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极目楚天舒(散文)

精品 【流年】极目楚天舒(散文) ——武汉印象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48发表时间:2019-09-18 00:05:10

正是暮秋时节,天高气爽。我从重庆乘船,欲直下南京。过西陵峡时,还是峭壁千寻,奇峰夹峙,江流狂奔。两岸碧绿的松柏中,点缀着一片片枫叶的深红,银杏的金黄,杂木残叶的褐色,偶有涧水流瀑直落江中,鹭飞猿啼,风景如画。一出峡口,便天阔江宽,山水分明,极目楚天舒。历史往往也是这样,有时看似一线若悬,过个峡口,便会水盛若天。行船愈近武汉,愈觉江天寥廓,水势浩荡。到得江汉汇集处,只见汉江如碧玉,长江混黄,好似清秀少女与油腻大叔的拥抱。在汉阳登岸,走向汉口,第一次见到武汉,第一个印象,就是大。武汉城真大!
   武汉之所以大,因为它原本不是一座城,而是由武昌、汉口、汉阳三座城市组合而成。人称武汉三镇。原本武昌是满清十八行省湖北的省会。1926秋,国民政府北伐,1927年初,占领武昌后,下令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并为国民政府首都,遂有武汉之名,说起来,武汉市应该是座年轻的城市,它的历史不过才92年。
   当然,武汉人不会这样说,他们早已形成了大武汉的观念。随便翻一本武汉的旅游小册子,上面都会说,早在3200年前,汉口就建有商代的盘龙城。如今的盘龙城在黄陂区,如果有足够兴趣,你可以去望望遗址。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黄鹄山筑夏口城,西晋时改称武昌。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在龟山西北筑萧公城,至隋代,始有汉阳之称。其实明末清初时,汉口还是一片芦苇州,有竹枝词曰:“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上楼。”武汉三镇的诞生与发展,其实也就只有数百年的光景。应该说,武汉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还是在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势力进入武汉,强行划租界、建港口、办商行,使得三镇逐渐成为近代繁荣的商埠。
   首次来武汉,是奉命随团学习、考察长江中上游改革。因为武汉出了个大新闻,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这在35年前,简直就是石破天惊!虽然,我居住的江南小城,向来开风气之先,以开明、开放著称,但是在刚刚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排在“老九”之上的那些人,连当个班长的资格都没有,武汉人的胆子贼大,居然聘了个德国“洋鬼子”当厂长,我们一群各行各业的宣传科长,被派来一探究竟。
   在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格里希,这个洋老头身材魁梧,两鬓斑白,戴一顶鸭舌帽。他安静时,看着很严肃,可一开口却活泼幽默。他说,武汉的领导让我当厂长,我开始很犹豫,怕我远在德国的老太婆不同意,把我喊回去。可我在这里当顾问,我提建议,他们又不当回事,我想,我就当厂长吧,当了厂长,我就可以说了算。我要把工厂干得和德国的工厂一样棒!老头的直率和幽默,逗得我们大笑不止。原来,老外也怕老婆。
   去年,也就是34年后,我再访武汉,企业还在,斯人已去,一片小树林中,冬青树掩映着格里希的半身铜像。格里希担任厂长后的第三年,武汉出了一本书,《格里希在武柴》。为这本书作序的,是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他说:“洋厂长从严治厂的经验,受到我国企业界的普遍赞赏,引起了国外人士的关注。他成为我国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德交往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其实,格里希并不是第一个来武汉的德国人。1897年,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访问武汉,期间还到访了汉阳兵工厂。那时,中国是被帝国主义逼迫开关的。格里希更不会是最后一个来武汉的德国人,2019年8月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武汉,她站在长江大桥上远眺,江水、黄鹤楼、龟山、鹦鹉洲尽入眼底,这位来自欧洲的女强人张开双臂,不知她要拥抱什么。她说,“中国承担着重大的全球责任,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继续保持成功。”此话颇有深意。今天中国主动打开国门,世界都要倾听她的声音。
