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新粮(散文)

精品 【晓荷】新粮(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04发表时间:2019-09-20 17:12:25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还处在大集体生产时代,也叫大呼隆时代。田地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村民集中在一起劳动,按时上工和放工。农村实行劳力工分制,每天计工分,到时候以此为根据,分粮食,分钱款。一个整劳力,一般一天计10分工,弱劳力每天只算半个工。大集体生产时,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磨洋工的多,田里的庄稼产量很低。记得生产队将全村身体强壮的男劳力组织成一支“老牛队”,主要负责耕田耙地,播种谷物,其它的如栽秧、收割、除草等弯腰活,他们很少过问。村里的妇女们在田里干这些所谓的轻巧活,其实很辛苦,整天泡在田里,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儿,而且,挑麦把子、稻把子、花生秧,也指望妇女们。年年如此,庄稼并没有见好,粮食并没有增产,日子依然贫穷,但农户们在这片土地上麻木的生活着,不思进取。也许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只求肚子有个半饱就行了。
   在那个年代里,农村人最紧缺的就是粮食,特别是小麦和稻谷。我们这儿处在江淮之间,主食是面粉和大米。午收小麦,秋收稻谷,一年中午秋二季是粮食丰收的时候。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吃的是粗粮居多,穿的是破旧衣服,住的是低矮灰暗的泥墙草屋。不过,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家里有多少余粮,还能够支撑多久才能接上新粮,否则,一旦断顿,全家就要挨饿。
   一年当中有两个青黄不接的时期,农户们是最难熬的了。一个是春夏之交的午季,麦子似熟非熟的时候,一个是秋季,水稻收割之前。以前,家里孩子多,队里分的口粮极有限,所以,主妇们即使在一顿三餐用粮时,会精打细算,俭省节约,也常常难以维持到新粮“上市”。越到麦子或稻谷快要成熟的时候,人们的心里就越紧张和慌乱,因为,这个时候,米瓮里的陈粮已快要见底,眼看就没有吃的了。每每这个时候,小孩子们不愁不焦,只是愁坏了母亲。她除了每天烧锅时,多用杂粮和稀粥对付,也别无他法。想张口到亲戚和邻居家借粮,也很为难,那时,各家情形相似,都在巴望着新粮上来呢!
   大集体生产时代,粮食产量很低,小麦亩产不过二百来斤,水稻亩产很少有超过四百斤的。收上来的粮食,一部分存在队里的大仓库里,预备做种子和上缴国库,剩下的就按人口和劳动力(工分)来分给农户家庭。一个季节忙下来,农村人就指望这点粮食过活了。粮食是农村人的命根子,没有吃的,农户就要挨饿,或者外出乞讨。农村不给发展副业,至多喂一些鸡,养两头猪。多养了,就涉及到政治问题,你是姓“社”,还是姓“资”,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割的。生产队又很穷,年终分钱款,家家得的钱很少,像我们家里没有多少劳力的,往往还要往队里“冲钱”,可这笔钱又怎么能拿得出呢,只好赊欠。农民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也拿不出钱到外面买粮食。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农村人即使有钱,在外面也买不到粮食。那时,公家只有粮站卖米卖面卖油,专门供应非农业户的。非农户可以凭借粮油供应本到粮站买粮食。凭本子供应的粮食很便宜,大米每市斤卖过一角四分玖,面粉每市斤在两角左右。可农业户无法享受供应粮的。家里想买点油盐酱醋,日常零用品,还只得卖鸡蛋或鸡换钱呢。
   记得小时候,一日三餐里,吃稀的多,干的少,杂粮多,米面少。生产队分粮时,家家户户提着一两只笆斗,集中在队里的大场地上,等待分粮。新粮上来时,是村子里最热闹和村民最开心的时候。村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新粮接上了,暂时不用为家里缺粮而发愁了。那时,一个场地上,堆满了大人和小孩子。队长和会计,会根据打的粮食的多少,决定每口人该分多少斤粮食。印象中,我们家分到的粮食,几笆斗就运回家了。这就是一大家子接下来几个月的口粮。
   现在,农村粮食富足,再也不为吃粮犯愁了。若说到没有粮食吃,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可是,凡是从那个艰苦的年月里过来的人,就一定不会这么想的,因为,他们经历过没有粮食吃而忍饥挨饿的日子。孩子们对新粮的渴望多么急迫,吃上新粮的喜悦简直无法言说。大人们的心情也顿时开朗了许多,脸上有了笑容。
   那个年代里,每年到春季时,家里的余粮开始紧缺,因为,这还是上一年存下的粮食。好在农户们很会安排家庭生活,每年用杂粮配着米面经营一日三餐的生活。秋冬之季,南瓜,山芋,玉米,豆子等收获,这些是冬春时必备的食物。生产队除了种植小麦和水稻,还种植旱粮,主要有黄豆,绿豆,豇豆,玉米,花生,山芋,芝麻,棉花等,收获后,除了留种子、上缴国库,余下的就按户分配。
   南瓜易成活,产量高,农户们可以在自家菜地周围的沟沟畔畔点播,到成熟时采摘,有的能收几百斤,能抵挡一阵粮食的。南瓜可以切块煮吃,可以洒点米或面烧成南瓜粥,可以掺和在白面里做成南瓜饼。玉米面是不可缺少的。以前早晚吃米玉糊的时候最多。小时候,我最怕吃米玉糊了,不合胃口,一点也不挡饿。玉米还可做成饼,只是饼吃起来干燥,粗粝,乏味,难以下咽。不过,它毕竟是干的,能抵饿,顶力气。秋天山芋分到家后,农户们会将山芋一部分窖藏起来,为的是冬天和来年春天慢慢享用;一部分用切山芋的机器把它切成片,晒成山芋干,作为杂粮储存起来。冬天时,我们家常煮芋头吃。不过,芋头秋冬后收浆,煮熟了很甜,很软和,我倒也爱吃。山芋切成块,放上小米,可以煮成芋头稀饭。山芋干稀饭就更为常见。白面饼或米饭,每天限中午一顿。母亲她们会过日子,每顿烧锅用米或面时,都要用碗计量,不会超支的。一个家庭,过日子不会打算,肯定后面是难过的。所以,吃干的,想吃得饱饱的,那是不可能的。
