏。我的读书欠了好多债,正逐步偿还中。自从《雪域钟声》到手,我把消息公布出去后,虽然周围人多数保持沉默,但在省、市群里的回应都很多,被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人认可,感觉还是不错的。同时我也结识了更多朋友,也和一些有共同爱好和教育情怀的人携手一起走。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的更远。
  
   生活中我的变化也很大。虽然整体观念没怎么改,但一些细节和对事情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妻女、家庭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清晰,家庭责任感变强了,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可能都是“心灵觉醒”的作用吧。
  
   ······
  
   出乎我的预料,整个采访过程相当流畅,李静博士也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美国。比如:
  
   1,小布什看到中国孩子数学明显好于美国孩子,着急了。从国家层面推行标准化考试,造成美国小学、初中学生的作业量也很大。(我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原来美国总统也喜欢拍脑袋。我们应该从各校抽调应试教育搞得好的优秀教师,到美国去帮他们搞考试排名,大力推广延时、补课、大作业量。那样,中国赶超美国就指日可待了!)
  
   2,美国的自由民主有其美好的一面,但也带来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且从法律上对外来人不歧视,结果造成学校里什么人都有,不便管理,经常出现人身伤害事故。
  
   3,美国也有有钱的个人或财团,支持主宰区域性教育。他们出钱,让学校推行他(他们)的教育理念,并举行标准化考试。考试出题故意有难度,学生达不到要求,他们就印发辅导材料让学生花钱买,当然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学校教育赚学生的钱。而美国各校是可以自主办教育的,这让高层很难干涉这种行为。
  
   4,美国教师离职率相当高,从教五年内离职的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这也让美国学校教育面临很多困境。
  
   ······
  
   最后我们谈了第二轮教师读书叙事活动。李静博士早就接受我的邀请,担任引领专家。而她也愿意随时聆听老师们的心灵叙事。
  
   谈到《雪域钟声》这本书,李静博士非常遗憾自己没参与。我曾说过这本书可能前无古人,因为我多方寻找,也没找到、甚至没听说过这种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写叙事找到真我、促进心灵成长的著作。李静博士告诉我,不光我生活在国内没见到过这种引领教师叙事的实战型的著作,她是专门搞教师叙事探究的专业人士,搜罗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但没有一本是以逐篇点评的方式引领教师读书写叙事的。她非常想看这本书。我承诺赠送她两本,但寄到美国肯定是用英文的,我也不知道农村或县城的快递小哥是不是具备相应的英文水平,反正我是完全不懂英文。后来商定,或者寄给她在国内的家人,由家人再寄给她;或者我寄给她同学的妈妈,由她同学的妈妈在合适的时候带到美国交给她。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若投机没完没了”。我们聊得投缘,言来语往,配合默契,甚至后来都忘了这是在采访,不知不觉已经快夜里十一点半。李静博士让我快休息,我让她赶紧去吃早餐。天涯咫尺时空错乱,让我一瞬间有穿越的感觉。
  
   第一次接受越洋电话采访:我很欣慰!(郭德纲语)
  
   第二轮教师读书叙事即将开始:我很期待!
  
   关于教师心灵突围,我想到两段话: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似乎在做,但需要融合太极)
  
   2,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容易理解,但俗世中人非常难做到。六祖慧能若在,我当虔诚拜谒聆听教诲,以期无限接近。)
  

共 51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直很喜欢与教师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教师即是益友。郑老师的这篇文章,畅叙往事,读完后,被广阔的空间感所吸引。其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教育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育人。文中,郑老师说到了教师的人格力量,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无欲则刚”。这一点,引起我的共鸣。我是一名公务员,在市场监督管理所上班。我也一直坚持着廉洁二字,我觉得孝顺可以齐家,廉洁可以处世,这是我的人生观和义利观。好文,彰显了一名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语言通顺,叙事完整。推荐阅读。【编辑:灯之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9-17 21:44:25
  欣赏郑老师佳作。
2 楼        文友:郑昌军        2019-09-17 22:28:23
  谢谢您的用心编辑和点评!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我们确实应该坚持一些什么。不管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有些需要坚持的东西是一样的。不忘初心,希望有更多人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即使身陷沼泽泥潭,我依然爬行着找寻真正的教育。
3 楼        文友:孙彩文        2019-09-25 13:36:08
  读了越洋采访,感觉昌军老师是在真心做教育,他的个人成长历史是有研究价值的,恭喜他走上了自我研究之旅。这条路是艰辛的,但极有价值!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