   再访武汉,我是携了老妻一起来的。我们这次游览的第一站,是鄂军都督府,这里是辛亥革命第一个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革命政权,大都督黎元洪在这里指挥了汉口、汉阳保卫战。都督府是一座宏大的两层楼红砖红瓦的西式建筑,俗称“红楼”。门前悬挂两面旗帜,一面旗上缀着18颗圆星,黄星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行省,红底代表鲜血,黑色八角星代表铁、武器,,意谓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一面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条旗,代表五族共和、中华大团结。红楼内陈列了辛亥革命时的各种文物,我们在里边转了半个钟头,拍了些照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底层革命党人自发起义,迅速攻占武昌。总督瑞澂携带妻小连夜奔逃。革命意外得胜,却找不到有威望的领导人。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宋教仁在上海,蒋翊武、孙武亦不在场……革命党一时群龙无首。起义士兵马荣等人在武昌黄土坡找到黎元洪,把正在床底下发抖的老黎拖出来,强迫他出任革命军大都督。黎元洪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由镇压革命党的清军旅长,成了革命政府的首位大都督。
   黎元洪刚被从床下拖出来时,嘴里一直在嘟囔:“休要害我!休要害我!”转眼看见革命党人,好像真的要他当大都督,便严肃宣誓道:“众意难推,自应受命;成败利钝,死生以之;决心革命,毋庸有贰!”总算还好,他没当叛徒。
   辛亥革命成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史称黎元洪政治开明,待部下宽厚。每逢周六,必请各部部长在居仁堂打牙祭。吃到兴头上,黎元洪就会常常吐苦水,说“总统真不是人当的”,上个月他赔垫了3万多,一年就得赔30多万。部长们听了,也都打个哈哈,该吃,吃,该喝,喝。一次冯玉祥忍不住了,问道:“听说总统以前是个旅长,怎么会这么有钱?”黎元洪回答道:“存的呀。”冯玉祥还不死心,又追问:“旅长一个月不过数百两银子,怎么会存这么多?”这次轮到黎元洪打哈哈了,一阵哈哈哈之后,他酒杯望桌上一顿,说,下次咱们接着吃,接着喝!其实,老黎当总统真是不用心,他的精力都放在搞房地产、金融、矿业上了。他先后投资实业达到70多个,当总统那是业余玩玩的,能不开明?
   距离鄂军都督府没多少路,就是蛇山上著名的黄鹤楼。我偕老妻,拾阶而上,步步登高。黄鹤楼主楼五层,有五十多米高,翘檐欲飞,巍峨壮观。四面都有匾额。正面是黄鹤楼三个大字。其余三面,分别为:“楚天极目”、“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我们站在楼头远望,大江如线,江桥似虹,夹江而峙的龟蛇二山若云隐隐,楼下行人如蚁匆匆。眼底尽收三镇鼎力雄姿,一望看尽江汉汇合风流。江、山、楼、人融合为一,似乎正乘黄鹤御风而行。老妻第一次登黄鹤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捧着相机到处乱照。
   登上黄鹤楼者,大多会记起盛唐诗人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历史上,不仅黄鹤一去不复返,就是黄鹤楼,也是常常不见了踪迹。黄鹤楼因为坐落在武昌黄鹤矶头而得名。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原本是一座用于战守和瞭望的木质军事岗楼。以后的历史年代里,屡毁屡建,到唐朝时,成为观赏景物的名楼,大唐时,李白、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等,都在此留下诗词名篇,因为诗人们的传世佳作,黄鹤楼得以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不过,到了宋代,黄鹤楼就早已不见了。从南宋时的画册上,还能看到二层荒废的楼阁。以后元明各代也是建了废,废了又建,到清代又来回废立好几次。1935年,民国著名报人曹聚仁登上黄鹤楼,他眼中的黄鹤楼是1884年时重建的,楼高只有三层。楼旁还有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庙香火旺盛,因庙是木质结构,几度失火,黄鹤楼也就跟着几度化为乌有。曹聚仁先生去后不久,黄鹤楼又遭大火,这次是一家董姓作坊失火。正值农历八月,北风强劲,黄鹤楼与附近官厅一并付之一炬,沿江店铺、作坊、住宅共计两百多户人家,全部烧成灰烬。如今的黄鹤楼是1981年动工,1985年建成的。黄鹤楼终于在消失了近一百年后,再次雄立于蛇山之上。新建的黄鹤楼,主楼台基下,一对造型华丽的铜鹤亭亭玉立,寓意为“黄鹤归来”。老妻搂着铜鹤,拍了好几张照,对铜鹤她真有些爱不释手。我想,等国富民强日,黄鹤或许会再次飞来。