   可杂粮也毕竟有限,到来年春天四五月间,渐渐的就吃完了,粮瓮里的米和面也看看见底。到了麦子似熟未熟的时候,家中余粮渐无。农户们一面急切盼望新麦早收,一面想办法度日。春末夏初,槐树花正盛。于是,家家户户铲树花,那景象很热闹。只要有花的树,都难逃此劫,树下站满了铲树花的人,地上满是断枝残叶。摘来的槐花,洗净晾晒后,可以充当一段时间的粮食,解燃眉之急,一时之饥。槐花可以兑上米或面煮成槐花粥,还可以烙槐花饼。母亲在这方面是能手,做的槐花饼很香很软,好吃。姐姐们还常到田野上挖过一些人能吃的野菜,像马齿菜,灰灰菜等,挖回来后,洗净了,可以揣在面里烧成菜糊涂。野菜毕竟是野菜,吃到嘴里,嚼着,苦涩涩的,难吃。难吃也得吃,不吃就挨饿,实在没得选择。等扛过了这段时期,麦子就可以收割了。新麦一分到家里,人人精神振奋。米瓮里的陈面,因为时间太久,生了很多白虫,再说了,陈面也不新鲜。新麦分到家,姐姐们会很快的用笆斗挑着到外户加工房机成白面。母亲会用新面粉烙上几锅饼,让我们尝尝鲜,解解馋。那时,吃上新面粉,闻着香,吃着甜,心里美滋滋的。有了粮食就不用愁了,这时候,母亲的脸上才有了会心的笑容。
   有了面粉,可大米还要省着用。吃上新的大米,这也只能等到秋天的稻谷收获后。家里吃的米还是上年秋收的谷子机成的。
   记忆中,用新米煮成的米饭,色白,泡泛,粒粒如珍珠一样晶莹。米饭还在铁锅里烧着,饭香就沿着锅盖边缘的罅隙幽幽散发出来,实在诱人,令守在锅台边的我们馋涎欲滴。新米饭真好吃,柔软,香甜,就着咸菜,很快吃完。我们的碗底会吃得干干净净的,谁也舍不得丢掉一粒米饭。现在想来,那时到底还是没有吃的,人人嘴馋吧。其实,以前的稻米也不是什么优良品种,只是很普通的米,但那时吃起来香甜,也许是处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吧。现在,人们吃上自己种的优质大米,也只觉得平常了。很多人选择购买从外地进来的优质大米,像东北大米等,用来改善家庭的主食。
   后来,农村实行了单干制,责任田到户。农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家家合理安排农作物,水旱作物皆有,田地深耕细作,施肥耘草,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于是,家家有了粮食吃,除了上缴公粮,还有了余粮。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户们积人畜粪给庄稼施肥,后来,购买化肥,施到田地里。庄稼有了肥效后,快速生长,茂盛得很。这样,亩产增收近一倍。条件好了,一日三餐,想吃面饼或米饭,很随便了。早晚煮点稀饭,已经成了搭配,这叫干的稀的都有。有了粮食吃,人们也渐渐胖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能收到粮食,农户们干劲更大,没到两三年的时间,家里存钱存粮,小日子红红火火。逢集时,也能到集镇上打点猪肉回来烧吃了。爱喝老酒的,会打点散酒,在饭桌上小饮几杯,过过酒瘾,倒也悠闲自在,乐乐陶陶。
   大集体生产时代,屈指算来,离现在已经40多年了。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也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艰辛。可我们这一代,虽然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总也难以忘记那段艰难的岁月。

共 34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记得在家也听长辈们说过当年大生产时期的一些事情,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会经常挨饿,但对于我们这群在蜜缸里长大的90后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根本无法想象挨饿的感觉,自然也生出了浪费粮食,挑三拣四等一些不好的习惯。看完作者的文章,有一丝惭愧,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有一家人围着一桌稀饭吃不饱时的辛酸,有望眼欲穿盼新粮的焦急,有围在灶前闻着新粮香味的喜悦,以及家人间共患难的同吃苦的真情。作者文笔流畅,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这一幕幕场景势必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与现在的幸福生活相比,也反映出我们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编辑:江沐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92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沐阳        2019-09-20 17:14:12
  感谢作者来稿,向我们介绍了一段特殊岁月中农民的不易。读罢很有感触,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建立在前人吃过的苦上,一步步探索出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
2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9-23 09:03:13
  谢谢点评和编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在那个艰苦 的年代里,吃饱穿暖就是最大 的愿望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