   武汉的著名景点,还有归元寺、古琴台、鹦鹉洲、江汉关、洪山宝塔等。归元寺有名的景致在于罗汉堂的五百金身罗汉,神态各异,起伏坐卧,颇为有趣。历史上,归元寺的和尚多明大义,大革命时,雪峰和尚曾与董必武等多有来往。抗战时,和尚们还组织了义勇军北上抗日。古琴台位于龟山西麓汉阳月湖湖畔,讲得是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琴台易建,知音难觅,自古如此。江汉关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建筑,外部造型是希腊古典样式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相结合。据说,顶部的瞭望台和钟楼是按照英国人的传统样式设计建造的。1938年,江汉关曾遭日本飞机轰炸;1949年国民党军撤退时,又埋下炸药,企图将其炸毁,幸得海关职工暗中保护,才不致毁于一旦。
   武汉城市虽大,却被江汉两江切割。人头辐辏,马路不宽,堵车是常有的事。虽近深秋,却彩裙飘飘,薄衫招摇,路上的女孩都挺时髦。最热闹的去处,应该是汉正街,它也是武汉最古老的一条街,明代天顺年间就有居民在此定居。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招牌如旗。不管你要买什么东西、尤其是小商品,都可在汉正街找到。如今汉正街的店铺已大多移至汉口北。
   武汉是长江流域著名的“火炉”,夏秋之时,尤其炎热。旧时,汉正街的居民,就在户外或搭棚或露天露宿。据传,唐山地震时,有伤员运到武汉治疗,伤员见到满街帐篷,死活不肯下担架。说,原来你们这个地方也闹地震呀,他们把当地人的棚户,当成了抗震帐篷。
   关于武汉人夏秋天在马路上搭棚或露宿避暑的习俗,武汉著名作家方方,在他的《武汉人的性格》中,讲过一个段子: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晚上起来上厕所,糊糊涂涂中见到一张床空了半边,就睡上去了。第二天清早发现身边是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吓得大叫起来,几欲报警。几乎同时,相隔不远的另一张床上,也有个女人尖叫着。原来这两个女人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起床上厕所,回来后都上到对方的床上,与陌生的男人睡到一起去了。两个女人出了大丑,羞愧难当,哭嚎着要去寻死。两家的男人也都阴沉着脸不理老婆。
   还算是一个老头对那倆男人说了一番话才消解了他们的气。老头说,她两个不小心爬错床,让你两个讨了个便宜,你们两个还有什么好气的?两个男人听此一说,才恍然大悟,将想寻死的老婆扯了回去。
   末了,方方问,如此有趣的故事,除了武汉,不知还有哪个城市会有?
   武汉是个码头城市,四乡来客,八面通风,武汉人的会吃是出了名的。据说,战国时楚国屈原的《楚辞》里,就记载了不少的楚国宫廷的各式菜肴。根据郭沫若的翻译,有清炖肥牛筋、有红烧甲鱼、有叉烧羊羔,还有酸辣汤呢。到明清两代,《食经》《随园食单》《闲情偶记》等等食谱集子里,都有武汉鄂菜的名菜在里边。
   武汉的小吃,有十二绝的说法。如果你是个吃货,那千万记住不可错过。这十二绝乃是:“老通成”三鲜豆皮,“四季美”汤包,“筱陶袁”煨汤,“老廉记”豆丝。“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烧梅,“福庆和”米粉,“鲁源兴”米酒,“五芳斋”汤圆,“田启恒”糊汤粉,“谢荣德”面窝等。
   不过,在武汉最让外地游客要抢着去尝鲜的,不是这十二绝,而是一道名菜:武昌鱼。在武汉做武昌鱼最拿手的饭店,莫过于“武昌酒楼”。我跟老妻人生地不熟,是吃不到正宗武昌鱼的,我们吃饭的那个酒店在珞喻路上,叫做湖锦酒楼。我们吃的是杨梅武昌鱼,这道菜色泽浅红,略带酸味,鱼肉细嫩,口感滑爽,说得上色香味俱佳。
   武昌鱼的学名叫做团头鲂,原本是武汉当地人家常的食材,没有什么大名气。可是1956年6月的一天,毛主席来武汉横渡长江,上岸后,武汉人用团头鲂招待自己的领袖。毛主席吃了,胃口大开,兴致高涨,挥笔将它写进了诗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一来,不得了啦。武昌方面的有关领导,立刻召集一帮名厨专门研究,要求一定要烹调出一道有特殊风味的名菜。此后,武昌鱼就在“武昌酒楼”挂牌上市,成为一道名震华夏的名菜。而实际上,武昌鱼并非人们想象的是武汉长江中的鱼,它其实出产在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中。此地距离武昌大概有100多公里,2个多小时车程。只不过,一千多年前,鄂州曾经也叫过武昌,这武昌鱼的名头,也就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玩过,吃过了,最后一天,我们去参观武汉大学。据说,武汉大学的建筑造型与设计是以北京故宫的格调为设计蓝本的,并参照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中西兼顾,典雅大方。看武大,一定去图书馆,它雄踞狮子山顶,端庄多姿,上有塔楼,紫铜宝顶高耸如云。图书馆两边的文学院和法学院好似一对双胞胎姐妹,四合院般围起,四层,宫殿式屋顶。登上珞珈山俯瞰整个武汉大学,仿佛一组宫殿,粉墙碧瓦,错落有致,壮丽恢弘。

共 63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武汉,165条江河,日夜奔流;166处湖泊,烟波浩渺。它居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是商贾云集、人才交汇的码头,孔子曾经到此问津;伯牙曾经在此鼓琴;崔颢李白曾在此赋诗。它古老而年轻,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三镇合并于一九二七年。武昌首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新的篇章。书写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拥有大江大湖的大武汉,作者却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文章以作者三次到武汉的见闻为线索,将武汉的历史沿革、人文古迹,市井风情,描绘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到武汉,略写,涉及到三个外国人与武汉的关系。格里希就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亲王访问武汉,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武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意颇深,展示了武汉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第三次携老妻到武汉采风,才算是仔细地打量了这座城市。对鄂军都督府、黄鹤楼、鲁迅武汉被骗,浓墨重彩,其它则一笔带过。关于武汉的气候特征——热,引用方方讲的故事,妙趣横生。关于武汉的饮食文化,重点介绍了武昌鱼的来历和风味,让人印象深刻。文章以描绘长江开篇,又以描写长江收束,开合自然,有力地凸显了武汉作为江城的特色。文章用六千多字,将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纵横捭阖,气韵不凡。力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919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9-18 00:09:10
  我在武汉过了两个暑假,一个国庆节,却对它知之甚少。
   读二哥的文,受益匪浅,让我对武汉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较多的认识。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9-18 21:44:27
  谢谢春光编辑的美按。三次到访武汉,走了不同的地方,对武汉之大感受颇深。武汉乃是楚地的核心去,历史悠久,物产丰饶,据中国中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走马观花,写成文字,一点感受而已。
2 楼        文友:saishangyizhi        2019-09-18 09:26:27
  学习历史感浓郁的大作。
开花不结果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9-18 21:46:38
  哈,谢谢一指美言。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9-18 14:42:24
  洋洋洒洒,恣肆率意,写出自己眼里的大武汉!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9-18 21:49:48
  老兄所说正是。我历来不愿墨守成规,写字办事都喜欢率性而为。春光的解读甚好,觉得挺合我意。谢谢老兄关注,咱挺合脾气。
4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9-20 16:04:4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5 楼        文友:枫随心动        2019-09-24 08:53:36
  欣赏二哥的文字,受益匪浅,仿佛跟随二哥在武汉旅游,很喜欢这个城市,有时间一定去逛逛,谢谢二哥,辛苦了!
枫随心动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9-24 09:43:54
  感谢美评,若拙文能引得您去武汉旅行,那就让人太兴奋了。恭祝秋安!
6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20-03-08 18:44:44
  大武汉,大文章,大在大气!
   然而庚子年一个称作冠状病毒的小小微生物却把大武汉搞得灰头土脸民不聊生!冠者言其形状似冠,而冠帽子也,大武汉有史以来其冠多矣:地理、山川、人文多在九州方域拔头筹,而今其灾也拔了头筹,悲夫嗟夫!楚天极目,何时晴天朗日再现辉煌?其黄鹤去而复归归而复去者屡矣,但愿这一次战疫速传捷报,黄鹤归来,永驻高楼。借作者吉言:凤凰涅槃,在逆境中重生,重放光彩!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0-10-09 22:02:36
  今日武汉已经凤凰涅槃,多谢老哥哥吉言。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